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 | 區塊鏈發展的新趨勢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 |《中國外匯》2019年第24期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門誕生才十年的新興技術,被譽為“資訊網際網路”向“價值網際網路”變遷的顛覆性技術,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2008年中本聰發表《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以來,區塊鏈的發展以以太坊的出現為界,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稱為區塊鏈1.0階段,後一個階段稱為區塊鏈2.0階段。2.0階段的重要標誌是智慧合約技術與區塊鏈的結合,使得區塊鏈不再只是作為記賬工具,更可以創新行業應用。總體而言,這兩個階段各類區塊鏈系統,都是基於公有區塊鏈的架構。近年來,聯盟區塊鏈作為新的區塊鏈技術路線,以其更高的處理效能和更靈活的安全策略,逐步在更廣泛領域得以應用。其中金融行業是應用的重點領域,區塊鏈在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支付結算等方面均實現了應用落地。有些人甚至認為,3.0階段即將開始。

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趨勢

今天,區塊鏈技術發展雖然進入了方興未艾的新階段,但客觀來看,其技術的應用仍處於初級階段,除了少數像比特幣這類的應用外,尚缺少大規模的社會化應用,也缺乏關鍵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支撐。因此,目前區塊鏈應用落地仍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專案建設的成本不低,個人使用的障礙也不少。這些均阻礙了技術在更廣泛領域的深入應用和創新嘗試。在突破從1到100的創新瓶頸的過程中,區塊鏈行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正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值得關注。

一是開放許可鏈基礎設施的建設。公有區塊鏈因其在效能及隱私等方面的不足,大規模直接應用到商業領域,可能還需要不短的時間;而聯盟鏈等典型的許可區塊鏈的應用,在實踐中又容易各自割裂,呈現出碎片化、小體量的特徵,難以形成更大範圍的跨機構跨行業協同。因此,越來越多的機構意識到,開放許可鏈,可能是現階段最有利於區塊鏈行業發展的技術路徑:其既能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業務的實際需要,又有助於不同資料與業務之間的互聯互通,有效發揮區塊鏈的技術特點。像微眾銀行提出的公共聯盟鏈,螞蟻金服提出的開放聯盟鏈,都屬於這一類思路。國內主要的區塊鏈技術領先企業,紛紛開始投入這方面的建設。

二是數字身份體系的建設。區塊鏈技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事事皆可追溯,每一段資料上鍊,每一筆交易發生,都與資料與行為背後的身份直接對應。這既是區塊鏈在應用中的一大價值,又是區塊鏈在實際應用落地中需要突破的一個障礙。缺乏滿足當今網際網路對於個人隱私保護和個人身份主權控制要求的數字身份公共基礎設施,是卡住很多區塊鏈應用向更大範圍推廣、讓更廣泛人群使用的關鍵瓶頸。從國際國內來看,DID(去中心化身份),正在從標準到實踐,走向前臺,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關注並參與到這個程序中來。

技術領域探索的新趨勢

區跨鏈在技術領域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對效能與擴充套件性、隱私與安全性、跨鏈與互操作性等幾個關鍵領域的探索。

效能與擴充套件性。提升效能和擴充套件性不只是單個具體業務的需求,還有助於讓系統形成規模效應,降低區塊鏈綜合運營成本,使區塊鏈應用在經濟上更具吸引力,推動區塊鏈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影響區塊鏈效能的因素主要包括網路通訊、共識機制、交易驗證機制、加解密等幾個方面。對此,研究人員正嘗試從各個層面和維度加以創新改進。一方面,在原有的架構上透過微服務、元件化等技術,對系統的功能模組進行解耦,以最佳化工程實踐、提升區塊鏈效能;另一方面,提出了新的共識機制、側鏈、子鏈、閃電網路、分片等鏈上、鏈下的效能提升和擴容方案。目前看,兼顧安全和去中心化的分片技術是研究的熱門方向,但在設計層面和實現層面仍存在較大難度。

隱私與安全性。在利用區塊鏈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特性的同時,如何做好敏感資料的隱私保護,是很多區塊鏈專案業務落地時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安全的技術思路是創造一種使用者自主可控、不簡單依賴安全中心而是依靠加密演算法的隱私保護模式。針對身份隱私和交易隱私,目前出現了多種基於密碼學的隱私保護方案。例如:透過群簽名、環簽名等密碼學技術,實現對身份的隱私保護;透過零知識證明、承諾、證據不可區分等密碼學方案,實現身份和交易內容隱私保護;透過同態加密、安全多方計算等密碼學演算法,實現交易內容的隱私保護等。但這些隱私保護方案在提高區塊鏈安全性的同時,也帶來了效能的大幅下降。因此,對高效安全隱私的研究仍然是區塊鏈技術發展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跨鏈與互操作性。區塊鏈技術雖然已經在多個領域湧現出不少專案,但各專案方更多聚焦其業務場景的考慮,在技術路線等方面高度異構,導致不同的區塊鏈網路,難以有效地實現彼此相容、互聯互通。區塊鏈從技術上是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技術,從商業層面則是實現價值傳遞的信任網路。在這個網路中,連線的有效資訊越多、業務越分佈,產生的價值疊加效應就越大。因此,在當前多鏈並存的情況下,實現區塊鏈的互操作性是避免區塊鏈網路成為“資訊孤島”、將資訊和價值在網路中自由流通的一項關鍵技術。互操作性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鏈上鍊下資料的協同,實現區塊鏈和傳統資訊系統的關聯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是跨鏈技術,實現不同鏈之間的跨鏈協同。就後者而言,目前主要的跨鏈技術包括雜湊時間鎖定機制、公證人機制、側鏈\中繼機制等三種跨鏈機制。雖然距離實際落地還有一定距離,但是這些能夠發揮區塊鏈網路效應的技術,正慢慢進入主流的視野。

落地應用推進的新趨勢

新形勢下,區塊鏈的落地應用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和熱點領域。

政府成為新推動力。近年來區塊鏈應用的落地,總體上呈現多點開花,各領域不斷深入,交替發展的態勢,使用者主要集中在B(企業使用者)端。近一個月來,多個部委和地方政府紛紛關注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的發展,更給區塊鏈行業注入一波新的發展動力。如11月6日,工信部稱將推動成立全國區塊鏈和分散式記賬技術標準化委員會;11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的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了推動區塊鏈等技術與貿易的有機融合。未來一年,國內區塊鏈應用的發展,很可能呈現出從G(政府)端推動B端再到C(個人使用者)端的新動向。透過政府開放新的應用場景,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或支援相關企業應用區塊鏈技術,短期內有助於突破區塊鏈應用面臨的政策障礙、部門壁壘、公共資源難以開放等困難,加速區塊鏈應用的落地和推廣;但長期來看,仍需要相關方關注新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實現和合理的商業模式設計,以保證區塊鏈應用的經濟可持續性,避免為區塊鏈而區塊鏈、形式主義和應用的曇花一現。

金融機構開始廣泛嘗試。金融領域是區塊鏈早期應用孕育和發展的主要領域,在當前和未來也仍是區塊鏈發揮價值的重要場景所在。隨著對區塊鏈價值的進一步認識,以及過去幾年像ICO這一類打著“區塊鏈”名義的非法金融的出清,更多的金融機構開始結束觀望,主動介入到區塊鏈應用創新中來,如中信銀行、民生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共建的福費廷交易平臺,招商銀行的區塊鏈BaaS服務平臺等。中國銀行在今年11月份成功測試了區塊鏈債券發行系統,是傳統金融機構在新領域的一次探索。作為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國家外匯管理局也於今年上線了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逐漸得到廣泛接受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現階段,如何以區塊鏈技術構建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未來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結合,有可能推動整個金融體系的變革,傳統金融機構的角色可能因此而改變,如金融資產交易中的資產登記確權方、資產結算方、支付結算方、中央對手方等不同角色的邊界,或將開始模糊並進而融合;某些交易中介的職能也有可能被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等程式所替代——直接實現區塊鏈上的DVP(券款兌付)交易,從而大大提高整體交易效率,催生新的金融創新業態。因此,我們有必要看清發展趨勢,提早進行佈局,把握歷史機會,奏響新時代技術創新與業務創新的巨集偉樂章。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