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中的聚合理論

買賣虛擬貨幣
前言:聚合理論是由Ben Thompson提出的,如果用它來理解DeFi會怎麼樣?本文試圖用聚合理論來解釋DeFi,它提出透過將信任和金融服務直接整合到生態系統的功能中,這抵消了傳統金融的信任優勢,從而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類似於Airbnb對酒店做的一樣。但從本質上來說,聚合理論適合於解釋中心化網際網路時代的公司的價值獲取方式,而不適合於解釋去中心化的DeFi平臺。至於什麼理論更適合?也歡迎大家一起思考和探討。本文作者Trent Elmore,由“藍狐筆記”社群的“SL”翻譯。傳統和數字的價值鏈

聚合理論用來解釋和理解一些公司的崛起方式,如Google、Facebook、Netflix、Uber以及AirBnB等是如何顛覆其傳統的同行並且在其產業中構建近乎壟斷的地位。它最終歸結為價值鏈,它是一個消費者市場,包括了供應商、分銷商以及消費者,以及這些價值鏈如何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而變化。

在前網際網路世界,供應和分銷被整合,想想編輯內容+報紙、影片內容+廣播能力、計程車+派遣。在所有的這些情況,分銷很難且昂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導致供應稀缺,你不會去建立和編輯內容,除非你有分銷渠道。當然,有分銷渠道的公司會向後整合進入供應領域,且他們的主要挑戰是最大化和保護其供應價值。

網際網路的核心顛覆是將分銷成本攤薄至幾乎為零。不是將編輯內容列印到成千上萬的報紙上,而是將其輸入併發布到網路上。其影響是造成供應的模組化:整個網路上存在大量的商品化供應。這是真正的數字化顛覆的標誌:當一個產業的供應是數字化和模組化時,現有的玩家要開始擔心了。這也意味著對於所有的金融科技革新,它們都還不算是真正的顛覆者。(藍狐筆記注:也就是說,金融科技並沒有出現像內容領域一樣的大量供應商的情況,所以金融科技的革新並沒有出現真正的顛覆性。但當DeFi到來時,一切可能發生改變。)

現有的商業模式受到如此大的威脅,因為商業的最難問題已經從“如何保護和最大化我的有限供應?”變成了“如何為客戶管理這些巨大的分散供應?”正如Ben Thompson所言,這種問題的轉變造成了價值鏈重點的轉變:

“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競爭的平臺:分銷商不再根據獨家供應商關係來進行競爭,這種關係中,消費者和使用者是次要的。相反,供應商可以商業化,這導致消費者/使用者成為第一優先順序。”

聚合理論網路效應+驅動因素

供應管理變成聚合者的關鍵問題。隨著數字商品的供應過剩,使用者在策劃和供應發現方面找到了最大的價值。谷歌搜尋結果和Netflix推薦提供策劃好的選擇,儘管Uber和Lyft自動為使用者分配最佳的選擇——但這兩種方法都依賴於將大量的供應變為方便的使用者體驗。將消費者看作最高優先順序,UX成為聚合者飛輪的起點。

聚合者的良性迴圈非常直觀:用更好的UX管理供應獲得更多的使用者,這會激勵更多的供應商加入到聚合者的平臺,這增加了使用者體驗和保持迴圈。這導致贏家通吃的場景,也就是其中的一兩家聚合者吸引了所有的使用者和供應商。

如上所述,這是相當直觀的,但底層驅動因素展示了聚合者的真實特徵。使用者體驗非常重要,因為聚合者跟使用者有直接關係。這些使用者以零邊際成本新增,允許平臺擴充套件。平臺必然是需求驅動的網路,其中供應商加入時被允許獲取使用者。

DeFi:資本模組化

對於聚合者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們如何獲得成功方面是值得去詳細瞭解的,因為在DeFi的開放生態系統中,事情會變得更加複雜。然而,從巨集觀層面,過程是相同的。AirBnB的例子跟DeFi產業尤其相關。

我們可以看到,酒店傳統上已經整合了房產和信任。你可以看到帶有希爾頓logo的大廈,並且你會相信可以在那裡度過一個安全夜晚。預訂由酒店逐個處理,因此它是模組化的,每個酒店都與客人有關係。另一方面,在AirBnB,它模組化了人們家中的房產,並將信任和預訂直接整合進入其App的核心體驗中,而這由使用者手中掌握。

Ben Thompson這裡所提及的宣告跟DeFi領域高度相關:

“信任的商品化對酒店的傷害遠超你的想象...在Airbnb之前時代的旅行者,會將信任作為優先考慮的事項。換句話說,Airbnb構建的平臺信任的含義並不是寄宿家庭房間,而現在比酒店更值得信任;相反,酒店的信任優勢已經被抵消,允許民宿在新的向量上競爭,包括便利性、成本以及環境因素。”

這當然是DeFi所代表的機會。在我們模組化資本(有自己的銀行)時,我們將信任和金融服務直接整合到生態系統的功能中。

這就是DeFi有意思的地方,然而,因為金融服務跟預訂不同。它們是一組多樣化的功能,相同的使用者需要訪問所有功能。因此,DeFi產品實際上看起來更像如下的產品:個人金融服務聚合使用者和供應商,之後聚合自己。

彙集聚合者:可組合性和DeFi價值鏈

跟傳統的聚合者不同,傳統的聚合者存在於封閉的系統和資料孤島中,DeFi的聚合者存在於開放的生態系統中,並且本身就是模組化的,也就是所謂的“金錢樂高”。這意味著,我們有資本聚合者、服務聚合者以及介面聚合者。

資本聚合者,像Compound、Set、b0x、dYdX等,都是提供金融服務功能的底層協議。由於他們提供更好的UX,贏得更多的使用者,吸引更多的供應商,因此它們在更高層面自然地聚合。

這些更高階別的聚合者將會獲得更多的使用者和供應商,這意味著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們易於整合和安全,而不是使用者體驗。這讓我相信,在這個層面,沒有贏家通吃,特別是服務的聚合者(如Topo)透過演算法而不是品牌名聲或使用者介面來路由資本。

如果Uber/Lyft的競爭者們想挑戰這些app的主導地位,它們需要超級獨特的價值支柱來贏得使用者和供應商。(藍狐筆記注:也就是說至少10倍以上的壓倒性優勢)如果一個平臺想挑戰Compound,它們需要做的是提供更好的費率、更易於整合、更高的安全性、能插入一些平臺(如Topo)來獲得必要的流動性。

在資本聚合者之上的一層,我們有服務聚合者,它們在協議之間提供互操作性,與此同時,增加額外功能。這就是Topo、Totle、Staked、Dex.Ag、idle Finance、MetaMoneyMarket等所處的領域。

這裡的核心信念是模組化供應本質上是混亂的,當我們談論圍繞人們財務的全新市場結構和激勵機制時,為使用者提供簡單的方法來了解他們正在有效分配資金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與資本聚合者不同,使用者體驗在這個層面是最高優先順序的,由於服務聚合者尋求抽象複雜性和自動化決策,同時選擇既擁有使用者又允許來自於上面的整合。

在價值鏈的頂部,有介面聚合者,例如錢包、資產管理器等,它們給使用者提供單一的接觸點,以訪問底層功能。介面聚合者專注於擁有使用者,傳統聚合者的授權,以及聚合飛輪的起點。然而,飛輪必須從差異化的UX開始,還不清楚,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這是否可能,在這個系統中任何人都可以插入和複製功能。

我們從Zerion、Argent、DeFiSaver以及Instadapp的產品中可以看到這一點,所有這些產品都基本上抽象了相同的底層智慧合約,以提供相同的功能。這並不是說這些服務沒用,因為它們是關鍵的和高質量的產品,這僅僅是一個關於該策略能否產生重大網路效應的問題。

顯而易見的是,這只是對當前生態系統的過於簡化的描述,而且我們看到跟服務和介面聚合者相關的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兩個小組以輕微不同的方式嘗試使用者體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將會融入自己的方法。

問題多於答案?

從以上彙集聚合者模型來看,其中一個清晰的結論是,開放生態系統跟封閉生態系統的執行方式非常不同。我們看到上述的所有聚合者都有傳統聚合者(使用者的零邊際成本、需求驅動的網路、不斷提高的使用者體驗品質)的一些印記。

最終來說,這意味著聚合理論並非是評估基於DeFi網路的平臺價值累計的理想框架。它引發的問題多於答案。流動性為王,還是使用者為王?分叉現有協議會有什麼影響?當擁有大量使用者群的更保守的錢包提供商進入這個領域,會發生什麼情況?

聚焦:以太坊作為聚合者

雖然透過聚合理論的透鏡來評估DeFi並未提供清晰的答案,但它確實為作為整體的DeFi提出了有效的框架。

儘管只有時間能夠告訴我們以太坊平臺如何產生價值,但我們已經看到以太坊有了聚合的贏家通吃的效應。它的核心使用者體驗給其網路帶來了使用者和供應商,這是其他區塊鏈上所沒有看到的,那些基於其構建的專案只會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和其他建設者以及使用者。

說以太坊會贏得DeFi遊戲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聚合者理論為這一論斷提供了更多的權重,而不僅僅是說“以太坊有更多的開發者”之類的。正是這些開發者創造的使用者體驗加速了聚合者的良性迴圈。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