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央行數字貨幣的影響?疫情將催生央行數字貨幣?

買賣虛擬貨幣

疫情對央行數字貨幣的影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近來,移動支付越發成為貨幣流通的主渠道,與此同時,現金支付則進一步被壓縮。這一趨勢,使得M0(流通中現金)與現金支付越發疏遠。去年下半年,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表示:“央行正在研發央行數字貨幣(DC/EP),DC/EP的研發致力於實現M0替代。”疫情作為黑天鵝事件,是否會成為一個契機,促使央行加快DC/EP的落地?

疫情下受“阻”的現金支付

日前,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最近3年來,移動支付筆數和金額的年複合增長率已分別達到83.5%和39%,應該說我國的電子支付還是比較領先的。最近各個地方出現了一些新的事例,比如“不見面菜籃子”,老百姓在手機上下單支付,不出門就能買到新鮮實惠的肉蛋蔬果,解決了疫情期間人民生活的一大難題。範一飛表示,央行還將進一步加快推進移動支付領域工作,鼓勵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全天候為客戶提供金融投資、生活繳費、網路購物等服務。

移動支付有多便捷,反過來也說明了現金的支付和流通有多“困難”。由於紙幣、硬幣存在攜帶病毒的風險,為減少傳染可能性,央行近日要求各分支行做好流通中現金的消毒,對重點單位的回籠現金,要求暫存庫房,儘可能對外投放原封新券或疫情前回籠的發行基金。此外,範一飛透露,央行已暫停了現金跨省調撥和部分疫情嚴重地區的省內調撥,要求各商業銀行嚴格落實收支兩條線,收到的現金必須經消毒處理後才能投放給客戶。

記者瞭解到,對於從醫院、農貿場所和公交等地流通的人民幣現金,日前,央行廣州分行甚至採取了從現場回收後直接銷燬的措施。在此之前,廣州已推出了金融機構聯網取現業務,將取現業務儘量轉移至線上。

支付交易線上化與M0

支付交易的線上化,實質上不僅是疫情時期的特殊需求,也是金融機構近年來的轉型方向。對傳統金融機構來說,貨幣流通的渠道和交易轉向線上,不僅對使用者更加便利,也節省金融機構的人力和線下運營成本。當市場上主要的移動支付平臺——支付寶和微信,已各自構建起多樣化的生活服務生態,覆蓋了使用者大部分日常所需的交易場景,紙幣交易的需求自然減弱,移動支付也逐漸成為M0流通的主要載體。

反映在銀行業,近年來,銀行呈現出一個突出特點:網點數量不增或增加不多,整體向線上化、智慧化方向發展。2018年末,6家大型國有上市銀行(包括郵儲銀行)物理網點在2017年減少的基礎上繼續下降,從2016年末的79272家減少為78511家,兩年減少了761家。從2018年開始,股份制銀行物理網點數量也由2017年末的13594家減少到13354家,一年減少240家。

去年11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數字銀行論壇上,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表示,在中國,支付寶、微信支付遠超信用卡支付;ATM機在2019年也首次出現下降。人們不再依賴現金流通,不少銀行櫃檯甚至門可羅雀。這些變化顯現在銀行的現金流通量上,在2001年—2011年11年中,中國現金流通量M0每年的增長基本上都在10%以上,最高在2010年曾經達到16.7%。但是從2012年以後,不管貨幣信貸如何波動,M0的增幅始終不大,近幾年基本上維持在3%到4%多一點的水平。

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需要重視的新問題。目前移動支付市場高度集中,兩家大的移動支付平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合計佔據了約92%的市場份額。當規模巨大的M0越發依賴於兩家寡頭移動支付平臺,其潛在的金融風險和資金流向的監控壓力,也顯現在了金融監管機構的面前。

就移動支付本自而言,其本質是基於電子賬戶實現的支付,它需要有線下相對應的實物貨幣支撐,無論有多大規模的交易數額,都要有相應規模的貨幣在銀行體系內進行兌付和轉接。因此,雖說移動支付在載體和渠道上提供了便利,但它更多是“支付方式”的創新,是建立在巨大的人口紅利和網際網路技術紅利之上的勝利。實物貨幣沒有因此被替代,它也無法規避自身潛在的一些金融風險。

代替M0的央行選項:DC/EP

既能夠代替增長逐漸萎縮的M0.同時又能有效防範移動支付潛在的金融風險,行業經過多年的討論,湧現出一個可能的最優解——由央行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即DC/EP。

去年8月,穆長春在論述央行數字貨幣時迴應了幾個關鍵問題:DC/EP為何能夠代替M0?其與電子支付有何差異?DC/EP有哪些意義?

穆長春指出,相比已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的M1、M2.M0(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電子支付工具(移動支付平臺)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無法完全替代M0.DC/EP的設計,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也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現鈔比較好的工具。由於DC/EP是對M0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是不計付利息的,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衝擊。

在講出這番話時,穆長春也提到“央行數字貨幣已呼之欲出”。在2020年央行工作會議中,央行再次重申“將繼續穩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對此,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常務理事、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伏軍指出,如果央行數字貨幣落地,將有助於央行提升對貨幣執行監控的效率,豐富貨幣政策手段,提升交易流程的智慧化水平,提升支付特別是跨境支付效率,建立開放性的支付環境。

如同各行各業所預測“此次疫情後,所有能夠線上化、IP化的行業,包括醫療健康、電商、短影片、線上遊戲、無人配送、無人機等行業,預計都會爆發。”作為此次疫情中承擔了“護航者”角色的金融行業,也將在疫情之後,對“線上化”有更清晰的認識。而受到行業期待的央行數字貨幣,經此一“疫”是否將加速落地?市場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