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再分叉,誰會成為真正的“太子”?

買賣虛擬貨幣

11月15日,萊位元礦池創始人江卓爾、自由共識發起人劉昌用和OKLink運營負責人張朝做客OKLink和深鏈財經聯合舉辦的線上沙龍,圍繞“BCH再分叉,誰會成為真正的‘太子’?”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以下為分享實錄。

近期比特幣一路突破新高,受到行業內外的朋友關注。

在一眾主流幣種中,和比特幣關係最近的要數BCH了,被大家戲稱“太子”。

不過,BCH這位太子的發展之路可不太平。

2018年11月份BCH分叉為BCH和BSV,時隔兩年,BCH又要進行新的分叉。

相比上次的算力大戰,這次的分叉的關注度相對小一些。

為什麼BCH又要分叉?分叉會給BCH以及投資者帶來哪些影響?

問答環節

深鏈財經:BCH可以說是比特幣的親屬,本次分叉將會為這個家族增加新的成員,三位嘉賓可以基於自己的理解,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家族的各個成員嗎?

江卓爾:首先,第一次分叉是比特幣和BCH的分叉,關鍵性的分歧點是在於要不要擴容,擴容這個事情之前也是連續吵了好幾年。像中本聰,他之前就明確表示說過,比特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以後,在區塊快滿的時候是應該做擴容的,並且中本聰甚至連擴容的程式碼都已經寫好了。

但後來比特幣核心開發組,因為種種原因,包括他們自己建立了一個區塊鏈公司,來專門做側鏈開發。但是眾所周知,如果主鏈不堵的話,是沒有人會去用側鏈的,沒人會在主鏈上可以發順利傳送的情況下,還跑到側面上去發一次。所以說核心開發組可能基於自身利益,還有基於其他很多原因,最終選擇違背中本聰的計劃,不做擴容。

所以在2017年的8月1號,分叉出了比特幣和BCH。然後第二次分叉是BCH和BSV的分叉,發生在2018年的11月13日。

當時澳本聰找了一些比較無厘頭的理由,就比如說他要求說現在就要把區塊進一步擴大到了256兆,甚至是無限大等。但現在來看,其實當時並沒有那麼大的分歧,但是當時澳本聰堅持要進行分叉,並且透過一些宗教式的洗腦和過激的理論,去吸引了社羣裡面的一部分人跟著他走。

由於澳本聰聲稱自己是中本聰,同時也說了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開發路線,譬如凍結比特幣的基礎協議。凡此種種,在技術和發展角度,無疑是非常荒謬的。但也因為澳本聰近似宗教洗腦的極端化,由此也吸引了很多信徒的追隨。但在我看來,澳本聰這人基本上只打嘴炮,不做實事。

所以說,分叉以後的BSV基本上什麼事情都沒做,開發也不開發,宣傳也不宣傳,基本沒了聲音。

總體上來講,現在的比特幣因為不擴容,所以交易費用很貴,又由於比特幣設定了每秒最多三筆的交易上限,所以現在被迫走了一條數字黃金的道路。至於這條路能不能走通,我個人是很有疑問的,因為大家儲值的話,實際上還是會用自己常用的東西進行儲值的。就比如現在在場的每一個人,肯定都有法幣存款的,雖說法幣非常不適合做儲值,畢竟理論上,黃金都比法幣好,法幣對黃金甚至都是長期貶值的。

但是為什麼大家依然還更傾向於用法幣來儲存財富呢?因為大家拿到的收入都是法幣,所以說大家出差的時候也就用法幣了,這也意味著,哪怕要做價值儲存,也要佔領大家的日常使用。

而BCH這條路線,目前看來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條路線,就是因為BCH要作為人們日常使用的貨幣和現金使用。

劉昌用:我先給三個關鍵詞。

比特幣:品牌、BCH:進化、BSV:倒退。

剛才江總的分析我總體上是認同的,這也是我們這些年多次討論過達成的一些基本的共識。我再補充一下,就是剛才給了三個關鍵詞,首先比特幣,其主要特點其實就是獲得了比特幣的品牌,至於比特幣走的什麼路線,是支付也好,還是黃金也好,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就是因為他獲得了大家進入到加密貨幣或者是區塊鏈領域,誰都繞不過去的一個認知的入口,所以他就獲得了最大的優勢。

至於路線,其實在2019年之前,很多社羣和支持者認為,比特幣儘管不擴容,但還是要做世界貨幣的。他們提出,閃電網路,側鏈等其實都是為了另一種方式的擴容。但2019年上半年,有一個重大的轉變。當時,比特幣一直漲,其他幣則一直下跌。當時就有一個錯覺,就是或許就是因為比特幣沒擴容,幣價才會一直漲。人們都在想,或許不擴容是對的。

所以那時,我感到很多比特幣早期的支持者都不再願意談擴容和閃電網路,更多強調比特幣的實際價值不再做貨幣支付,而是價值儲存。

但能說明這條路真的對嗎?我認為實際上是品牌效應。我認為,比特幣如果當時擴容了,現在情況會更好,尤其是2017年的牛市,就不會差點被以太坊超過了。

也就是說在這三個家族成員裡面,比特幣的核心其實是拿到了比特幣的品牌,其他要素短期來看都不是重要的,短期很多矛盾都不能充分的體現出來,我覺得至少要經歷一兩個牛市才能充分體現。

BCH的特徵,我認為是進化。由於它一直堅持中本聰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的理念,因此堅持擴容。但擴容之後,就導致了出現了兩條不同的鏈,這也意味著出現了更多新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來說,BCH從出現的那一刻,就必須走上不斷創新的道路。

它首先解決的問題,就是在兩個鏈並存的局面下,如何活下來。因此一開始分叉的時候,BCH做了一個緊急的難度調整,但這個難度只能往下調,不能往上調,這也導致了算力波動非常大。因此在2017年10月,BCH改變了演算法,採用了逐塊難度調整演算法,這改變了比特幣的基礎經濟模型,使得BCH和比特幣沒有了生死矛盾,兩條鏈都能活下去。

BCH現如今面臨的問題,也是進化的問題,即去中心化的生態,如何達成公共的決策。比特幣在擴容之爭之後,實際上形成了比特幣核心開發組的絕對權威,畢竟不支援比特幣核心開發組決定的,都被分叉到BCH上去了,所以,比特幣儘管其基本邏輯是去中心化的,但在開發方面則是中心化的。

而BSV則很明顯,其本身就有一個精神領袖和團隊,CSW,所以其中心化程度非常高。所以去中心化的社羣治理問題在比特幣和BSV上並不明顯,在BCH上更為突出。目前BCH內部爭論非常大,這反而也說明了BCH足夠去中心化,能夠容納更多的聲音。

所以BCH的特點就是進化,他向電子現金這個目標不斷往前走,但是每走一步,遇到都會遇到新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再往前走,再遇到新的問題。那麼現在的主要的難點,就是在去中心化的生態裡面,如何實現這個有效的治理。

BSV的關鍵詞我用的是倒退。其實我一直在“迴歸”和“倒退”之間猶豫,但最終,我還是決定用“倒退”。因為只有走錯路,才適用於迴歸,但在我看來,區塊鏈早期發展時期,各種路線都是值得嘗試的。但BSV的路線是認為進化中的各種改變都是錯的,只有回到最初的版本才是對的。在發展中遇到的所有問題,解決辦法都是迴歸中本聰早期版本。這種原教旨理論是有害的,但實際上是一種倒退,把人們摸索出來的經驗和教訓給否定了。

比如BCH的逐塊難度調整演算法,這就是對中本聰初始原版的一次重大改變。如果按照BSV的邏輯,一切迴歸原始,那麼是否意味著BSV也要移除逐塊難度調整演算法,但移除之後,BSV是活不下來的。

在我看來,這些倒退,實際上是有人利用了一些懷念過去的開發者及使用者的心態。在他們看來,希望一個生態能夠有一個確定的模型,不要隨意改。而BSV就利用了這些心態,他告訴這些開發者們,只要跟著澳本聰走就行了,別的都不用太擔心。這樣的人,一般都是騙子。

張朝:

按照BCH這條線來說,比特幣家族主流的目前就是比特幣、BCH、BSV,在2017年8月1日,由於初代比特幣的區塊大小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分叉成了比特幣和BCH,在2018年11月15日,BCH社羣意識產生矛盾,於是由BCH又強行分叉成BCH和BSV。今天又是因為社羣出現分歧,BCH在今天又要再分成BCHN和BCHA。

他們最顯現的差別就是區塊大小的不同,比特幣的區塊已經被鎖死在1M,BSV是主張無限大區塊,要把區塊鏈當網盤用,把大量的東西都存在區塊鏈上。而BCH的區塊大小較為適中,目前的數值是32M左右。

從應用性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和BSV都算是走了極端,比特幣追求去中心化、程式碼即上帝,鎖死區塊1M。但是呢,這樣區塊過小了,就導致交易手續費太高,也就使得使用者現在不太傾向於去拿比特幣作為交易的介質,也就導致了比特幣逐漸被認為是儲值的手段,比如說市面上常說比特幣是數字黃金。

BSV的話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方向,無限區塊大小,讓區塊鏈可以當網盤來使用,但這帶來的問題就是對節點效能的要求太高了,最終會使得節點數急劇減少,從而會喪失區塊鏈的核心——去中心化。

BCH的話則是走了一箇中間路線,可以說它目前是最符合比特幣最初設想的,也就是作為一個交易媒介。據我瞭解到的,BCH上也已經可以透過SLP等幾個協議發Token了,這一點比起比特幣和BSV來說還是發展強很多的。

最後是這次硬分叉後演變出來的BCHN和BCHA,引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講,IFP計劃本質上講屬於是打工人的自救,是沒有底薪也沒有提成,沒有固定且穩定的資金支援的BCH核心開發團隊向社羣要的固定資金支援。BCHA和BCHN最大的區別就是,BCHA是要對每個區塊獎勵抽出8%來用作未來的開發資金的,而BCHN是不需要的。當前BCH社羣是更多的支援BCHN的,也就是不抽稅的版本,而開發團隊所支援的BCHA目前支援的聲音比較小,而且在11月6日,BCH核心開發團隊Bitcoin ABC發公告將繼續支援BCHN和BCHN兩條鏈。和平分叉其實是一個對雙方都好的事情,核心開發團隊繼續維護這兩天鏈的話不排除BCH社羣的這兩條鏈能像DOT以及KSM這兩條鏈的關係一樣健康發展,社羣還是都希望專案越來越好的。

深鏈財經:昌用老師一直關注著整個區塊鏈生態的發展,您之前提出了“重大共識分歧,只有透過分叉,才能最大程度保留髮展和成功的機會。”的觀點。您可以給我們講講您得出這樣觀點的原因麼?以及您認為,BCH的本次分叉,是否會對整個區塊鏈生態發展有一些影響或者啟發呢?

劉昌用:這是一個很長視角的歷史判斷,有幾個關鍵特點。

首先,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肯定是去中心化的。只要是去中心化的,就一定會出現分叉,就像生物界和市場一樣,都是由初始的少數群體,不斷的分裂,越來越多。

第二個關鍵點,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完全創新的領域。既然是一個創新的領域,也就是說沒有人真正的知道他未來的這個發展路線,發展形式具體是怎麼樣的?從這一點上來講,我覺得很多公鏈把路路線圖設計的非常的清晰,這是有問題的,能那麼清晰的話,這就不是一個創新領域,這肯定是你照著以前的模式來設計的。所以創新的領域一定是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這裡面就也會產生分叉的可能性。

第三個關鍵點就是目前的比特幣依然非常年輕。而目前,我們無法預知比特幣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也就是說,作為去中心化,創新的年輕領域,充滿非常多的不確定性。

其實也正是有這種種的不確定性,有各種可能的生存環境,所以這才是一個值得大家期待的一個生態,值得大家去深度參與進去,去經歷這個過程,讓大家來感受一個新的社會新的經濟形態。

回到比特幣,如果只要按照中本聰設計的版本做,大家只要屯著幣,就以後再就天天睡大覺,什麼都不用管了,當然這是很多人的夢想,現在這個夢想很流行,但是咱們用理性來想一想,這是可能的嗎?

如果說第一次分叉,只是堅持原來的夢想,那麼分叉後難度的調整,實際上就是邁出了更大的進化,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反觀BSV的分叉,其實在當時並不是很有必要的。

當時澳本聰他們這幾個人實際上是很好的利用了潛在的還沒有表現出來的分歧:迴歸從前,還是,向前探索?而這個分歧實際上可以在慢慢的進化過程中,讓大多數人一步一步的去理解,一步步去接受,一步步開始學會向前探索,就跟小孩兒一樣學會自己走路。但是澳本聰他們就利用了這個還沒有出現的分歧,把它誇大,讓每個人都發現這個分歧,然後把它製造成這個社羣的戰爭,帶走了很多人。

所以那次分叉,實際上也讓很多人,更加明確地意識到了這個BCH的特徵,他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生態,要不斷地向前演進,所以這點更明確了。

此次分叉在我看來,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個人情緒有一定關係。此次分叉的核心分歧時關於去中心化下如何進行公共治理結構的談論而產生的。想要建立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先解決公共資金的來源問題。此前的吳忌寒和今年上半年的江總都分別提出過這一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問題,本身並不是那麼激烈,但由於BCH ABC的開發團隊,從一開始BCH誕生,就是由其主導,因此其影響力非常大,再加上他們在近兩年付出了很多,值得尊敬。從這一角度,公共資金捐助在他們這裡的需求是最大的,但他們也偏向於個人自由做事,所以,ABC團隊和捐助者也有一定摩擦。

此外,ABC團隊長年累月的做BCH的開發,BCH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現了一些中心化的趨勢,開發者認為自己勞苦功高,而社羣則想讓BCH變得更好,提出了更多開發需求甚至抱怨。這也是BCH內部分歧產生的原因。

但我們共同的原則是,社羣協調一致,充分討論之後,再對BCH進行改變。但ABC開發團隊領袖Amaury卻沒有選擇對話,而是直接將程式碼加到了節點版本中,並單方面表示要在下一次升級之後啟用新程式碼。這對於BCH而言,就相當於沒有退路了。這是很冒失的。

但是就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沒有退路了,它已經公佈出去了,那麼反對這個基金的人也沒有退路,沒有實驗的機會了,所以這個分裂就不可避免了,這是一個有內在的原因,但是又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跟個人有關係。

這次事件,進一步的帶來給我們的啟示,我覺得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進一步的說明,一個去中心化的生態也是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治理機制,但是我強調的前提是這個治理機制應該不能消除BCH的去中心化的本質特徵,也就說要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實現有效的治理。

其二,一個開發團隊,主導久了,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這次分叉,以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式,完成了核心團隊的迭代,這具有有很大的意義

這次分叉的結果顯示,核心團隊在社羣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被順利地替代了,包括之後,他也宣佈他的新版本,在他也會開發一個支援BCHN的這個版本的節點程式,同時呢,也放棄官網域名的這個管理。

其實相對來講,也算一個比較好的結局,沒有出現持久的戰爭。實際上,分叉也好,分叉後各自的地位也好,都是一個政治鬥爭的過程,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新的演化過程。

深鏈財經:關於BCH的本次分叉,江總一篇名為《BCH的基礎設施融資計劃》的博文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請您給我們講一講,這篇計劃的發起背景以及原因嗎?

江卓爾:首先先說一下這個IP是什麼IP,是ABC開發組提出了一個改動,礦工將把挖礦的區塊理論產出的8%,捐贈給開發團隊,用來解決開發團隊的資金來源問題。

開發團隊的資金來源問題一直都是所有幣種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例如說比特幣的核心開發組,為了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核心開發組的主要成員成立了依靠開發側鏈盈利的公司,眾所周知,當主鏈不擁堵的時候,是沒有人願意使用側鏈的,所以說核心開發組的態度從有限接受擴容,例如說兩兆演變到完全違背中本聰的擴容計劃,拒絕任何擴容,最終導致了比特幣分裂為比特幣和BCH,給比特幣社羣帶來了深遠的災難,並且埋下比特幣衰敗的隱患。

然後和一些人誤解的不同,BCH捐贈的礦工並不會減少8%的收入,而是大概只會減少0.13%的收入,因為比特幣和BCH同樣是下256演算法的,所以說兩個幣實際上是共享同一個算力池,對礦工而言,這兩個幣,誰收益高的話就挖誰,使得這兩個幣的收益基本一致。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比如說當BCH的產出降低8%捐給開發團隊以後,就會有部分礦工不去挖BCH去挖比特幣,然後使得BCH的單T挖礦收益上升,然後比特幣的單T挖礦收益略微降一點,按現在那個BCH對比特幣大概是1.6%-1.7%的價格來算的話,最終效果就是從算力池中抽了大概0.13%的產出,0.13就是1.6乘以8%,最後得到0.013的產出。

這對BCH的礦工收益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所以說BCH空派礦工是很樂意支援礦工捐贈的。

那麼礦工捐贈反對者的原因是什麼?因為相較於捐贈了礦工而言,未捐贈的礦工一定程度上存在坐享其成的嫌疑,因此,礦工捐贈就會強制性的要求所有礦工必須統一捐,這就使得礦工捐贈看起來很像強制性的稅收,並且進一步導致政府中心化等等聯想,所以說這個礦工捐贈在國外受到了大量的反對。

相對來說的話,礦工捐贈在中國的支持者會多一些,像吳忌寒之前就多次推動礦工捐贈的實施,但是因為都是因為反對者眾多,難以推動。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文化更加認同集體主義和集體行動,沒有在新冠疫情中,歐美會更注重對人個人自由的維護,而中國則更願意讓渡一定的自由,服從集體行動以抑制疫情。

這裡先來說一下比CH和比特幣剛分叉的時候,由於位元大陸,在分叉的時候起了重大作用,因此一直有一種觀點說BCH是位元大陸的公司幣,但實際上,BCH是比特幣長達三年擴容之爭的結果,擴容分叉幣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

假設在另外一個時空裡面沒有位元大陸,那也會有其他力量分叉出BCH,守恆是這個宇宙最重要定理之一,大區塊的思想永恆不滅,只要核心違反了中本聰的擴容計劃,那麼就必然產生這個擴容分叉幣。

我個人是礦工捐贈的支持者,但是同時我也認為礦工捐贈更像錦上添花。有礦工捐贈,不錯,可以加速BCH的發展,單沒有的話,BCH無非發展更慢一點,並不會到生死存亡那麼嚴重。

至於我發的那一篇BCH的基礎設施融資計劃,這個文文章實際上一開始不是我寫的,但因為我同意做這個計劃,所以說最後這個東西是我發出來的,但實際上ABC當時跟roger等其他社羣的人也沒有做良好的溝通,所以說,導致說最後roger又反對這個計劃,表示說他並不同意在上面簽名。

那這個計劃的發起背景,實際上就是ABC一直都遭受資金缺乏的問題,因為BCH不併不像比特幣一樣有那麼大的生態。如果生態比較大的話,交易所、各家企業捐點錢,就已經夠開發團隊用了,但BCH還沒有那麼大,所以說ABC一直都是處於缺錢的狀態,並且他們認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開發進度和人員招聘等等,或者說難聽說難聽一點,甚至他們都覺得說自己維持不下去了。

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的話,我們這些礦池才會支援礦工捐贈。

深鏈財經:礦工捐贈現在還有進展嗎?後續還有什麼樣的計劃嗎?

江卓爾:目前來看的話,因為反對力量太多,尤其是國外社羣的反對,現在BCH整個社羣基本上都是基於國外所建立的,所以說,估計礦工捐贈應該是很難做下去了。

我提過一箇中等抽獎計劃,就是說,如果讓社羣做自願捐贈的話,實際上社羣它是沒有什麼收益的。如果想讓大家都願意捐贈,至少也要保證捐贈是有收益的。就算收益不是真金白銀,對於企業而言,給它們帶來廣告效應也是好的。

這樣的話,企業和組織他們在做捐贈的同時,他們也收穫知名度,這個實際上就相當於一種變相的廣告費吧,這個我相信很多企業也是願意的。

然後對開發團隊來而言的話,對他們來說也是更有利了,因為以前他們只是默默捐贈接受捐贈,現在她不僅是能收穫力,並且而且可以收穫名望,就這是一個雙贏的計劃。

但當然這個計劃它本身的牽扯麵也是很廣的,需要說比較那個好的一個組織能力,包括說對於國內國外各社羣各公司的接洽等。

然後就是它的運作,實際上是跟諾貝爾獎一樣,還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情,然後之前的話,因為這個ABC那個和BCH的分叉,所以說導致這個事情也擱置了下來。

然後現在既然這個分叉是已經塵埃落定了,BCHN也重新開始發展了,我就希望這個計劃能儘可能儘快的得到實施,然後我們可能也可以先跑一個最小的模板模板起來,先做一次最小的捐贈和獎項,然後以後逐年在增加,在擴大影響力等。

深鏈財經:因為今年DeFi的火熱,“去中心化”這個詞的熱度在業界內不斷提高,對於本次分叉,有人說“加強了中心化的集權”,三位怎麼看這個觀點?

劉昌用:我認為,恰恰相反,此次分叉,其實是加強了去中心化。ABC團隊從BCH誕生到現在,就一直在主導BCH的研發,長久以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此次分叉也算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核心團隊的更替。其實目前主流幣種,很少有完成核心團隊更替的,以太坊從誕生到現在,V神都在其中扮演著不可置疑的角色。而相較於數次分叉的BCH而言,再治理上,去中心化的程度更高一點。

張朝:硬分叉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一般是社羣裡有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和原有的共識割裂了,所以不得不硬分叉,來變成兩條鏈。

那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本次硬分叉會加強中心化的集權,我想也是因為在普遍的認知裡,BCH中心化程度很高,而每次硬分叉,就像是加強集權化一樣,從而使得BCH社羣內的聲音逐漸統一。

但我覺得,硬分叉這個事情其實反過來是說明了BCH一直是去中心化的專案,不然怎麼會有所謂的硬分叉呢?

正是由於社羣不同的意見的存在,才會有所謂的分叉,而BCH在經歷了前面分叉為BCH和BCH後,現在再次分叉,就是用事實證明了BCH並不會因為硬分叉而加強中心化集權。反倒會因為分叉而進化而變得更加強大。

江卓爾:區塊鏈的唯一的價值就在於去中心化,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中心可以控制打擊消滅,如果沒有去中心化的話,區塊鏈就是個不值錢的資料庫,而有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就會價值上萬億元,透過去中心化,比特幣才坐到了抗稽覈,不可凍結,全球自由流動不可增發,一旦沒有了去中心化的話,那比特幣還不如Q幣。

但是,去中心化也就意味著不存在角色中心,沒辦法解決社羣爭議,所以說,凡事去中心化的幣種,都必然產生分叉,並且可以反過來說,凡是不能產生分叉的幣種的都不是去中心化的幣種,都是中心化資料庫,裡面存放的資料而已,長期來看的話都是沒有價值的。

所以說,分叉和吸收精華實際上是同一件事情,所以更不可能出現說什麼,本次分叉加強了中心化的集權,一旦一個幣是集權的,比如孫宇晨的波場,基本上孫宇晨說什麼就是什麼,此外還包括澳本聰的BSV,也是一樣的,你說BSV還可能分叉嗎?明顯不可能,所以很簡單,不能分叉的幣都是中心化的幣,你能分叉的幣才是去中心化的好幣。

深鏈財經:對於本次分叉,技術方面,預防重放攻擊會是一個重點。可以和大家講講,何為重放攻擊?以及在本次分叉中,是否會有相關的保護措施呢?

張朝:我這邊先簡單講一下什麼是重放攻擊,關於本次分叉相關的保護措施,可能還得需要另外兩位大佬做一下解答。

重放攻擊簡單來說就是,攻擊者只要將在A鏈上收到的交易資訊原封不動在鏈B上再請求一次,由於資訊正確,這筆交易在B鏈上同樣會被髮起並確認。

舉個例子,TX某天宣佈對原先的Q幣鏈進行分叉,Q幣將分叉成Q幣和歡樂豆。李四在分叉前擁有100枚Q幣,因此在分叉後他擁有了100枚Q幣和100枚歡樂豆。

分叉後,李四的朋友張三向李四購買100枚Q幣,李四在收到錢後就將100枚Q幣傳送到張三的地址。結果,李四發現不止是Q幣餘額變為0,自己的歡樂豆餘額也被清零。

原來,法外狂徒張三利用重放攻擊,將李四向張三傳送100枚Q幣的交易請求在歡樂豆鏈上重放了一次,由於資訊正確,這筆交易也被歡樂豆鏈確認。透過這種方式,張三偷走了李四100枚歡樂豆。

這就是區塊鏈裡面的重放攻擊,所以在硬分叉中重放攻擊和保護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點。

江卓爾:重放攻擊簡單來說,就是有一兩個幣,如果沒有做重放攻擊保護的話,那這兩個分叉幣又特別類似的話,那你一筆交易既可以在A幣上面合法,也可以在B幣上面合法。

假設要把A幣發給張三,但因為A幣的那一筆交易的簽名,在B幣那邊,也是生效的,所以導致把B幣一起發出去了。

要解決這個重放問題,首先就是如果就是分叉是雙方有協調的話,一般會互相加一個重放保護,就是說A幣裡面的交易,在A幣裡面直接把它判斷為非法,這個時候的話就不會有重放攻擊了,你在A幣裡面發A幣,這筆交易你拿到A幣上面去廣播的話,最後是非法的,這個時候就發不出去了。

那如果兩個幣之間是沒有經過協調就是沒有做重放保護的話,就比如說必須血色分叉,就只能靠染色幣的方法,染色幣的意思就是說兩條鏈,一開始分叉的時候,所有幣都是一樣,但是隨著挖礦的進行,就會有一些幣變成不一樣的了,比如說你那個A鏈上面,此後挖出來的新幣,在B鏈上就是沒有了,所以這個時候,你把那個A鏈上面挖出來的新幣和老幣混合在一起,用一筆交易發給別人的話,那這個時候她在B幣上面就不合法啦,因為B幣上面是沒有這個A鏈的新幣的。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者要先等新幣挖出的化的話還需要經過100個確認碼,這還挺久的,所以有另外一種辦法,在A幣和B幣的區塊的高度有一定差異的時候,一般只要幾個塊的差異就可以了,可以用Outlook指令碼去構造一個去構造一個特殊的交易,然後這個交易,只會在A鏈上面有效,在B鏈上面無效,因為a上面這條鏈的高度是比較高的,比如說a上面高度比較高的,我可以我設一個特殊的交易。這個交易值來抹一個區塊,高度有效,這個時候我就可以在那個B鏈上面還沒有這筆交易的時候就已經先把a鏈上面的某一個幣給單獨轉出來了。

這樣的話,我就拿到了一個只在A鏈上存在,但不在B鏈上面存在的幣。這樣的一個幣,就成為了染色幣,然後跟以前的原理一樣,再把這個染色幣跟那個兩邊面上都存在了,某些老幣混合在一起發一筆交易,那這個時候就把幣給區分開了。

深鏈財經:基於之前的資料,BCH的價格在分叉後會經歷較大的波動,江總可以談談對於本次分叉後BCH的幣價走勢,以及對整個市場的潛在影響麼?對散戶來說,基於本次分叉,有什麼投資建議麼?

江卓爾:聯盟鏈實際上是一種介於灰色地帶的東西,不能完全說其是中心化,也不能完全說其是去中心化,主要還是看到底哪一些聯盟構成的,然後這些聯盟是否統一的聽某一個人。

就比如說假設,比如說中國所有的商業銀行都構成一個聯盟鏈,然後這個聯盟鏈裡面還有央行,然後中國商業所有商業銀行都要聽央行的,所以這個鏈看起來好像是一個聯盟鏈,但實際上是一箇中心化的鏈。

所以實際上大部分聯盟鏈都是中心化的資料庫,實際上跟區塊鏈沒什麼關係,他雖然可能底層用了區塊鏈技術,但是沒有區塊鏈的作用,然後少數的聯盟鏈說實話我也想不出來,就比如說不同國家之間的央行吧,假設不同國家之間,央行組了一個聯盟鏈,假設某些國家互相是不對付的,比如說中國央行不會聽美國央行的,美國央行也不會聽中國央行的。

然後在這個情況之下的話,就這個聯盟鏈,他是沒有一個控制中心,這個時候這條鏈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鏈。但是問題也來了,由於去中心化問題也來了,就是如果比如說中國央行和美國央行互相之間發生衝突,互相不認對方的交易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麼辦?就比如說美國說,我要把華為的那個銀行賬戶給凍了,然後中國銀行不同意。

這個時候,聯盟鏈其實就分叉成了中國央行鏈和美國央行鏈,其實和BCH分叉是一回事。

基於本次分叉的話,我剛才發了一篇文章,就是談的BCH分叉,以後的幣價和那個長期的幣價預測,我簡單說一下就是BCH,首先分散以後到底幣價是漲或跌,實際上是跟這個時候到底處在牛市或者熊市週期有關。

分叉的影響是一個幣的長期發展,對幣價影響不大,決定幣價還是現在到底是處於牛市還是熊市週期,就比如說第一次比特幣BCH分叉的時候,當時市場一片人心惶惶。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你認為說分開以後必漲的話,那這個也錯了,因為第二次分叉以後,BCH和BSV分叉以後就跌了,為什麼跌呢?因為市場是處於熊市階段,6000美元的支撐線守不住,這個是市場共識或者反過來說,如果當時6000美元是底的話,那麼這一輪熊市就只跌了70%,遠遠少於前兩輪熊市的93%和88%。

所以說,如果單獨從這次BCH分叉以後,BCH長期到幣價漲或者是跌的話,大概率是漲,因為第一個市場是屬於牛市週期的,第二個一旦比特幣突破前高,也有可能比突破前高早一些,就有可能發生類似於上一輪牛市的LTC的暴漲,也就是說BCH兌比特幣的匯率,有可能甚至上漲十倍,就比如說上一輪那個比特幣突破前高,以後有一大量的散戶進來,新人進來,他們不會去買很高的比特幣,他們會去買各種各樣的那個主流幣種小幣種。

所以說,LTC在2017年4月到5月10號的一個月時間之內,對比特幣的匯率上漲了八倍之多,本身幣價上漲了十幾倍。

這個邏輯展開講就比較長了,大家可以到我的微博上面看這篇文章。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71584722764108&sudaref=www.baidu.com

深鏈財經:OKLink區塊鏈瀏覽器作為加密世界的基礎設施,BCH分叉後會如何決定支援哪條鏈?

張朝:OKLink是業內最好用的全幣種瀏覽器,所以BCH分叉我們OKLink也是一直有去關注相關進度的。

BCH作為一個POW專案,我們會按照POW的專案的遊戲規則,率先支援最長鏈,也就是與大多數使用者的選擇一致,用算力說話,率先支援最長鏈。

當然作為優秀的全幣種瀏覽器我們也會繼續觀察另一條鏈的鏈上資料,如果支援的使用者多鏈上資料活躍我們也會支援。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