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說,賽博朋克的起點是 Facebook 發幣

買賣虛擬貨幣

Facebook 發幣所引起的討論,以及討論背後所代表的想法之爭、意識形態之爭,已經遠遠超過了事件本身的有趣性。[1]

1

若干年後,人們想起 Facebook 釋出白皮書的那個下午,一定不會忘記被霸道總裁小扎支配的恐懼。

科技巨頭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跨國公司彼此結成聯盟,人們的資料和隱私被聚合到雲端。

當網際網路的烏雲籠罩世界時,扎克伯格手裡握著 Libra 的白皮書,對著鏡頭,用像機器人一樣沒有情緒的語調,念道:

我們將使用區塊鏈技術,
釋出一個服務數十億使用者的全球貨幣,
打造一個無摩擦的全球金融市場……

電視機前的人們一臉茫然。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另一邊,密碼朋克則紛紛抄起手裡的啤酒瓶,砸向壁掛電視上小扎那張沒有表情的臉。

酒吧裡充滿了區塊鏈先驅創業者們的怒吼。比特幣、以太坊和第三代公鏈們都站了起來。

“沒有人可以偷走區塊鏈革命的果實!”

“Libra 不是開放的!它根本不符合密碼朋克的精神!”

“go to hell, Libra!”

……

當 FB 新聞在各個群裡刷屏時,這幾乎就是我腦海裡浮現出的第一個畫面。

仔細想想,這事其實真的挺科幻的。微博上有網友和我抱有同樣的感受:

但仔細想想,Facebook 有什麼理由不按劇本這麼寫呢?

Nic Carter 在 twitter 上說[2] ,

跨國公司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正在鑄造自己的私人貨幣。

其中許多都會失敗,但有些會成功。

一直以來,州政府和國家都是其邊境內最強大的組織。

跨國公司現在要為這個想法敲醒喪鐘。

美國政府以前壟斷了:

  • 資訊傳播:印刷機+網際網路最終結束了這一點

  • 軍事暴力:非對稱戰爭正在結束這一點

  • 鑄幣權:加密貨幣正在結束這一點

Facebook 擁有比美聯儲更好的巨集觀經濟資料,比大部分銀行更多的信貸資料,為什麼他們不能設計一種具有吸引力的利率+購買力的貨幣?(假設拋開政治限制)

FB 將把他們的貨幣專案定位為“支援增長,支援創新,支援美國”,這很有說服力;

“美國政府監管不會讓Facebook這麼搞”聽起來則很沒有說服力。

當然,我不喜歡FB和它所代表的一切,但我不會否認FB在這裡有真正的機會。

“看,政府當局把事情搞砸了。
猖獗的資產價格通脹已經破壞了貨幣的購買力。
讓真正的成年人和技術專家來做這個工作吧,而不是官僚。
你不希望微信贏,對吧?
來,點選這裡支援FB的貨幣。”

人們每天花費 18 小時把自己的大腦插入到社交網路的養料裡。

目標明確的演算法,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心情、你的觀點、你的思想。

FB 對此根本不做任何遮掩,因為沒有任何法律可以阻止 FB 大規模“操縱”這個社會的主流觀點,而法律又是由人們選舉產生的代表所制定的——這幾乎就是一個死迴圈。

2

當然,也許一切並沒有這麼糟糕。

因為“這畢竟只是發生在商業世界裡的事”。

而且,哪怕就商業而言,FB 的 Libra 想要實現全球貨幣和全球金融的野心,依然困難重重。

就像昨天橙皮書在文章裡分析的那樣,FB 想在美國本土做支付寶很難,想滲透海外世界更難。

歐洲、日本這些大的經濟體,在法律及監管上不會出讓自己對貨幣的控制權。

唯一看起來“可行”的機會,只在親美的第三世界國家裡

這些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太差,擁有手機的人比擁有銀行賬戶的人更多。

同時他們親美,不排斥美元的流通,所以人們可以用美元完成 Libra 的第一次購買。

儘管困難重重,還是有一部分人非常看好 FB 的這次行動。

這部人看重的,其實是 Libra 背後所代表的,用一個全球貨幣,打造一個無摩擦的金融市場,讓數十億的人們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務。

比特幣已經誕生十年了,但區塊鏈產品的使用者體驗依舊很糟糕。

對外面的人們來說,Crypto 只是一個一小部分人自嗨的小世界。

Facebook 手上有 Crypto 這個小世界缺少的一塊拼圖,也是 Crypto 最渴望的東西:真實的使用者。以及,真實的使用者資產。

人們寄希望於 Facebook 為加密世界帶來更多的關注,完成普及,注入新的活力。

但密碼朋克和另一部分割槽塊鏈創業者,則堅決反對、甚至完全拒絕 Facebook 的這番“好意”。

在他們看來,Facebook 首先就違反了加密世界的第一原則:開放性,以及對使用者資料和隱私的尊重。

使用者對資料的所有權,在 Facebook 這份白皮書裡依然是曖昧不清的。

Libra 沒有提及,為什麼使用者產生了資料,Facebook 和 Libra 就有權利用這些資料,哪怕是用來“打造一個無摩擦的金融市場”?

或者換一種說法,Facebook 可以在不“偷窺”使用者資料、侵犯隱私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務嗎?

如果可以,人們還願意信任 Facebook 嗎?

反對 Facebook 的人認為,Facebook 竊取了革命果實,他們還會繼續竊取使用者資料及隱私,最終侵犯你的財務自由。

Facebook 依然是無法信任的。這是 Facebook 的原罪。

這也是網際網路的原罪。

走到今天,網際網路已經遠離了自己的初衷,被科技巨頭裹挾。

區塊鏈因為去中心化的特性而吸引人,它是人們苦等許久的關於網際網路的一次糾錯。

如果 Facebook 以這樣的方式最終贏得了市場,那麼我們仍然會重回網際網路時代巨頭壟斷、使用者失去自由的困境裡。

這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

3

但現實一定是這樣非黑即白的嗎?

不,還有第三種聲音。

這種聲音認為,技術只是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手段。針對不同的問題,技術可以有不同的形態。

Nervos 的架構師 Jan 早在一年前就提出過不同的看法:(科技巨頭的)聯盟鏈和(駭客精神的)公鏈之間,並不是一條涇渭分明的分割線,更像一段連續存在的圖譜,中間還存在另外的可能性。

針對一條鏈“是否需要許可?”和“是否選擇服務物件?”兩個維度,可以對不同的區塊鏈有不同的分類方式。Jan 給出了一個有趣的結論:

聯盟鏈與公鏈之間是存在交集的。一條鏈的節點可以是需要許可的,同時它所服務的物件也可以是不做任何限制的公有使用者甚至匿名使用者。

這樣的鏈就叫公有許可鏈。

Facebook 的 Libra 顯然就是一條公有許可鏈。

公有許可鏈只要能解決問題,它就是有意義的,無關乎意識形態之爭。

當然,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鏈有機會成為數字世界裡原生的基礎設施。

但我們很難想象,跟現實世界掛鉤的時候,這種徹底去中心化的做法能得到應用和推廣。

而公鏈不能做到的部分,就是公有許可鏈在現實世界中有應用場景和更多機會的部分。

舉個例子:政府利用區塊鏈來精簡行政機構,為人們提供公共事業的服務。

比如婚姻登記、戶口管理、法院判定、出入境手續辦理等等,這些機構原本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保證不出差錯。

但如果利用公有許可鏈,提供服務的節點是需要許可的,方便政府擁有掌控權,另一方面,提供服務的物件又是全部公眾,並不妨礙自由使用。

Facebook 的 Libra 同樣如此,網路內的節點是需要許可的,Facebook 聯合世界上那些一線有影響力的商業公司,在不同的消費場景間打通,最終又是為所有公眾使用者提供服務。

4

在我感嘆 FB 發幣這事的科幻性的時候,有朋友留言提醒我:

Facebook在幾年前也花10億美元收購了Oculus呢。

是的,VR 無疑是個有趣的例子。

當時我們也以為未來已來。但今天 VR 已經悄無聲息了。

FB 發幣,是不是也會如此?

很有可能,未來 FB 發幣這事會逐漸淡下去,不再被人提及。

但我認為它與 VR 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幾天橙皮書編輯部內部有過一次討論:你是否相信比特幣未來50年還將繼續存在?

答案是有的人相信,有的人不相信。

這個話題延伸開來,聊到了另一個更有趣的話題:

黃金和比特幣哪個更難被破壞?

如果人類文明瓦解了,不復存在,那顯然比特幣也就不存在了。

但黃金是地球上的物理資源,它可以獨立於人類文明而一直存在下去。

從這個角度來說,黃金更難被消滅。

但如果人類文明存在,比特幣很難徹底消失。

因為比特幣的核心是一串程式碼。而程式碼的本質是人類的思想。

一旦為有人發現了某一種思想,並且把思想大範圍傳播開,那麼這種思想就很難被徹底磨滅。

理論上,你只能把全世界所有擁有這種思想的人全部殺死,才可能徹底消滅比特幣。

那麼,這個話題跟 FB 發幣有什麼關係呢?

Facebook 的 Libra 最終會不會失敗,我不知道。

我們是否正朝著賽博朋克的未來發展而去,我也沒有答案。

但就像開頭所說的,Facebook 發幣的討論背後代表了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

以往跨國公司和科技巨頭只是隔岸觀火,遠遠看著區塊鏈的發展,他們剋制地與加密世界保持距離。

如果 Facebook 成功了,這些關於跨國公司發幣的任何禁忌,或許都會失效。

殺死一家公司並不難。

難得是,一旦人們腦中的窗戶紙被捅破,世界將從此不同。

(完)

[1] : 我在朋友圈第一次看到李畫提出對 Libra 討論所代表的不同願景與觀點的關注

[2]:

https://twitter.com/nic__carter/status/1135526639528501248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