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鏈來說,應用層的故事已經死了

買賣虛擬貨幣

公鏈上線後要做什麼?在以前,這可能不是個問題,但現在越來越是個問題。

一方面,山寨幣行情不見起色,公鏈去做散戶社羣看不到太多直接的效果,另一方面,前兩年盛行的故事——“Dapp”,基本算破滅了。不僅沒有跑出殺手級應用,連火一把就死的遊戲也越來越罕見。

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越來越多公鏈會慢慢意識到,Dapp 的競爭同質化嚴重,大家都是相容 EVM 的新鏈,你砸錢堆出來的 Dapp 有沒有排他性的壁壘和網路效應,是要打一個問號的,這些 Dapp 跟自己底層的公鏈關係有多大,又要再打一個問號。

公鏈這波浪潮一直以來主講的是同一套故事模版:

  • 1、擴容
  • 2、建立開發者社羣
  • 3、堆出 Dapp

這三部曲今天讓人感覺越來越過時了,韭菜聽膩了這套邏輯,都想直接快進拉盤,媒體也講膩了這套故事。

但公鏈上線後還是必須要做生態,只是這個“生態”指的到底是什麼?我看到一些不同的趨勢,可以和大家聊聊,不一定正確,僅當討論參考:

第一種建生態,是從建設最上層的 “Dapp” 慢慢下沉到更底層的“鏈”。比如 Polkadot、Cosmos 主打的一鍵發鏈工具,幫助區塊鏈行業裡現有的一些玩家(比如交易所、明星應用)去建設自己的鏈。Nervos 上週也釋出了對標 substrate 的區塊鏈開發框架 muta,他們之前也幫助火幣開發了自己的鏈。再比如 QuarkChain 想透過根鏈和分片接入老幣。

既然建 Dapp 沒有人用,那就先給同伴搭地基,“造更多的鏈”,或者把更多的鏈聯合起來,納入自己的生態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底層公鏈需要新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許是上層開發者在看不到明朗的出路前,類似 CryptoKitties 和 Aragon 這樣的明星專案只能反過來向下佔滿全部的技術棧,以期望未來能捕獲到不同棧的價值。這方面貌似只有 DeFi 和以太坊是個例外。

第二種趨勢主要發生在國內,因為政策上新出現了利好,許多公鏈團隊開始尋求向 B 端企業和政府提供聯盟鏈的技術支援,替這些客戶做鏈做系統。2B 和 2G 是另一種生態,這種方法和之前的 Dapp 完全不同。一方面因為給企業和政府做業務可以直接為團隊帶來現金流,反觀去堆 Dapp 生態還要燒錢;另一方面,聯盟鏈給人感覺更落地,接一個單子的時間跨度也比較大,適合團隊慢慢摸索積累技術。

當然,這些都是目前能觀察到的短暫趨勢。它可能只是實現最終目的的一種間接性的手段。那麼公鏈所謂的生態,它的終局會是什麼樣子的?

橙皮書之前的這篇文章其實有談到:

公鏈不同的架構和設計,最終可能每一個會服務於不同型別的應用。再往上加幾層新的服務,比如隱私,儲存,layer2 可擴充套件性,節點 SaaS,託管服務和錢包等等,我們就會慢慢開始擁有一個類似於網際網路的豐富厚重的多層次、可組合的協議棧。

當然這個和網際網路的類比一定是不完美的,但如果你寄希望於某一個區塊鏈能夠單獨長出複雜的協議棧,全面擴充套件、殺出重圍,那你很容易錯過這些鏈在特定應用場景裡的爆發潛力,這也等於忽略了“專業化分工”在一個不斷髮展的強大的技術堆疊中需要持續存在的意義。

在此之後,現階段屬於競爭關係的專案,以後可能會變成彼此具備可互操作性。

這種說法可能有點太理想化了,但也可能就是公鏈生態的終局。畢竟從第一天開始,這就是個開源開放的行業。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公鏈上線後應該做點什麼,是一個需要不斷琢磨的現實問題。“主網上線”並不代表著成功,恰恰相反,這時候遊戲才剛剛開始。任重道遠。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