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區塊鏈的本質淺析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條提醒,根據銀保監會等五部門於 2018 年 8 月釋出《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區塊鏈」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的檔案,請廣大公眾理性看待區塊鏈,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亂墜的承諾,樹立正確的貨幣觀念和投資理念,切實提高風險意識;對發現的違法犯罪線索,可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反映。)

區塊鏈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裡,人們對區塊鏈的認知經歷了快速的迭代,對於區塊鏈本質的理解也陸續出現過若干個版本,很多大咖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過他們所理解的區塊鏈本質。

比如《經濟學人》對區塊鏈的定義: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

李笑來曾經說過他對區塊鏈的理解:區塊鏈的本質是不可篡改的資料庫。

長鋏對區塊鏈的理解:區塊鏈是一臺一旦啟動便不可停機的信用機器。

王嘉平老師:我們認為,區塊鏈的鏈上資料全網可驗證,是區塊鏈系統與網際網路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網際網路環境下的資訊系統可以實現資料的公開透明,也可以實現資料的可驗證,但這種公開透明或可驗證,是中心機構決定的資料是否公開,以及是否允許驗證。而區塊鏈系統則實現了鏈上資料在全網範圍內的無條件的公開透明。即使為了匹配更多業務場景,讓更多隱私資料上鍊,但區塊鏈系統在最低程度上要求實現資料的全網可驗證。

還有從通證經濟等角度來理解區塊鏈的,這些角度都非常有代表性的,而且都很有道理。

但是,既然是本質,就只能有一個,那麼這些理解的角度到底誰對誰錯?或者說哪個才更加貼近區塊鏈的本質呢?

一、區塊鏈的本質是技術

既然說到本質,什麼是本質?本質應該是不停向前追溯,一直追溯到不能進一步追溯為止,那時得到的東西才能稱之為本質。

我認為,只有技術層面的東西,才能稱為本質。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技術。回到區塊鏈最初的那個原點,回到比特幣剛剛誕生的時候,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拜占庭將軍問題,從專業角度來講,也就是要解決如何在分散式環境下達成一致性的問題。

區塊鏈這種技術,是多項技術的組合,它天然適合多方合作,可以為多方合作提供可信環境。

為什麼區塊鏈適合多方合作?因為它可以提供信任。信任怎麼提供的呢?區塊鏈裡的資料和程式碼,不由任何一方決定,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修改,所以可以提供信任。

經濟學人說“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我覺得算是非常貼近區塊鏈本質的。

二、技術之上可以搭載協議

上面我們講的是技術,技術是最為本質、最底層的東西。

但是技術就像農民扎的大棚、扎的支架一樣,大棚和支架本身很重要,但是播什麼種、開什麼花、結什麼果才是我們關心的東西。

技術只是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我們用這種解決方案來做什麼,是我們下一步要考慮的事,也是社會上很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有分歧的地方。

比如說比特幣就是在這種區塊鏈的技術架構上面搭載了一種貨幣協議,定義了貨幣的生成、分發、轉賬等一系列功能。

如果說區塊鏈是技術的話,那麼比特幣就是協議,所謂協議其實也就是一連串的程式碼。有很多比特幣的分叉幣,比如萊特幣們也是一種協議,與比特幣相比它們做了一些細微的修改。

還有很多采用其它共識機制的公鏈,它們都是搭建在區塊鏈這個技術架構上的不同協議,協議與協議之間可以有很大的區別,也可以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他們都是區塊鏈的一部分,因為他們都搭載在那個最原始的區塊鏈上。

我覺得可以把區塊鏈協議簡單分為兩類:

第1類是多方合作協議;

第2類是全網合作協議。

什麼叫多方合作協議呢?多方合作協議你可以簡單理解成聯盟鏈,也包括那些採用POS、DPOS的共識機制的區塊鏈專案,它們是有一定準入機制的,是有一定限制的,不是完全開放的,所以稱之為多方合作協議。

現在多方合作已經成為了區塊鏈的主流,因為它更貼近現實,更貼近真實的商業,而且也更容易搭建完成,效率高。

還有一類叫做全網合作協議。全網合作協議與多方合作協議的區別在於全網合作協議是完全沒有門檻的,完全對外開放、自由加入,就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

當然要實現全網合作,是一定要使用工作量證明的,沒有工作量證明機制無法搭建出一個真正開放、無門檻的全網合作機制。

王嘉平老師定義區塊鏈的本質特點是“全網可驗證”這個觀念,也側重於“全網”這個概念,他的解釋我採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是現在我傾向於認為不管是多方合作協議還是全網合作協議,它們都是搭載在區塊鏈上的協議,都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

三、協議之上可以開發應用

協議層之後,就到了應用層。

所有專案在技術層面都是基本一樣的,在協議層面有一些小區別,到了應用層的差別就很大了。

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技術是本質,應用是現象”,如果根據應用層的“現象”來理解區塊鏈,得出的結論就會千差萬別。

按照目前區塊鏈的發展,我們可以簡單的把這些應用成三個方面:

1、簡單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特性的應用

區塊鏈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是不可篡改,有人說不可篡改是區塊鏈的本質,我並不贊成這種觀點,我認為這只是區塊鏈的特性之一。

目前很多的政務機關正是使用了區塊鏈的這個特點,比如說有很多的司法機構已經開始認同區塊鏈上提供的證據,採納為可信證據,就是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

有很多的版權專案、物聯網、溯源專案也是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

但不可篡改只是區塊鏈最基本的特點,基本上可以算是所有區塊鏈協議都會附帶的特點,算是相對比較簡單、好理解的應用。

2、帶Token的價值傳輸類應用

有一種對區塊鏈的理解很有意思,它認為區塊鏈的本質是市場經濟,認為區塊鏈是一個論功行賞的開放網路系統,原來由那些中心來管控的東西,現在全部都交給智慧合約完成,原來需要中心機構來創造的東西,現在全部都由生態方來完成。

所以,既然是市場,那沒有錢算什麼市場?在他們看來:“區塊鏈沒有代幣,就像一個市場沒有錢,都是扯淡。”

目前帶Token的區塊鏈專案也確實是主流,這其實也符合客觀的發展規律。為什麼帶Token的專案會先發展起來呢,因為所謂的Token,本質上是標準化的資料結構。

標準化的資料結構意味著大量的Token可以從同一個協議生成,而且因為不同的Token底層協議相同,所以它們之間可以相互互動,這樣一方面Token可以低成本的產生,同時相互之間又可以高效率的互動,所以這一部分先落地是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

而且Token還有它特殊的意義,比如孟巖老師說到的通證經濟,孟巖老師認為區塊鏈的精髓就在於通證經濟,通證經濟能夠改變我們社會的生產關係,是非常有意義的,我也非常認可,這是區塊鏈在應用層面的一個非常大的方面。

3、不帶Token的資料傳輸類應用

個人身份系統、電子發票、跨境匯款以及阿里巴巴、螞蟻區塊鏈他們開發的眾多專案,都屬於這一類。

這類應用一般都搭載在多方合作協議上,以聯盟鏈的形式居多。

如果說不可篡改是區塊鏈技術所自帶的特點,如果說Token是標準化的價值傳輸的話,那麼不帶Token的專案就是非標準化的資料傳輸了。

一般來說,總會先經歷有Token的價值傳遞類應用的大規模發展,最後才有資料傳輸類應用的普及,為什麼呢?因為Token是標準化的資料,而這裡說到的不帶Token的資料一般是指那些非標準化的資料。

資料傳輸如果是非標準化的,那麼它就會非常依賴於前期的基礎設施鋪墊,這也就是說一塊要做起來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需要等待各種協議已經成熟,需要區塊鏈本身的技術架構已經定型,各種協議已經成熟,同時已經有了多種可用的DAPP,這時候資料的互動才有意義。而且也需要大量的使用者已經被教育,使用者已經有一定區塊鏈使用基礎,這個時候這一類的應用才能夠真正做起來。

四、結語

在本文中我們把區塊鏈從本質、協議,到應用層面做了一個系統的梳理,從技術,到協議,再到應用,相當於從點,到線,再到面,應該說這樣的結構是非常清晰的,理解起來會更容易。

相信沿著我的思路,大家可以對區塊鏈的本質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有更加明確的思路,當再有人聊起區塊鏈,說起區塊鏈的種種特性時,你就可以準確的知道他在聊區塊鏈哪個層面的東西,是技術,還是協議,還是應用層。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