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三年發展規劃進展如何?

買賣虛擬貨幣

—摘 要—

金融創新動力充沛、百花齊放,但同時也存在不少魚目混珠的“偽創新”。柔性監管已成為中國監管創新的理念基礎,既要加強審慎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又要增強監管包容性,釋放金融創新發展動能。

金融科技發展日深,對監管創新的需求也越高。在經歷了前期的觀察與摸索後,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加大了創新的力度。

2019年8月,央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金融科技三年發展規劃”),意在健全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著力打造包容審慎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與此同時,人民銀行與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組織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引導金融機構運用科技手段賦能金融提質增效。

同年12月,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作首先在北京啟動試點,並於今年擴大至上海、重慶+成都、深圳+廣州、河北雄安新區、杭州、蘇州等地區。

今年5月中旬,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2020年第1次會議再次提出,充分發揮人民銀行系統內外部力量深入開展金融科技研究,加強研究成果與監管、應用、標準等工作的銜接,為金融科技監管提供理論基礎,為政策制度出臺提供科學依據,為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此外,會議強調,要強化監管科技應用實踐,不斷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提升監管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

目前,金融科技三年發展規劃進展如何?始於北京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獲得了哪些經驗?作為新的試點城市,上海金融科技監管工作又有哪些構想?

《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三位金融科技監管創新的踐行者: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金鵬輝,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特此在本期金融科技特刊一一呈現,以饗讀者。

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

李偉:

包容審慎監管,

創新去偽存真

《財經》:2019年,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您認為在規劃引領之下,商業銀行應如何推動自身數字化轉型?

李偉:數字化轉型有助於帶動金融服務架構最佳化升級,助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延伸與拓展,更好滿足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對於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普惠金融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了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基本原則、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一是發揮資料要素的倍增作用。數字經濟時代,資料是金融機構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從產品設計到精準營銷,從流程最佳化到風險防控,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源於資料、依靠資料。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資料要素對資本、技術、人才、知識等其他要素的效率倍增作用,全面推動資訊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資料化,積極做好資料治理與深度利用,深挖資料價值、釋放資料潛能,實現資料在金融領域多向賦能。

二是發揮人工智慧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慧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位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金融機構要藉助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加快推進全流程智慧改造升級,構建多元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演算法和模型,提升金融多媒體資料處理與理解能力,不斷創新智慧金融產品與服務,讓金融更加智慧、更有溫度。

三是發揮新興網路技術的觸達作用。5G、物聯網將網路延伸和擴充套件至任何物品,實現萬物互聯、物物相通;區塊鏈能建立新型多方互信關係,推動網際網路由“資訊網路”向“信任網路”和“價值網路”變遷,這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高度契合。金融機構要用好這些網路技術,藉助感測器、電子圍欄等手段,拓展金融服務半徑,提升客戶觸達能力,將優質可信的金融服務融入客戶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推動金融服務無處不在、無微不至,助力普惠金融持續發展。

四是發揮分散式技術的支撐作用。向分散式架構轉型是增強金融業市場需求快速響應能力的重要舉措。金融機構要把提升業務處理能力、保障系統安全可靠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雲端計算、分散式資料庫、邊緣計算等技術優勢,實現系統快速交付、動態調整、彈性部署,增強對波動大、高併發金融業務的快速響應能力,持續最佳化完善金融資訊基礎設施服務水平。

《財經》:當前,FSB、BIS等國際組織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金融監管部門都在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請問我國創新監管工具在與國際接軌方面有哪些考慮?又是怎麼立足我國國情既鼓勵應用創新又守住安全底線的?

李偉:為應對新時代金融創新日新月異、風險複雜多變的新形勢,人民銀行借鑑國際監管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探索打造既守住安全底線,又鼓勵合理創新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

從接軌國際監管來看,我們秉持柔性監管理念,參考巴塞爾協議等框架體系,研究設計包容審慎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在保障消費者權益前提下,提供一個風險可控的真實市場,鼓勵金融機構、科技公司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對金融產品、服務模式進行大膽創新嘗試,及時發現並規避產品缺陷與風險隱患,打造出符合金融市場需求、滿足監管要求的優質產品和服務。

從立足我國國情來看,我國金融創新動力充沛、百花齊放,但同時也存在不少魚目混珠的“偽創新”。網際網路金融的經驗告訴我們,既不能一味鼓勵創新,也不能搞“一刀切”抑制創新活力。為此,我們積極踐行柔性監管理念,既加強審慎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又增強監管包容性,釋放金融創新發展動能。

在守住底線方面,堅持依法合規、持牌經營原則,在傳統“政府監管+機構自治”監管模式基礎上,引入了社會監督和行業自律,鼓勵社會公眾參與金融產品設計與監督,探索構建以人民為中心、多元共治的金融科技治理新模式。

在鼓勵創新方面,積極構建風險可控、包容開放的創新環境,實現監管模式從被動監督向主動服務的轉變,引導市場機構擁抱科技、擁抱監管,在真實市場中更好接受監管指導,深耕科技創新驅動金融轉型升級,為服務實體經濟、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提供動力源泉。

《財經》:近幾年,資料資源越來越受金融機構的重視,特別是在信貸融資領域已成為重要的創新驅動力。請問您如何看待利用資料提升融資服務質量?在此過程中如何確保個人資訊保安與隱私保護?

李偉:資料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戰略性資源,充分發揮資料價值是金融科技應用的重中之重,也是助推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今年,中央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及《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利用金融科技和大資料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精準性,為金融業資料治理與融合應用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民銀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聯合有關部門出臺檔案指導金融機構加強制造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信貸支援。

以往的信貸流程存在手續繁瑣、時間長、要抵押、融資受限多等問題,這在疫情期間更難滿足企業迫切的融資需求。在此背景下,資料作為生產要素顯示出重要作用,用好資料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以電力資料為例,電力是製造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風向標,部分金融機構基於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利用電力資料智慧研判企業經營狀況,精準識別企業融資需求,既將信貸政策落實到真正需要的困難企業,又防止投機套利帶來金融風險,有效解決了金融機構“不敢貸”的問題。

為更好推動金融資料融合應用,自2019年以來,人民銀行與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加快推進跨行業、跨部門資料融合,引導金融業將資料規劃好、治理好、保護好、應用好,為提升融資服務水平助一臂之力。

在推動資料要素有序流轉與高效利用的同時,我們堅持把資料安全作為底線、紅線,多措並舉推動金融機構全面加強個人金融資訊保護,確保老百姓資訊與資金安全。

一是釋出監管基本規則,明確個人金融資訊收集、傳輸、儲存、使用、刪除、銷燬等全生命週期安全防護要求,探索建立分級、分類、分域的資料管理模式。二是組織開展金融科技應用風險摸排,從客戶端應用軟體、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業務系統等方面,全面摸清資訊保安風險隱患,切實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三是加快推動金融APP自律備案、風險監測、安全防護等工作,依託國家統一推行的認證體系強化金融APP質量管理,全面增強金融APP風險防護水平。

《財經》:智慧演算法在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智慧演算法金融應用也面臨全新的風險與挑戰。您認為智慧演算法管理應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李偉:近年來,金融與科技融合邁入智慧化階段,全流程智慧金融模式正在形成。在此過程中,智慧演算法在金融領域應用逐步從外圍向核心滲透。智慧演算法輸入輸出間存在複雜非線性變換和大量神經元連線,中間分析決策過程不可見,實質上形成了“黑箱”,導致演算法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因此,如何引導智慧演算法在金融領域規範應用成為全球性難題。

我認為,至少應從安全性、可解釋性、精準性和效能等方面做好智慧演算法的綜合評估與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保障演算法的安全可靠。安全性是衡量智慧演算法抗攻擊能力、魯棒性、穩定性等的綜合評價指標,是決定演算法是否可用的基礎和底線。金融機構應從演算法抗攻擊能力、隱私保護、可追溯性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人工智慧演算法安全保障能力,為演算法注入“安全基因”,確保安全與演算法設計同步推進。

二是提升演算法的可解釋性。可解釋性是評價智慧演算法內在邏輯、決策過程、預期目標是否明確與合理的主要指標,是判斷演算法是否適用的重要依據,為演算法的規範監管、選型應用、內控管理提供參考。金融機構應將提升演算法可解釋性融入建模準備、建模過程、模型應用等各個階段,保障樣本分佈合理、特徵選擇典型、邏輯設計嚴謹。

三是增強演算法的效能。精準性、響應時間、吞吐量等是評價演算法應用效果及預期目標的主要因素,金融機構應合理控制演算法訓練時長,提升演算法的TPS(每秒交易筆數)、QPS(每秒查詢筆數)、FRR(錯誤拒絕率)等,切實保障人工智慧演算法滿足金融應用需求。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霍學文:

創新監管試點專案

側重六新主線

《財經》:2019年底,人民銀行支援在北京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請問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進展如何?

霍學文:2019年12月,人民銀行在北京率先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著力打造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繼2020年3月16日首批6個專案正式測試並向使用者提供服務後,6月2日第二批11個專案向社會公示。

北京試點堅持創新引領、包容審慎、惠民利企的總基調,穩步推進相關工作,既體現了科技創新驅動下首都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最新成果,也彰顯了北京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砥礪奮進,為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推進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北京示範”。

《財經》:北京試點堅持哪些原則,可否具體介紹一下?

霍學文:當前,我國正處於金融改革推進期、風險攻堅收官期、監管科技起步期,創新監管工具有待深入探索,標準規則體系需要建立完善,安全保障機制正在逐步健全。在人民銀行指導下,北京試點堅持服從服務於人民群眾需要和實體經濟發展這一根本宗旨,在設計機理和實施路徑上,充分吸收借鑑國際監管沙箱經驗,秉持中國特色,堅守首都定位,發揮北京優勢,著力探索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新路徑。

北京試點始終堅持“六性”原則。

一是堅持引領性,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和場景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二是堅持創新性,最大程度激發科技成果在金融業務場景深度應用的活力和創造力。

三是堅持協同性,構建“1個組織框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2條基本原則(機構准入原則、應用准入原則)、3個支撐手段(智力支撐、平臺支撐、科技支撐)、4項工作機制(監管協調機制、風險處置機制、糾紛調處機制、試點退出機制)”的北京方案和共建共治工作體系,堅持規則、方法、標準、流程等的統一規範。

四是堅持包容性,劃定剛性底線、設定柔性邊界,建立試錯容錯機制,給真正有價值的創新預留充分空間,防範可能的金融風險。

五是堅持審慎性,逐步拓展試點的內涵和外延,探索建立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提升監管效能。

六是堅持自律性,加強機構自治、資訊公開、產品公示、社會監督,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財經》:北京試點在呵護創新方面,有怎樣的考量?在具體專案的選擇上,會側重哪些方向?

霍學文:北京試點著重突出“六新”主線:一是激發新動能,推動金融機構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金融業轉型升級持續賦能,如工農中建等國有銀行的申報專案,均體現了加快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最新成果。

二是探索新途徑,利用金融科技引導推動資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配置,推動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如中國銀行等打造整合物流、商流、資訊流、資金流等一體化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實現銀行資金科學精準配置。

三是把握新機遇,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金融服務非接觸化、線上化、智慧化步伐,以“智慧雲小店服務”等為代表的一批專案致力於打造數字化“一站式”金融服務模式,能夠快速捕捉數字經濟時代市場需求變化,助力小額消費金融精準匹配。

四是打造新利器,提升金融風險技防能力,如移動金融雲籤盾等專案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密碼學等建立風控模型,搭建風險智慧感知平臺,為金融服務智慧化奠定安全基礎。

五是塑造新服務,運用金融科技縮小數字鴻溝,實現對普惠場景的滴灌式精準扶持,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如體現北京最佳化金融信貸營商環境最新成果的eKYC專案,基於可信區塊鏈打造“金融碼”企業電子身份證,實現企業申請信貸資訊的自動填報和多維度驗證,減少填報資料項80%、節約稽覈時間40%,成為“小切口、大創新”的典型應用。

六是引領新趨勢,北京試點中,一批最新技術成果疊加呈現,一批應用場景集中展示,一批金融科技企業創新能力得到發揮,技術、場景、產業、金融生態相互融合促進,體現了金融科技邁向智慧化、高水平發展的最新趨勢。

《財經》:透過北京試點,希望在金融的哪些領域取得提升效果?

霍學文:北京試點已經呈現“六能”成果。

一是金融科技應用能力顯著提升,金融創新活力不斷激發,安全、可控、先進、高效的金融科技應用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二是金融服務能力穩步增強,金融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優質金融產品供給不斷豐富,金融服務小微、民營、科創等實體經濟水平取得新的突破。

三是金融風控能力不斷提高,金融安全管理制度逐步形成,金融風險防範長效機制逐步健全。

四是金融監管能力持續加強,探索金融科技監管基本規則體系邁出新步伐,金融科技創新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初步形成。

五是金融科技支撐能力不斷鞏固,金融科技標準體系日益健全,消費者金融素養日益提升,與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加快建設。

六是金融科技生態能力快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市場主體孕育壯大,社會組織和專業服務機構對金融科技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強化,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金融科技產業生態體系加快形成。

下一步,北京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支援指導下,以試點工作為契機,充分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疊加優勢,深入推進金融科技“八一工程”,不斷鞏固先行先試成果,持續塑造新平臺、豐富新元素、拓展新領域,系統打造國際一流金融科技創新生態,久久為功推動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黨委副書記、副主任

金鵬輝:

五年造就金融科技中心

《財經》:今年以來,上海市加快推進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請問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規劃與目標是什麼?

金鵬輝:近年來,全球金融科技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易綱行長在2019年及2020年陸家嘴論壇上指出,未來全球金融業增長點和競爭力將主要體現在金融科技,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離不開金融科技的支撐,上海應以金融科技中心等“五個中心”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2019年初人民銀行等八部委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要求,加強金融科技的研究和應用。上海市認真落實《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今年初專門印發了《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力爭用五年時間,把上海打造成為金融科技的技術研發高地、創新應用高地、產業集聚高地、人才彙集高地、標準形成高地和監管創新試驗區,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總行的指導下,積極配合上海市政府推動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科技生態圈、深化金融科技成果應用、加大新興技術研發、持續最佳化金融服務、加強長三角金融科技合作共享、提升金融科技風險管理水平、提升金融科技監管效能、加強人才培養和合作交流等八個方面提出了40條支援措施。

同時,堅持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雙輪驅動”,一方面專門成立金融科技工作小組,加強對金融科技前沿理論和應用的研究。另一方面以紮實開展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兩項試點”為契機,會同金融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等創新主體,積極探索金融科技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和金融科技監管創新。

下一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將在總行的領導下,會同市相關部門、市場主體,聚焦金融科技理論研究、技術應用、業態發展、風險管理等,不斷打造金融科技領域的“上海標準”,更好彰顯全球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的“上海力量”,透過打造國際一流的金融科技中心,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實現彎道超車。

《財經》:上海計劃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金鵬輝: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金融科技中心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完備金融要素體系和雄厚科研創新基礎的支撐。近年來,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進入前五並穩步上升。上海具有完備的金融機構、市場體系優勢,能夠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

同時,上海還擁有眾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以及張江等高新技術園區,眾多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陸續在上海設立金融科技公司,使得上海具備將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金融科技應用的能力。

今年5月,上海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後,相關主體參與熱情非常高,在很短時間內就收集到了32個申報專案,經過多輪篩選,首批公示了8個專案,這些專案質量都很好,綜合運用了多種前沿技術,體現了上海市場主體強烈的創新意願和雄厚的技術實力。此外,上海還有全國唯一的金融法院,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也設在上海,可以為金融科技規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更好地發揮上海的比較優勢:

一是發揮好試點優勢,以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常態化開展為抓手,為上海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測試環境,甄選培育一批創新性強、應用性廣、示範性好的專案,推動形成一批技術和業務創新的“上海標準”。

二是發揮好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優勢,以金融科技賦能金融改革創新,同時以金融科技提升開放條件下的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三是發揮好上海金融體系完備和科創板優勢,為優質的金融科技企業創造良好融資環境。

四是發揮好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優勢,更好整合長三角三省一市優勢金融科技資源,依託G60科創走廊等深化金融科技產業集聚,打造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態圈,加快推動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

End

作者| 張威(《財經》記者)

編輯 | 袁滿

(本文刊於2020年8月3日出版的《財經》雜誌金融科技專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