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後疫情時代,金融數字化轉型可能會進一步加速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博鰲亞洲論壇

在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世界多國精準施策,透過特殊信貸支援、薪酬保護等安排,向小微企業提供優惠貸款、保障就業,而普惠金融正發揮重要作用。周小川表示,全社會應該深化對普惠金融的認識,要為普惠金融提供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並且防範道德風險。

普惠金融需要紮根基層的機構和組織形式,周小川表示這種機構應該是財務健康可持續的,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不斷增強自身實力。要有恰當的機制來吸引並留住人才,才能讓這些機構葆有健康活力,才有量大面廣、優質可持續的金融服務。

面向未來,周小川認為,為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各國需要進一步完善支付體系、徵信系統、反洗錢系統和金融服務技術標準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各國和各地區更要重視解決“數字鴻溝”問題,防止邊遠山區、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或老年人由於無法接觸或有效使用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成為資訊弱勢群體,被排斥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之外。這個問題在疫情下尤其不容忽視。此外,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還要重視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需要在普惠性與安全性和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以下為周小川副理事長演講實錄: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能與多國央行及監管機構、國際組織、業界和學界的同事與朋友們共同探討亞洲普惠金融生態建設與數字化發展。本世紀以來,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普惠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扶貧和保護弱勢群體上的重要作用。過去十年中,G20領導人峰會提出了多個重要的全球普惠金融發展倡議,亞洲國家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在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世界多國精準施策,透過特殊信貸支援、薪酬保護等安排,向小微企業提供優惠貸款、保障就業;數字普惠金融則在提供快速、無接觸金融服務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我相信,在今天的會議上,大家將聽到各位嘉賓帶來的生動案例和做出的精彩論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中小微企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促進市場繁榮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到2019年,中國的中小微企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佔市場主體的90%以上,貢獻了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專利發明權,超過60%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不過,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一樣,中國的小微企業一直面臨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這一方面源於小微企業自身經營風險高、競爭力不強和資信不足的普遍特徵,另一方面則與包括營商環境、金融基礎設施在內的整個金融生態密切相關。

多年來,中國透過持續的制度變革來推動普惠金融生態的改善,花大力氣改革農村信用社,增強服務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戶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大中小型金融機構都參與進來的多元化、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同時,加大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透過技術創新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2015年,中國製定了首個國家級普惠金融發展五年規劃。

今天,我想重點談談從中國普惠金融的實踐和發展程序中得出的體會。普惠金融是近年來的用詞,但類似和相關的實踐與探索,一直在不同詞彙概念下走了多年。和全球一樣,中國也特別重視這一領域,既取得了不少成績,也面臨眾多的挑戰,既有若干經驗,也有不少教訓。認真回顧與歸納是很有必要的,不少人都發表了見解和文章。我也藉此補充談幾點體會:

一是全社會應強化、深化普惠金融認識,推動普惠金融實踐。首先是建立清晰的概念,包括目標、組織形態、工具、效績度量和政策支援。特別需要提高對金融服務業與非金融實業相互關係的認識,建立服務、共存、共贏的生態關係。統計和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充實十分重要,不僅用於業績評估,更有助於從跨國比較、跨地區比較中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看清發展與改進的空間。同樣,對發展路徑和經驗教訓的客觀分析、總結也是特別有益的。

二是紮根並面向基層的機構及組織形式應該財務健康、可持續、實力不斷增強、腳踏實地。大家知道,這包括資本、資產負債表、金融工具、識別和吸收風險的能力等多項指標,也需要有吸引和穩定人才的機制。沒有健康、有活力的機構就不會有量大面廣、優質、可持續的金融服務。

三是要為普惠金融提供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有針對性的(並非慷慨無度的)財政和結構性金融政策,及某些社會導向政策是必要的。要使普惠金融業務的吸引力與所謂的“高、大、上”業務相比不處於劣勢。所謂激勵,重點不在於補貼,而在於機制,如對小型機構有利的存款保險機制,吸收氣候與病疫風險的保險產品和定價機制等。

四是建立並保持簡捷、有效的公司治理。顯然,公司治理是保證普惠金融機構健康、可持續的基礎。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可能主要依賴公共財力去投資普惠金融機構,吸收多樣化的社會資本是必然選擇,由此也帶來多元利益和複雜的業務動機。需要不斷探索、改進機構的自身治理和內控,輔之以適度有效的監管和社會(或社羣)監督。已經有大量的機構失敗的例項,是與公司治理失效相關的。

五是不斷改進對普惠金融的監管與指標體系。雖然說,對普惠金融機構和/或業務的監管原則並非不同於一般金融監管的原則,但應特別關注其有特點的業務模式、健康性和風險。特別要識別紮根基層、面向普惠的資料,併為激勵機制提供依據。普惠金融帶來的監管複雜性是不可迴避的,包括對待大中型金融機構的普惠業務成分。

六是減少扭曲,防範道德風險。發展中國家及轉軌經濟體中原本存在多種初始扭曲及程序中扭曲,必須透過改革開放,特別是價格合理化、發展金融市場業務等措施儘快校正這些扭曲。扭曲製造套利機會,如套利大於正規業務利益,多數機構難以抵禦誘惑,監管也力不從心。社會政策有時口頭上很正確,但卻在擴大扭曲或開啟逆向選擇的視窗。

下面,我再簡單談談科技創新與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大家知道,金融業一直是資訊科技運用的前沿行業,可以說金融技術本身就是一種資訊科技。中國一直積極推動金融業數字化,鼓勵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2016年,G20杭州峰會明確了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向,中國的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金融科技企業更是把普惠金融服務作為重要的業務突破口。過去,傳統的普惠金融業務往往把焦點放在小微企業和居民個人獲得貸款的難易和成本上;現在,數字普惠金融不僅大大延伸了金融服務的半徑,而且大大拓展了金融服務的類別,從賬戶開立、支付、存款、理財到貸款、保險甚至期貨交易,基本金融需求和升級的金融需求全部涵蓋,而且幾乎可以足不出戶地透過移動終端完成。我們知道,世界銀行在編制全球普惠金融指標時就十分重視多類別的普惠金融服務,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對小微企業和居民的貸款。

當前,在疫情加大社交疏離的情況下,數字普惠金融更是體現出了強大優勢:幫助克服資訊不對稱,為小微企業紓困;無需線下分支機構,零距離接觸長尾客戶,提供低價、便捷的服務;運用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生成個人信用資訊,減少對不動產等傳統抵押物的依賴,降低金融機構信用管理成本。預計後疫情時代,使用者會更加認同無接觸式金融服務,金融數字化轉型可能會進一步加速。

為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各國需要進一步完善支付體系、徵信系統、反洗錢系統和金融服務技術標準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各國和各地區更要重視解決“數字鴻溝”問題,防止邊遠山區、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群或老年人由於無法接觸或有效使用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成為資訊弱勢群體,被排斥在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之外。這個問題在疫情下尤其不容忽視。此外,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還要重視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需要在普惠性與安全性和隱私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因時間關係,還有一些體會未述。應該說,涉及上述體會都有大量的例項可以引述並與大家討論,希望大家有興趣與我們共同深入探討,互相學習,互相借鑑。

謝謝大家!

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零壹財經的文章,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裡。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