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分叉什麼意思?比特幣分叉的原理是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分叉什麼意思?“分叉”這個詞,在數字貨幣領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名詞。分叉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比特幣,我們知道,比特幣交易是基於比特幣區塊鏈網路的(一個一個區塊構成一個前後關聯的鏈條,形成比特幣區塊鏈網路)。

區塊,既然是一個塊,它肯定是有容量的(大家腦補一下區塊這個東西,無非是一堆一堆程式碼的集合),區塊容量的大小會對交易的效率產生限制,如果區塊容量太小,那麼自然所容納的交易數量也越小,一旦交易量過大,就會造成擁堵。

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只有1M,它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大概也就5-7筆而已。早先比特幣交易的使用者比較少,這個容量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隨著比特幣價格的上漲,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湧入,比特幣區塊容納不下這麼多交易,就出現了擁堵的現象。

比特幣心裡急啊:慢點啊兄dei們,我跟不上你們的交易速度啊喂!

使用者心裡也急啊:大哥,你能不能快點啊喂!

這是個大問題,不僅在於大家耐心有限,最主要的原因是,比特幣的定位是貨幣啊,你作為一個貨幣,就應該快準狠地實現支付收款嘛,要是一直這麼慢,啥時候才能實現貨幣屬性?所以,這是一個大問題。

比特幣社羣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至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社羣就出現了分歧,這個分歧在於要不要擴大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因為我們剛剛說了,正是比特幣區塊容量太少才導致了交易速度過慢、擁堵的情況)。

爭議主要分成兩個陣營:以Core為首的比特幣原開發團隊認為,比特幣是一種價值儲存品的電子黃金,一旦擴容則會破壞其核心的東西。而以吳忌寒為首的礦工團隊則認為,比特幣未來應該是一種可快速流通的貨幣,需要對其進行擴容以解決交易擁堵問題。

因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任何個人和機構都無法決定比特幣系統該如何去“擴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大家的意見產生了分歧,誰也不願意退讓,於是,大家一拍兩散,各走各的路,比特幣這條鏈便分裂成了BTC和BCH兩條鏈,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所謂的“分叉”。

這是分叉的由來。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分叉是什麼。對於區塊鏈來講,分叉就是區塊鏈協議的改變,類似於對區塊鏈做一個升級,來彌補系統存在的不足。這就好比我們現在的手機軟體也經常提示你升級是一個道理的。

但是,我們知道看,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它不像你的手機軟體那樣,開發者說升級就升級。在區塊鏈的世界裡,任何的修改都需要全體成員達成共識,沒有人能夠決定什麼時候改變、如何改變區塊鏈底層協議。

所以,當比特幣原開發團隊和礦工團隊產生分歧之後,系統就會一分為二,出現兩個基於原有區塊鏈的新系統,大家各過各的,誰也不能干預誰。這樣一來,比特幣系統便分成了兩條鏈:BTC和BCH,也就是所謂的“分叉”,而BCH就被稱為分叉幣(比特幣的分叉幣)。

其實,不止BCH,比特幣的分叉幣還有很多。為什麼一提到分叉幣首先想到的是BCH呢,這是因為,BCH是做得比較成功的分叉幣,它的市值最高的時候排在加密貨幣市值排行的第四位,僅次於比特幣、以太坊和EOS這三大主流幣種。

我們打一個比喻,如果說比特幣系統是一棵大樹的樹幹,那麼BCH等分叉幣就是大樹的分枝。

但是,分叉並不像這個比喻這麼簡單,分叉還分為硬分叉和軟分叉。

我們上面說的BCH就屬於硬分叉,硬分叉意味著,使用舊軟體的節點再也不能驗證使用新軟體節點生產的區塊了,你想驗證你只能升級,而升級之後就相當於換了賽道,跑在另一個新系統上了,就好比BCH之於BTC,BCH就是一個全新的賽道(一個全新的鏈),這個鏈上的幣就是BCH(比特幣現金),那麼,使用BCH系統的節點再也無法去BTC網路上進行交易驗證了。硬分叉,通俗講,就是各走各的路,再也沒有什麼交集了。

與硬分叉相對的是軟分叉,軟分叉意味著,使用舊版本的節點可以驗證使用新版本節點所生產出的區塊,使用新版本的節點也可以驗證使用舊版本節點生產出的區塊,兩種版本可以相容。比特幣2017年隔離見證升級所採用的方式就是軟分叉。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使用舊版本還是使用新版本都沒有關係,因為兩者相容,新版本只是更好地解決了一些問題,本質上大家還是在比特幣這一條鏈上跑,沒有新幣產生。

總結來講,軟分叉與硬分叉的區別就在於,使用舊軟體的節點能否相容使用新軟體的節點,可以相容就是軟分叉,不能相容就是硬分叉。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