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公鏈賽道上的兩匹黑馬,極具發展潛力—Vite和Nervos(一)

買賣虛擬貨幣

2018年被譽為公鏈元年,公鏈專案一直作為高熱度的討論詞。2018年至今,將近2年的時間裡面,我們看到了公鏈專案已經出現了上百個。有目前市值較大的EOS和波場,也還有陸陸續續還在部署主網的新專案。但是,競爭如此激烈的賽道中,我看到具備較大潛力的專案其實仍不夠多。

公鏈作為整個區塊鏈的底層基礎設施,其成功的因素是需要更綜合、更多樣的。縱觀過往網際網路、資訊時代的發展史,我們看到這一類平臺級的軟體(如PC端的windows和Mac OS、手機端的安卓和iOS等)往往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才會成功的,其背後是全面的架構設計、活躍的開發者社羣、使用者的易用度等因素造就。這導致,普通使用者在考慮對公鏈專案進行投資時,需要有很全面的瞭解。

筆者作為一名網際網路技術開發者,在閱讀了眾多公鏈專案白皮書後,依舊難以看到極具潛力的專案。但有幸的是,隨著部分專案上線後,我還是有幸地看到了兩個讓我信心滿滿的專案,它們都是國人主導的專案,但在全球技術社羣與投資社羣都取得了較大的影響力,實乃國內技術所幸。它們分別就是Vite和Nervos。

比特幣作為第一代公鏈,讓我們看到可程式設計貨幣的願景能夠得以藉助區塊鏈得以實現。第二代公鏈的以太坊,則將可程式設計貨幣的概念延伸為可程式設計數字資產,並提出了智慧合約的概念。這使得區塊鏈不再僅僅只是數字貨幣的底層網路,更是一臺可以實現通用計算的世界性計算機。這使得區塊鏈技術的功能和應用場景大大地延伸。但與此同時,以通用計算來看待以太坊,它會遇到非常大的效能瓶頸,使得應用場景非常受限。

未來的公鏈,應當是提供智慧合約的高效能底層基礎設施,使得任何商業應用都有可能在區塊鏈上得以部署,彰顯區塊鏈的價值。這意味著,新型公鏈專案,有必要在效能與安全找到合適的折中,確保區塊鏈能夠承載大規模的商業應用。這就要求專案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來論證其可行性,而能說服我的新上線專案中,唯有ViteNervos

Vite是一個採用DAG的高效能公鏈。DAG作為傳統圖論計算中存在的演算法,其高效能是已經得到理論支撐的。但是,在應用到區塊鏈專案上,其安全性一直仍未得到大規模、長時間的驗證,所以是我過往的擔憂。但在Vite白皮書上,我看到了許多改進的技術,讓我看到有望成功應用的方向。

Nervos則採用了更為穩健的技術,採用了雙層設計架構。以已得到驗證的PoW共識演算法作為Layer1的設計,繼而再設計高效能的Layer2,滿足商業場景的需求。

這兩者走了不一樣的道路,但都是有豐富的技術理論闡述其可行性,併為開發者提供著完善的工具完成上層部署。限於篇幅緣故,筆者會分為兩篇文章來分別介紹這兩個技術專案。今天首先介紹Vite專案。

Vite的白皮書初印象

首次開啟Vite白皮書時,我看到的是這樣的頁面:

嗯。看到的第一眼,我以為回到了那個痛苦讀理工科碩士的階段,每天在實驗室開啟電腦閱讀的材料就是這樣的格式的論文。雖然,這種偏學術、偏技術理論的白皮書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比較難以讀懂(其實你有一定的數理基礎讀起來問題也不大的),但是必須承認,對於學術與技術人士來說,這種論文式的白皮書才是最高效的交流方式。

所以,比特幣的白皮書,也是這種論文式的表現方式:

不得不說,寫出一篇這樣背景清晰、技術方案邏輯完整的專案白皮書,是一種技術實力的有力佐證。(至少我自己寫過論文,知道完整的技術論文是很難寫)。

當然,我可不是個膚淺的技術者,也不是憑藉這個粗淺的印象就下結論。所以,我老老實實地“啃”完了這個需要靜心鑽研的白皮書,推導完文章的公式定義和推算,才找到了更有價值的內在。

DAG用在區塊鏈不是不可行,但必須要改進

我看過使用DAG技術的專案已不低於5個,但對於許多采用DAG技術的專案都抱有懷疑的態度。

過往,我在學校學習圖論相關知識時,就接觸過DAG的理論,對於構造DAG的技術也有所瞭解。它不同於“區塊”成“鏈”的結構,而是一種個人賬戶為結點、維護個人賬戶後與他人互動的網狀結構。這種結構理論上來說,效能則非常快。

我們說比特幣網路這種鏈式結構,是以時間段為單位,把每10分鐘發生的交易由礦工結點打包成塊,然後由算力決定的礦工來確認區塊後,打包上鍊,然後利用技術手段將這些區塊一一串聯起來。但DAG則不是,它給每個賬戶創立一個起始點和一根時間線。當A、B兩個賬戶發生交易時,必然就會涉及一個賬戶入賬、一個賬戶出賬。這樣DAG則為這個賬戶的時間先新增一筆交易,這樣一來,A和B賬戶的交易就變成獨立事件,只是需要同時完成。這樣的好處,就是礦工可以獨立地處理每個賬戶的狀態,效能很快。可以預料,DAG中是一種類似“多鏈並行”的結構。

打個比方。

就像等公交車的時候,只有一個門能上車,那整個隊伍的速度就卡在了這裡。而DAG的結構,允許每個人一個門,互相之間不受影響,這就大大提高了整個系統的處理速度和效能(有點類似單核處理器變成並行運算的多核處理器)。

對於效能的提升,我沒有抱過過大的懷疑態度。比較懷疑的是,這種技術的安全性是不是會大打折扣?可以想象,但10分鐘的交易匯聚成塊,然後驗證時需要回溯過往的歷史區塊,這意味著篡改者的一個改動就需要引起整個歷史區塊的變化,這篡改的成本就很大。這就是傳統區塊鏈的安全根基。但是,對於每個賬戶獨立成“鏈”、礦工對每個賬戶的交易狀態進行維護,這樣一來,礦工驗證時是不是就可以獨立地篡改了一個賬戶的資產?

Vite的白皮書就很坦誠地迴應了這個觀點:

Vite介紹了從左往右的5種結構:

白皮書講到:

靠近左側的賬本維 護更少的偏序關係,哈斯圖顯得比較扁平,具有更低的偽 分叉率;靠近右側的賬本維護更多的偏序關係,哈斯圖比較細長,具有更高的防篡改特性。 ”

第一種,其實就是中心化專案目前採用的技術,多線處理賬單,不用管賬單之間的歷史順序。而第四種,就是目前的區塊結構,每當礦工要驗證一個最新區塊時,你必須驗證過往的所有賬單狀態,這涉及到回溯問題。而中間兩種則是DAG賬本,其中左側的是 Nano 採用的 block-lattice 賬本 , 右側是 IOTA 採用的 tangle 賬本 。其中,block-lattice的賬戶狀態最獨立,效能最好,但安全是可能會有問題的。

所以Vitex的思路時,單純地使用block-lattice這種DAG賬本可能是有安全問題的,所以需要引進更多賬戶間的歷史關係,這樣的賬本安全才能得到保證。

所以,Vitex走出的路,就是引入了快照鏈技術。

就是在原來的DAG賬本中,我將重要的賬戶資訊再打包出來,用一條快照鏈來進行儲存。這條鏈,我們就採用上述結構中第四種賬本技術,也就是比特幣、以太坊這些典型的、已被驗證的區塊鏈結構。

所以,當A、B使用者發生了一筆交易時,首先在DAG賬本中,會給A、B兩個賬戶的末端,分別增加上收入和支出的資產數(要相等)。隨後,A、B的賬戶狀態的餘額,需要儲存在一條快照鏈上。當一個攻擊者想要篡改A、B賬戶餘額時,就需要同時修改DAG賬本和快照鏈賬本。也許DAG是相對容易被攻擊的,但快照鏈可以說是基本沒可能被攻擊成功的,所以彌補了DAG帶來的安全缺陷。但同時,這樣雙層設計,明顯能夠繼續發揮DAG賬本帶來的高效能。

至於共識上,Vite採用的是一種改進式的DPoS共識演算法—分層DPOS共識演算法(HDPoS)。這個是意料之中的共識技術,因為是公認效能更好、安全有保證的共識演算法。

生態也是我考慮的重要因素

顯然,Vite的技術方案打破了我對DAG技術的顧慮後,我開始考慮生態的問題。

對於需要大規模商用的公鏈專案,技術是重要的保證,但生態則是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就好比今天為什麼那麼多人在嫌棄蘋果手機硬體不行時,還是願意花鉅額去買新出的蘋果手機?這是因為iOS生態確實是做的很好。

同樣的,應用生態也是未來公鏈專案的必爭之地。

要做出好的生態,我覺得要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1)有好的落地應用吸引足夠的人氣。

(2)有好的技術激勵制度、開放工具等吸引足夠好的技術開發者。

而使用者流量與技術開發者,往往就是一種雙邊網路效應。一方面,技術開發者開發出好應用,就能吸引到更多使用者使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使用者湧入,又吸引技術開發者湧進來開發應用。

Vite這兩方面也做的不錯。

使用者端,Vite已經參與到美國雪城的智慧城市專案。與美國雪城政府合作,利用Vite開展一個面向搬家人群的專案。雪城每年有高達25%的人口需要搬家,但卻在搬家後將近一個月才能拿回之前租房的抵押金(甚至拿不到)。在這段拖欠期內,使用者意味著無法拿到錢去租新地方。Vitex則利用區塊鏈的優勢,建立了一個透明的鏈上捐款庫,幫助這麼大規模人群解決相應的需求。與此同時,Vite還基於自身的高效能公鏈開發出去中心化交易所(ViteX)、Vite商城和Vitepay(支付產品)、Vite Wallet(日活過萬的錢包)等。說明使用者人氣也比較高。

另一方面,針對技術開發者而言,Vite提供友好的開發體驗。傳統區塊鏈開發者,大多來自於以太坊。這部分人群,熟悉智慧合約語言Solidity和EVM虛擬機器。因此,Vite在為其開發者提供了相容EVM的虛擬機器,以及增加了標準庫的Solidity。這意味著,從以太坊轉型到Vite開發幾乎是0成本的,而且是更方便上手的。與此同時,Vite對於鏈上交易設計,是0手續費的。這意味著,在Vite上開發Dapp的人或者使用Dapp的使用者,都不再被手續費困擾。這是公鏈的“免費”時代象徵。(想想當年網際網路企業就是靠著“免費”對傳統資訊企業降維打擊後,開啟了大規模資訊時代。)


總結

總的來說,這個專案極具潛力,其原因是來自我個人對技術專案的鐘愛,以及其生態佈局的完善。

未來在公鏈賽道上,能拼出一條血路的專案不會很多,畢竟就像個人PC時代也只有windows、Mac OS和Linux、以及手機時代的安卓和iOS。在這個關鍵的時間視窗中,能穿越這個熊市、並堅持踏實做事的公鏈專案,更有可能成為走向未來的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因此,我們更應關注這些有技術實力、有人氣的“熊市”專案,挖掘有價值的潛力股。

這期先聊到這裡,下期我繼續聊聊Nervos的認知。

注:本文僅為個人投資思考,不作為投資建議。筆者是Nervos和Vite的持幣者,利益相關。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