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數字貨幣入場,我手裡的山寨幣將何去何從?

買賣虛擬貨幣

距離令區塊鏈概念大火的 10·24 談話已經過去快一個月的時間了,然而區塊鏈行業內的參與者們,似乎並沒有從“利好”中得到多少寬慰,恰恰相反,他們的焦慮程度並沒有比“業外人士”們低出多少。原因很簡單:和以往的行業利好都是自下而上的“自發性利好”不同,本次利好屬於自上而下的“政策性利好”,而如此一來,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問題:頂層的精英力量與基層的參與者之間,未來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類似的疑慮情緒蔓延在整個區塊鏈領域當中,而在這其中,受關注程度最高、涉及人數最多的一條賽道,莫過於山寨幣。不誇張地說,Token 行業的形勢,可能是最複雜的——這裡有著官方主導的法定數字貨幣(DCEP)、大型企業主導的數字貨幣(Libra、沃爾瑪Token),以及由小企業和社羣所主導的眾多山寨幣等等。

事實上,自從年中 Libra 的設想提出之後,有關山寨幣未來的討論就一直不斷,而近期關於 DCEP 資訊的進一步披露,給山寨幣的前途更是增加了幾分不確定性,很多山寨幣的投資者都有一種惴惴不安的情緒:國家和大企業等諸多巨頭開始謀劃發幣,那我們手裡的山寨幣,有能力與這些“巨頭數字貨幣”競爭嗎?又會以一種什麼樣的定位存在,未來會走向何方?

 01 
數字貨幣搶灘戰的核心
數字經濟生態之爭

在區塊鏈行業裡,山寨幣與其投資者始終不受“正統”從業者的待見,譬如在包括行業論壇在內的輿論場上,向來有著“只能聊主流、不能聊山寨”的隱性紅線。

然而,無法否認的是,數字貨幣與區塊鏈作為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的關注度,與山寨幣密切相關的各種財富傳說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即便是今天,山寨幣的投資者們也依然是區塊鏈行業流量的主力軍,更是包括交易平臺、DApp、媒體等諸多行業子賽道未來發展情況的重要風向標。單憑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對山寨幣的發展趨勢保持一定的關注度。畢竟就當下而言,願意關注人類技術發展、國際金融競爭這種巨集大話題的人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關注幣圈,還是更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投資收益率。

那麼,自下而上發展起來的“山寨幣”,和自上而下規劃的“巨頭數字貨幣”,誰更有可能在未來爭取到“數字貨幣”、或者說“數字資產”賽道的話語權?正如筆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所多次強調的一樣,這個問題的本質,實際上探討的是誰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掛鉤的經濟生態更加繁榮,共識程度更高,進而能夠成為人們全場景的主流支付選擇。畢竟,跟普通的電子支付不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的匿名性和難以攔截性,決定了人們是可以無視行政命令,用腳去進行投票的。

數字貨幣應該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初始經濟生態?

答案當然是數字經濟。只有在高度數字化的場景之下,電子形態的貨幣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若是一開始就將競爭的戰場確定線上下,那麼無論是山寨幣,還是巨頭數字貨幣,都不具備太大的優勢,因為微信和支付寶是線下支付的領跑者

正是因為透過坐上了線上社交和電商購物這兩個數字經濟系統的順風車,移動支付才培養出了使用者的支付習慣,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反觀包括比特幣和穩定幣在內的區塊鏈資產,它們一開始主攻的場景就是線下支付,結果因為沒有一個高粘性的數字經濟系統去培養人們的支付習慣,導致直到今天,用區塊鏈資產進行的支付都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而不是一種生活習慣。
那麼,山寨幣和巨頭數字貨幣的主導者,誰有能力去建構一個持續性更強的數字經濟系統呢?

 02 
兩種路線的對壘
極客的理想與實體產業的數字化

正如字面意思所顯示出來的一樣,所謂的“數字經濟”,通常具備兩個特點:一是要有可持續性的經濟活動,二是這些活動主要是線上上進行。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特點,這項活動才能被稱為“數字經濟”,才會有電子形態的貨幣切入的空間。

回到前文最後提出的問題上——山寨幣和巨頭數字貨幣誰更有能力構建一個可持續的數字經濟生態?事實上,當我們仔細審視這個過程的時候,便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由於身份和資源的差異,山寨幣和巨頭數字貨幣這兩個陣營構建數字經濟系統的方向,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

山寨幣的發起者由於大多是計算機極客出身,所以他們構建數字經濟體系的方式是“從數字到經濟”,也就是在數字世界中去打造一個經濟體系。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太坊還是 EOS :透過消費以太幣,人們可以獲得在以太坊智慧合約網路上進行轉賬、進而自動獲得其他 Token 的權利;而 EOS 就更復雜了,它的 Token 是與 EOS 網路上 CPU、RAM 等各種網路資源掛鉤的。也就是說,無論是以太坊和 EOS,它們所擁有的“數字經濟”,都是由開發者們在數字世界中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生態”。

與山寨幣不同,巨頭數字貨幣的發起者主要是大型的企業,擁有比較豐富的社會和商業資源,所以他們構建數字經濟體系的方式是“從經濟到數字”,也就是將原有的經濟活動給數字化。相關的案例不勝列舉,比如說早年的“線上訂火車票/機票”、以及近年來興起的“線上醫院掛號/小程式自助點餐”等等,都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傳統企業擁抱數字化的案例。

瞭解了山寨幣和巨頭數字貨幣發起者之間迥異的兩種數字經濟生態構建方式後,對二者之間進行比較,就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就目前來看,“經濟→數字”的路線,比“數字→經濟”的效果要來得更好——前者所產生的線上應用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了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處不再贅述。而後一種構建路線,卻始終磕磕絆絆,未能形成可持續的生態、更不要說現實常用的產品了。

以以太坊為例,雖然去中心化的融資活動一度使得以太幣聲名大噪,甚至成為了區塊鏈行業內部的計價與避險資產,然而隨著去中心化融資的偃旗息鼓、以及後繼 DApp 發展的乏力,外界對以太幣的認可程度已經不如從前,EOS 更是如此,規則的不合理與效能的相對低迷使得“ EOS-網路資源”這個數字生態系統始終低於外界的預期。

要知道,以太坊和 EOS 已經是目前山寨幣裡數字經濟生態構建思路最為清晰的,領頭羊尚且這樣,後面跟跑的小兄弟們是個什麼狀態、以及區塊鏈資產在金融市場中的位置可想而知,就目前來說,絕大部分山寨幣目前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用XX幣點杯咖啡/買個周邊”這種非常零散的行為藝術上,跟巨頭數字貨幣批次成體系的經濟活動相比,真的不在一個量級層面上。

關鍵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山寨幣所依賴的“數字→經濟”構建方式的受挫,究竟是路線方面上出了問題,還是專案的主導者執行不力?從學科特點的角度來看,很可能是這種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式本身就存在缺陷:計算機是一個線性程度比較強的學科,入門門檻相對略低,只要基礎設施允許、且產品設計得當,讓傳統經濟系統實現數字化,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過去幾年內,我們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線上產品就是明證。

而經濟學則不然,它是一個相對比較多執行緒的複雜學科,入門很難,精通更甚,即便是最頂尖的經濟學家,也未必能保證自己可以解決一切經濟領域的疑問,更何況市場經濟活動的形成並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紙上談兵“設計”出來的,而是系統中所有人用腳投票的自發結果,從這點來看,讓一群電腦科學家去“設計”一個數字經濟生態的想法,很可能先天就是錯的。即便是在區塊鏈之外的傳統網際網路行業,類似的案例往往也不成功,不信看看各種網路遊戲裡玩家們對於金幣貶值、物品定價機制的抱怨就知道了。

 03 
小結
支付之路不通,山寨被面臨命運抉擇時刻

從這個結論來看,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在支付領域的競爭上,由於缺乏成規模且持續性強的數字經濟生態支撐,現在被人們所高度關注的山寨幣,其實是很難與巨頭數字貨幣相競爭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交通領域,一家創業公司自己發個“打車幣”、跟和 Uber+Libra 的組合(Uber為Libra協會的組成成員)相比,誰的受認可程度會更高?再如在零售領域,一個初創團隊假設要做一個“消費幣”,那它與沃爾瑪所計劃發行的加密代幣能同日而語嗎?答案是一目瞭然的。

可以說,無論是從最初的理論設想、還是近幾年的實際驗證中,事實都已經證明:山寨幣專案團隊想要透過自己建立數字經濟生態、來在支付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設想,是並不現實的。正所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支付戰場上,山寨幣最終還是要讓位於巨頭數字貨幣。

但這並不代表其存在就完全沒有價值,在數字證券和債券這樣的非貨幣領域,山寨幣也許還有存在的價值和發揮的餘地,但無可否認的是,目前市場上眾多定位模糊甚至錯誤的山寨幣,未來是要經歷一波大規模的擠泡沫的,這個過程必然會很難熬,然而,“出來混,終究要還”,正所謂當初有多瘋狂,現在就有多彷徨,在前兩年山寨幣高度過剩且魚龍混雜的時候,它命運的結局,其實就已經被自己暗中敲定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