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Uniswap能推出什麼樣的未來?DeFi將吞噬CeFi

買賣虛擬貨幣

當DeFi可以交易幾乎任意資產,可以支撐大額交易且滑點很小,DeFi將比CeFi更有吸引力!

Uniswap 如今是 DeFi 專案中巨無霸的存在。

根據 DeFi Pulse 的統計資料,當前鎖倉量約為 1.6 億美元。而根據 DeBank 的資料統計顯示,過去 24 小時,成交額高達 2.15 億美元。Uniswap 的交易量,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的中心化交易所。可以說是 Uniswap 徹底改變了 DeFi,為這個行業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量,並引發了 AMM (自動做市商)設計的復興。

(DeFi Pulse: Uniswap 鎖倉量約為 1.69億美元)

什麼是 Uniswap?

Uniswap 是以太坊區塊鏈上的明星 DeFi 專案,你可以透過 Uniswap 進行代幣交換,無需對手方,交易在鏈上進行,可以立即撮合成交。無論你是加密貨幣的愛好者,智慧合約開發者,還是對於金融科技、金融趨勢感興趣的愛好者,Uniswap 都是不可錯過的關注物件。

Uniswap 是當前 DeFi 熱潮中的佼佼者之一,透過去中心化的設計,讓許多 ERC20 代幣的持有者可以直接透過自己的錢包完成代幣交易,無需再借助中心化交易所。

除此之外 Uniswap 讓使用者能夠成為做市商提供流動性,並獲得收益。特別要提及的是 Uniswap 是以太坊上為數不多未發行治理代幣的 DeFi 專案。

Uniswap 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代幣兌換的服務,還可以跟其他的 DeFi 應用結合,許多智慧合約會將 Uniswap 作為構建自己服務的基石,這也體現了 DeFi 的一個特點:如同樂高玩具一樣的可拼接性。

這篇文章裡,我們重點關注 Uniswap 從 V1 到 V2 版本的進化過程,重點介紹 Uniswap V2 新增的特點。除此之外,我們非常關心一個話題:從 Uniswap 的設計出發,我們可以推斷出什麼樣的未來?而未來 DeFi 進化,又會如何與 CeFi 共存?

我們先從 Uniswap 的兩個版本聊起: V1、V2,看看 Uniswap 是如何進化的。

Uniswap 的兩個版本

Uniswap 讓許多使用者困惑的地方在於, Uniswap V1 和 Uniswap V2 兩個版本仍然共存。通常軟體升級之後,會預設使用最新的版本,不過 Uniswap 有些不同,在 Uniswap V2 釋出之後,Uniswap V1 仍然繼續執行。不過隨著時間推移,Uniswap V1 的使用者量越來越少。

2020 年 5 月 19 日,在 Rinkeby 測試網路上經過充分測試之後,Uniswap V2 版本上線。如今已經執行了三個月,Uniswap 的智慧合約執行並未遇到什麼重大的問題。

Uniswap V1:證實了自動做市商的可能性

Uniswap V1 的貢獻是:為鏈上代幣兌換和去中心化代幣流通池協議奠定了基礎,Uniswap V1 就設計了代幣兌換時收取小額手續費的方式,並以此部分手續費激勵使用者提供流動性。畢竟對於一個即時兌換的設計而言,流動性的深度至關重要。

與常見的交易所訂單簿模式不同,Uniswap 採用了演算法定價的方式,根據當前代幣流通池的資訊以及使用者兌換量,為使用者交易對自動定價。不同的代幣交易對(比如 DAI-ETH 交易對,或 DAI-USDC 交易對)會有各自的流通池。使用者每次交易,都需要支付小額的交易手續費;除此之外,使用者還可以按照 1:1 的代幣價值,存入相應的代幣提供流動性,從而分得手續費收益。

Uniswap 這類的設計模式,也通常被稱為 AMM -- 自動做市商機制。除了 Uniswap 之外,還有類似 Balancer、Curve 等多個專案,也是採用了類似的設計方式。今年下半年,隨著 Balancer 引入挖礦機制 (yield farming),為流動性提供者分發治理代幣,AMM 的市場越發火熱,而不發幣的 Uniswap,則反而成為了特例。

Uniswap V2:讓 Uniswap 更完善

Uniswap V2 在 V1 版本的基礎上,對 Uniswap 協議做了大量的升級和完善。概言之,包含如下內容:

ERC20 代幣之間的直接交易成為可能。在此之前,ERC20 代幣之間的交易需要藉助於 ETH 作為中間媒介,而升級之後,大幅降低了交易量和手續費 (gas) 。這也讓更多的 DApp 有了更有效率的方式,可以建立不同代幣之間的兌換方式。

加入了價格預言機 (Oracle) 功能。透過增加加權平均價格,Uniswap V2 可以為外部的合約提供了時間加權平均價格的數值,從而讓合約可以跟蹤任何時間間隔內的時間加權平均價格,這樣做增加了攻擊的難度。

增加了閃兌功能。在一筆交易之中完成:借幣、套利交易、歸還原先代幣的操作。如果事務在任何階段失敗,那麼整個交易都不會完成。這樣一來,使用者可以利用 Uniswap 的代幣流通池來執行套利交易。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用處,比如完成關閉做市商金庫這類特定 DeFi 操作時,可以降低 gas 費用。

對於非標準 ERC20 代幣的支援。透過修改了智慧合約對於交易的處理方式,讓 USDT 和 BNB 這類非標準的 ERC20 代幣也能透過 Uniswap 交易。這樣做可以擴大使用範圍,更進一步增加了 Uniswap 的領先地位。

Uniswap 從 V1 到 V2 的升級

從Uniswap V1到 V2, 用 Solidity 重寫了智慧合約,克服了 V1 中使用 Vyper 帶來的限制。Uniswap 開發人員可以利用最新的 solidity 特性,進一步最佳化了合約執行中使用的資源,也降低了 gas 消耗量。Uniswap V2 依賴於多個智慧合約,對於開發者而言,可能對於 Uniswap V2 的合約架構感興趣,可以參見下圖:

(圖片來源: Medium)

在 Uniswap V2 帶來的新特性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可能是允許 ERC20 直接兌換了。

Uniswap V2 的代幣兌換方式

如上所述,在 Uniswap V1 中,每次兌換代幣,都要用到 ETH 作為中間媒介。首先要將代幣 A 轉換 為 ETH,然後 ETH 再轉換為 B 代幣。Uniswap 團隊將這種方式稱之為他們實現去中心化自動兌換設計的“原型”,因為在 V2 版本中,他們創造了更有效的交易執行方式:不再需要藉助於 ETH,就能夠完成代幣交易了。

如圖所示,使用者想要在 Dai 和 LINK 代幣之間兌換,可以直接使用 Uniswap 的 DAI - LINK 代幣流通池即可完成,不需要用到 ETH。有個問題來了:如果代幣 A 和 代幣 B 之間,不存在直接的代幣流通池,但是代幣 A - ETH 和代幣 B - ETH 的流通池存在,是否仍然可以將代幣 A 兌換為代幣 B?

答案是可以的。Uniswap V2 保留了選擇權,讓使用者可以進行這類兌換。如下圖所示:

在這裡,實現方式跟 Uniswap V1 版本類似,智慧合約先將 DAI 兌換為 ETH,然後將 ETH 再兌換為 LINK 代幣,之後轉回 LINK 給使用者。如此一來的代價是,需要雙倍的手續費支出。

不止如此,還有更多的兌換花樣,如下圖所示:

使用者想要在 DAI 和 LINK 之間兌換代幣,可以透過多個代幣池之間串聯起來,透過多次兌換的方式實現。

需要提醒一下,雖然這種交換方法是可能的,但是沒有智慧合約方法可以自動促進大量的代幣兌換。相反前端應用程式必須手動編寫功能程式碼,並對 Uniswap 進行多個事務呼叫方能實現。這裡只是展現了一種可能性,但是實際上要用到這麼複雜的兌換路徑,既不方便,也不划算,現實中很少有人會這麼做,畢竟高昂的 gas 費,會讓這類兌換操作失去意義。

拆解 Uniswap 四要素

2020 年 8 月 20 日,來自 DragonFly 團隊的 Haseeb Qureshi 發表觀點:有證據表明,未來 Uniswap 將會走向拆分,而 DeFi 的發展,將會逐漸吞併 CeFi。想要判斷這一觀點,不妨先看看,現在 Uniswap 提供了什麼功能?

概括來說,Uniswap 提供瞭如下四種基本的特性:

用去中心化方式供應代幣

固定的手續費結構

實時報價

固定乘積演算法,用來為資產定價(x*y = k)

我們分別看一下。

代幣存量的去中心化供應

在 Uniswap 上,建立一個新的代幣流動池,如同創業團隊開創一個新市場一樣,需要啟動資金。如果想建立一個做市商市場,比如 REN/ETH 代幣對,需要從各個分散的投資者那裡獲得資金,注入到這個流動池中。如果產生了利潤,為這個資金池注入流動性的人們,也可以從中分享利潤。

從密碼朋克角度,這看起來很酷,是吧?但是換個角度想想,這又很奇怪:但凡有盈利可言,什麼樣的做市商會賣掉自己的股權,來增加庫存呢?

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盈利的做市商透過債務融資,比如如果能夠有可靠的方式獲得 20% 的市場回報率, 你可能會用 10% 的利率融資,然後把賺到的利潤自己獨享。但是 Uniswap 並不會為自己保留任何利潤。至少目前還是這樣的。

假設你要建立一個自動做市商的代幣池。你很確信,這個代幣流通池會讓你有利可圖。如果你夠土豪,你可以全部用自己的資金來維持這個流通池,然後鎖定,不讓外人參與。這看起來很合理:如果你能賺到錢,為什麼要把股權讓給別人?

這樣的 AMM 池子已經存在了。例如,DAI/USDC 這個池子就設定了許可權,只允許 0x 團隊提供流動性。這樣的 AMM 池子,並沒有改變 Uniswap 的核心價值主張,仍然允許任何人參與交易,仍然使用鏈上定價演算法,也仍然具備所有標準 AMM 的優點。只不過,這個交易池不允許除了 0x 團隊之外的人參與流動性,這樣一來,全部利潤都為該團隊所有。

其他專案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 Balancer 就允許使用者建立私人流通池,只有特定的使用者可以提供流動性。

這看起來很直觀:如果你知道一個做市機會可以賺錢,為什麼要拱手讓人呢?即使做市商想擴大規模增加代幣庫存量,也不會用 1:1 的價格出售股權。只要做市商在這一領域有明顯的優勢可以賺到錢,他們就會傾向於保留自己的權利。

費用模型

在 Uniswap 之中,代幣流動性的提供者(簡稱為 LP ) 會分享每次交易的手續費。我預計在不同的 AMM 之間,價格競爭將會非常激烈,特別是在穩定貨幣等資產上。Uniswap 對每個代幣池收取 0.3% 的費用,Curve 收取 0.04%,Balancer 的代幣池則可以收取任何他們想要的費用(前 10個 Balancer 池子的費用中位數是0.15%)。結果是,對一個固定乘數演算法的 AMM 而言,最優費用與流通池波動率的平方成正比。

(來源: Charlie Noyes, Uniswap 中無常損失隨費率的變化情況)

也就是說,更專業的做市商在為資產定價時會更聰明,這給了他們降低費用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手續費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壓縮,因為 AMM 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實時報價和固定乘積演算法定價機制

還有一個特性:Uniswap 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給你提供報價。為了保持這一特性,大多數 AMM 必須使其尾部定價趨於無窮大(注意曲線末端的漸近線)。

Uniswap 的固定乘積演算法曲線。來源: Dmitriy Berenzon

只要有代幣,AMM 就永遠都會提供報價。但是正常的做市商並不會這麼做!考慮一下 312 市場暴跌的時候。面臨歷史性的市場崩潰,做市商撤單逃離,他們不想死在市場上。流動性也隨之枯竭。對其他所有人來說,這都是壞事,但對那些能夠管理風險的做市商來說卻是好事。

想象 Uniswap 有個孿生兄弟,可以讀取歷史波動率,並在波動率飆升時拒絕執行交易。或者在收到的指令全部為買單或者賣單的時候,拒絕執行交易指令。畢竟單邊交易指令通常是新資訊推動市場的訊號,市場需要消化這些資訊,然後做市商才能再次提供有利可圖地報價。

或者最簡單的做法是,代幣池的流動性提供者 (LP) 可以透過治理決定,當他們認為繼續報價不再有意義時,將代幣池臨時關停,不再接受交易。

顯然這樣的修改將打破 Uniswap 的恆定乘積演算法。因為一旦做市商重新啟動,價格將需要以某種方式重置。

你應該能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了。這些都是 Uniswap 與全智慧做市商的不同之處。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模仿一個正常的做市商的行為,你可能會提高你的盈利能力。

這就自然而然地把我們帶回到 Uniswap 組合包之中最重要的部分: 定價功能。

拆解 Uniswap 的定價功能

目前幾乎每個 AMM 專案中,定價函式都是一條連續曲線,唯一的輸入值是資產數量。我們稱這些為純粹的定價函式,因為它們不需要檢視合約之中代幣庫存之外的任何東西。但是有一大堆更復雜的定價功能!

舉個例子:假設存在一個價格函式,它會將 Uniswap 和 Curve 提供的價格關聯,然後將它們的淨價格降低千分之十,作為自己的定價。(注意這種情形下一定要小心設計,因為有可能會被人用閃電貸的方式加以操控價格)。

或者另外一種情形 : 存在一個定價函式,它接受 Coinbase 預言機的簽名價格作為輸入,然後在 Coinbase 價格之上增加百分之五,作為自己的定價。

這些只是我的一些想法。需要明確的是,這兩個建議都是不成熟的,但它們在原則上可行。但這兩者都不如一個特定的定價函式,我認為在未來的 DeFi 現貨交易中,絕大多數會有可能採用這種定價函式。

我認為最具有破壞性的定價函式,是一個簡單的基於簽名的定價函式。這一定價方式,將成為 DeFi 和 CeFi 之間的橋樑, 這會把 DeFi 變成影子市場,根據 CeFi 中全部的流動性的變動而產生價格變化。

讓 DeFi 和 CeFi 開始融合

你應該對 OTC 場外交易並不陌生。每天有大量的加密資產交易,透過 OTC 場外交易進行。假設 OTC 商人提供報價“用 399 美元兌換 1 個ETH”,並用私鑰簽了名。他所有的資產都在鏈上,隨時準備執行報價的交易。如果你接受報價,就提交到 OTC 交易商的鏈上智慧合約,合約會驗證 OTC 商人的簽名,根據特定的價格執行訂單,將對應的資產轉給你。

這跟 OTC 市場完全一樣,只是用了全程式化的方式。你只需要訪問網站/API 獲取報價,然後在錢包裡確認交易指令,將報價傳送給智慧合約執行交易,就完成了。

這個合約幾乎與 Uniswap 完全相同,只是去掉了 x * y = k 的定價函式,代之以簽名驗證。如果簽名驗證透過且報價有效,則自動執行交易劃撥資產。

這個“ OTC交易櫃檯”就是 AMM。但與 Uniswap 不同的是,AMM 可以使用它想要的任何定價函式。

它可以檢視其他鏈上的流動性情況,可以看看 Binance 或Coinbase 訂單,它可以使用花哨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和 Twitter 情緒分析或跟蹤區塊鏈上的交易所資訊, 當市場鉅變之時,能夠停止報價或者中止交易,將損失降到最小。正常的做市商能夠做到的所有混沌、複雜的事情,它都可以做到 ! 如果該合約的庫存不足,做市商可以自己對其進行資產重組。

這個做市商是中心化的,但對它的客戶來說,它無需信任。即使做市商給你一個不好的價格,你不接受就是了 !

事實上,如果做市商願意的話,它甚至可以從分散的流動性提供者那裡融資! 當然一箇中心化的做市商可以作惡,比如將流動性資產提供者的資產卷跑。但是你可以使用像 Intel SGX 這樣的可信硬體來緩解這一問題,為硬體預先設定好鏈外定價演算法,可以在鏈上進行驗證。這樣一來,對於流動性提供者 (LP) 或者使用者而言,參與融資時候都無需信賴做市商不會作惡。

不過現在看來,這還沒出現,還只是空想而已。我預計這類交易的第一個版本,將由已經擁有鏈外系統生成報價的做市商自籌資金。這將使目前的做市商或 OTC 市場能夠輕鬆地建立起接受 DeFi 指令的機制。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如果有人收到了帶簽名的報價,然後等上 20 秒,只有價格對自己有利才去執行,這種情況難道不會出現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AMM 不就是在不停的建立免費的期權麼?

沒錯,是會這樣!你可以想象這種 AMM 使用來自以太坊地址和 IP 的行為訊號,給高信任的買家提供更好的報價,給 spam 製造者更壞的報價。或者您可以設定衰減報價,這樣如果使用者拿到報價之後耽擱太久,會透過程式設計方式,讓報價變差。

想象一下,每個做市商都可以透過部署標準化的合約和軟體模板來建立自己的 API 。每個合約都有一個可配置的 IP 指標,這樣使用者和聚合器就知道如何檢查當前的價格或請求報價,一旦他們的標準化合約部署到主網上,它就會自動被聚合器編入索引。在任何地方、任何做市商都可以建立好自己的服務擺攤開業,在幾分鐘後開始為 DeFi 使用者服務,就像變魔術一樣 。

當然出於監管原因,許多做市商無法這麼做。但你不需要那麼多做市商參與進來,就能獲得網路效應。只要世界上有幾個資本充足的做市商在 DeFi 上建立業務並相互競爭,他們就可以在中心化交易所和 DeFi 之間,架起價格和流動性的橋樑。

我們知道,最終基於訂單簿的方式會是最有效的交易方式和價格發現形式。但現在來說,將訂單簿交易模式鏈上執行的成本高昂。

真正的 DeFi 做市商將成為一座橋樑,讓 DeFi 使用者連線到中心化訂單簿的世界。就像是將訂單託管在了鏈外的中心化交易所一樣,DeFi 變成了一個影子經紀公司——成為了一個去信任化的前端,可以獲取所有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流動性。

突然之間,所有使用 DeFi 的使用者,都能夠使用幣安等交易所的價格、資產和流動性。

DeFi 的未來

我對 DeFi 和 DEX 的關注,由來已久。但是最近我獲得了一些靈感。有個朋友來找我,說想要投資一個新上市的代幣。他說:“我可以找到哪家交易所上架了這個代幣,哪些流動性充足,然後將我的 ETH 轉過去,兌換該代幣。但是這個過程太蛋疼了。最後我透過 1inch 這個聚合交易應用,點選了幾下就買好了,價格也挺不錯”。

這給我了一些啟發。人們會用 DeFi,不是因為 DeFi “真正去中心化”或者因為他們喜歡“無託管的自主交易”,這些理由並沒有價值。他們很懶,不想自己去交易所,所以他們會用 DeFi。

一旦 DeFi 成為一種經紀公司性質的存在,可以交易幾乎任意的資產,可以支撐大額交易且滑點很小,那麼 DeFi 會比中心化交易所更有吸引力。對於只想買入持有一些加密貨幣的使用者來說,他們並不是活躍的交易者,使用 DeFi 就像使用 Coinbase 這樣的中心化公司一樣方便。

我們不妨思考:一旦到達了那一天,會有什麼連鎖反應?那些使用者在 DeFi 上還會做什麼?

像中心化交易所一樣,DeFi 可以提供許多交叉銷售的服務。

你想買些代幣,除此之外,沒準還會多逗留一陣,就像逛街時候似的——你沒準會開一個儲蓄賬戶,申請一筆貸款,挖一挖礦,玩幾場遊戲,也許還可以賭上幾把。所有的東西,都在一個巨大的購物中心裡可以找到。而且你不需要承擔任何對手風險,不需要 KYC,不需要擔心被人追蹤。我希望這是 DeFi 和 CeFi 融合的另一個例子。

最後,DeFi 和 CeFi 上的人們的想法會一致: 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安全、公平的定價,以及琳琅滿目的投資資產可供選擇。DeFi 會向使用者提供越來越多的服務,這些服務原本是由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

我相信,最終會有一天,DeFi 吞噬 CeFi 的想法,會不再奇怪。我預計那一天,會比大多數人想的晚。但是那一天的到來,也會超過大多數 CeFi 人士的預料。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