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ot Blockchain,蹭足區塊鏈概念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技術或許真的會是貨幣的未來,但是這不代表新興行業不會產生泡沫,不代表投資者不會被這條食物鏈所吞噬。

本刊特約作者 陳達/文

在A股市場,多倫股份曾經更名為“匹凸匹”,震驚市場。而納斯達克也有這麼一家公司,透過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時下熱度最燃的“區塊鏈”,使股價在一個月左右內,從6.5美元猛漲到最高時的24美元,市值將近2億美元。

位於科羅拉多城堡石市的RiotBlockchain (中文“暴亂·區塊鏈”,NASDAQ: RIOT) 公司,從其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公司最為強大的管理基因,就是高管們達成了一種共識——公司名字乃是核心競爭力。當然,管理層稱為“策略性品牌重塑”(strategic rebrand-ing)。

貓有九命,全靠改名。這家公司因此在資本市場上存活已有十多年了。


改了又改的公司名稱

Riot Blockchain的前前前世叫AspenBio Pharma,是一家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名不見經傳的小製藥公司。Aspen是科羅拉多的一個地名,Bio是指生物製藥。於2003年上市,主營研究並生產用於診斷測試的純化蛋白,比如診斷闌尾炎的血檢。但2010年AspenBio的血檢系統AppyScore宣告臨床試驗失敗,公司1.7億美元的市值滑落至2000萬美元以下,前景一片黯淡。

危難之際 AspenBio將重心轉移至另一個血檢產品,並更名為 Venaxis,Vena在拉丁語中指靜脈血管,Axis表示中軸。公司研發一種叫APPY1血檢系統,重新贏回了市場的歡心,市值也逐步回暖。然而浴火的Venaxis沒有等來重生,而是在2015年再一次等來了美國食品藥監局(FDA)的一張好人卡,APPY1系統又一次未能獲批,而Venaxis的股價從15美元以上斷崖式地跌入4美元以下。

在一些未遂的資產求購的嘗試與挫折之後,當時同在科羅拉多的一家非上市公司BiOptix Diagnostics映入了Venaxis 的眼簾。BiOptix公司主營開發一種 “基於增強型表面等離子共振(SPR)技術來檢測分子間相互作用”的技術。於是 Venaxis透過股權置換協議收購了BiOptix 98%的股份,並將名字改為 BiOptix。如同對於大多數併購交易一樣,市場是不買賬的,收購訊息一出,Venaxis股價墜入3美元區間,公司市值僅剩下慘淡的1200萬美元。

命運多舛的 BiOptix在2017年1月又經歷了一次代理權大戰(proxyfight)。公司大股東Barry Honig試圖以召開股東特別大會的方法將三名董事(其中有一名董事還是科羅拉多州的前副州長)趕出董事會;自知寡不敵眾,這些董事選擇主動辭職,而替補上來的董事中就有Honig支援的、並最終當上Riot Blockchain CEO的John O’Rourke,他也是投資公司ATG Capital的管理人( managing member)。這些徹底顛覆公司原管理結構的“野蠻人”,統統來自於地處東南邊陲、距離科羅拉多千里之遙的佛羅里達州,一曲現實版的冰與火之歌。

截至8月釋出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BiOptix從未提過“區塊鏈”半個字。彼時它仍然是一家半年虧損566萬美元的生物製藥公司。主業已經凋零到僅僅剩下一些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特許授權的獸醫產品,而令人神往的“增強型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也被完全棄坑。

據公司季報顯示,在2017年1月的代理權大戰之後,公司高層打算徹底告別生物科技這個行業,並進行了大面積裁員,高層也徹底換血。截至2017年6月30日,BiOptix公司賬面上現金為1193萬美元,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為1114萬美元,股東權益(shareholders’ eq-uity)為1101萬美元,累積虧損(accumulated deficit )為1.16億美元。季報也坦誠公司日常經營完全靠股權融資,宛若賣血度日。

2017年3月10日公司發行了價值225萬美元的“證券單元”,每個單包括一股普通股股票以及一個三年到期的行權價格為3.5美元的股票權證(warrants),也就是香港市場上俗稱的“窩輪”。這個“輪子”的行權價在8月進一步被修改到了3美元。3月15日公司繼續發行了價值475萬美元的可轉債和三年窩輪,後來同樣行權價修改至3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於一級市場定向增發的“證券單元”註冊價格為2.5美元,其可轉債與普通股的轉換價格也是2.5美元,而此時公司的股票仍然長期在3美元上方。

新增發的股票,加上如果所有的可轉債和股票權證都被執行,公司股本將會新增530萬股,而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總股本(shares outstanding)也就在500萬股左右。參與本次定向增發的包括大約十幾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而其中領頭的投資人(leadinvestor)是誰——不問也知道,自然就是Barry Honig。這些方案均於2017年8月在股東特別大會上表決透過。


變身區塊鏈公司

萬事俱備,就待改名。無論是公司季報還是增發時的招股說明書都說得很清楚,現在的唯一的目標就是“最大化股東價值”(maximizing value for our stockholders)。

如此,自然就要找最大的風口。什麼地方風最大?——比特幣,區塊鏈。所以這次不再是“策略性品牌重塑”,而是最徹底的“策略重塑”,BiOptix直接改名為Riot Blockchain(暴亂·區塊鏈公司)。

當年網際網路泡沫最膨脹的時候,當時的公司怎麼樣能最快地拉昇公司市值?在公司的名字後面加上.com。

於是作為納斯達克裡的比特幣先驅,RiotBlockchain就在11月空降在了納指一堆生物醫藥、資訊科技公司中間。為了讓投資者一起為夢想窒息,公司先召開了一個讓人窒息的投資者報告會。在PPT裡,公司將自己包裝成“納斯達克裡僅有的(PPT中“僅有”加粗體)純玩區塊鏈科技的先行者”,主要專心於比特幣與以太幣專案的投資。

截至2017年9月30日,RiotBlockchain的資產負債表裡的資產專案中,大頭是1300萬美元現金,以及在Coinsquare這個專案上的300萬美元“戰略性投資”(Coinsquare 12%股權),剩下的就是60萬美元(前世BiOptix如遺物一般的專利)和40萬美元的商譽。

根據公司的8-K報表,如果考慮到9月30日之後RiotBlockchain的其他一些“戰略性投資”舉動,還應該加上一家叫做TESS的區塊鏈概念公司52%的股權,以32萬美元和75000股股權置換為對價;還應該加上一筆規模更小的對一家叫Verady的“去中心化”概念公司的股權投資;再加上一些Riot Blockchain自己“挖礦”“挖幣”專案——而這些就是目前“納斯達克裡僅有的(“僅有的”加粗體)純玩區塊鏈科技的先行者”的全部區塊鏈佈局了。

Coinsquare是一個虛擬貨幣的交易平臺(或稱其為“交易所”),雖然號稱加拿大第二大虛擬貨幣交易所,但一天也就交易500枚比特幣,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Bitfinex比特幣日交易量可達10萬枚。根據coinmarketcap.com提供的資料,Coinsquare的比特幣日交易量排名在全球70名開外。 而另一筆“重磅”投資佈局,TESS提供“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基於區塊鏈的託管服務”,目前該公司一共七個員工。

順便說一句,Riot Blockchain投資的公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網站域名都以.io結尾,給人一種很炫酷很極客的感覺。io的原意是“英屬印度洋地區頂級域名”,聽說在尖端IT的公司裡特別風行,不知道在.com泡沫幾十年後,會不會迎來一波.io泡沫。

當然PPT裡是不會告訴你以上這些資訊的。PPT裡把Coinsquare描述得如同是下一個紐交所,把TESS的支付系統描述得如同是下一代支付模型,全然不顧這些公司目前火苗一般的體量。

事實證明,本次改名一筆萬金,這份PPT字字珠璣,“股東價值”得到昇華,Riot Blockchain的股價至少翻了四番,市值直逼兩億美元。

區塊鏈技術或許真的會是貨幣的未來,正如當年也沒有太多人質疑網際網路是未來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新興行業不會產生泡沫,不代表投資者不會被這條食物鏈所吞噬。當年網際網路泡沫的破碎帶來的是一代人財富的大潰退,而這次區塊鏈所必將引發的泡沫又會走向何方,無人能知。有人說區塊鏈不一樣,這次不一樣。

但正如鄧普頓爵士所言:投資時最危險的五個字就是——這次不同了。在弄清區塊鏈的真實價值之前,其實我們更應該提防一些故意站在區塊鏈風口的大忽悠。

很多人說網際網路泡沫或許是個偽命題,因為將時間再拉長二十年,亞馬遜不是新高了嗎,Priceline不是新高了嗎,2000年或許只是一次比較劇烈的調整。但亞馬遜僅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孤例之一;而當時大多網際網路大佬——那些靠給公司名字加上.com而送其上風口浪尖的“暴亂者”們,他們如今又安在?


宣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宣告:本人不持有文中所提及的股票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