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荒唐類比的蝴蝶效應:千軍萬馬做公鏈

買賣虛擬貨幣

文 | DappReview

導讀:不知怎的,馬克思理論在區塊鏈世界重新煥發了生機。徘徊在歐洲的馬老師的幽靈,似乎恰巧賦予了某些特殊商業行為歷史合法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礎設施決定上層建築”,所以我們應該先做公鏈(基礎設施),以支援應用(上層建築)。這個想法最終決定了資本、研發力量投放的優先順序。可荒謬的是,“基礎設施”甚至不是馬老師的原話。到底應該先做應用,還是先做公鏈?在本文中,Union Square Ventures給出了他們的觀點和認知。

本文取材於Union Square Ventures在10月1日的一篇博文(作者:Dani Grant,Nick Grossman),由DappReview翻譯並重新編輯,USV是美國知名風投機構,曾參與Twitter,Tumblr,Kickstarter,stackoverflow,CodeAcademy等專案的早期投資,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於2011年開始佈局,參與投資的專案包括Coinbase,Polychain Capital,Algorand,CryptoKitties等。

一個普遍的認知是:區塊鏈行業正處於基礎設施階段,開展工作的正確姿勢是構建基礎設施——更好的基礎鏈,更好的鏈間互動性,更好的客戶端、錢包和瀏覽器。

他們說,「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區塊鏈首要需要強大的工具,它能讓我們輕鬆地構建和執行Dapp。

但是,當我們與一些基礎設施的創始人交談時,卻有人「幡然悔悟」: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其實是讓開發人員構建頂層Dapps(去中心化應用)。

荒唐的類比

用「基礎設施」形容公鏈、錢包是貼切的描述,但當新聞通稿中頻繁出現「基礎設施決定上層建築」的表述,問題變得嚴重了。

這種類比不合邏輯。

馬克思的原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並非「基礎設施」,他的內在視角限定在了社會經濟學的巨集觀領域。這種類比雖然牽強附會,卻有極大的歷史號召性,最終,連講故事的人都信了自己的邪。

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衝動,經過網際網路的教育,傻子都懂:投資或者建設「平臺」通常是最有價值的。所以自然會急於建立一個主平臺。

可沒有精鋼鑽不該攬瓷器活,商人通常沒有高屋建瓴的研究視角。我們不妨把問題從空中拉下來,回到平易近人的科技史中尋找答案,常識有時更準確。

下圖是一種新平臺出現的時間節點和爆款應用出現時間/數量的對比圖:

這張圖就像一本啟示錄:

一個領域沒有爆發性增長,很可能並非因為我們處在基礎設施(如果非要用這個詞來代指的話)落後的階段,這樣的描述過於靜態。

基礎設施和應用至少在互相影響著,它們的關係更像「……apps => 基礎設施 => apps ……」式的動態糾葛史。

我們正處在上述發展週期的某個轉折點上。

剩下的問題只有:現在,到底是應該先做Dapp,還是先做基礎設施呢?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爭論「先有雞先有蛋」在古時候顯得很「哲學」,但在現代,這有點蠢。

鳥類起源的三個假說:恐龍、爬行動物中的槽齒類、鱷魚(注意,爬行動物)。

而這三種生物,都生蛋。

應用和基礎設施的關係同樣如此,歷史已經給出答案。

在大平臺轉變的歷史中,首先出現一個突破性的應用程式,然後該應用程式啟發了構建基礎設施的階段,先進的基礎施設使得構建更先進的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變得容易,更促使消費者廣泛採用這些應用程式。

例如,燈泡(應用程式)是在有電網(基礎設施)之前發明的。為了讓廣大消費者購買燈泡,就需要建設電網。1879年,首先出現了燈泡這個突破性應用,然後1882年才開始建設電網。

另一個例子:飛機是在有機場之前發明的。為了讓消費者廣泛採用飛機就需要建造機場,作為突破應用程式的飛機在1903年首先出現,並啟發了人們在1919年成立航空公司,1928年建造機場和1930年實施空中交通管制。

有時,你需要的所有基礎設施只是海灘和一些零部件而已。

網際網路也遵循相同的模式。

第一個應用Messaging(1970)和email(1972),它們在隨後的幾年內強烈地激發了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乙太網(1973)、TCP / IP(1973)和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s)(1974年),使消費者能更廣泛地採用這兩種應用。

下一代突破性程式是入口網站如1990年的Prodigy、1991年的AOL,網路門戶催熟了搜尋引擎和網路瀏覽器。

中生代的突破性程式是像1994年的亞馬遜這樣的早期網站,為它構建的基礎設施是程式語言(1994年的PHP,1995年的Javascript和Java),它們使構建網站變得更加容易。

新世代的突破性應用程式如Napster(1999),Pandora(2000),Gmail(2004)和Facebook(2004),這些應用程式使基礎設施跨越式進化,能更輕鬆地構建複雜的應用程式,如2004年的NGINX和Ruby on Rails,2004年的AWS,迴圈往復。

我們也看到了這種模式與我們最新的移動應用程式的迭代和發展:它們就是嚴重依賴影片的流行移動apps:Snapchat(2011)和Instagram(2016)等。

現在,我們看到公司們正構建基礎設施,使移動應用程式可以輕鬆新增影片:Ziggeo(2014),Agora.io(2014),Mux(2017),Twilio Video API(2017),Cloudflare Stream(2018)。

此迴圈還正確地解釋了區塊鏈中的事件序列。

基於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網路,BTC(2008)是區塊鏈中第一個爆炸性應用,臭名昭著的早期加密貨幣交易網站Silk Road(2011)緊隨其後。

這又激發了新一輪基礎設施建造,如Sidechains和Drivechain(2015),以太坊智慧合約和ERC20(2015),Lightning(2015),可以在分散式網路上輕鬆構建新的應用程式。Coinbase(2012)和Metamask(2016)等基礎設施能夠解決支付問題從而使消費者採用這些新應用程式。

該輪基礎設施隨後推出了下一波應用程式:Tokens/ ICO(2017)和早期的dapps(2016年的Rouleth和vDice,2017年的CryptoKitties),它激發了新的基礎設施建設:Infura(2016)和Web3js和Zeppelin(2017)。

事實上,分散式網路真正模糊了應用程式與基礎設施之間的界限,因為它們具有開放性和可互操作性。這也是我們愛上區塊鏈的原因之一。

如果有人利用某個Dapp打造了新的應用,比如CryptoKitties或任何智慧合約,那這個“超級Dapp”就變成了新基礎設施。就像在支付寶上面打造了基金投資介面,支付寶反而成為了生態設施。

在過去,大平臺(如亞馬遜或Facebook)必須有意識地決定開啟API併成為一個平臺,而加密應用程式從最開始就是開放和可互操作的。這使apps => infrastructure => apps = >基礎設施週期更緊湊。我們現在正在等待下一波能指導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型應用程式。

相鄰可能

每個大平臺(電力,汽車,飛機,網路,移動裝置等)發展的共同主題是用此刻可使用的工具儘可能的進行創造。

在《偉大創意的誕生》,史蒂文約翰遜將其稱為相鄰可能。  

換句話說,你可以開啟相鄰房間的門,但你不能隔著臺階從前廊開啟後門。很難成功地構建遠遠領先於應用市場的基礎設施。

每次「apps =>基礎設施」週期重複時,本質上是之前迴圈中構建的基礎設施使新應用程式成為可能。

例如YouTube只能在2005年建立,但在1995年出現就毫無意義。因為2000年高速寬頻普及之後影片觀看、分享才能實現,頻寬的不斷升級又催生了eBay,亞馬遜,AskJeeves,Neopets等更復雜的應用。

Chris Dixon

Chris Dixon和Fred Wilson在最近一集a16z播客中談到了這些概念。Chris 有一個名為Dot Bomb的網路遊戲,它嘲笑了90年代後期的那些天馬行空但很不實際的網路遊戲。

但Chris的觀點改變了,因為網路草根時代所有「愚蠢」的想法現在都是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它們經歷了無數輪「app =>基礎設施週期」才成為能夠實現的應用。僅僅是一兩輪週期往復是沒有太大現實意義的。

這正是我們所說的「基礎設施理論」的核心問題:我們構想了一個「基礎設施階段」,它與使用它的apps在技術層面上相差太遠,我們冒著在臆想的空間中「超前建造」的風險。

我們急不得,必須依照「apps => 基礎設施 => apps =>基礎設施」的步驟不厭其煩的重複,確保自身行為不違背商業規律。

「app =>基礎設施週期」也提出了這樣一個尚待討論的問題:

區塊鏈時代,由於每個新平臺中的週期越來越緊湊,因此構建和使用這些apps的成本比傳統網際網路中更低。

可是,我們在1995年建立usv .com的成本要比現在構建它的成本高出許多。同樣的,現在建立區塊鏈應用程式的資金、工作量和時間成本會比數年後多得多。

這對投資者而言,很煩。

先摘掉投資者的帽子,本文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說明:何時、可以建立什麼的技術框架。

「apps => 基礎設施 => apps =>基礎設施」週期說明了何時可以構建應用程式或基礎設施,但無法說明何時投資應用程式與何時投資基礎設施。

以燈泡為例,雖然它是在電網之前發明的,但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沒有人能在電網到位之前賣掉很多燈泡。

總結

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apps出現在迴圈開頭,而不是基礎設施首先出現?

一個原因是,在有應用程式要求解決基礎設施問題之前,建立基礎設施沒有意義。直到有要求解決問題的的應用程式們,才可能知道正在構建的基礎設施解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

現在構建加密基礎設施將是一個挑戰,特別需要一個突破性加密應用程式,圍繞它構建基礎設施和工具。

加密世界中有一個認知:首先我們需要構建強大的工具,一旦我們擁有了工具,我們就可以構建應用程式。

但我們希望展示的是,在其他平臺轉變中,我們能夠在有強大工具之前構建前幾個應用程式(儘管它會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時間),然後這些早期應用程式激勵我們構建工具,迴圈往復。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