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BCH養雞,是噱頭還是行為藝術?

買賣虛擬貨幣

你投資的不僅是數字資產

而是整個區塊鏈時代

來源|一本區塊鏈 作者|棘輪 比薩

BCH/" target="_blank"">BCH社羣,一場至今仍未停止的直播影片,引起了大量粉絲的關注。


這是一次行為藝術:圍觀者只需將BCH轉到指定地址,飼料投餵機便會放出飼料,為影片中的雞群投食。


區塊鏈作為前沿科技,與前沿藝術的結合早已有之。它不僅為藝術家帶來了新的創作題材,也在革新藝術創作的協作模式,甚至版權理念。


“區塊鏈與藝術,並非毫無交集。”一位從事區塊鏈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說。


01區塊鏈養雞?



近日,一個用BCH養雞的有趣影片,在海外幣圈引發了關注。


10月26日,影片博主Mahlon Chase在YouTube上釋出了一段“養雞”影片,標題名為“用BCH餵雞”。


這段影片的內容十分簡陋,是對一段直播畫面的簡單翻攝。直播鏡頭對準的是一處飼料投餵器的雞舍,投餵器上印有BCH的Logo,一隻肥碩的雞正在大快朵頤,直到飼料被吃完。


直播畫面左上角,放置著一枚二維碼。影片博主解釋稱,觀眾只需要透過BCH錢包掃描二維碼,轉賬價值0.5美元以上的BCH到指定賬戶,5秒鐘之後,飼料投餵器就可以自動釋放飼料了。


作為示範,博主轉了價值0.5美元的BCH。很快,投餵器就釋放了一小堆飼料,瞬間又引來了兩隻雞,三隻雞一起興高采烈地品嚐美食。


這一有趣的影片,迅速引發了BCH愛好者的關注。在Twitch直播平臺,它獲得了5400次播放。


直播平臺畫面

短短几天時間,博主公佈的BCH地址,就收到了255筆轉賬,共計0.3229個BCH(約合137美元)。這意味著,影片中的這些雞,已經享用了255次大餐。


短短几天,博主便收到了255筆轉賬

“很有意思的專案,但這些雞不會過肥嗎?”在YouTube,有網友幽默表示。


幣圈玩家們將博主的嘗試稱為一場行為藝術。這位博主使用的飼料投餵機,實際上是一個經過改造後的糖果盒,名為CryptoCandy,在亞馬遜上售價60美元。


與此同時,在這段演示影片中,博主也給BCH錢包Handcash提供了大大的露出機會。不難猜出,這一行為藝術,大概率是Handcash錢包的一次營銷行動。



02借智慧合約創作


拋開BCH養雞的噱頭,這場行為藝術的設計並不複雜,也缺乏新意——如果把BCH轉賬換成支付寶、微信掃碼付款,最後展現出的行為藝術形式,並沒有什麼區別。


相比之下,將區塊鏈用於藝術設計領域的鼻祖專案——Plantoid,在探索區塊鏈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Plantoid可被譯作“植物仿生機器人”。在外觀形態上,Plantoid裝置取材於現實世界中的植物,裝置本身則大量採用金屬材料,並輔以電子燈光系統,以實現更多控制功能。


一座Plantoid

但與傳統裝置藝術不同的是,Plantoid的創作過程,依賴於一套區塊鏈智慧合約。也就是說,它的創作,是“去中心化”的。


“Plantoid不能被簡單視作一系列裝置藝術作品,它是存在於區塊鏈中的一種人工生命藝術形態。”Plantoid的發起人費莉皮(De Filippi)曾對外表示。


像現實世界中的植物一樣,Plantoid也有生長、繁殖等階段。在成長階段,Plantoid建立了一個智慧合約,任何有興趣參與這個專案的人,都可以將自己的數字資產傳送到這裡。


資產足夠之後,它們便將被用於招標,聘請藝術家、設計師、焊工等專業人士參與到Plantoid的設計工作中。


智慧合約同時也為所有募資者建立了一個DAO(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散式自治組織)。所有參與募資的使用者,共同擁有Plantoid最終形態的決定權。


與現實世界中的植物一樣,Plantoid同樣具備自己的DNA。它的設計規劃,如形狀、大小及更多細節元素,全部被記錄在了以太坊上。


DNA也為新Plantoid的設計規劃了方向——它們必須遵循上一代Plantoid的DNA,就像現實世界中的植物繁殖一樣。


當Plantoid募集到足夠多的數字資產,結束生長階段,並完成設計規劃後,該Plantoid的DAO便會將剩餘的數字資產用於懸賞,召集藝術家開始裝置藝術的最終制作。


如今,這個專案已經產生了數十件裝置藝術作品,參與的藝術家遍佈全球各地。自2017年起,Plantoid已在全球範圍內舉辦了數場展覽。

Plantoid展覽

區塊鏈不僅僅為藝術作品帶來了全新的創作及募資形式,也在改變藝術作品的版權觀念。


“傳統的版權法與Plantoid如植物一般的生長繁衍機制完全不同。”費·莉皮表示,“Plantoid依靠獨一無二的設計產生稀缺性,這讓藝術家有最大動力去傳播自己的作品,比利用版許可權制作品更有意義。”



03在隱秘處


有一個叫於煬的年輕人,也做了一件跟比特幣有關的行為藝術作品。它的名字,叫做《在隱秘處》——他把自己的比特幣地址列印在了一張紙幣上,並用它在超市買了一罐可樂。


“透過這樣的方式,在某一天,或許這個地址,會隨著這張鈔票進入中央銀行。”於煬告訴一本區塊鏈記者。


他是在去年比特幣價格大漲的時候開始關注比特幣的。


他發現,比特幣的設計理念,與很多藝術作品的創作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藝術史上,有很多作品討論過身份的匿名性問題,討論過烏托邦政治,但真正能把這種思想落地並被大規模使用的,就只有比特幣了。”


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比特幣就是一件藝術品,而中本聰就是這件藝術品的創作者。


中本聰的身份至今仍不被世人知曉,而在藝術界,最著名的匿名藝術家是班克斯。據稱,他的街頭藝術品,售價可高達100萬英鎊。


“班克斯曾經做過一個行為藝術:把有自己簽名的畫作,委託給一位在街頭擺攤的老頭出售,一幅幾美元,結果無人問津。但當這些畫被拿到拍賣行後,賣到了幾十萬美元一幅。”於煬說,“這也許就是中心化機構的荒誕之處吧。”


創作《在隱秘處》後,他表示,假如銀行系統是一個機器,自己想做的,就是在裡面放一粒沙。


“它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但會永遠在那兒。”


從區塊鏈養雞,到複雜的裝置藝術Plantoid,區塊鏈正在賦予藝術家更多的靈感,也帶給他們更多的創作工具。


也許,前沿科技與先鋒藝術從來就不曾對立。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