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網路治理十論

買賣虛擬貨幣
何為治理?作者將治理定義為應用任一種設計特徵或控制機制來維護和引導系統的過程。以下這十種觀點涉及基礎層公鏈網路和執行於其上的應用(智慧合約),既有比較籠統的、理論性的,也有比較具體的、實用性的。
1.與區塊鏈相關的技術和制度創新是IT變革不斷成熟階段的一部分,其中包括IT原生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的出現,這些形式是數字化的、全球性的,並且越來越去中心化和自動化。正是在技術變革的後期階段,其關鍵技術開始改變社會的制度結構。區塊鏈和相關創新是數字化、計算機化和自動化這一更普遍趨勢的一部分 - 在這個世界裡,越來越多的系統性重要流程依賴於正式的協議規則,趨向於在日益複雜的背景下更加高效協調。雖然表面上看是破壞性的,但這一趨勢是早期組織形式演變的一部分,社會學家將其稱為官僚主義。但是,在管理資訊和促進與這些資訊相關的交易中,普遍的規則制定不再是人類管理者,而是越來越多地由分散式的機器網路來完成,其中一些機器的覆蓋範圍是全球性的。2.去中心化網路是多領域的集合 - 象徵性的和物質性的生產的社會舞臺,其中,感興趣的參與者在提供和消費網路中的產品和服務時,會對網路特有的資源進行競爭和合作。構建一個領域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社會上分佈的有關資源的資訊,以及至少對這些資源為什麼有價值的一些共同理解。一個特定領域的結構是由這些資源的分佈決定的,並延伸到構成整個領域的實體之間的關係。在去中心化網路中,這包括參與投資、建設、運營、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參與網路的每一個人。治理是嵌入網路結構中的一個過程,最初由其核心人員決定。網路參與者之後的行為要麼強化要麼挑戰現有結構,同時增加或減少可用資源的數量和價值。網路的結構演變受到網路的社會規範和規則的強烈影響,包括相關軟體協議中規定的規範和規則。因此,合法(重新)定義這些規範和規則的權力是網路治理的關鍵舉措之一。
3.除了傳統的市場變化之外,推動去中心化網路演變的一個首要因素是意識形態、現實和經濟激勵之間的對立。儘管參與區塊鏈網路的人們在具體領域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他們往往會對某些意識形態或實用主義的傾向有相同的看法,表現為去中心化(抵禦串通的能力和單點控制或故障的最小化)、自治(個人自由、所有權和隱私)、去許可訪問、抗審查、開源軟體以及對中介或尋租的批評等概念。然而,意識形態上可取的東西在技術上或社會學上並不總是現實的。區塊鏈的創新者們不斷地在兩者之間穿針引線,試圖避免重現他們的創新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任務由於短期經濟激勵的影響而變得更加艱鉅。每一種網路在經濟上的成功或大規模採用並不一定取決於嚴格遵守某些有限的原則。但意識形態、現實和經濟激勵之間的相互作用,仍將是影響網路治理系統如何設計和發展的關鍵因素。4.去中心化網路治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吸引和引導網路參與者的領導力、願景和價值觀;(2)內嵌於軟體協議中的規則;(3)軟體協議外部的規則和規章制度;(4)社羣協調和管理。一個特定網路背後的最初願景和價值觀在創始文件、網路啟動的細節以及早期貢獻者的個人觀點和偏好中得到了體現。軟體協議用於界定網路如何處理最重要的資訊和交易,其中可能包括對軟體本身進行修改的規則,即鏈上治理。其它的規則可能獨立於軟體而出現,主要是透過幫助協調更廣泛的社羣活動的組織,稱為鏈外治理,這通常類似於傳統的免費開源軟體專案的治理。去中心化網路治理最具創新性的方面是在鏈上部分,特別是當它涉及鏈上資料分析、代幣化、自動化和新的線上投票形式時,這通常集中在軟體更新或分配代幣資源。5.現有的去中心化網路治理系統在兩個決定性方面存在差異:(1)軟體協議變更的規則是否包含在軟體中;(2)鏈外治理的正式化和制度化的程度。在去中心化網路上執行的軟體協議既要按計劃更新,也要在出現緊急情況時進行更新。網路參與者一般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與軟體互動,從而繼續參與或離開網路。各種網路的不同之處在於軟體本身用於指導系統的協調和決策的正規化和自動化程度,這可能包括與身份驗證過程或網路代幣相聯絡的投票機制。雖然鏈上治理根據定義是正規化的,但鏈下治理活動則分佈在從比較非正式和不正規到越來越制度化的範圍內。鏈外治理包括未經協調的個人行動、私下對話、公共活動、線上互動(特別是社交媒體平臺上相關內容的傳播和模仿)、為網路做出貢獻的各種法律組織的活動,以及獨立於鏈上治理的投票和決策機制。
6.避免軟體或其他系統引數的更改有助於維護現有的系統性偏好;改變軟體或其他系統引數可能會引入新的風險因素,但也是促成新的系統性偏好的有力手段。減少改變網路規則的感知需求和合理選擇通常被稱為治理最小化。在實踐中,它相當於(1)早期設計選擇的僵化(即個人決策權的最大化,他們透過定義系統的初始規則來執行去中心化網路治理),或者(2)提高系統自動調整以適應變化的能力(即最小的人為干預)。在這樣的網路中,人們往往花費相當大的精力來捍衛治理系統的設計特徵和控制機制的不可改變性。雖然維持現狀或嚴格遵守一套特定規則的強烈傾向可能會阻礙網路的發展和改善的能力,但它有助於維護現有的系統特徵和偏好。相比之下,更加開放和動態的治理體系往往穩定性較差,但適應性也更強。透過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提供合理的選擇,使其能夠根據不斷變化的觀念或環境來影響網路的規則、結構和方向,這樣的網路能夠更好地解決系統性問題,但因此也更有可能引入新的風險和挑戰。7.好的去中心化網路治理是指在網路的各個發展階段,引導網路發揮更多的創新和社會效用,同時充分解決參與網路或受網路影響的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衝突。人類透過養成(最終透過制度化形成的)習慣和角色從而避免了不斷重新協商解決反覆出現的問題的需要。但是,即使是最簡單和最穩定的機構也是嵌入在一個複雜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因此,機構需要適應和演變,這可能由於因循守舊、結構性的慣性以及對既定利益的防禦機制而變得困難。去中心化網路也是如此。鑑於初期建立的原則和預期用途的差異,針對不同的網路制定不同的治理體系是合理的。但一般來說,好的網路治理透過足夠靈活的制衡體系來協調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平衡的治理或無法解決關鍵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衝突會造成不穩定,這對於定位為系統性重要管理基礎設施、擁有非常龐大使用者群的網路來說,問題尤為嚴重。8.在採用正式治理制度的網路中,將決策權分配給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包括網路的終端使用者,是一種有效的去中心化形式,也是防止權力濫用的保障。通常來講,參與去中心化網路的最重要群體有:(1)負責開發軟體和運營相關基礎設施的技術專家;(2)與網路有巨大經濟利益關係的個人和組織;(3)使用者。實際上,這三者之間可能會有重疊,但每一種都通常與一種特定的決策形式相關聯:技術至上(專家)、財力至上(巨鯨)和民主至上(廣大使用者)。去中心化網路往往預設為技術至上的決策方式。為了實現更具包容性的決策,典型做法的第一步是採用代幣權重投票系統,這通常會導致財閥化。更加民主的網路治理形式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探索,並引出了一些難題。誰或什麼確定了網路選民?哪些決策需要民眾投票?是否有足夠安全和保護隱私的投票方案?假設需要對主導者的權力進行某種民主制衡,那麼這種制衡應該採取直接表決、代表制還是委託的形式?這些都是特定網路的既有問題。
9.去中心化網路治理中的非專家決策質量受政治溝通的影響很大 - 這是一項需要專業化的任務。大多數協調涉及大量人員的複雜活動的組織都會建立分工,這導致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儲備的出現。這種專業化已經存在於去中心化網路的設計、建設、運營和治理中,並且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在權力分散於個人的網路中,這些人不一定是能夠影響事務的專家,有必要讓選民瞭解他們的決定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各種具有競爭力的方式的相對優勢。這就是網路政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同的利益相關者 - 通常是具有良好溝通技巧的有魅力的個人 - 為他們的想法和計劃尋求大眾的支援。除了作為被動的消費者,絕大多數使用者不太可能參與到網路治理的技術性或日常執行方面,特別是當他們滿足於現狀時。但這不應被解釋為是反對賦予終端使用者權力的好處的充分證據,例如鼓勵公開辯論、問責制和合法性,所有這些在爭議或危機時期都特別重要。10.治理模式定義不清或過於複雜和資源密集的去中心化網路,相對於對程式明確性、簡單性和具有應急保障的智慧自動化進行最佳化的網路而言,往往處於長期的劣勢地位。不透明和不一致的治理模式使網路參與者很難圍繞著對不同情況下什麼是合法行為的一致看法進行協調。這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可能會導致網路分叉。治理模式過於複雜或需要過多的人力或其他資源的網路,往往不如治理模式結合了簡單的設計原則和必要時管理變化的能力的網路可擴充套件性和適應性強。使去中心化網路的治理更加高效的一種流行方法是自動化 - 能夠減少在執行任務或完成過程中需要人類協助的技術。然而,自動化治理機制應根據這些機制所推行的系統性偏好加以不間斷的評估,並輔以適當的保障措施,來處理災難性軟體錯誤或其他極端事件造成的緊急情況。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