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相信中本聰超過美聯儲?

買賣虛擬貨幣

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主席表示,加密貨幣交易是不可忽視的領域。他還提到,人們似乎更願意相信比特幣神秘的創造者中本聰,而不是美聯儲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央行。本篇文章就對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為什麼有些人寧願相信一個素未謀面的加密貨幣創造者而不是美國的央行?

美聯儲的歷史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美聯儲的起源。這個央行成立時間僅有一百多年,是在1913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誕生的。儘管該機構名稱帶有“聯邦”(Federal)一詞,但是卻一點都不“聯邦”。事實上,這個央行是一個半私有化的機構;儘管其名稱帶有“聯邦”二字,但同時也包含“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美聯儲不受《資訊自由法》[1]的制約,委員會的部分成員資格也沒有經過公開選舉,而是直接來自成員銀行。

美聯儲因Aldrich計劃而生。這項計劃旨在解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市場崩潰問題,同時是為了鞏固美國經濟的地位。Paul Warburg(第一任美聯儲董事)就是Aldrich計劃的主要推動者,本文還將指出,他是某軍工企業的一員,有份給德國納粹提供資金支援。

《福布斯》雜誌創始人Bertie Charles Forbes曾說:

想象一下,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銀行家趁著天黑偷偷溜出紐約,藏到了幾百英里以外的南方,他們開始了一場神秘的活動,悄悄和幾個僕人到了一個被廢棄的小島上,秘密地住在那裡一整個星期。為了保守秘密,他們甚至沒有透露自己的姓名,以免僕人知曉他們的身份並向全世界透露美國金融史上最奇怪且最秘密的一段往事。
如果你認為SegWit2x爛到家了,那麼美聯儲就在製造同樣的問題。少數人舉行的閉門會議就能決定美國經濟在未來一個世紀的發展軌跡。

相比之下,比特幣是一個開源專案,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能為這個新型貨幣系統獻計獻策。只要你能上網,你就可以自由地在Bitcoin Talk進行比特幣的相關討論,其透明性與美聯儲的閉門會議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戰爭和通脹時代

人們不相信美聯儲的另一個原因是,自其誕生以來,美聯儲資助了戰爭,並且不斷在削弱美國普通民眾的購買力。

根據奧地利商業週期理論[2],透過人為保持較高或較低的利率,中央銀行會觸發經濟繁榮和蕭條現象。當利率低於正常水平時,不正當投資就會出現,大量的資金將暫時撐起整個經濟。由於金融投資的前提是儲蓄的增加,這就意味著不會出現消費現象。然而,隨著大量新資金的出現,即使儲蓄量沒有增加,消費力度也將大大提升,從而使經濟陷入不平衡狀態,而這一現象只能透過經濟衰退來解決,以恢復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平衡。簡而言之,央行的干預是造成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

在戰爭時期,美聯儲通常會鼓勵加大政府支出以政府債務的形式創造併發行更多的美元。甚至有人說,增發的這部分美元帶來了“咆哮的二十年代”[3],為德國納粹提供了資金支援。其中最知名的公司就是IG Farben,這家公司和Paul Warburg、Prescott Bush以及希特勒的崛起都有關係;Bush曾是聯合銀行集團的管理者,和美聯儲有著緊密的聯絡。

美聯儲在當時高估了政府債務,透過造成美元貶值來支付戰爭成本。事實上,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和Anna J. Schwartz認為,這場戰爭5%的成本都是透過由美聯儲觸發的通脹現象買單的。

支撐比特幣的是數學,支撐美元的是“持槍者”

即使是身處象牙塔的經濟學家Paul Krugman也認為賦予美元價值的是美國軍方。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畢竟大大小小的戰爭,美國都公開或秘密地參與了。自從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不再掛鉤)瓦解之後,美國發動戰爭的能力就更大了,因為央行可以無所顧忌地擴大貨幣供應量。一旦有任何人試圖廢除美元在支付原油方面的重要購買力,他們就會被取代——薩達姆和卡扎菲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曾試圖用歐元和黃金取代美元。

甚至連美聯儲也承認其最初成立的目標是為了支援戰爭。或許為了維護美元的價值,他們從未放棄這個目標。

當美國加入戰爭時,聯邦儲蓄委員會就釋出公告稱美聯儲系統是‘……準備利用其權力隨時保證為戰爭提供充足的資金。’為戰爭提供資金支援是美聯儲在戰時的主要任務。
下圖展示了自1913年以來1美元紙幣的價值變化,同樣面額的美元在2013年的購買力只有5美分。


央行可以隨意增發或縮緊貨幣供應,但比特幣作為一種商品,其供應模式參照了黃金。比特幣的總量只有2100萬個,其通脹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這意味著比特幣的購買力不會像法幣逐漸減弱。

大緩和時期:美聯儲的自我安慰

這是前美聯儲主席Ben Bernanke說過的一句話,或許恰好解釋了人們不信任美聯儲的另一個原因:

與相關文學作品相比,對大緩和時期的政策解釋應該收穫更多的稱讚。
大緩和時期(Great Moderation)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當時經濟活動不斷擴張,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提高。當時(2004年)的美聯儲主席說出這番話是為了稱讚美聯儲為經濟穩定發展做出的努力。

而當時的他卻不知道2007年會發生什麼。沒有任何一個美聯儲經濟學家預測到了或者提前警告了全球金融危機在2007到2008年的爆發。事實上,只有少數幾個經濟學家預測到了2008年全球經濟的崩潰現象。

就像一個經常高買低賣的加密貨幣小白一樣,在經歷了一段經濟穩定時期之後,由於其過分的自我安慰,美聯儲仍不被信任。他們沒有意識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也沒有為經濟崩潰做好準備。

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比特幣的誕生

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方式也導致民眾對其失去了信心。

2009年,美國國會議員Ron Paul提出針對美聯儲系統進行一次全面的審查。Ron Paul針對這項提案所做的部分演講內容如下:

在其誕生的近100年曆史中,美聯儲一直扮演著摧毀美元的角色。自1913年以來,美元失去了其95%的購買力,這是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的……美聯儲能夠任意與他國央行和政府簽訂協議,而GAO(美國總審計局)卻無法審查甚至無法檢視此類協議。為什麼一個由政府成立的機構——其警察部門擁有聯邦執法權力,其發行的貨幣在這個國家擁有法幣地位——被允許與外國勢力和外國銀行機構在不受監管的前提下籤訂協議?……如果美國國務院能夠做到這一點,它就會被認為是一個流氓機構。如果一個私人機構這麼做的話,他可能會因羅根法(規定只有總統和國務卿才可談論對外政策)面臨起訴,但美聯儲並沒有受到任意一種懲罰。
在這個自由黨政客呼籲對美聯儲進行審查的同一年,比特幣白皮書伴隨著2009年1月9日的創始區塊共同誕生了。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將比特幣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量化寬鬆)視為兩種截然相反的“政策處方”。

一個是對那些受夠了銀行系統的個人進行救助且維護金融主權的路徑,而另一個則是試圖讓金融系統繼續運轉。量化寬鬆是一種經濟擴張型政策,從2008年到2015年,美聯儲的負債從9000億美元激增至4.5萬億美元,是一種“滲透”經濟,即被很多經濟學家批判為自上而下的方法。

透過抵押貸款購買證券和政府債券,美聯儲扮演了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並從銀行體系中清除了“有毒”資產。目前已經因此出現了很多副作用,包括股票市場過熱、不平等現象加劇以及允許那些在自由市場和自然利率下可能倒閉的公司繼續存在。

而比特幣就是針對銀行無止境的救助而生的。中本聰在創始區塊中記錄的就是比特幣誕生當天報紙的頭版“泰晤士報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即將對銀行進行第二輪救助“。比特幣的通縮系統不是為大型銀行和企業服務的,而是一種適用於所有普通人的政策,美聯儲為大型銀行提供的優勢比特幣也都能為普通民眾做到。和央行自上而下的方式不同,比特幣屬於草根階級,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運動,旨在創造一種全新的貨幣系統和全球經濟。

使用比特幣就意味著你與傳統金融系統、裙帶資本主義以及大型銀行的抗爭拉開了序幕。隨著世界貨幣的不斷貶值,比特幣這個主要的加密貨幣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遠離央行政策以及無能官員的方式。比特幣仿效了金本位,如果各國採用這種貨幣體系或類似的貨幣體系,他們就無法使用通脹和製造債務的方式資助戰爭,從而更有效地緩解商業週期的衰退現象。

註釋    (↵ returns to text)

1.《資訊自由法》是美國關於聯邦政府資訊公開化的行政法規,頒佈於1967年。主要內容是規定民眾在獲得行政情報方面的權利和行政機關在向民眾提供行政情報方面的義務。↵
2.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看來,造成貨幣供給發生變化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自願儲蓄的變化,這種變化因為是人們的主動選擇行為,所以不會對生產和消費產生誤導;另一種是中央銀行的干預,在奧地利學派看來,央行的干預使得市場利率和自然利率偏離,企業家很容易被誤導產生不當投資,於是便造成生產結構被人為扭曲。↵
3.是指北美地區(含美國和加拿大)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十年間,它所涵蓋的激動人心的事件數不勝數,因之有人稱這是“歷史上最為多彩的年代”。儘管最後一場1929年的大災變宣告了它的終結,但此一時期內無數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創造,前所未有的工業化浪潮,民眾旺盛的消費需求與消費慾望,以及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徹變。↵


更多區塊鏈數字貨幣資訊:http://www.qukuaiwang.com.cn/news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