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Insight 對話首席——底層公鏈展望之超腦鏈篇

買賣虛擬貨幣

邀行業首席,談市場現狀,見趨勢未來!本期《對話首席》線上活動於4月30日上午10點順利舉辦。

本次《對話首席》特邀Harmony 聯合創始人 蘭榮堅、Conflux CTO 伍鳴、Nervos COO 呂國寧、Monoxide 創始人 王嘉平、超腦鏈 首席架構師 沈宇峰作為主嘉賓。

三家媒體觀察團:鏈聞楊威、鏈得得常興宇和火星財經陸洋。

同時,《對話首席》也歡迎交易所、錢包、挖礦等區塊鏈各領域首席,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共同為行業的發展建言獻策。詳情可聯絡TokenInsight首席溝通官維維:tokeninsight_data。

本次【對話首席】活動,五位嘉賓分享的知識點密集而精深,因此特分為五輯,以饗讀者。以下為超腦鏈篇文字整理版:

第一環節:火星財經提問 /

火星財經陸洋:2018年被稱為公鏈元年,但過去一年的發展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專案遇到了瓶頸,在商業化上面臨很大的問題。TokenInsight剛剛釋出的報告裡,我看到不少公鏈甚至開發停滯。雖然早上谷燕西(Ben Gu) 老師在這個群裡跟大家分享說,“衡量公鏈的標準不是其技術效能多好,二是其同市場中的一個需求的匹配程度。”但我想,技術效能肯定是一個前提。我的問題便跟這個相關:

1. 分片、分層、DAG、新的共識機制,底層公鏈的效能拓展方式該如何選擇?

2. 您的專案當時是如何考慮和權衡的?

3. 您覺得您專案技術架構的特點有哪些?

超腦鏈 首席架構師 沈宇峰:我覺得每種擴容方案都會有它獨特的優勢和一定的需要克服的缺陷。比方說共識方面,我們覺得PoW 足夠安全,但是效能不行;那 PoS 是一個潛在的方向來提升效能,但是安全上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那同樣的PoS 類下面的 DPoS,效能可以做到非常高,但是在去中心化上有很大的犧牲,這樣會不會就限制了他能吸引到的客戶/開發者群體?

DAG 是個很不錯的想法,但是雙花的問題有沒有特別靠譜的解決方案呢?這個也需要時間來證明;分片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解決方案了,他比較明顯的挑戰來自於分片算力稀釋後的 1% takeover attack 問題,以及狀態分片後跨分片下資料/智慧合約如何互動的問題。

我覺得每個專案在選擇共識/擴容方案的時候,需要的是綜合專案本身的理念,期望將來吸引和服務的客戶群體,理論的複雜度和落地的可行性等方面的整體來考慮,並不是說某種方案就是全方面優於其他方案這樣子。

而且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長期的願景和短期的工程實踐的取捨,如果一味追求很巨集大的遠期願景,但是遲遲不能有階段性的產出和落地,可能也只是一個 empty promise。

Ultrain 在選擇這些共識/擴容方案的時候其實做的是排除法,首先 Ultrain 超腦鏈的目標是“提供信任計算的商業公鏈“:我們希望是賦能實體經濟,賦能現實世界的商業應用,所以我們排除了 PoW 共識而選擇了 PoS 作為底層共識,因現有的PoW類共識的效能滿足不了大規模的複雜商業應用;然後我們要作為提供信任計算的公鏈,那就必須是去中心化程度要非常高,所以我們也沒有採用半中心化類的PoS (e.g. DPoS) 而是自研了 Random-PoS 共識。

整個Ultrain 網路是一個基於stake的permissionless network,網路節點可以自由加入,這樣(單鏈)節點數就可能會上百上千,然後我們運用 VRF + 獨創的隨機數演算法來挑選每輪的出塊節點,這樣把每輪的共識複雜度限定在了 O(const)而不是線性的 O(N),使得系統在大規模網路下還能保持較高的效能 (說人話就是隨著更多礦機的加入,網路並沒有變慢。

這個可能不是專業從業者會覺得難道不是礦機越多越快麼?事實情況是越多礦機加入其實是網路是越慢的,可以想像人越多對同一個問題達成一致結論就越麻煩)。我們現在的主網在真實的網路環境下,只由普通配置家用電腦參與組成,做到大概是單鏈 up to ~1000 TPS 和 ~10s 的確認時間(with deterministic finality)。

當然,不管甚麼共識演算法,單鏈的效能是有極限的(受限於節點機器的物理效能和現實網路傳輸速度),在水平擴容上我們選擇的是分片的思路,具體的應用都是跑在特定的分片上的,分片間是做到完全的計算和儲存隔離(全分片)。

然後為了應對因為算力稀釋而可能產生的 1% takeover attack 問題,我們對驗證節點在各個分片之間做了隨機的排程,這樣就會讓礦工聯合在某個特定分片上作惡的成本非常非常的高。

我們的第一版的R-POS 共識和動態分片的架構都已經在主網上實現了,大家都可以透過我們的瀏覽器explorer.ultrain.io 來檢視網路執行狀況, 現在已經有一主三側鏈(分片) 將近200個節點在執行了(全網峰值tps 可以達到 ~1000 * 4 = ~4000),這些節點都是自由stake 參與到我們的網路中來的,我們預期半年左右時間會達到將近1000個節點的規模,屆時將充分驗證和體現我們的R-POS 共識 + 動態分片架構的在去中心化,安全和效能等個方面的表現。

 / 第二環節:鏈得得提問 /

鏈得得常興宇:首先還是感謝TokenInsight的邀請,2019年至今Staking Economy和跨鏈是底層公鏈的兩大關注點。我的問題也與這兩個方向有關:

1. 您如何看待PoS類專案採用Staking取代PoW算力的方式,未來會成為趨勢嗎?Staking 經濟又會對區塊鏈應用落地帶來哪些影響?

2. 當前區塊鏈不同鏈之間無法進行互動,跨鏈是必由之路。您認為未來跨鏈的生態圖景是怎樣的?

3. 2019年底層公鏈還會有哪些突圍機會?

超腦鏈 首席架構師 沈宇峰:因為我們Ultrain網路的共識是基於 PoS 的,所以我們從專案成立之初其實就一直在做這個 Staking Economy 方面的探索和實踐了;隨著我們現在主網的上線和我們第一版經濟模型的實際落地執行,我主要想談下我們在經濟這方面相關的比較重要的兩個思考和設計:一個是礦工的Staking 投資回報設計; 一個是整體網路的Token的供需模型設計。

1) 首先我們來談礦工的staking 機制設計。在這之前,我們先看下一個看似不怎麼相關的話題,就是physical decentralization (物理機器實體的去中心化) 和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機器背後控制實體的去中心化)的關係。

我們知道PoW類的鏈大多數有專用礦機和礦池的存在,原因首先是專用礦機不管在售價還是渠道上都造成了個人入門門檻非常高。然後全網的算力膨脹的非常厲害,導致個人單礦機爆塊概率極低,而礦池因為具有硬體的規模效應會在算力競爭中成本佔優,而且礦池能夠做到給算力貢獻者穩定持續的現金流回報從而吸引大量的算力貢獻者。所以PoW的鏈的很容易就變成 physical &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被大礦池控制)。

那PoS類網路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看下EOS,他的整體設計就是偏向於寡頭/聯盟化的(超級節點運營門檻高,超級節點可以相互來投票)。然後Cosmos 如果我們去看他的現在的100個節點的voting power,可以看都是非常集中在前幾名的大節點上的。

那為甚麼要討論這些呢,因為Ultrain網路的整體設計(包含礦工的staking 設計)主要目的就是透過 promote physical decentralization(小編翻譯:促進實體分權) 來實現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小編翻譯:政治分權),直白的說就是讓大家都能參與和願意參與進來,讓大資金擁有者在競爭中不佔優。

為了達到這點,我們的設計上就包括:我們對單個節點的staking要求比較低,然後能參與到Ultrain網路裡面的機器要求也比較低,一般的家用電腦/伺服器就可以了,儘量弱化了規模化效應,旨在鼓勵普通個人都能夠透過他們的個人電腦加入到我們的網路裡面來。

我們限制單個鏈的參與節點數目,這樣保證每個礦工都能有機會被選中出塊,能獲得持續穩定的獎勵(這點很重要,否則有意願的礦工只能被迫加入礦池,從而導致staking 的集中化),所有的這些設計加起來都是為了儘量的的使得網路朝著physical & political decentralization 方向演化。

2)第二點我們談下Ultrain網路的token的供需模型設計。 大部分的PoS類網路的 staking 獎勵都是來自增發,所以整體的貨幣是朝著通脹的方向走的。這裡主要的問題是增發係數很難調節,太高會導致通脹速度太快,沒有做staking的持幣者會蒙受損失;增發係數太小,會導致礦工沒有意願加入,網路安全性和穩定性難以保證。

當然,究其根源是為 staking成本定價的問題,也就是我作為礦工,我stake 了這麼些 token,我創造了甚麼樣的價值,這些價值又以怎樣的比例返還給我?所以我們認為如果一個網路沒有創造實體的社會經濟價值,你單靠增發token來回報礦工的付出這個是無法長時間維持的。

既然是講 staking economy(小編翻譯:權益經濟學),我們就從economics 最基本的基本的供需關係 demand & supply 入手來講Ultrain 的設計。我們認為 demand就是實體經濟對新型的基於區塊鏈的信任計算的需求,應為這個信任計算能改造他們既有的商業模式(或者創造原來不存在的商業模式),減少因為信任摩擦而帶來的成本(e.g. 合同/契約的簽訂,履行,仲裁等等),這部分成本就是他們願意為信任計算服務提供者(直白些就是組成鏈的礦工)支付的酬勞。

礦工的投資回報模型就是透過基本硬體的投入加stake 的抵押投入來賺取這部分酬勞。具體的體現就是Ultrain網路的每個分片/側鏈的建立都是由需求端---也就是商業實體發起的,他們願意支付一定的成本購買一條側鏈來為他們的業務提供服務,Ultrain 網路會將抵押了stake 的礦工組織起來來為這個商業實體服務,並獲得商業實體提供的獎勵作為礦工收益。

總而言之,我們的 staking economy 的設計是在先有 demand(需求) 的前提下,來組織和排程礦工機器來提供 supply(供給),他們透過現存的流通的token 來做結算(用於企業購買分片資源的付費,礦工的stake & 獎勵);如果demand 和 supply 都很旺盛的話,系統會釋放部分鎖定的token來提供流動性 (粗糙的類比現實世界就是GDP 溫和提升,M2總量保持不變;GDP 大幅提升,M2總量做相應提升)。系統不會採用在沒有 demand的情況下,靠增發來補貼礦工來滿足無實際效用的 supply(同樣的類比就是GDP 沒有提高,但是M2總量卻在提升) 。這也是對應Ultrain 的做“商業公鏈”的目標的,是為了給有需求的實體商業服務而招募了礦工組成了公鏈,而不是為了空挖礦而做公鏈。

以上這兩點是我們在Ultrain 網路設計和實踐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肯定也會存在設計上的盲點,也歡迎大家多多提提建議,共同進步。

跨鏈方面我個人覺得可能還需觀望一段時間,首先是有整個跨鏈的需求有多大?因為這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鏈的競爭態勢,如果最後的公鏈競爭只會留下位數不多的幾條公鏈,那整個跨鏈協議的價值的天花板也會受限。

當然,跨鏈協議和具體的公鏈是不衝突的,如果證明瞭跨鏈有特定的價值,Ultrain 接入跨鏈網路應該也是比較簡單的,特別是 Ultrain 網路是有 deterministic finality 和~10s 的比較短的 confirmation time,這些特性對於跨鏈協議來說都是非常友好的 (對比 probabilistic finality 而言)。

 / 第三環節:鏈聞提問

鏈聞楊威:作為TokenInsight 的好夥伴也是老朋友,感謝再次受邀。本人很榮幸代表「鏈聞」出席本次直播。我的問題是:

1. DApp 和穩定幣,未來底層公鏈的生態發展方向有哪些?

2. To B 還是 To C,底層公鏈如何進行商業落地?

3. 您認為新成立的底層公鏈是否還有機會?

4. 您的專案未來在生態發展方向上有哪些規劃?

5. 您認為哪些行業區塊鏈會率先落地?

超腦鏈 首席架構師 沈宇峰:先挑最容易回答的吧,“您認為新成立的底層公鏈是否還有機會”這個,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想想淘寶和京東之外都還能長出個拼多多呢,公鏈的競爭還遠沒到頭部領先者遙不可追的階段。

先發者有先發者的優勢,但是由於區塊鏈技術的特點也決定了一但主網上線後,後續的大規模迭代更新效率做不到很高,這樣就給後發者在充分學習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後在追趕上留出了時間和空間,我覺得大家都還是有機會的。

To B 還是 To C,從底層公鏈本身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區別不大,有區別的是團隊的資源儲備和打法的選擇。Ultrain 的目標是朝著“商業公鏈“的方向走的,這是因為團隊的成員裡面有相當豐富的商業諮詢和服務背景(我們的CEO 郭睿 & 生態負責人 Samuel 都是有著10+年的在IBM做大型商業服務的經驗)以及商業資源 (我們的CSO Emma 有著10+年的跨國投資&投行經驗),所以服務商業實體是高度符合我們團隊的人力資源的背景的。

當然另外一點我個人的判斷是2B2C 會相對好做一些。怎麼說呢,如果只是解決B2B純商業實體之間的信任摩擦,可能聯盟鏈會是商業巨頭們的第一選擇,作為初創公司來和巨頭提供的聯盟鏈競爭會有一定的劣勢。而2B2C的業務,一個真正去中心化存在的有公信力的公鏈是會對C端使用者產生一定的吸引力的,從而引導B端商家選擇用公鏈而不是聯盟鏈的。

像最先和我們Ultrain 合作的國內第一潮牌 YOHO!的一個已經落地的專案就是限量球鞋的鏈上驗真和溯源,買到限量球鞋的消費者都可以在Ultrain的鏈上來追溯他的球鞋的驗真資訊,然後互相之間的買賣流轉資訊也會上鍊,這樣的商業場景對於C端球鞋買賣使用者來說一來提供了真正的價值,二來而且本身上區塊鏈對球鞋驗真也是個很酷, 很有lifestyle 的一種感覺,契合了潮牌球鞋使用者的特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 2B2C 的業務例子了。

整個行業的生態發展和落地方向來說,總的來說數字化程度越高的行業和區塊鏈的結合就相對容易,像金融業,比方說最近很火的DeFi。 但是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現在DeFi 的這些專案就像是拿著區塊鏈的錘子來找釘子,我們有了交易所這個釘子了,那我錘個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出來。我有預測市場prediction market/衍生品 derivatives這個釘子了,我錘個去中心化預測市場/衍生品出來。借貸抵押這個我們司空見慣的釘子,我錘個 Dai 出來。當然了,這些專案都很有意思,有些設計也很精巧,我也非常希望看到他們能gain traction & create value。

從我個人來看,我覺得好的技術應該是能夠“拓展商業邊界”的。怎麼說呢,原來有的東西,你用新技術改造了它,讓它變得更好用,挺好的,我們鼓鼓掌。但是如果原來沒有的,或者不可能的東西,你用新技術創造了它,讓它成為了可能,創造了一種新的價值來源,那這叫做技術拓展了商業邊界。所以我們也不高談甚麼區塊鏈改變生產關係,我們深入到我們的實體商業合作伙伴當中,和它們一起看看區塊鏈技術能幫他們做些甚麼。

比方說我們最近有個接觸的行業,二手車交易行業,這個聽起來還是比較土的,和DeFi這些相比聽起來可能沒那麼的 sexy。但是二手車交易確實存在有很多的問題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維修記錄缺失/造假,定價機制不透明等等。

那我們想能不能讓維修記錄上鍊呢,4S店還好說,車主和小修理廠沒有意願做這些啊,那是不是可以用token 的方式來激勵修理廠來將維修資料上鍊呢?然後後續的潛在買家可以透過支付一定的費用來檢視/呼叫這個二手車的歷史保養和維修記錄,他支付的費用或許可以用於激勵當初上鍊的資料提供者(4s店和修理廠)。

或許賣家不願意完全公開這個車的相關資料給所有人,但是又想要說服買家他的定價是合理的呢?這個時候零知識證明就可以發揮作用,賣家可以在不曝露資料的情況下讓第三方報價機構給出一個報價,然後買家又可以相信這個報價是公允的。然後隨著交易的完成,這份資料檔案的所有權也可以在鏈上隨之轉移到買家手裡。

我們看到,這個例子裡面有很多元素是在傳統商業和IT技術下很難或者無法實現的,這裡面有對資料原始提供者的持續激勵機制,資料資產擁有權的轉移,隱私保護下的零知識證明,這些都充滿了區塊鏈和密碼學的元素。

當然了,這個例子暫時只是我們和合作夥伴的暢想,但是我想引出的是這其中的三個要素:資料資產的確權,激勵機制,可信任的計算,這是拓展現有商業邊界的三個突破點,如果現有的商業模式在這三點上有所欠缺的話,都是可以嘗試和區塊鏈技術結合的。

我們Ultrain 團隊有強大的國際化的商業背景和資源,有已經上線執行的可提供服務的高效能公鏈,在密碼學/隱私保護/零知識證明方面也有強大的技術/人力資源儲備,所以我們的的商業推廣落地的打法上也是朝著這些方向走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