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王座不穩?國產公鏈能否彎道超車

買賣虛擬貨幣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縱觀幣圈,公鏈這條賽道一直都是國外專案領跑。今年DeFi的火熱,更是讓以太坊出盡風頭,而國產公鏈的動作確實慢了幾步,難道國產公鏈真的陷入困局,已老矣?

當然不是,DeFi這趟高速列車,引起了國產公鏈的注意。Neo、本體、公信寶、量子鏈等知名國產公鏈紛紛上車,展開一系列DeFi佈局。現階段,以太坊網路擁堵、Gas費用暴漲,建立一個全新的可以部署DeFi專案的公鏈的需求更加迫切,這種迫切的需求也給國產公鏈帶來很多機遇,然而誰能夠抓住呢?

國產公鏈的幣價大多經歷過大幅波動,這給其生態應用和開發者發展造成很大壓力,業內人士也因此並不看好。所以,國產公鏈該怎樣保持DeFi的長久運營成了一個難題。面對外有強敵,內部競爭激烈的局面,國產公鏈如何突破重重困難,彎道超車?

9月28日下午6點半,公信寶技術總監藍昊翔 、本體⽣態拓展經理Nick Zhang 、Neo⽣態發展經理尼格爾做客鴕鳥區塊鏈第73期《加密情報局》,與主持人一起深度分析國產公鏈如何巧妙佈局DeFi才能趁勢突圍。

以下是直播實錄(內容稍有調整):

01

要想富,先修路

主持人:大火的DeFi被視為行業的新一輪機會,國產公鏈們也紛紛加入DeFi浪潮中,DeFi給國產公鏈帶來哪些機遇?在座各位所在的公鏈是如何佈局的?基於你們的技術邏輯以及公鏈的發展方向,是被動參與,還是主動佈局?

藍昊翔:

我認為DeFi給了我們的一次思考的機會——之後的公鏈應該如何發展。從以太坊上我們可以看到,協議和標準其實是很重要的,通俗講就是底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我們就會思考,是不是我們的底層基礎設施建設的還不夠。作為公鏈,我們其實也是具備和以太坊類似圖靈完備的智慧合約,為何開發者還是選擇在以太坊構建DeFi,願意付出更高的Gas費用和更長的交易等待時間,而不是選擇一個高效能低成本的區塊鏈專案?

透過我們的觀察得知,目前大多數的公鏈,包括國產公鏈其實都缺乏創新和開發者的基礎,而不是缺少使用者。舉個例子,比如EVM虛擬機器、各種AMM協議等,其實都是從以太坊上誕生的,這就好比一些創新型的大企業都誕生在矽谷,雖然說在美國工作生活和成本都很高,但是可以快速的獲得關注。

全球的區塊鏈開發者和使用者都在關注著以太坊上的專案,回到問題本身,這樣的情況對國產公鏈來說是怎樣的機遇?首先我認為以太坊的發展路徑以及一些在以太坊上的標準規範,對公鏈來說肯定是值得借鑑的,此外就是國產公鏈其實有很大的機遇,就是把這些規範和標準做得更加本地化。

雖然目前國產公鏈暫時缺少創新和標準,但是這兩年國內的區塊鏈開發者群體其實已經在慢慢的發展,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國產的區塊鏈在國內有很多的使用者基礎,國內的使用者群體規模也因為這次DeFi的火熱慢慢發展起來,公鏈發展的幾個關鍵要素總結來說就是人才、創新和使用者。既然目前人才和使用者已經不是問題,那麼技術和標準或者說創新其實只是時間的問題。

作為區塊鏈從業者,公信寶核心團隊其實一直關注著以太坊還有其他熱門專案的發展,在期間不斷的學習和思考,適用於GXChain的發展方向,最終我們的思路是讓GXChain上的使用者進入這些熱門的公鏈,這或許和很多專案的做法是不一樣的。

比如Neo的Flamingo,是從以太坊和一些熱門的公鏈吸收資產和流量,而我們現在的做法其實是相反的,這麼做的原因是GXChain其實有很多使用者,但是他們暫時還不懂DeFi,沒有參與過,對DeFi沒有概念,大多數或許只會轉賬,或者說把token放在交易所裡面進行交易,那麼,讓他們最快速學習的辦法就是去以太坊上參與DeFi專案。因此我們做了一個跨鏈中繼,讓GXChain可以跨鏈到以太坊去參加和體驗一些DeFi專案,比如挖礦種地,打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我們其實在做一個“讓農民進城”的事情。

其實我們有更深遠的佈局,就是我們先打造一個城鎮,打通小城市通往大城市的道路,未來不止是農民進城,大城市裡的人也可以反過來到小城市,體驗低成本高收益,愜意的生活,最後做個總結性的比喻,其實現在的國產公鏈們都需要看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想富先修路。

Nick Zhang:

無論從使用者量還是從市場規模上分析,DeFi都是這半年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塊鏈賽道,並且大部分DeFi產品都是基於以太坊。但隨著以太坊手續費的水漲船高以及交易擁堵,國產公鏈都看到很好的拓展區塊鏈應用的機會。但是對本體來說,並沒有一開始就匆忙參與到DeFi中。

本體首先做的是思考,思考本體具備哪些關鍵技術來實現獨特的DeFi產品,思考可以為如今的DeFi產品帶來哪些創新,思考如何在DeFi產品中融入本體的特色。本體找到了答案,本體跨鏈技術的成熟,可以把多條異構鏈上的資產打通,實現數字資產等的跨鏈互操作,服務更多資產型別。同時,本體的去中心化身份、資料以及信用評分系統OScore可以為借貸類產品注入信用元素,實現低抵押借貸,乃至無抵押借貸,提供更加落地的借貸功能。本體參與DeFi,是基於本體獨有的的技術特點、基於自己的技術自信,希望能為DeFi生態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尼格爾:

如各位所見,Flamingo目前應該是行業最大的熱點之一。48小時鎖了17億美金資產,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但是還是要正視一些問題的存在,如Layer1的承壓、錢包瀏覽器等基礎設施的效能與體驗等等。

DeFi對於大部分公鏈來說,其實是個很好的承壓測試,也是推動公鏈從能用到好用的重要一步。Flamingo截止目前,小問題確實有一些,但是整體來說,算是成功的。畢竟拋開體驗,協議本身保證了使用者資產安全,也承載住了這兩天多次的瞬時高併發。

此刻跨鏈的優異之處就顯現出來了。在Flamingo前13億鎖定資產當中,以太坊資產佔了接近40%,甚至於全網25%的wBTC現在都在Neo鏈上,我覺得無論從實驗意義還是應用意義上,都對以太坊之外的公鏈提供了一種思路,一種可能性。

達叔在18年首屆Neo Devon就提到過,下一代的killer App一定是DEX。可以說,“這盛世,如你所願!”

02

尋找DeFi產品突破點、差異化

主持人:有些行業人士並不看好國產公鏈搭建的DeFi應用。他們認為,拋開生態不說,國產公鏈經過近幾年幣價的波動,熊市漫漫,支持者也都開始分崩離析,生態應用和開發者發展遭遇很大壓力。在這些條件下,新人很難進場,即使佈局DeFi,也是這些人相互博弈,上線了,這些固有特點很難讓DeFi在國產公鏈上長久運營,各位怎麼看?

藍昊翔: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看好國產公鏈,但其實有很多人對以太坊各種吐槽,比如說交易手續費高,容易擁堵等等,但最終還是因為某一個熱點,大家還是繼續使用以太坊,因為有財富效應。

所以最終還是因為創新力不足,我們不缺人才和使用者,我們缺少的是創新,而且是持續的創新,因為任何一個創新帶來的熱點都是很短暫的,不足以支撐長久的運營。回頭看EOS和很多公鏈當年都說要做以太坊的挑戰者,他們實現了更高的效能和更低的使用成本,大家都認為EOS成功機率很大,但最終還是熱潮退去。

最終大家還是選擇效能更低、成本更高的以太坊,雖然現在以太坊因為DeFi成為熱點,但我並不認為以後國產公鏈以及其他公鏈就沒有任何機會,因為使用者才是基礎,創新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就像現在的網際網路,其實當網際網路的發展達到飽和之後,電商不會只有淘寶一家,大家都有成熟的技術,並且所有的使用者也被教育過,學會了線上購物還會橫向去對比各個平臺和產品,根據自己的偏好做出選擇。

其次就是如何長久運營的問題,淘寶的使用者或許也會使用京東拼多多,淘寶會搞雙11,京東會搞618,其實使用者一直在那兒,其實他們並不是只屬於一個平臺,他們屬於網際網路,其實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是不會流失的,但是使用者一定會有所選擇,所以說這也是國產公鏈的機會,況且現在的區塊鏈使用者還處於增長階段,不像網際網路使用者規模那麼飽和,每來一個熱點,使用者規模就會邁上一個臺階,那就更不用擔心使用者流失的問題。

最後是穿越牛熊的問題,我們幾個國產公鏈都穿越了幾次牛熊,公信寶去年還經歷了911,牛熊切換,其實是非常正常的規律,大家找準節奏,找到創新點,長久運營我相信肯定不是問題,而是何時爆發的問題。

Nick Zhang:

首先,這些問題並不是所謂其它公鏈的固有特點。馬太效應使得資產和應用大部分集中在了以太坊,但其它公鏈中也有很多基礎設施完善、具備鮮明特色的參與者。在關於DeFi生態的新人如何進場,DeFi產品如何在除以太坊的其它公鏈上長久運營的這個問題上,答案可以說難,也可以說不難。

難的一方面是目前DeFi產品的目光還大部分聚焦在以太坊,其它公鏈想獲得DeFi的青睞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說不難,其實可以看到區塊鏈還是一個鼓勵創新的生態,只要有創新性產品的出現,就能吸引大量目光。目前的DeFi產品,可以說只實現了傳統金融應用的一小部分,現實金融領域中還有很多應用場景沒有在DeFi中找到應用和實現的契機。在不同方向尋找DeFi產品的突破點,尋找產品的差異化,提出更符合使用者利益的DeFi產品,是其它公鏈能夠長久參與到DeFi生態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尼格爾:

對於這個觀點雖然我不認同,但是有一點是對的,以太坊之外的大部分公鏈價值都來自於公鏈本身的幣的價值,而鏈上其他資產的沉澱增速放緩,甚至有些負增長。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削尖腦門做DeFi,因為DeFi是一個極好的盤活資產的路徑,同時也需要一個好的入口能夠讓資產進得來。

Flamincome本身就是個在以太端且接在Flamingo的機槍池,本來計劃是Flamingo的以太端資產完全正常跨鏈過來,後來索性就全部走income,原因是我們要感知一下,如果為資產的進入設限增限,但是提升提產的單位利用效率,是不是資產會更樂意進來?我覺得需要好好利用資本的逐利性,一定會為以太坊之外的公鏈做DeFi加碼。

03

以太坊上缺少全棧的DeFi

主持人:公鏈老大哥以太坊非常強勢,據說目前相對比較火的250個DeFi專案裡,差不多有200個都在以太坊。此外還有波卡、EOS等強敵,很多中心化交易所也開發了自己的公鏈。國產公鏈可謂是內外夾擊,困難重重。這種局面下該如何突圍?國產公鏈的出口在哪裡?

藍昊翔:

首先以太坊因為它的創新力、技術資源基礎,所以說一個新的熱點出現在以太坊上,這是很正常的,然後200多個DeFi專案,其中真正有創新力的屈指可數。最早是Maker,然後是Compound、Uniswap、 YFI、Balance、Yam還有壽司,以太坊上的DeFi不是數量取勝,而是因為這些專案之間層層關聯的關係,形成一個迴圈造血的功能,所以才觸發熱點。

EOS我覺得他們技術很厲害,也不缺人才,但是錯過了這一次在DeFi成為領頭羊的機會,波卡我認為屬於不同的技術熱點,而真正撐到熱點的我認為是幣安和波場,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是EVM,以太坊的專案遷移過去成本很低,這是以一個非常客觀的角度對整個局勢的分析。

國產公鏈突圍的方法就是讓使用者加入DeFi大軍,培養使用者習慣,這不應該說是一種壓力,而是趁著熱點培養使用者習慣。有兩種做法,一是可以讓使用者跨鏈公鏈上的資產,二是把以太坊上有價值的資產吸引到自己的鏈上參與DeFi,從而吸納以太坊上的溢位的需求,兩種做法都各有優缺點,能實現不同的目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跨鏈,所以出口在哪裡,最直接能看到的就是跨鏈,也就是修路,然後就是學習,還有創新。

尼格爾:

兩個層面來分析,以太坊的創新能力和社羣的活力,確實是當世無雙。但是也要正視,以太坊的創新連續性是一種堆砌式的上升,因此大家才會說以太坊的DeFi是拼樂高。所以目前很難在以太坊上找到一個全棧的DeFi。

Flamingo產品設計吸取了這方面的經驗,融合了目前以太坊上比較前置的幾個協議的優點,讓其組合出全棧性來,因此使用者在各個模組之間的使用摩擦會相對較低。這種全棧性的優點應該不只是在使用上,也會一定程度的反應在資產的流向上,17億的TVL在48小時內完成就足已說明問題。這個資料現在放到DeFi Pulse上,可以到前三,可惜DeFi pulse比較不喜歡以太坊之外的專案。所以別說國產公鏈做DeFi難,沒有出口,要找方法。

04

跨鏈:未來公鏈發展的必然趨勢

主持人:跨鏈是DeFi生態極其重要的一環,三位所在公鏈在跨鏈方面將來有什麼佈局?

藍昊翔:

GXChain的做法其實前面有提到,第一步是農民進城,然後培養使用者的習慣以及增加持幣使用者的信心。因為資產可以增值,也不會錯過DeFi的熱點。這期間我們和社羣的開發者一起在打造圈內的DeFi的基礎設施,之後也會吸納以太坊上的價值資產進入GXChain,參與性更高成本更低的DeFi,同時也會透過這些資產與GXChain資產之間形成價值交換深度。

這可以總結為引入先進技術和資源來發展自己生態內的DeFi基礎設施。當然上面說的只是跨鏈,相對於當前DeFi熱點,未來可能有很多的熱點,可能會發生在以太坊、Neo、本體或者說波卡的某條平行線。跨鏈可以快速地在兩條鏈之間建立通道,這樣使用者就不會錯過任何熱點,而且可以和各個生態互動起來。我相信這是未來公鏈發展的必然趨勢。

此外,GXChain其實是把跨鏈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因為它除了承接GXChain和其他生態的連線,還是GXChain未來進化和升級的重要通道。之前對外公佈過,未來還要打造GXChain 2.0,目前我們是基於石墨烯框架開發的,但是未來可能會考慮用更先進的技術去重新打造一個基礎設施,建造一座新的城市。那麼,使用者就可以透過跨鏈中繼從1.0遷移到2.0,甚至是未來的3.0、4.0。

Nick Zhang:

不完全統計,Poly Network已經幫超過5億美金資產實現跨鏈。我們的跨鏈技術不僅可以使得資產在同構鏈中實現跨鏈,也可以使得資訊和資產在多個異構鏈中,比如不同的公有鏈、聯盟鏈,甚至是私有鏈中實現跨鏈轉移,對於Wing來說,跨鏈技術幫助實現了資產和生態的同步引流。我們會繼續提升跨鏈技術,擴充套件跨鏈的應用場景。

尼格爾:

Neo和本體等幾個專案一起發起了Poly Network,一個能夠實現事務一致性的跨鏈協議。我覺得Poly+Flamingo應該是現在市面上最好的跨鏈DeFi實驗之一。

05

交易所公鏈並非國產公鏈競爭者

主持人:交易所如幣安、OKEx 都有自己的公鏈,不僅使用者基數大而且具有雄厚的資金支援。支撐國產公鏈未來發展的優勢是什麼?在未來幾年,國產公鏈會形成怎樣的一種格局?

藍昊翔:

現在說說我們對幾個頭部交易所在這次DeFi行動中的觀察吧。前兩天剛和一個社羣的開發者討論過目前的局勢。

幣安是自己做了一個POA共識的以太坊的fork,然後砸錢吸引流量,把USDT和以太坊的經濟模型換成了BNB和BUSD;火幣是透過和波場這些專案方合作,這些專案都支援HT的挖礦來獲得上幣的機會;OKEx的話是代挖;很多二三線的交易所也是搞得機槍池。所以交易所在這次DeFi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為了保住自己平臺幣在這波熱潮裡面的熱度,小交易所考慮的可能更多是使用者的資產外流。

所以,交易所們和公鏈在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上是不一樣的,交易所的鏈不會成為公鏈的競爭者。至少在技術層面,交易所不會優先去考慮創新,而是把現有的流量留在自己的生態內。公鏈發展的動力和優勢都是技術的迭代和創新,未來公鏈之間相互跨鏈是必然結果,其中一個專案方的創新也會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透過跨鏈這條高速路可以快速的實現價值的傳遞和帶來關注。

Nick Zhang:

除了TPS、落帳確認速度等效能指標以及交易費用等以外,易用性也是未來發展必須注重的地方。

以本體為例,不僅支援NeoVM虛擬機器,而且支援WASM虛擬機器,形成了支援包括Python和Rust在內的多語言智慧合約體系。同時,本體為開發者提供一系列的開發和除錯工具,極大的方便了開發者進行合約開發,大大縮短了鏈上應用的開發週期。此外,國產公鏈還應具有自己的特點,本體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身份和資料以及信任協作。

先講去中心化身份,本體 ONT ID 是基於 W3C 標準,利用區塊鏈和密碼學技術建立起來的去中心化身份框架,用來連線各種實體,比如人、資料以及各類服務等。分散式資料交換框架 DDXF 可幫助個人和機構完全按自己意願、在合規情況下安全地共享、交換資料,實現多後設資料的鏈上確權和流轉。目前的資料維度較為單一,而本體的ONT ID 和 DDXF框架,可以搭建出未來的“超級預言機”。

另外,信用評分系統 OScore 可以整合多源資訊集,結合多方信用評估演算法依據實體鏈上資料和行為等,形成信用積分,為實際應用場景進行信用加持。OScore也為Wing的“信用”要素提供支援。這樣一整套以去中心化身份為起點,結合資料自管以及信用評分系統的結構,可以形成真正的基於信用的DeFi產品,也可為其它賽道應用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未來能生存下來的公鏈一定是有自己特色的。我相信,國產公鏈會有很大的生存空間,來展示各自的特色和能力。

尼格爾:

其實現在的公鏈競爭路徑有點兒像當年的百團大戰。17、18年冒出來幾百上千條公鏈,但是一輪泡沫洗完,剩下的也就是那麼多。這兩年大家對公鏈的審視由前幾年的 “去中心化”、“安全”、“效能”這些比較原教旨的東西脫虛向實的關注“資產量”、“使用體驗”等等。

因此在公鏈進化的過程中,目標也由服務好開發者變成服務好使用者,我認為未來公鏈就是承擔起結算的主要功能,大部分的計算,應用等都將放在二層網路甚至於放在鏈外。因此,如果跨鏈協議完善的同時有一個足夠優秀且能夠支援多鏈的二層協議出現,將有可能重構公鏈生態。到時候公鏈本身的競爭將更多的集中在本地化資源、使用者基礎與政策偏好。

未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