創作人高階擺攤指南:從古典網際網路內容訂閱到加密世界個人發幣浪潮

買賣虛擬貨幣

創意人需要思考更高階的「擺攤」方式:如果將一生的時間總量看作 token,對其量化、估值和顆粒化出售,同時支援二級市場轉售,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撰文:LeftOfCenter

作為一個以「創意」為生的創作者,看到舉國擺攤浪潮興起,你很著急,卻只能拉出一塊紙板,歪歪扭扭寫幾行大字,做個有點傻的搞怪動作,拍一張照片,就以為蹭到了熱點?

不不不!

如果你對自己創意能力自信,不妨考慮更高階的賺錢方式,從學習鏈聞提供的這份「創作人高階擺攤指南」開始:該指南涵蓋了從網際網路的內容訂閱,到加密世界裡的個人發幣浪潮,包括各種真正讓創作人實現創意變現、獲得收入的高階姿態。

說到創意變現,必須要從古典網際網路的現象級產品說起。在知識付費元年過去三年後,騰訊突然開始推出微信公眾號「付費閱讀」,某種程度上,此舉是在探索一種個體靠出賣自己創作的變現模式。考慮到微信的巨大影響力,這有可能成為一種新的替代方案,為內容創作者在廣告和讚賞之外,開闢一個新的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在國外也有一些對創作者變現模式的成熟案例。無論是粉絲付費訂閱模式的創作者平臺 Patreon,還是內容創作者用來圈粉的通訊釋出 / 訂閱服務 Substack,這些專注為個體創作者提供工具和平臺在近期取得的成績,讓我們看到「只為幾百位忠實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或服務也可以維持生計」成為一種可能。

在古典網際網路之外,得益於區塊鏈開放性、DeFi 各種基元的可組合性以及區塊鏈使用者對自己的經濟地位更加清醒的認識,這樣的趨勢在加密貨幣世界則表現得更加激進,並具實驗性。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個人代幣風潮。

如果將每個人的時間看作是一種 token,那麼,個人發行代幣就是一件合乎道理的事情了。因為每個人在世界上的時間總量是有限的,當我們成為資本系統的一粒螺絲釘,把時間販賣給資本家時,就需要屈服於資本系統的規則和邏輯,比如透過廣告變現,這很難實現個人價值;而透過發行個人代幣,則可以將自己的有限時間賣給願意為之付費的使用者,與之交換——創作者為付費使用者提供產品或服務。

但和網際網路流量變現模式不同,在很多細分領域,只需要有幾百名忠實使用者願意為之付費,就可以讓創作者維持生計。如果是基於個人興趣或激情去做一件事,且給社會中的他人帶來價值,更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現在已經出現許多個人發幣平臺,也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實驗:我們從首個發行的個人代幣 BOI、到獲得 BitMEX 投資的社羣貨幣平臺 Roll,從透過 Uniswap 平臺實現首次代幣發行(IUO 模式)將個人時間代幣化的操作,到錨定抵押品的個人發幣平臺 meTokens,這些嘗試無一不見證了對個人發幣風潮這個未知領域的有趣探索和漸進式改進。

雖然這些模式尚存在爭議和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合規成本、問責制,但其可和 DAO、做市聯合曲線等加密基元靈活結合的玩法,憑藉開放和可組合性的特性,會讓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也讓未來的探索變得更加有趣。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則是針對設計師和藝術家的「文化投機」平臺,值得一提的是主打文化品牌的代幣發行平臺 Zora,還有最近新上線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代幣發行平臺 Foundation。雖然這兩個平臺各自針對不同用例,但均採用自動做市機制的聯合曲線,可讓創作者向粉絲預售代幣化的產品,並允許使用者轉售和交易代幣獲得投資回報,一定程度上能讓發行者捕獲二手市場中被爆炒到天價的產品溢價。

來,讓我們一一看看這些試圖為創作定價、讓創作者勞有所得的產品和平臺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它們究竟適合哪些應用場景。

古典網際網路的掙扎

微信灰度測試付費閱讀:1 元讀文

首先必須要說明,這是一個典型的網際網路產品。

今年 1 月 ,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了訂閱號付費功能的灰度測試,允許公眾號運營者釋出付費文章,運營者可在後臺自行設定試讀比例和付費金額,從 0 - 208 元 ,共有 35 個價格檔位可供選擇。

使用者未付費前可免費閱讀前言和試讀部分、檢視留言,付費後才能閱讀原文、寫留言。付費圖文不支援轉載和插入廣告。

從測試情況來看,大部分使用該功能的運營者大都將付費金額設定為 1 元,付費解鎖的人次從幾十到幾百不等。例如,公眾號「扯氮集」將一篇名為如何看待《騰訊的背水一戰》的文章,設定為 1 元解鎖閱讀全文,共有 879 人付費,5 人讚賞。

在區塊鏈領域,公眾號「胖車庫」曾經嘗試過一次付費閱讀,總共有 46 人付費,1 人讚賞。

也有公眾號透過除錯多種不同的試讀比例和付費價格進行更加多樣化的測試,比如公眾號小道訊息曾經嘗試過「試讀前 9%、12 元閱讀全文」、「試讀前 25%、8 元閱讀全文」、「試讀前 16%、12 元閱讀全文」等不同的策略,分別得到了不同的付費轉化率。

離知識付費元年已過去三年,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才姍姍來遲。考慮到微信文章已成為 11 億微信讀者的日常生活之一,一旦未來開始全面推廣,那麼讀者當前的閱讀習慣可能會被改變,養成願意為內容付費的意識。

這還是一種純網際網路方式的產品,至少可作為一種替代方案,為創作者帶來變現機會,為內容創作者在廣告和讚賞之外,開闢一個新的收入來源,也是對內容創作者的一種鼓勵。

粉絲付費訂閱模式的創作者平臺 Patreon

這也是一個網際網路產品。顧名思義,Patreon 是一個創作者贊助平臺,任何創作者都可以註冊該平臺發表自己的創作,創作形式相當廣泛,包括但不限於攝影、色情遊戲開發者、獨立音樂人、YouTube 雜談節目主持人、影片導演、繪畫、寫作者等形式。

粉絲或讀者如果想要消費或瀏覽這些內容,需要透過訂閱支付,向創作者支付一定費用,也就是贊助。贊助機制主要由創作者自行設定,非常靈活,可按月付費、按件付費、以及為粉絲提供更多許可權的高階功能,一般來說,費用越高享受的許可權和回饋也越多,當然,創作者也可以純分享免費提供內容給讀者,或是發表創作獲得贊助盈利,甚至獲得穩定收入靠此為生。

當然,也有可能粉絲根本不求具體的回報,純粹只是為了出資支援創作者完成某項想要完成的事情,因此,Patreon 某種程度上有點不太像買賣關係,更像是一方心甘情願出錢贊助,另一方透過回饋表達感謝,少了買賣關係的那一種強制性。

Patreon 於 2013 年 5 月由 Jack Conte 和大學室友 Sam Yam 建立。Conte 本身是 YouTube 上頗為聞名的音樂人,他與妻子組成的兩人樂隊 Pomplamoose 在 YouTube 頻道訂閱人數超過 105 萬人,其最為大眾所熟悉的是多年前翻唱的一曲搞笑逗趣的「憤怒鳥」。

Pomplamoose 在 Patreon 的頁面

作為一名獨立音樂人,Jack Conte 在創辦網站前與許多音樂人一樣,面臨著無法透過音樂創收的窘境,這段磕磕絆絆的音樂生涯讓他比大多數人更懂得身為創作者的難處。

Patreon 為此應運而生。該平臺關注的重點不是觀看影片的數百萬受眾,也不是因喜歡其內容選擇在 YouTube 上訂閱的十幾萬人,Patreon 的目標是勸服幾百位忠實的支持者掏出腰包,經常性拿出一小部分錢來支援藝術家的創作活動。

為心愛的創作者提供長期小額贊助,這種模式起源於歐洲貴族扶持藝術家的傳統,既不會對贊助者構成經濟壓力,也能讓創作者不再依賴於廣告。

《比特幣標準》(The Bitcoin Standard)一書的作者、經濟學家 Saifedean Ammous 在 Patreon 上開設了自己的會員計劃,共分 3 個檔位,前兩個檔位分別是每月 25 美金和 50 美金,享受相同的許可權,包括允許贊助者直接訪問正在寫作中的書稿,參加線上直播課程,加入網路論壇和 telegram 群等;最高檔位為每月 300 美金,除了覆蓋前兩個檔位的許可權外,還可提供一月 1 小時的奧地利經濟學課程和比特幣最新研究的私教課。

Saifedean Ammous 在Patreon 的頁面

今年 2 月,Patreon 推出了一項小額貸款計劃 Patreon Capital,計劃為 Patreon 平臺上的創作者提供資金借貸服務,讓創作者支付一定費用就可以獲得未來的收入,可貸款金額規模大約是創作者在平臺收入的 50~100 倍。該功能將為 Patreon 多樣化營收來源,併為 Patreon 提供更具持續性發展的業務。

如今 Patreon 已經獲得成功,這一網站已經成為了新型網路經濟的基石。資料顯示,Patreon 上每年有超過 300 萬的粉絲群體給 10 萬內容創作者支付約 5 億美元的資金。該公司總融資金額約 1.65 億美元。2019 年支付金額達到 5 億,這是上一年支付額的 1.7 倍。

總體上看,Patreon 平臺的資料確實很好看,但對於創作者而言,需要落地實處的是,到底有多少內容創作者透過該平臺賺到錢了呢?

Patreon 上的創作者收入分佈

情況並不樂觀。資料顯示,只有 2% 的創作者能達到最低工資標準之上,即月收入超過 1160 美元。絕大部分的人在 Patreon 上無法透過粉絲群體獲得足夠的資金生存下來。

主打付費訂閱通訊模式的 Substack

鏈聞編輯團隊都是 Substack 的重度使用者。是的,如果你是區塊鏈或加密貨幣行業的人 ,多半知道 Substack。

Substack 是一款流行的通訊釋出 / 訂閱服務。在 Substack 平臺上,有一系列優秀的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相關的內容創作者從事內容寫作,使用者訂閱後,可定期從電子郵箱中收到相關主題的通訊更新。

除了加密貨幣外,Substack 上的內容主題還覆蓋閱讀建議、喜劇寫作、氣候變化、新聞、信仰等多個主題。之所以受到加密貨幣從業者的青睞,是因為其試圖顛覆媒體行業既有商業模式的願景暗合了加密貨幣 / 區塊鏈行業從業者的訴求——即以貨幣和經濟的視角重新設計整個網際網路正規化及其盈利模式,這當然也包括媒體業。

不少加密貨幣行業圈內的意見領袖都在 Substack 平臺上釋出內容,透過定期傳送通訊向讀者輸送自己的觀點,尤其以 DeFi 領域為首,比如頗具人氣的 DeFi 通訊 The Defiant,其作者為彭博社前金融記者 Camira Russo ,內容定位去中心化金融,提供 DeFi 科普、專案採訪和創新專案等相關介紹。該通訊每日更新,會提供部分免費內容,閱讀更多需要付費。每月費用為 10 美金(年付 100 美金)。

自推出以來,The Defiant 在 DeFi 圈內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不僅讓 The Defiant 成為第一大獨立報道媒體品牌,作者本人 Camira Russo 也被人熟知,並聯合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團(Harper Collins)出版了一本新書《The Infinite Machine》,講的是一群加密駭客如何利用以太坊構建下一個網際網路。

Substack 上另一位小有名氣的 DeFi 作者是 DeFiweekly 通訊創始人 Kerman Kohli,該通訊的內容偏向深入淺出的技術向和金融向科普,讓即使沒有技術和金融背景的小白使用者也能讀得懂,偶爾會涉及商業模式解讀。在堅持一段時間筆耕不綴的持續寫作後,自稱「內心是企業家」的 Kerman 開始實行收費制,同樣每月 10 美金(年付 100 美金)。

目前,Kerman Kohli 本人在區塊鏈遊戲 Gods Unchained 開發公司 Immutable 任職工程和產品相關的職位,同時,他本人還透過社羣代幣發行平臺 Roll 發行了個人代幣 KERMAN,目前已透過出售代幣籌集了 2.3 萬美元。作為回報,Kerman Kohli 會將 DeFi Weekly 通訊等所有經濟收入的 5%用於銷燬 KERMAN 代幣。

以上列舉的這幾位 DeFi 內容創作者採用了付費訂閱制(事實上,平臺上免費的優質內容也不少),付費訂閱是這些作者維繫生計的部分來源,也成為支援其持續寫作的驅動力。

作為 Substack 的亮點,付費訂閱通訊模式正是其成功吸引加密貨幣內容從業者作為其早期採用者的原因這一。相比其他群體,加密貨幣的從業者顯然更有財務意識,更加關注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在這樣一個主打付費訂閱制、試圖為獨立內容創造者建立一個可靠寫作為生的通訊釋出平臺上撰寫內容顯然是合乎道理的。

Substack 的目標是讓內容創造者從訂閱通訊模式中賺錢變得簡單。內容創造者在這個平臺上可輕鬆釋出內容,可設定免費訂閱和付費訂閱模式,Substack 會從付費訂閱者中抽取 10% 的提成,這也是 Substack 平臺方的主要營收模式。

和大部分通訊平臺不同,Substack 上釋出的通訊內容也可以設定為公開發布,並附有讀者討論板塊,這意味著,該通訊內容會有一個全球資訊網地址,同時可被搜尋引擎搜尋到。此外,Substack 除了支援文字媒介形式之外,也支援播客。

正如 Substack 首頁顯示的案例,一個有 800 個付費訂閱使用者的通訊,如果使用者願意每月支付 7 美元的訂閱費,那麼這位內容作者每月就會有 4,400 美元的收入了。

這與《連線》雜誌創始執行主編凱文·凱利(Kevin Kelly)《一千個鐵桿粉絲》理念不謀而合,他認為,任何從事創作或藝術工作的人,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師、工匠、演員、動畫師、設計師、或作者等,只要能獲得一千位忠實粉絲就能維持生活。

在《一千個鐵桿粉絲》中,凱文·凱利曾經說過,「鐵桿粉絲是那種會購買你所有的作品的人。比如,他們願意驅車 200 英里來聽你唱歌;即使已買過你的書,他們還願意掏錢購買你出版的精裝本、平裝本和有聲讀物全套;他們願意掏錢購買 DVD 版的 YouTube 頻道「最佳」影片;他們每月會來參加一次你組織的聚會。」

「如果有差不多 1000 個這樣的鐵桿粉絲,即使你不一定會大富大貴,但至少不再需要為生計發愁了。」

有了付費使用者的買單維持生計,內容創作者不必依靠廣告來賺錢,也無需再求得從 Facebook 和谷歌的廣告收入中分得一杯羹。也就是說,內容創作者無需為賺取廣告費和追求點選量的爆款發愁,從而得以專注內容本身,進而嘗試建立一種替代主流媒體營收模式的機制,即靠內容本身而非廣告費維持運轉。

科技記者背景出生的創始人Hamish McKenzie 自己早年的經歷深知內容創作者的不易,也對媒體和內容行業的癥結和痛點所在失望,於是打造 Substack 這樣一個平臺,並於 2019 年 7 月獲得 a16z 創投的 1530 萬 A 輪資金。

Substack 聯合創始人HamishMcKenzie

Substack 定位內容先行,重視長篇書寫,這意味著,在該平臺上的創作者可以不以吸引眼球為目標,也無需追求爆款法則,而是在專門領域提供有價值的深度或長幅內容,透過為粉絲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從粉絲收取訂閱費維繫生存。

更進一步,由訂閱使用者買單,意味著內容創作者只需專注內容本身的質量,這和傳統的廣告分成模式不同。在後一種模式中,創作者需不斷從內容質量和點選量中尋求平衡,因為需要賺取廣告收入,就需要持續不斷博取關注度、標題黨,這多少會讓內容質量不盡人意。而現在,你只需要維繫好和一群忠實粉絲的關係即可,而對於作者而言,最讓粉絲滿意的就是提供讓他們滿意的內容。

目前 Substack 付費訂閱使用者已超過 10 萬名。Substack 上的熱門寫作者每年平均可賺幾十萬美元收入,此外,中位數的作者收入也在迅速增長,寫作者和播客作者的淨收入從幾美金到五位數不等。

此外,定位媒體行業的 Substack ,也吸引了數位媒體人的青睞和進駐,《滾石雜誌》特約作家 Matt Taibbi 開設了專欄 Reporting by Matt Taibbi 。《旗幟週刊》前主編 Steve Hayes 聯合《國家評論》的 Jonah Goldberg 和 David French 在 Substack 上建立了《The Dispatch》,在短短几周內訂閱收入就突破了 100 萬美元。目前已經成功獲得 600 萬美元來自個人投資者的融資,付費使用者突破 1 萬人,免費訂閱使用者為 6 萬人。

個人發幣風潮

第一個「個人代幣」 BOI

最先開啟個人發幣浪潮的是 DeFi 知名產品設計師 Matt Vernon。他發行了個人代幣 BOI (http://token.ie/ ),每一枚 BOI 代表自己的 1 個小時工作時間,可向任何人出售。

Matt Vernon 曾經擔任 Dharma、Set Protocol 和 Synthetix 等專案的產品設計,同時也是潮牌 Saint Fame 推出的首款產品創世上衣 (Genesis Shirt)的設計師。

Matt Vernon 總共出售了 8 個小時的工作時間,為 Genesis Shirt 提供創業設計,也就是說,Saint Fame 總共向設計師 Matt Vernon 支付了 8 個 BOI 代幣。

個人發幣平臺 Roll

和 BOI 不同,Roll 是首個以平臺形式出現的個人發幣平臺。作為一個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社羣貨幣層協議,Roll 允許內容創造者個體輕鬆實現鑄造社羣粉絲貨幣,讓自給自足的粉絲經濟體成為可能。

確切來說,Roll 會提供一套工具集,讓發行、分發社羣貨幣變得簡單,同時,發行者還可自定義貨幣的價值,其貨幣獲取方式和消費方式都由發行人自行決定,也就是說,融資的個人可探索獨特方式為投資人提供回報,讓社羣主體捕獲價值,這具有極大的靈活性。

目前仍處於 beta 測試期的 Roll 已取得一定進展,吸引了包括借貸協議 Aave 聯合創始人兼 CEO Stani Kulechov、知名 DeFi Newsletter 《The Defiant》 兼《The Infinite Machine》 一書的作者 Camila Russo 和 MetaCartel DAO 發起人 Pet3rpan 等在內的加密圈內外名人的支援,其中一些頗具影響力的案例值得一提:

今年 2 月,NFT 抵押借貸平臺 Rocket NFT 創始人 Alex Masmej 發行了價值 2 萬美元的 100 萬枚(約為總供應量的 10%)個人代幣 ALEX,最低參與額為 2 ETH。作為回報,Alex 會將自己未來三年獲得的所有收入的 15%,以季度 DAI 股息的形式分配給持幣人。此次募資旨在資助他前往舊金山,以為自己的下一個加密貨幣初創公司進行準備工作。

為了給代幣創造價值,Alex Masmej 最近又開始搞事了,透過建立 AI 版的 Alex,任何人都可以花 99 美金決定這個克隆版說什麼,長度為 200 個單詞。

作為一種語音廣告,合成版 Alex 的廣告定位很清楚,即以最小代價出售自己的方式獲得更高利潤,然後將所得利潤分配給股東——也就是 Alex 代幣持有者。

具體來說,該內容可由 Alethia AI 自動化生成,和 Alex 本人一樣,可以「說多種語言、具有不同的口音,而且不用休息」。Alex Masmej 保留對廣告內容的最終控制權,不會參與任何違法、有害、存在事實錯誤的廣告。

另一個在 Roll 平臺廣受爭議的發幣者是 DeFi Weekly 的通訊作者 Kerman Kohli。不久前, Kerman 發行了總供應量為 1000 萬的個人代幣 KERMAN ,初始發行量為 15% ,總共 150 萬枚,價格為 0.02 美元 / 枚。此次總共籌集 2.3 萬美元,最高捐款 5,000 美金,共有 24 位參與者。

KERMAN 代幣支援的用例包括 DeFi Weekly 通訊訂閱、KERMAN 本人提供的諮詢服務和推特號轉發,以及 DeFi Weekly 專案報道。作為回報,Kerman Kohli 會將 DeFi Weekly 通訊等所有經濟收入的 5% 用於銷燬 KERMAN 代幣。購買至少 1.5 萬枚 KERMAN 代幣的使用者,可獲得獨家 Telegram 組的訪問許可權、檢視 Kerman Kohli 本人代幣投資組合等。

此外,代幣持有人還可以決定《DeFi Weekly》的選題方向,並對 Kerman 本人未來人生抉擇上做出抉擇(老實說,這個代價有點大了,還不如把自己短期賣給公司呢)。

雖然 Roll 來自國外,但也受到了國內加密圈子的關注。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曹寅基於 Roll 發行的 YIN Token 。作為一個實驗型個人專案,目前 YIN 代幣持有者只能用來向曹寅約飯,未來有望支援更多功能。

延伸閱讀: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944224313079.htm

Roll 引發了一輪個人代幣發行熱潮,隨著越來越多名人加入發行隊伍,引發不少批評的聲浪。

以 Defi Weely 通訊作者 Kerman Kohli 為例,主要爭議在於,該個人代幣發行沒有任何盡職調查,也無法律備案登記。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籌資規模太小,而 1000 美金到 2 萬不等的合規成本就佔去了大部分資金,顯然是不划算的。如果沒有進行合規處理,那麼對於很多代幣持有人來說,這個代幣是不合法的。

區塊鏈媒體 The Block 作者 Larry Cermak 認為,這種個人代幣發行在很多法律框架中這種方式都可以歸屬為證券,考慮到募資規模不到 3 萬美元,如此高的法律風險非常不值得。他更是加犀利地指出,這種個人代幣發行簡直像是 2017 早期的 ICO。

KERMAN 覆盤時,對此次發行個人代幣產生也自我懷疑:

ETH Hub 的聯合創始人 Anthony Sassono 也認同這一觀點:「個人代幣的主要問題是,它們開始看起來像 2017 年時代的 ICO,人們在其中投資於他們不瞭解的事物,並且估值瘋狂,最後一地雞毛。」

的確,沒有任何懲罰機制的個人代幣發行,如果創始人無法兌現承諾,跑路了怎麼辦?這和 2017 年各種沒有交付任何價值的割韭菜的 ICO 專案相比又有什麼區別?

也許兩者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如果個人代幣發行者跑路了,那麼他的名字將永遠釘上恥辱柱,在幣圈社羣中的聲譽將永遠失去,而 ICO 專案一個專案跑路了還可以改名捲土重來。正如 KERMAN 本人的回覆,考慮到籌資規模不到 3 萬美金,以此來犧牲自己未來整個職業生涯實在是太不合算了。

抓住 Uniswap 平臺興起的 IUO 熱

Sergey Goncharov 是另一位發行個人代幣的以太坊開發者。Sergey Goncharov 透過 IUO (也就是首次 Uniswap 代幣發行)將個人時間代幣化,發行上限為 1,000 枚的個人代幣 SGON。使用者可在 Uniswap 上自行購買該代幣,一個 SGON 代幣代表 1 小時 Sergey Goncharov 的個人時間。該代幣的有效期將持續到 2021 年 5 月 27 日。

Sergey Goncharov 擅長 Solidity、Vyper、後端開發、產品設計以及技術團隊的招募和管理,可提供 DApp 開發、設計和稽覈智慧合約、建立和管理技術團隊,同時也提供技術諮詢。此前,他在創業公司擔任技術工作 10 年,也創過業,目前正在開發一款個人 DeFi 專案(http://stablecoinswap.io/),該服務功能類似於 Curve.fi。他同時還在開發幾款清算套利的機器人專案。

Sergey Goncharov 目前已在 Uniswap 上建立一個 SGON/USDC 代幣池(10,000 USDC 和 200SGON),考慮到每小時 200 到 500 美元的市場均價,他將該代幣的初始價格設定為 50 美元。他將剩下的 800 SGON 投入到 Compound 賺取利息,當 Uniswap 資金池中的 SGON 儲備金不足時會持續補入。

Sergey Goncharov 稱,將個人時間代幣化後出售,不僅可預支工資,同時自己的時薪可由市場公平定價。也就是說,一旦他的工作被更多人認可,就會有產生更多的代幣購買需求,從而提升幣價。

來源:uniswap.exchange

抵押型個人發幣平臺 meToken

meToken 同樣是一種個人發幣平臺,和 Roll 不同的是,它基於抵押生成,且除了用於個人發幣,還特別適用於 DAO 組織,目前已整合了 Aragon DAO。

由於目前 DAO 更多關注的是內部協作,比如組織治理和價值分配,但是 DAO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組織,無法避免與該組織之外進行價值交換,因而 meToken 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應運而生。

meToken 允許使用者基於聯合曲線創造一種個人「勞動合成代幣」,也就是說,meToken 基於抵押生成,組織之外的使用者可透過購買 DAO 發行的勞動代幣,僱傭 DAO 的內部成員進行工作,之後收到代幣的成員可將其賣掉換取 ETH 等「抵押品」。透過自行發行 meToken,每一個特定的 DAO 組織的價值和外界實行了很好的流通。

當發行一種 meToken 代幣,需要抵押一定數量的 ETH,且 meToken 代幣的總供應量與抵押品的價值基於一定比例繫結。這意味著,其發行的 meTokens 代幣是有價值保證的。之後,meToken 代幣可作為一種支付方式進行消費,用於支付 DAO 提供的服務。如果是某個 DAO 組織發行的代幣,那麼,任何持有者都可以消費該代幣僱傭該組織的內部成員實現某種特定的任務。

比如,一個發行 meToken 代幣的錢包開發主題的 Aragon DAO,社羣成員可使用該代幣向開發者購買各類錢包功能,比如將 Tornado Cash 和本地零知識證明進行整合。

如果整合成功,社羣成員可繼續持有該代幣作為投資。該整合開發的成功表明,該組織具有一定提交新功能的能力,這意味著,該組織有潛力吸引更多人購買 meToken 代幣,以請求釋出其他新功能。

任何人均可基於聯合曲線存入相應數量的 ETH 直接購買 meToken,每一次購買都會鑄造新的代幣,總供應量增加,導致價格上漲,最終會導致 meToken 代幣升值,早期持有者將受益。也就是說,除了進行支付,meToken 還可以被投資者用作是一種投機性的金融工具。

社羣成員可選擇花費 meToken,其所有者(比如 Aragon DAO)接受後將其銷燬並解鎖基礎抵押品以太坊。社羣成員也可直接出售這些 meToken 賺取潛在利潤,可透過在 Uniswap 等二級市場上或以基於聯合曲線進行出售,當將 meToken 賣回到聯合曲線時,該 meToken 會從流通中刪除,並解鎖一定數量的抵押品。

目前 meToken 已上線以太坊主網:http://stakeonme.com/。

主打文化品牌的代幣發行平臺 Zora

嚴格來講,Zora 並不侷限於個人發幣,而是針對更廣範圍,為各類有文化意涵的品牌方提供一個以代幣形式釋出產品的平臺,這些品牌可透過持有代幣,被網際網路使用者共同擁有。該平臺適合潮牌、唱片廠牌、工作室、藝術館和各類藝術節等領域,尤其適合那些對購買者有特殊文化意義的產品,比如音樂人和電影人相關周邊等對購買者有特殊文化意義的產品。

Zora 靈感來自於 Uniswap 的實驗專案 Unisocks,並有潮牌上衣專案 Saint Fame 進行過成功的實踐案例。

Saint Fame 的創世上衣於去年 12 月由 Coinbase 前產品經理 Jacob Horne 推出。Saint Fame 基於 Uniswap 協議構建,採用 Aragon 提出治理建議,使用 OpenZeppelin 部署智慧合約,發行了基於聯合曲線定價的代幣「FAME」 ,每一次出售代幣賣出一件 Genesis 上衣時,其價格都會根據曲線上漲。

根據 Saint Fame 的聯合曲線,第一件售出的上衣價格低至 8 美元,以獎勵早鳥消費者,第 99 位消費者獲得同樣一件上衣則需要 170,000 美元,而最後一件,永遠都買不到。

資料顯示,FAME 代幣從發行時的 8 美元一路上漲,並曾一度高達 700 美金。從銷售額來看,自推出以來,FAME 的交易額已接近 35,000 美元。

和 Saint Fame 一樣,Zora 上發行的商品會使用 Uniswap 自動做市機制,即發行基於聯合曲線定價的代幣對應實物商品,買入越早,價格越低,這有利於早鳥使用者,意味著每次出售代幣賣出一件實物商品時,價格都會上漲。一定程度上能讓發行者捕獲二手市場中被爆炒到天價的產品的溢價。

Zora 平臺上首波上線的專案是由格萊美得獎音樂人 RAC 發行的新專輯,每一枚 TAPE 代幣代表一張實物專輯,總共限量發行 100 張專輯。此次釋出引發行業不小震動,由於投資者大量買入,在短短 12 個小時之內,TAPE 代幣的價格從 20 美元飆升至 800 美元——令人震驚,每一張專輯價格為 800 美元!

看到被爆炒如此之高的價格,連 RAC 本人都表示驚到了,他發推稱:「早就聽說用數字貨幣炒作限量發行,但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覺得很神奇。」

和 Roll 不同,Zora 不僅採用了聯合作市曲線,有可能產生黃牛投機黨,也有可能會發行者捕獲一定的價值,而且對應一定可贖回的文化類實物商品,購買這種代幣具有一定的內生價值,更具價值根基。

針對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平臺 Foundation

Foundation 是最新發布的一個定位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代幣發行平臺,由 Dharma 前產品設計 Matthew Vernon 和其在 Dharma 的前同事 Kayvon Tehranian 以及證券代幣初創公司 Harbor 軟體工程師 Elpizo Choi 聯合建立。首波上線的產品是由 Foundation 聯合創始人 Matthew Vernon 本人設計的 3 款襯衫 T 恤和 3 款盲盒 。

來源:withfoundation.com

和 Zora 類似,Foundation 允許藝術家發行代表實物的 ERC-20 代幣,之後可將代幣在二級市場上出售,也可以兌換成實物。和 Zora 在 Uniswap 平臺上出售代幣不同,Foundation 選擇開發自己的協議,以使定價模型更適合藝術品銷售。比如,Foundation 平臺上釋出的作品每因二級市場交易所產生的交易費都將歸藝術家所有。

和 Uniswap 一樣,Foundation 也採用聯合曲線定義供應量與價格的關係,但允許設計師自定義設定代幣銷售的低和最高價格,這可解決 Uniswap 平臺上最後幾件商品由於價格太高用於無法銷售出去的難題。

Foundation 平臺主要定位設計師、藝術家和音樂人

Foundation 目前進駐的一些設計師,均來自圈外,包括網際網路藝術家 Addie Wagenknecht,80 年代復古風格廣播電臺 Poolside.FM 和傢俱設計師 Studio Zollo。

我們看到這波新興的實踐在給加密世界注入新的動力,這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比幣價更令人興奮的事情。

最後,鏈聞提醒讀者,個人代幣發行目前還處於探索期,尚存在爭議和問題,是一個模糊的灰色地帶,極有可能被惡意行為者覬覦用來詐騙,因此,希望使用者在進行投資之前請多瞭解專案及其創始人(或者發展成為鏈聞的粉絲)和進行盡職調查,以免上當受騙。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