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朋克(Cypherpunk)如何開啟加密貨幣世界

買賣虛擬貨幣

1992年底,三位退休技術大咖討論了一些看似最令人頭疼的程式和密碼問題,加密貨幣的神秘大門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被他們開啟了。

對於區塊鏈執行的基本技術和它背後的歷史,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稱網際網路上了解過一二了。比如,Phil Zimmermann開發的PGP加密技術、開源軟體,還有P2P網路——這些都是區塊鏈技術奇蹟的前驅。但是,所有這些東西是如何匯聚在一起,並最終創造出我們今天所瞭解的比特幣呢?1992年底,三位退休技術大咖——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家埃裡克·休斯(Eric Hughes)、退休的英特爾員工蒂姆·梅(Tim May)、以及曾是Sunmicrosystems第五位員工的電腦科學家約翰·吉爾摩(John Gilmore)邀請了二十位最親密的朋友參加了一次非正式會議,期間他們討論了一些看似最令人頭疼的程式和密碼問題,加密貨幣的神秘大門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被他們開啟了。密碼朋克(Cypherpunk)這個非正式會議起初只是一個純私人的聚會,但是後來,卻逐漸演變成了在約翰·吉爾摩的公司Cygnus Solutions內舉辦的月度會議。在第一次會議上,朱迪·米爾洪(Jude Milhon:一位駭客兼密碼學作家,經常使用St. Jude化名)將這個組織稱為“密碼朋克(Cypherpunk)”,這個名字引入了“cipher”和“cypher”這兩個密碼/密文含義的單詞,旨在結合電腦朋克的思想,在電腦化空間下的個體精神,使用強加密(密文)保護個人隱私。
至此,這個當時並不起眼的組織開始擴張,或許就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未來會在全世界引發一場革命。隨著“密碼朋克”小組的不斷髮展,他們決定建立一個郵件列表,繼而能夠接觸到灣區以外的其他“密碼朋克”組織。只用了很短時間,他們的郵件列表便迅速流行起來,訂閱使用者量也不斷擴大,人們開始交流想法、討論發展、每天都有大量提議並進行密碼測試。所有這些交流都是透過當時最創新的加密方式(比如PGP)進行的,因此每個人的隱私都得到了很好地保護——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人們的想法得以自由分享。這種隱私和自由的結合,導致了大量主題思想被自由討論,包括數學,密碼學和電腦科學等技術理念,以及政治和哲學辯論等等。雖然在很多事情上大家都沒有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但作為一個開放的論壇,個人隱私和自由得到了充分保護——這一理念也高於所有討論主題之上的。事實上,“密碼朋克”這一運動的背後基本思想,可以在埃裡克·休斯1993年撰寫的“密碼朋克”宣言中找到,而支撐他當時釋出宣言的關鍵原則,就是對隱私重要性的篤信。而且,人們還可以在宣言中看到對其他原則的討論,如今我們回過頭再看,會發現當時這些原則其實就是用於支援和構建比特幣的基本想法。關於隱私,“密碼朋克”的宣言宣告如下:“在電子時代的開發社會里,隱私是必要的。隱私不是秘密。私人事務是一個人不想讓整個世界知道的事情,但秘密的事情是一個人不想讓任何人知道的事情。隱私是由選擇性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力量。”
為了更清楚地解釋隱私問題,“密碼朋克”宣言甚至還使用了一些與日常交易直接相關的、非常實用的例子:“當我使用現金在商店購買雜誌,店員無需知道我是誰,也不會問錢從哪兒來;當我要求我的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傳送和接收訊息時,他們不需要知道我在和誰溝通,也不需要知道我說了哪些內容,以及別人對我說了些什麼,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只需要知道在什麼地方獲得資訊,以及我需要為這些服務支付多少費用……因此,開放社會需要匿名交易系統。到現在為止,現金其實才是這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匿名交易系統不是秘密交易系統,個體使用者在使用匿名系統的時候,只會在需要透露他們身份的時候,透過授權來確認——這才是隱私的本質。”正式基於上述原則,人們才開始嘗試開發數字貨幣。早期嘗試第一次嘗試這種匿名交易系統的是亞當·貝克(Adam Back)博士,他在1997年建立了“Hashcash”。就其本質而言,它其實是一種反垃圾郵件機制,透過增加傳送電子郵件的時間和計算能力,從而使傳送垃圾郵件的成本提高:發件人必須證明他們已經花費了算力在電子郵件標題中建立“郵票”——類似於比特幣中使用的工作證明(POW),然後才能傳送郵件。1998年,戴偉(Wei Dai)釋出了B-Money提案,並推出了兩種維護交易資料的方法:
a)網路上的每個參與者將維護一個獨立資料庫,這個資料庫中記錄了屬於使用者的資金資訊;b)所有記錄都需要以特定使用者組儲存。在第二種選項中,對記錄資料進行監管的使用者組表現誠實的話,就會獲得激勵。為此,他們不僅需要把自己的錢存入到一個特殊賬戶中,如果他們表現的不誠實,就會損失這筆錢。這種方法被稱為“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使用者特定組(或主節點)如果試圖處理任何欺詐性交易,那麼將會失去自己所有的資金。由於權益證明的效率很高,因此許多加密貨幣都在使用、或是考慮使用這種方法來驗證交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以太坊(ETH)。2004年,哈爾·芬尼(Hal Finney)借鑑亞當·貝克的Hashcash原則,創造了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2005年,尼克·薩博(Nick Szabo)釋出了Bitgold提案,該提案的理念正是建立在哈爾·芬妮和其他加密專案的基礎之上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出,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直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上不知疲倦地工作,而且已經嘗試解決了很多關於加密貨幣的複雜問題,他們可以說是這個領域裡最聰明的一批人了。
中本聰登場2008年10月,一個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匿名人士(也可能是匿名組織)向metzdowd.com的“密碼朋克”郵件列表中釋出了一篇論文《比特幣:P2P電子現金系統》。(筆者強烈建議讀者可以閱讀一下比特幣白皮書,只有簡單的九頁)這篇論文直接引用了戴偉的B-Money和亞當·貝克Hashcash,同時還解決了早期開發者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雙重支付(使用單個代幣多次購買商品)的風險。不過,很多加密貨幣懷疑論者也對這篇論文提出了不少批評。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止中本聰的意願,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區塊被挖掘出來。

至此,比特幣登上了加密貨幣的歷史舞臺,雖然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飽受批評家和懷疑論者的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比特幣一直在不斷髮展。


更多區塊鏈數字貨幣資訊:http://www.qukuaiwang.com.cn/news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