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鏈Bystack:尋找殺手級“資產”(上)

買賣虛擬貨幣
“尋找殺手級應用”是一個響噹噹的區塊鏈口號,也是懸在無數區塊鏈創業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創業者們憂慮如若稍晚一步,就會被別人搶在前面,追悔莫及。但是,在區塊鏈這條賽道上有著全新的競爭邏輯。我們不光需要殺手級“應用”,也要去尋找殺手級“資產”。一、從“殺手級網站”到“殺手級應用”如果你是2000年前生人,你一定會對PC網際網路向移動網際網路遷移的大潮印象深刻,這波大潮催生出了現存大多數網際網路獨角獸,人們的生活也被很大的改變。這波改變中,最顯而易見的改變是手機螢幕代替了電腦螢幕成為人們接觸網際網路的最大終端,誰能夠佔領手機這塊“更小”的螢幕,誰就能佔領移動網際網路這個“更大”的世界。顯然,一開始就有很多聰明的人想到了這一點,這些先知先覺的創業者有一個樸素的認識——“要把電腦的網站改成手機的網站”。

這是一種非常符合直覺慣性的認知,因為手機和電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螢幕更小了、介面變垂直了,原有的電腦網站如果直接用手機開啟,速度慢且介面醜陋。創業者們無法容忍並且迅速採取了改造行動。

很快,我們看到了一批在手機上的“網站”,這些網站以“WAP”而不是“WWW”為字首,字型排版都針對手機做最佳化,如上圖“3G門戶”紅極一時,在2006年獲IDG投資2000萬美金,當時能搜到很多電腦上搜不到的並且符合手機格式內容。

然而,創業者們很快發現在手機上做網站並不如預料的順利,雖然手機的網站介面做好看了,但是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卻沒有跟進過來。人們用手機只是偶爾訪問網站,IDG賭錯了,移動終端手機的入口不再是“網站”。

後來,我們知道,手機上真正崛起的是“應用”/“app”,只有“應用”才能適應移動網際網路的特性。

PC階段的網頁更多的展示純線上的內容,而移動網際網路階段的應用則和人們的本地生活(online to offline)密切的結合在一起,在社交(微信)、服務(美團)、出行(滴滴)等領域湧現出了觸及我們的現實互動需求的新生事物。在移動網際網路階段,殺手級應用才是王道。

二、新競爭邏輯:協議

如果我們把移動網際網路階段的“殺手級應用”搬到區塊鏈上會怎麼樣?這又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符合直覺慣性的認知,然而鑑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經驗,我們恰恰需要對慣性認知保持警惕。

事實上區塊鏈至少有兩個顯而易見的不同之處。

首先,區塊鏈世界的版本更新很慢,以比特幣區塊鏈為例,創立十年之後的今天它更新到了0.18.0版本,還不到1.0正式版本,而且版本迭代大多修改侷限於細枝末節。即便Bytom這樣的區塊鏈專案版本更新勤快,但是也遠低於網際網路的版本更新速度。

其次,區塊鏈世界操作介面是“錢包”,人們接觸區塊鏈的基本單元是交易、合約,基本賬戶是地址、公鑰、私鑰等,這和移動網際網路階段的安卓或者蘋果系統也是不同的。

這倆顯而易見的不同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不同。即,區塊鏈是協議。在2018年3月巴位元舉辦的區塊鏈風雲榜上長鋏提出:

“比特幣會不會被競爭者所取代’的問題是典型的網際網路思維。區塊鏈不應被視為一種軟體,而被視為一種協議,區塊鏈協議層價值超過應用層”。

這是一個特別有啟發的提法,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區塊鏈世界的版本更新如此緩慢且微小,原因在於協議是一種頂層架構,頂層架構必須小心謹慎的向前迭代。

並且,區塊鏈是關於價值的協議。區塊鏈一開始的構建就需要共識的承載,這些共識的消耗資源並且承載了價值的傳輸,不管是交易、還是合約,所有區塊的安全性都像是保險櫃,在傳遞有價值的事務。

區塊鏈的協議屬性使得將移動網際網路階段的應用(如美團、滴滴)直接搬到區塊鏈上是不妥的,就像當年在移動網際網路終端上做網站一樣,我們需要的或許不是殺手級應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東西——殺手級資產。

三、從“殺手級應用”到“殺手級資產”

只有從資產角度出發,我們才能梳理出區塊鏈發展的歷史脈絡,也只有從資產和應用的矛盾辯證中分析,我們才可以看清未來的趨勢。

區塊鏈的協議的屬性決定了在發展區塊鏈的時候分化為兩條路線,一是從應用的角度出發,最佳化協議的效率和拓展性(包含建立多層架構);二是從資產的角度出發,最佳化協議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這兩條路線的競爭在大家不知不覺中愈演愈烈,這個競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08-2013 只有殺手級資產路線。

這個階段是區塊鏈專案是以比特幣、萊特幣為代表的,這個階段區塊鏈專注於資產本身。代幣本身被人以“金”、“銀”等資產為比喻,人們逐漸構建了關於比特幣是換一種“電子現金”(比特幣白皮書的標題定義--Electronic Cash)或者可炒作資產的共識。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比特幣極大的啟發了人們關於去中心化資產的認識。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資產是可以獨立於應用性存在的(我在下一篇文章中會有概述),雖然大部分人沒有沒有真正使用比特幣,即使是比特幣的交易也大部分發生在中心化的交易所,大部分人甚至沒有私鑰。但是,並不妨礙比特幣成為殺手級資產,就像大家不真實交易黃金但不影響黃金的資產地位。

第二個階段:2014-2018殺手級資產和應用路線交織。

2014年之後,以太坊正式誕生,如果說比特幣、萊特幣為代表的專案走的是資產路線,那麼ETH、EOS為代表的專案走的是應用的路線,相對應的,這比特幣萊特幣更多的是被當作資產來看待,而ETH、EOS代幣本身更多的是被當作費用來看待。

以太坊的誕生極大的啟發了人們對於去中心化應用的認識,人們發現不光是資產可以出現在區塊鏈上,原來合約也可以。有意思的是,在這一階段應用路線中並沒有跑出成功的應用,唯一說得上成功的卻是以太坊上以ERC20為代表的資產發行。

第三個階段:2019年至今 殺手級資產路線為主,但與應用路線融合。

如果從未來回顧2019年,我想有兩個專案的白皮書是耀眼的,一個是大名鼎鼎的Facebook Libra白皮書。關於Libra的解讀非常多,大家可以在巴位元上搜尋Libra,筆者在這裡這裡只是簡要敘述,Libra是想做一個“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但是Facebook刻意保持低調的還有另一個專案--Calibra。

Calibra是一個“錢包”專案,這個錢包專案相當於一個全球性有銀行牌照的支付寶。也就是說Libra是一個資產,Calibra是一個應用,資產和應用第一次融合在一起並且具備了殺手級的潛力。

第二個耀眼的專案是Bystack專案,雖然筆者是利益相關方,但是仍然要說這個專案和Bytom一起,構建了資產和應用融合的體系。

Bytom是從資產的角度保障資產本身的底層鏈,Bystack是基於Bytom向上拓展的滿足資產應用屬性的區塊鏈,所有的資產在Bytom上建立,最終的交割由Bytom實現,中間的靈活性、拓展性由Bystack補足。有了這些,我們並不特別強調DEFI的存在,我們強調的是資產本身——區塊鏈積分、遊戲資產、區塊鏈法定資產的產生。

四、總結

雖然2005年移動網際網路曖昧不明充滿陷阱,但是阻止不了人們前進的步伐。2019年的區塊鏈也充滿了陷阱與機會,我們面臨著路線的抉擇,殺手級資產還是殺手級應用,你說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