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能否讓“郭美美”遠離慈善

買賣虛擬貨幣
在中國,很多人想做慈善,但不少慈善組織的公開度透明度卻始終難與如此龐大體量的信賴與依託相匹敵,早先年的“郭美美事件”,更是讓一批人對慈善望而卻步。在今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慈善法》中,明確要求慈善組織必須公開曬賬,募捐資訊須在指定平臺釋出。

就在同一時間,網際網路公司螞蟻金服開始從技術上試點“公益賬本”透明化,雖然尚不完善,但依託這項市場熱捧的網際網路區塊鏈技術,公益賬本將真正有望做到公開、透明、不糊塗。

好訊息是,目前關注並嘗試將這種技術引入公益專案的並不僅僅只有螞蟻金服一家,雖然擺在面前的困難依舊重重,但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種技術所能發揮的價值,為加速公益透明化提供了一種可能。

區塊鏈做成的公益賬本:透明,不可更改

對於捐獻者而言,最關心的事莫過於自己的捐款究竟有沒有送到受助人手中,但就目前的體制而言,涉及環節眾多,中間資訊公開化程度低,很多人無法清晰掌握自己的善款去向,因此對當下慈善很難建立真正的信任。

就在最近,螞蟻金服的支付寶愛心捐贈平臺上出現了這樣一個實驗性慈善募集專案:當捐獻者為10名貧困聽障兒童捐出資金後,他能在“愛心傳遞記錄”中,看到自己的善款變成一個打包的包裹。從捐款人開始,經過每個“郵寄”節點都會被蓋上“郵戳”,每個“郵戳”可以供捐獻者公開查詢,包括銀行和物流資訊,使用者第一次能夠目送自己的捐款如何從支付寶平臺劃撥到專案執行方賬號,最終進入受助人指定賬戶。與此前網際網路公益公開流程相比,細化了善款流動的每個環節,同時,這套體系留下的資訊將永久有效。

這也是國內首次公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公益。“區塊鏈是一種具有不可篡改特性的數字賬簿,它的公開、透明等特性與公益有著天然的耦合點。”螞蟻金服資深架構師趙尊奎向記者解釋說,目前他們正在試點的區塊鏈應用,就是讓使用者的善款進入系統後,整個生命週期都可被自動記錄在區塊鏈上,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基於所有節點的共識性原則,在每一個節點,資訊同步,多方記賬。即使是螞蟻金服,也無法更改資料。

趙尊奎告訴記者,有些公益專案場景略顯複雜,引入的合作方比捐款專案要多,對區塊鏈技術和共識機制提出的要求也更高。比如,有些國際扶貧專案,向非洲運送物資,參與方除了公益機構還可能涉及電商平臺、物流公司等,“想象一下,未來區塊鏈應用的公益場景更多,鏈上的合作方更豐富,對我們技術構架的要求也會更高。”

這個針對聽障兒童的專案目前已經完成,從保留的捐款頁面來看,所有捐贈該專案的捐款人及受助人姓名(脫敏後資訊)、金額、捐贈時間、劃撥時間被一一記錄,捐款人可根據公開賬目資訊看到,專案執行方計劃募集198400元,48812位捐款人共捐款198417.39元,這筆善款最終以每人19840元的標準發放給10位受助人。

無獨有偶,另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輕鬆籌也宣佈將在下個月啟動“區塊鏈”技術的試點,輕鬆籌是一家透過社交模式來發動大病救助籌款的眾籌平臺,8月22日,民政部官網公示的首批13家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遴選結果中,輕鬆籌也在其列。在此之前,輕鬆籌曾因為處理捐贈者善款流程不夠公開透明備受質疑,最常見的質疑在於,是否存在私設資金池?

9月13日,《it時報》記者從輕鬆籌聯合創始人於亮處瞭解到,他們也將於下個月開始,在與基金會合作的試點慈善專案中引入區塊鏈技術,從技術上強化公益賬本的公開透明。“試點專案中,賬薄不再由輕鬆籌單獨記賬,而由多方驗證儲存,捐贈人在自己的個人中心即可看到專案的所有捐贈人、捐贈金額和受助者使用資金的金額和時間。”在於亮看來,目前區塊鏈主要解決的是資金進入時的公開透明,防止平臺挪用資金。如果發起方是基金會,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基金會對資金的使用情況向全體捐款人進行最有效的公示。

挑戰:打破資訊不對稱阻力重重

“用區塊鏈做公益,應是推動捐贈人與受助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和直接支付,而不是傳統的由基金會合作專案並管理資金,再給捐贈人報賬。”對於區塊鏈在公益領域的應用,商務部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小額信貸管理辦公室主任、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白澄宇表示,區塊鏈絕對不是用來炒作的概念,公益是單方面的給予,不是交易行為,如何做公益賬簿,還需要進一步創新。

4年前,國內有公益人士開發了一套披露公益專案執行全過程的網站“微公益”。當時,這個網站上“捐贈收入”和“捐贈支出”的金額數值,都能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這在當時被網友稱讚為史上“全裸曬”的第一部公益慈善賬本。網站負責人曾坦言,他們試圖打造一套專案執行過程披露系統,用來解決錢怎麼來、怎麼花、花錢的效果怎麼樣。

“現在看來,這就是區塊鏈模式的雛形,但與我們要推行的區塊鏈技術相比,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究竟由慈善組織的管理者統一記賬?還是讓流程中的每個環節自動記賬,從而形成一個共享賬簿?”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絕對不僅是概念上的轉變。當下,我們看到的區塊鏈+公益,也只是藉助平臺自有的能力開啟了某個環節,比如,銀行端的記賬能力,或者是公益基金會的記賬能力,但這與整個社會共同記賬相比,只是剛剛邁出了第一步。

率先將區塊鏈技術落地的螞蟻金服也坦言,接下來要如何更大範圍地推廣區塊鏈技術在慈善公益甚至是更廣泛金融領域內的應用,他們也無法給出確切時間。在趙尊奎看來區塊鏈的應用難點在於如何打通各個節點,比如保險、支付、理賠,“有一項沒在鏈路上,這條鏈路就是不完整的,是不可控的。”

因此,對於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依然有很大一批網際網路公益平臺處於觀望階段。同樣納入首批慈善組織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的騰訊公益,在不久前剛完成“3天6億善款籌集的”騰訊99公益日專案,儘管參與人數已達677萬,但在接受《it時報》記者採訪時,騰訊方面依然表示,暫未將區塊鏈納入到騰訊公益的具體專案中。事實上,騰訊對區塊鏈的研究很早就已經啟動,但到目前,依然處於底層試驗階段,“微信支付、qq錢包、理財通等騰訊金融場景,底層賬戶體系已經開始嘗試私有區塊鏈的方式,但主要還是用於保護使用者資金安全。”

今年7月,白澄宇曾公開表示,希望將區塊鏈納入中國儲蓄互助社內試點,但此次接受《it時報》記者採訪時,白澄宇也坦言,關於區塊鏈的種種構想短時間內還無法落地。儘管從框架上看,儲蓄互助社本質上是一家由社員共有、共管、共享一個賬簿的合約機制。此前在國際上已經存在100多年,同時也證明共享賬簿是有效關係,現在只需用區塊鏈技術把合約智慧化,變成去行政化管理體系。但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落地依然需要時間。在白澄宇看來,中國儲蓄互助業務剛剛開始試點,發展規模尚未達到量級,分散的組織無法達到共識都是實際存在的困難。

在一位區塊鏈領域人士看來,區塊鏈技術本身要解決的是資訊對稱的問題,但在國內不少領域,包括公益組織自身,其盈利模式正是來自於這種資訊的不對稱,因此在推行過程中,阻力很大。另一方面的阻力是來自技術的壓力,數字程序的推行過程中,行業更新升級成本高,不少組織缺乏推進動力。“區塊鏈的發展需要一個契機。”這位人士表示。

未來:不誠信的代價將十分昂貴

理想狀態中,未來在社會公共區塊鏈上有“數字資產”會是一種新的身份標識,以此證明你的誠信程度。尤其是一家慈善機構,或者公益環節上的某一個分支,若拒絕加入區塊鏈,那麼你的行為動機本身就很值得懷疑。在布比(北京)網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楊帆看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及普及,一定會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儘管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

在一條完整的公益區塊鏈上,至少應當具備包括醫院、學校、法院、公安、保險、銀行、支付等等公益基本組織之外的角色,上傳他們手中擁有的包括身份證明、看病記錄、審判決定、賬戶資訊等等,有助於推動公益事業日趨公開透明的各類數字憑證,幫助捐助人儘可能掌握捐助環節中的資料資訊,做到真正資訊對稱。

當越來越多的角色加入,才能實現區塊鏈上共享賬目的安全有效,“因為整條區塊鏈上的節點是由區塊鏈上每個節點來共同維護的,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存在造假行為,即便這個節點可摧毀自己擁有的伺服器,也無法改變其他任何節點所有的資料記錄。”因此,在楊帆看來,區塊鏈構建的系統,就是一個不斷在自我淨化的生態體系。

技術自身的原因無法確保每個節點上傳的數字資訊都是真實可信,但隨著共享到這些資訊節點的資料不斷增加,真偽的辨識度也會不斷提高,一旦被糾錯和打假,這些資訊將被永久保留,因此每個節點都必須為自己的未來“背書”。

“一旦這些記錄被上傳到區塊鏈,這些有損個人信用記錄的行為會伴隨人一生,這樣的代價本身就十分昂貴。”楊帆表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