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號稱要解決比特幣支付問題的專案如今怎麼樣了?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誕生快10年了,區塊鏈的熱潮吹遍了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2019年,從西邊的Facebook發行Libra,到東方市場的央行法定數字貨幣,這股區塊鏈加金融的東風,吹響了一場金融科技的創新。

但10年中如果有什麼不變的話——依然是比特幣的地位,從2009年開始到現在,哪怕是經歷了2017年史無前例的大牛市,比特幣依然扮演了王者的角色,截止目前其在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佔比超過了69%。

一週前被譽為“新興市場投資教父”的MarkMobius在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比特幣是全球範圍內一種全新的貨幣形式,它的存在值得投資者關注”。

儘管比特幣在區塊鏈圈子目前仍是無懈可擊的角色,但其弊端也同樣顯露無疑,因其先天設計,導致比特幣的商業應用面臨巨大的挑戰,無法實時確認到賬,無法獲得高TPS,轉賬費用太高,這些缺點使得比特幣不能進入商業支付領域。

另一方面,比特幣的象徵地位也引起了許多商業創新者湧入,從分叉的BCH(號稱要解決比特幣支付問題),到閃電網路,再到側鏈(以RSK為代表)或者跨鏈(ETH、Polkadot、Cosmos),故事似乎總是不同,但本質確乎雷同——為比特幣提供一個商業解決方案,以便金融使用。

而現在依然備受關注的兩個解決方案無非是閃電網路和跨鏈。

1. 閃電網路只剩“閃電”

大部分人都會問一句,究竟什麼是閃電網路?該設計最早是在2015年2月的一篇論文中被提出,所謂閃電網路是在比特幣上運作的“二層支付協議”,透過將一些交易資料放在鏈外執行,減少對比特幣根鏈的依賴,從而提高交易速度、減少交易費用。

在今年2月釋出的網路測試結果顯示,閃電網路支付速度已與Apple Pay等傳統的中心化數字支付平臺相差無幾,而閃電網路之所以“閃電”,是將大部分交易放到鏈下實現。

總體來說閃電網路帶來了理論上每秒數百萬乃至數十億筆的交易,以及鏈下交易更低的手續費(通道理論上是沒有手續費的,但實際需要支付少量節點維護費用,類似於礦工費)。

這樣聽起來的閃電網路似乎可以很好的解決了比特幣商用問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最新的閃電網路資料顯示,自主網上線以來(不到20個月),現總共有28000多個通道,4700多個擁有活躍通道的節點、以及820萬美金的總容量。

據The Block分析師Larry Cermak的統計,目前閃電網路上最大的單一實體是LNBIG,擁有25個公開節點,總容量為513.7BTC(約520萬美金)。這意味著一個擁有25個節點(全部節點佔比0.5%)的實體目前控制了接近61%的網路容量。

而運營LNBIG節點的人在六月份時曾說,他們“每天賺5000到10000聰比特幣“、”一個月最多20美金“的通道費,但他們在開啟和關閉閃電網路通道時花費超過了一千美金,基本屬於虧損狀態。

所以總體來看,儘管閃電網路在主網上線後經歷了一波高潮,但目前通道數量、節點數量和BTC的容量紛紛出現較大的下滑。

另一方面,一些真正使用過閃電網路的人表示,“需要讓錢包全天候保持線上狀態,否則匯款之前無法收到錢,甚至可能在電腦崩潰時丟失所有財產”,而這些都讓人們對使用閃電網路感到謹慎。

就在本月11日,閃電網路開發者Rusty Russel披露一個嚴重的安全漏洞,並聲稱,如果使用者不及時更新軟體,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並可能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而其匿名性甚至會導致無法追回被盜財產。

2. 跨鏈還是個孩子

另一個比特幣商用支付解決方案是2019年熱門的“跨鏈”,該技術受到了眾多關注,不僅是因為其可以打通區塊鏈之間的資訊孤島,擴充聯盟鏈、私有鏈和公鏈的網路價值,還在於它可能會構建一個真正的價值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平臺。

雖然類似閃電網路也歸屬於跨鏈技術的一種,但我們這裡重點討論的是中繼技術的跨鏈,例如Polkadot和Cosmos。

而Polkadot和Cosmos重點還是關注鏈間的互操作性、可擴充套件性,因此也可以進行一些資產跨鏈,類似將比特幣資產直接鏈上轉換為以太坊資產,而不是現在透過交易所來完成操作。

Cosmos是透過Cosmos-SDK來重構區塊鏈的生態系統,Cosmos-SDK是一個開發框架,類似於一個工具包,允許開發人員按需開發自己的專案並接入到Cosmos生態中。

而Polkadot是由一系列的平行鏈(平行鏈處理交易,並將其結果轉移到原始區塊鏈上)、中繼鏈(即連線平行鏈並確保其安全性的中心元件)以及將Polkadot連線到外部區塊鏈的轉接橋組成。

儘管兩個專案都宣稱可以實現比特幣與其他鏈或者資產間的互動,但從實現性來說依然充滿未知。

以Polkadot生態中的資產跨鏈專案ChainX為例,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專案,憑藉“去中心的鏈間資產流通和多籤合約或輕節點協議託管”,收穫了13600多個比特幣接入網路。據悉,ChainX的網路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二層網路,而其轉賬時間僅需2s,轉賬的礦工費僅需幾分錢,安全性也優於閃電網路。

但ChainX的Layer2能不能成為被更多商業機構所接納的比特幣商用網路,從現階段來看仍需要商業本身的驗證。而類似這樣為比特幣提供跨鏈技術的網路依然還有許多,但大部分應用也依然還在開發或者實驗階段。

3. 一點思考

回到比特幣商用性來看,不管是閃電網路,還是鏈間互操作的跨鏈專案,儘管他們都理論上解決了比特幣的轉賬效率問題和轉賬費用問題,但安全性依然有待考驗,閃電網路的一些技術漏洞,或者ChainX這樣以信託節點來完成安全認證的方式,似乎都還需要完善。

發展了10年的比特幣似乎成為了區塊鏈世界的“聖盃”,幾年前人們還會渴望去取代它的地位,但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後,被“扼殺了”無數次的比特幣仍舊灼灼生輝,甚至愈加堅定。

圍繞著比特幣展開的智慧合約、跨鏈互動成為了又一批朝聖者追求的方向,而他們希冀的是,讓比特幣或者區塊鏈真正落地到商業應用中,再走進千家萬戶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

但令人好奇的是,不管是閃電網路,還是側鏈、委託代理、原子交換、跨鏈等等,會不會依然不是比特幣商業解決方案的終點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