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鋏:你理解不了是你的事

買賣虛擬貨幣

十年前的加密社羣,和今天的加密社羣,話語權並沒有被過多的轉移。行業格局從第一天幾乎就被頂尖高手固定了。

“社羣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化的,從商人進來了開始“。如果更加具體一點,是從有中國交易所開始,更具體一點,指的是火幣,OK這樣的純商業性質的交易所,以及那一批從傳統網際網路轉型過來做生意的年輕人。在此之前李林做過團購網,徐明星是豆丁網的副總裁。從前和過去就是以這樣的分水嶺被隔開。直到今天,十年前的硬核從業者們跟成功的商人們之間仍然有這種微妙的“各不相干”的氣氛。

過去的十年是加密貨幣融入主流商業環境的十年,比特幣是擁有廣泛共識的那一個,去中心化的大旗首先是由比特幣扛起來的。促使比特幣迅速穿透鐵幕的,是商業社會對於“無監管”“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訴求。這種訴求從前也是有中心化機構來服務的,那就是一些地下錢莊和千百年來運作成熟的洗錢系統。各國的律師都為多種複雜有產者提供“合法”的資產轉移和洗錢服務,這種服務已經讓大家熟悉到對沒有生意卻日久存活的茶葉鋪子都見怪不怪了。

這十年裡,消失了一批人,但是有一群人似乎一直都在,長鋏就是其中的一個。

昨天長鋏做客“力力&代代”社群,很放開了聊了聊比原和MOV。不得不說,作為科幻作家的他,對概念的表述多多少少帶著點科幻氣質。所以,我在這裡把訪談的原文發給大家看。(原文略長,可直接跳到底部訪談精華總結)

力力&代代:長鋏

力力:長鋏你個人比較喜歡哪個身份,科幻作家?創業者?今天的加密貨幣市場面對的巨集觀環境,你覺得本質上有改變嗎?(如果有,變在哪裡?)

長鋏:創業者。科幻作家只有想象力,探索者則是懸在半空沒有落地,而我更喜歡腳踏實地且兼具想象力的創業者身份。今天的巨集觀環境與三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三年前大家都知道區塊鏈極具價值,但就像是一張支票,不知道在哪兒兌現。但現在,是這張支票該兌現的時候了,大家心中也有怎麼用區塊鏈的答案。我的答案就是DeFi。

力力:關於BTM和MOV。為什麼會推出MOV。

長鋏:MOV是Bytom的DeFi協議簇,體現比原團隊對去中心化金融的理解。我們對MOV協議簇有一個形象的說法,MOV宇宙,就像是漫威宇宙,三體宇宙,是一個統一的架空世界,統一的世界規則。以太坊因為是搭積木的方式實現各種DeFi協議,每一個協議構成一個世界規則,更像是由不同世界組合的平行世界。

比原的初心就是做資產上鍊,透過區塊鏈智慧合約,把交易摩擦降低到最小,把合同條款的解釋空間降低到最小,把對人的信任降低到最小。DeFi就是資產上鍊的正確方式,比如MakerDAO這種透過精妙的金融模型,錨定美元的價格來生成穩定幣的方式,就是一個典型的資產上鍊場景。過去我們簡單的認為資產上鍊需要中心化權力機構的確權或授權,悲觀的認為這條路徑無比漫長,或根本行不通。現在看,其實資產上鍊不需要這麼費勁。透過抵押數字資產合成真實資產就可以,而且不需要有權力機構的確權,不需要有真實資產的交割,也不需要有繁瑣的法律檔案,在鏈上程式碼即是法律,不需要信用,抵押資產就意味著信用。所以將來,有鏈上黃金、鏈上股票,這不足為怪。

力力:MOV的技術特點。

長鋏:MOV的超導(穩定幣理財)日前最高收益年化達到16%,這個收益還是非常誘人的,可否給大家介紹為什麼在MOV裡面穩定幣交易池收益能達到這麼高的原因是什麼?以及這個收益的浮動變化有多少?參與的門檻是什麼?超導理財和超導兌換是如何實現閉環的呢?

(1)MOV超導會給 LP(流動性提供者)帶來可觀的收益,是取決於兩點:第一,穩定幣間存在強烈的兌換需求,比如喜歡合規穩定幣的人,會經常用 USDT 兌換 USDC,喜歡在 defi 生態玩的人又對 DAI 的需求很旺盛,所以這種剛需的兌換場景會帶來可觀的手續費收益,這些收益便是 LP 高年化的來源。此外,defi 比 cefi 更有利於做穩定幣間的兌換,因為可以基於智慧合約體系實現恆定函式做市,瞬間秒對同時滑點和手續費低,更近一步加強了人們來 defi 兌換穩定幣的安全性和低成本;第二,例如 DAI 這種穩定幣是軟錨定於 USD 的,所以它會經常的上下波動,有時候 defi 生態發展迅猛,它會明顯溢價於美元,有時候也會明顯低於美元價格,這就給套利者帶來了大量的套利交易,這些交易可以說也是市場的必然行為,也會給超導池帶來手續費收益,歸 LP 所有。(2)收益的浮動變化,我們剛才也分析的原因,如果 defi 生態繼續繁榮壯大,穩定幣間的兌換需求更加旺盛,那麼 LP 的年化收益會繼續上漲,這個還是要取決於行業的發展,出現更多類似流動性農耕的穩定幣需求場景,目前我們超導的年化還會持續維持比較可觀的幅度;(3)參與的門檻,無,只要你有三種穩定幣間任何兩種即可,當然我們提醒您,理性看待任何一個穩定幣在場外的變化,在合適的時機以及超導場內合適數量比例的時候,參與進來,這樣可以給您帶來最大化收益,避免行情波動帶來的影響;(4)超導理財的角色是流動性提供者,他們是池子中幣的提供者,享受超導兌換參與者,即交易者,貢獻的手續費,總結一句話,在為交易者提供便捷兌換的同時獲取自己該得的收益,交易者越喜歡這個兌換場,給流動性提供者帶來的理財收益也越大,會促進更多的流動性提供者來場內提供流動性,使得交易者的交易滑點更低。

力力:MOV相較於curve、uniswap有什麼創新,可以詳細解釋下嗎?

長鋏:超導兌換有以下幾點創新:

1、將曲線擴充套件為曲面,用多維幾何空間取代二元函式模型。即支援在一個儲備池中實現多個幣種間互相兌換,並解決存入單一資產問題。

2、透過引入計息規則,完善當前 CFMM 手續費和收益計算模型的不健全,並基於凸最佳化為套利者提供高效的套利策略模型。

3、針對外部市場波動風險,提供基於預言機的動態保護機制,包括 對流動性提供者(LP )的無常損失保護、對使用者的滑點保護機制。

4、針對穩定幣特性最佳化交易曲線,滑點極小。在 50 萬量級流動性下,一次性大額交易 20 萬美元的滑點為 0.29%,在1萬以內的兌換,滑點損失可忽略不計。這還是初始儲備池規模的情況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為儲備池提供流動性,交易磨損還將進一步下降,這也是我們將MOV CFMM命名為超導兌換的原因。

藍色表示恆定乘積曲面,綠色表示恆定之和曲面,中間是恆定函式做市的形態。

代代:Defi專案越來越多,有人擔心會出現17年類似ICO的場景發生,喧囂過後又一地雞毛,您之前也說過2020-未來是Defi的機會,為什麼今年是Defi專案落地好時機,是什麼促使您覺得是時候了?Defi的延伸會是什麼呢?MOV有信心在一眾以太坊系的Defi專案中突圍嘛?

長鋏:過去區塊鏈的落地懸在半空,總找不到方向,從ICO到IXO,繞了半天,發現不可能,而且政策環境也不允許。但現在不同了,區塊鏈的落地方向幾乎已經很明朗,就是DeFi。這個故事過去很多意見領袖都描繪過,比如肖風老師提出的資產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資產確權,相當於資產的固態階段。第二階段是資產的證券化,相當於資產的液態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資產上鍊,或者說資產區塊鏈化,相當於資產的氣態階段。為什麼說是氣態呢,因為它不再需要容器(平臺),每個人擁有錢包,擁有私鑰就可以參與。而且可以無限細分,交易成本很低,流動性更強,資金的利用效率也就更高。

以太坊在DeFi領域的根基非常牢,以至於業內提DeFi幾乎只考慮以太坊生態。其他公鏈要在DeFi領域脫穎而出,必須要有自己的DeFi哲學,照以太坊畫貓,是不可能突圍的。比原MOV的DeFi哲學非常清晰,可以說與以太坊有著非常多的不一樣。

一是率先推出主側跨架構,我們有Layer2,TPS都是萬級,交易效率不在一個量級,我自己就是以太坊DeFi的體驗師,幾乎每個熱門的DeFi都用過,體會過那種被高昂的gas和漫長時間煎熬的心情,所以我相信,一入Layer2終身Layer2,當然以太坊和其它公鏈也在抓緊上Layer2,大家都在跟時間賽跑。

二是定位的不同:MOV專注於跨鏈資產,以太坊DeFi更多是基於以太坊鏈上生態,雖然最近也有跨鏈BTC的引入,但賬戶模型的設計與比特幣、萊特幣等UTXO模型數字資產有天然相悖之處。Bytom是與BTC一脈相承的UTXO設計,主鏈也是POW機制,所以,我們跨連結入BTC、LTC、BCH資產沒有歷史包袱,UTXO模型的生態錢包基於MOV開發DeFi錢包會非常方便。可以這麼說吧,比原鏈MOV承擔著將BTC、LTC引入DeFi世界的使命。說到跨鏈,我還要提一下MOV將要支援的交叉跨鏈。普通跨鏈是A鏈資產可透過去中心化閘道器鎖定再鑄幣的方式跨入B鏈,同時也可以銷燬再解鎖資產的方式跨出。但這往往是單向的,並不支援B鏈資產以同樣的方式跨入A鏈。交叉跨鏈則不一樣,B鏈也可以透過去中心化閘道器跨入A鏈,這意味著A、B二鏈會合並經濟頻寬。

三是設計理念的不同,前面也講了,我們是統一協議簇,以工程思維去建設DeFi,以太坊是搭積木。所謂工程思維就是統一規則、統一標準、統一流程。這就好比架空世界,我們是先創造好了一套世界規則,讓作者們基於同一世界觀去創作。以太坊是 將筆一開始就交給了所有人,每個作者都可能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規則。所以可以將MOV協議簇視為一個專門為DeFi量身定製的MOV宇宙,而以太坊DeFi則是由許多個小宇宙構成的平行世界。

代代:Defi借貸是當前Defi圈的風口浪尖,MOV在借貸這塊有佈局嘛?當前Defi借貸的資金安全有很大爭議,如果MOV要做借貸如何在資金安全上給予保障呢?

長鋏:是有佈局的,而且在規劃MOV穩定金融體系的時候,也為日後的借貸規劃好了基礎設施和風險準則。例如我們對抵押率和清算擁有自己的認知和風控計算體系,相比於當前一些專案一味的追求業務量而忽視抵押率的設定,我們會基於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以及 VaR 科學計算,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安全抵押率作出科學的判斷,最大程度為使用者的資金安全考量。而我們的清算體系也是要做到比以太坊生態更為迅速,不會出現預言機在高GAS擁堵情況下的遲鈍帶來的系統操作風險,大家也可以關注下我們的清算系統,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拍賣場景。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的一點,好多借貸專案可以動用使用者的資金池,以實現他們所謂的複合高年化收益,我們對資金池敬畏,所有資金池風險隔離,互不相通,使用者資金不會被任何理由挪用。

代代:Defi的使用者群該如何去拓展,MOV在這一塊的運營有什麼要分享的嘛?您對Defi使用者群體保守估計一年內會達到什麼量級?可否分享一下?

長鋏:這取決於三個基礎設施,一個是技術基礎設施,DeFi可能要跑在Layer2上,才能真正讓普通使用者體驗到DeFi的便利。不然,高昂的Gas費、難以忍受的交易效率和清算事故會“勸退”大部分使用者。二是協議基礎設施,樂高式的協議組合固然讓技術極客興奮,但對普通使用者來說,就是災難。協議開發者小心翼翼,也很難避免ERC777協議重複呼叫的重放攻擊,閃電貸的套利攻擊,還有token的假幣攻擊等等,更何況普通使用者呢。樂高式協議組合其實是駭客與套利者的天堂,那麼駭客與套利者獲利,承擔成本的卻是那些熱情的普通交易者。所以,我個人認為,統一設計協議矩陣(簇)可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很多攻擊風險與協議相容風險在一開始就規避了,而且這並不會犧牲去中心化,只不過前者是以協議開發者為生態,後者是以應用開發者為生態。三是資產的基礎設施,現在鏈上的資產對普通使用者尤其是圈外使用者來說還比較陌生,將來需要引入黃金、股票、ETF、指數基金等更常見的資產型別,才能為DeFi帶來海量的增量使用者。

產品是最好的運營,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的DeFi呢,一言以蔽之,兼顧資金安全與效率。更高的資金利用效率,更高的資產安全策略。比如一個借貸類的產品,它能對一種資產供120%的抵押率,另一個對同一資產則只能提供150%的抵押率,而且兩者的安全邊際也相同,那麼第一個產品就能給出更高的利率來吸引使用者。有人認為如果抵押率不同,安全邊際不可能相同,這其實是不對的,如MakerDAO的抵押率非常高,這是因為清算的效率受制於以太坊Layer1,如果是TPS更高的DeFi,完全可以實現更低的抵押率並不犧牲安全性。

如果Layer2得到普及,樂觀估計使用者能達100萬人,保守估計使用者能達10萬人。

代代:關於DeFi目前有很多“套利手冊”,使用者時常在層層槓桿中交易,如何看待DeFi的風險結構問題?

長鋏:是的,金融其實最忌組合,次貸危機就是這樣造成的。還是那個問題,單個協議很棒,多個協議組合在一起問題就很大。因為一個協議中的抵押,可能是另一個協議中的借貸。尤其是最近興起的流動性挖礦,系統代幣也加入到這一風險結構中,可能加大這種風險。因為代幣的價值來源於其商業前景,但其商業前景又是建立在其代幣之上,這有潛在的死亡螺旋風險。

代代:DeFi能否持續發展,還是會曇花一現?

長鋏:DeFi開啟了一扇資產上鍊的任意之門,就像發現了資產的虛座標,因為鏈上的資產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現實資產,只是透過抵押資產合成,並透過預言機形成價格錨定。看起來像是虛資產,但其實很有價值。正如數學界引入虛數後,使得在複平面上操作複變函式變得簡單,併成為高效的數學工具,DeFi也會大大簡化資產上鍊、交易、流轉的流程,並大大降低上鍊與交易成本。這絕不是曇花一現的事,而是一旦發現就停不下來的歷史車輪。只不過,我相信,DeFi的發展演進會與目前的形態有較大的不同。現在很多DeFi產品可能更像是試驗,而不是成熟的商業模式。但未來偉大的產品會構建在這些探索之上。

訪談精華總結

和其他穿越牛熊的公鏈一樣,比原的價格也成了眾多投資者心中的痛,長鋏自然也面對著許多爭議。昨天直播時在其他社群也引起了討論,長鋏只回應了一句:還是產品說話吧,你理解不了是你的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