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角落: Web3 職業社交會是什麼樣?

買賣虛擬貨幣
web3 職業社交商業的理想模型是鏈上簡歷匹配,讓鏈上資料真正成為「簡歷」。

原文標題:《被忽視的角落:職業社交在 web3 的未來》

撰文:troyso

本文為 defieye 徵文大賽獲獎作品

「工作為人們提供了生活所需,工作型別決定了他們在生活中、在‘社會’中的合理地位。」 「工作是他們終其一生構建和捍衛的身份的核心。」 —— 齊格蒙特?鮑曼

維多利亞時期的工薪階層(圖片來源:victorian era)

鮑曼曾對現代社會的工作倫理有著精準的認識,在他看來,「工作」是大部分人的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在哪裡工作」成為了自己的身份。現代社會里,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是與僱主和同事度過的。然而職業 / 工作社交作為一個商業領域,長久以來是一個不被重視的角落。雖然更加靈活的工作模式似乎是 web3 時代多數數字遊民的生活狀態,工作作為一種人類活動本身仍會佔據我們生活重要的一席之地。更關鍵的是,在分散式自治組織(dao)的浪潮下,web3 時代的「夥伴」與「同事」之間的界線也變得更加模糊。畢竟,建設(buidl)本身就是我們的工作。因此,若存在一個能充分利用鏈上資料的 web3 職業社交平臺,它也許會給我們的工作關係帶來更大的變革。

回首 web2 的職業社交:侷限與反思

國際市場:微軟旗下的領英(linkedin)是目前全球職場社交的巨頭,在全球 200 個國家和地區坐擁 7.4 億使用者和 5500 萬註冊公司。領英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人才解決方案、廣告和會員訂閱收費。筆者本人從 2014 年至今一直是領英的高頻使用者,並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市場資訊與動態。但與其他 web2 社交平臺一樣,領英也飽受資訊盜取與不實資訊的困擾,任何人在領英建立大部分簡歷資訊都無需任何第三方驗證,包括學歷、工作經驗等,這導致了相當一批假使用者在領英上面行騙。此外,我們在領英上釋出的經歷與證書也隨時可能被惡意盜取,成為他人造假的材料。2021 年,領英向中國使用者關閉了社交功能,這導致大量國內使用者在領英積累的人脈網路一夜之間近乎於「付之一炬」。web2 使用者的資料主權,在此刻顯得無比脆弱。

國內市場:在領英中國關閉社交服務的同時,各大網際網路廠商旗下的中國本土職場社交平臺正在趁機攻城略地。這些平臺的身份認證有著更高的門檻,使用者需要上傳更多證明材料以換取平臺的認證。但與此相伴隨的,是使用者對資料洩露的擔憂,平臺與第三方分享個人資料,可能導致使用者的一舉一動可能都已經被獵頭和僱主掌握。考慮到目前嚴峻且艱難的就業市場與勞資議價權失衡,與傳統社交平臺相比,職業社交平臺的資料洩露可能會對使用者帶來更沉重的打擊。

我們有理由期待 web3 時代的職業社交平臺能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web3 職業社交 / 招聘平臺之分析

基於目前已經瞭解到的一些職場社交 / 招聘主題的 web3 平臺,本文將對其應用場景與侷限作出一些初步分析。這些平臺各有側重,但卻有一個共同的遺憾:未能真正將「鏈上簡歷」應用在匹配職業社交的情景中去。

brain trust(去中心化招聘平臺 ):得到各大風投基金背書的 brain trust(「bt」)無疑是 web3 領域職場主題的明星專案。2020 年就已經啟動的 bt 已經和 nasa、耐克、德勤、雀巢在內的大型跨國企業合作提供招聘服務。它透過自己的代幣模型對對招聘者、求職者、獵頭三個角色安排不同代幣激勵,主要面向技術類和設計類的網際網路人才。但目前外界認為該平臺的薄弱點包括平臺代幣波動帶來的報酬不穩定性,代幣捕獲價值能力不高,以及潛在的勞資爭議解決問題。勞資糾紛的問題也源自於 bt 本身的代幣模型要求勞動關係的報酬必須經過平臺轉換代幣進行發放。bt 的 web3 元素來自於它的代幣模型和去中心化治理,而在並未將鏈上資料納入人才匹配的機制中。

project galaxy(「鏈上簡歷 / 身份」平臺):近期火熱的 project galaxy 被認為是使用者構建「web3 鏈上簡歷」的完美平臺。使用者透過與平臺上推薦的專案進行鏈上互動,獲得包括 nft 在內的各種獎勵。的確該平臺充分利用了鏈上資料並將其作為獎勵依據,但它更多是作為 web3 專案的引流平臺。使用者完成的任務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留下的鏈上資料繼而獲得 * z 後續空投,而非利用互動提高自己鏈上簡歷的」專業形象」。

gitcoin bounties(零工招募平臺):在 gitcoin 生態中,gitcoin bounties 可能並非最亮眼的那個。大量專案會在 gitcoin bounties 釋出提供報酬的小型任務,供有能力的人報名工作。從這個角度看,gitcoin bounties 與包括 web3.career 或 angel.co 在內的招聘平臺類似,也僅是將 web3 職位作為單向釋出的內容,且利用加密貨幣作為報酬支付的方式,而作為零工平臺的執行模式本身並未充分利用 web3 的結構與鏈上資料。

web3 職業社交商業的理想模型:鏈上簡歷匹配,讓鏈上資料真正成為「簡歷」

諸多 web3 社交專案的創業者,近期均提及想要利用鏈上資料做類似 tinder 的使用者匹配社交專案(詳見 3 月 5 日 bankless podcast 的 social web3 專題與 3 月 13 日的 defieye 分享會)。但其實除了娛樂社交關係之外,另一大利用鏈上資料進行人際匹配的適用場景是僱員與僱主的以及同行之間的匹配與互動。

這裡筆者想提供一個親歷的情景:在 bankless dao 的一次週會中,一位成員提到,在他尋找 web3 企業工作計劃的時候,為他征服面試官提供巨大幫助的,竟是那些因為長期參加 bankless dao 活動而得到的 poap。

「everything you do here will pay off.」 他說。

鏈上簡歷可驗證、難偽造、使用者擁有資料主權的特點完美彌補了上述 web2 職業社交平臺的短板。理想狀況下,接下來我們的許多工作經歷很可能都會以僱主發放 nft 的形式加以證明。具體而言,未來利用鏈上資料的 web3 職場社交的平臺可能有以下兩個應用場景:

  • 資料獵頭服務 / 僱主僱員匹配:平臺可以透過對特定鏈上活動、nft 或 poap 作為篩選條件,有償幫助僱主篩選具備相關領域經驗的目標使用者的地址。如果目標地址同樣在該平臺有登記,且對工作機會持有開放態度,則僱主可透過平臺聯絡到該潛在到該使用者。反之,使用者也可以基於自身鏈上簡歷在平臺上匹配到合適的工作機會。除了人才與僱主之外,平臺也可以對第三方的資料貢獻者進行激勵,比如使用者可以將特定鏈上活動 / nft 代表什麼領域的經驗進行標籤,如果未來有基於該標籤匹配成功的工作,則獲得獎勵。此外,平臺也可以結合 tinder 等交友軟體的商業模型,在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向需求方收取費用同時向供應方提供額外激勵。
  • 同輩匹配(peer to peer match),使用者透過有償使用平臺服務進行匹配,進而迅速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而許多小規模的交流合作則並不需要搭建一個 dao,例如兩到三人的合作研究。因此,鏈上簡歷的匹配可以為小規模的合作與搭建創業團隊帶來更大的便利。defi alliance 聯合創始人 qiao wang 對 web3 專案如何招聘人才的建議是:第一條,利用你的人際網路。第二條:利用你的社羣。人際網路在尋求合作伙伴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成功的 web3 工作社交平臺,一定不僅僅是「招聘」平臺,更應該是發揮」社交「的功能,匹配與聚合同行業的群體,提供點對點的高質量交流機會。

為了避免 brain trust 所遇到的勞資糾紛與報酬波動性問題,web3 職業社交平臺的第一階段可能並不需要覆蓋勞動關係的全流程,也不一定要讓勞動關係的報酬透過平臺代幣流通。職場社交平臺其實與交友平臺一樣,真正應該聚焦的是關係發展的第一步:匹配與挖掘。能找到「對的人」,其實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結語:美妙的人類社交

自亞里士多德以來,許多行動哲學的學者都將人的行動(action)與物理的行動(movement)進行區分,因為前者是由人的意志載入的。web3 社交專案的迷人之處在於此,因為它必然需要納入人的概念,納入人的行動(社交),而不是純粹的物理行動(程式碼執行)。人的社互動動更是與交易不同,後者高度標準化,而前者並非如此。人類的社交行為更像是無法被替代藝術創作(起碼在圖靈測試尚未被透過之前仍是如此)。如何利用物理行動的資料推動人類行動的社交,而非反之被其禁錮,在當下的時代仍會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在工作的場域下,如果一個平臺能夠利用鏈上資料幫助人們尋找合作伙伴,讓人們的鏈上簡歷無國界地閃光,那它或許可以建成 web3 時代的巴別塔,使身處世界各地的我們親密無間地合作與創造。

《舊約》中記載人們曾打算共同修建一座能夠同天的高塔,直到上帝將人們的語言打亂,令他們不能再繼續合作(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參考資料:

? 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主義與新窮人》

? mind-blowing linkedin statistics and facts (2022)

? how does linkedin make money?

? btrst|braintrust 去中心化的 boss 直聘,具有實用價值是否更有潛力?

? defi alliance 聯合創始人 qiao wang:web3 創始人的四類常見陷阱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ction

? 封面圖片來源:victorian era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