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價值全新敘事:比特幣會淘汰所有其他貨幣

買賣虛擬貨幣
萬字巨集文,講述貨幣在文明社會的作用,解釋為何世界將轉向一種單一貨幣,以及為何比特幣將成為淘汰其他所有貨幣的唯一選擇。富達集團數字資產部門推薦閱讀,在推特上獲得 1500 多個點贊。撰文:Parker Lewis,Unchained Capital 業務拓展負責人編譯:Perry Wang一談到比特幣的普及,有兩個規則似乎永不會錯。一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買得太晚,二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本該買更多。每個規則都有例外,但比特幣卻不可思議的總讓人心理扭曲。人們發現,總髮行量 2100 萬竟是如此小的一個數字。並且,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比特幣的固定發行量得到了可靠保證,而且各種貨幣網路會匯聚到某個單一媒介上時,2100 萬就顯得更小了。
比特幣的貨幣屬性的可信度不斷加強,再加上貨幣的趨同性,兩者驅動著對比特幣的更大需求,而這種需求又加劇了比特幣固定供應量的稀缺性。因此,比特幣作為一個貨幣媒介,其價值在不斷提升。當人們在比特幣迷宮般的世界裡瞭解得越多,這一點就會越明顯。不過,業外人士不難發現,類似的加密貨幣實在太多了。誠然,比特幣現在「領先」,但市面上還有數千個加密貨幣,你怎麼就能肯定比特幣不會成為 Myspace 那種暫時領先最終灰飛煙滅的明星呢?你怎麼能肯定不會有什麼新東西取代比特幣呢?比特幣會成為主導性的全球貨幣?這一想法聽起來可能很瘋狂,但如果自上而下的、按概率加權的角度評估一下,這種事情還是有可能的。

目前,比特幣有 1000 多種數字貨幣競爭對手,而它們看上去沒什麼太多區別。比特幣目前的購買力為 1500 億美元,與支援 250 萬億美元債務的全球金融體系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單單黃金的購買力就達到 8 萬億美元(相當於比特幣的 50 倍)。誕生於 2008 年金融海嘯的灰燼之上、到目前僅 11 年曆史的比特幣,能有多大的機會從零開始變成主導性的全球貨幣?這一想法聽上去很可笑,或者看上去可能性低得不值得考慮。但是,如果自下而上考察,並基於幾個基本原則來推理,那麼,1000 多個其他加密貨幣就淪為了背景噪音。當各種因素綜合到一起,幾條基本原理就可以使看起來複雜而無法辨別的事物變得簡單明瞭。要從一千種可能性中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似乎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可行的。但如果依據一條或幾條基本原則消除了其中 999 種可能性,找到合理答案的可行性就大大提高了。

這是消除噪音並專注於真正重要目標的路線圖。對於這些問題,每個人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這是一條路徑,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比特幣一直勝過其他所有貨幣,且未來能否一直如此。

貨幣是一種基本必需品,但不是一個集體幻覺,也不是一個共有的信念體系。人們之所以選擇比特幣,是因為它具有某種獨特的屬性,使其作為一種金錢形式比其他所有貨幣更優秀。因為貨幣是一種針對主體間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貨幣體系趨向於匯聚於某個單一媒介上。

或者更確切地說,各種經濟體系會由於貨幣的功能而從某個單一媒介中浮現出來。比特幣固有的屬性正促使市場匯聚於其上,並將之作為傳遞和衡量價值的一個工具,因為它比任何其他貨幣媒介更能促進一種如階躍函式似的提升。只要你從根本上認定,貨幣是一種必需品,而且貨幣系統會自然而然地匯聚,那麼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集中在:比特幣是否比其他競爭者能更好的滿足這一貨幣功能?

金錢是一種必需品

我們知道,沒有金錢就不會有文明。沒有金錢就不會有飛機、汽車,不會有 iPhone,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能力會受到嚴重損害。沒有金錢起作用,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就無法平靜的生活在一座城市、一個州或者一個國家。金錢是經濟品,可以讓食品可靠地出現在雜貨店的貨架上,讓加油站有油可加,讓電力為房屋供電,讓水源充足等。

是金錢使世界運轉起來,如果不是錢的作用,這個世界不會按大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那個樣子運轉。這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功能。人們對此理解很少,因為通常沒有有意識地考慮過這一點。在發達國家,可靠的金錢天經地義。透過錢的協調功能而提供的基本必需品也被當做天經地義。

我們可以拿一家本地商超,或者在一家小店彙總的各種需求為例。實現這樣一個小店的功能所需要的人力貢獻和技能,數量多得難以置信。從店面自身的協調合作、到單個商品的包裝、到技術提供商、到物流體系、運輸網路、支付系統,再延伸到每一件商品。然後再考慮一下貨架上每件商品的輸入。這個商超還只是服務端,而每件輸入商品的生產都有自己不同的供應鏈。這只是當代奇觀的一個例子。要解構一個當代電信網路、電網或水和垃圾管理系統的各種輸入也同樣複雜。每個經濟網路及其中的參與者都互相依賴。食品生產者依靠他人滿足其能源需求、提供電信服務、物流和清潔水等,反之亦然。幾乎所有經濟網路都互相連線,而且都透過貨幣的協調功能而成為可能。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利益和喜好來貢獻自己的技能:今天因為自己提供的價值而收錢,未來再用這筆錢獲取他人創造的特定價值。

這一切不是偶然發生的。一些不太嚴謹的思考者認為,金錢是一種集體幻覺,或者其價值源自政府。實際上,金錢是人類發明的一種工具,用以促成貿易,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

金錢作為一系列當前和未來交易的中介,便利了這些活動。不存在有意識的控制或指示,市場參與者在評估不同的商品價值時,最後選中了將錢作為最適合的將當前價值轉換為未來價值的表達工具。儘管個人的消費偏好因人而異並且不斷變化,但交換的需求是普遍的,並且功能也是統一的。對於每個個體而言,當前產生的價值透過金錢可以在未來轉化為消費。人們在房屋、車、食品、休閒等地方投入的價值會隨著時間自然變化,並且在邏輯上因人而異。但是消費的需求和傳達偏好的需求不會變,並在主體間互動的基礎上適用於所有個體。

金錢的存在傳達了這些偏好,並最終傳遞了價值。但所有價值都是主觀的(而不是內建的),而金錢構成了表達價值、更重要的是表達相對價值的基礎。

貨幣代表著一種集體認知,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一傳達個人偏好的共同語言受益。它彙總並衡量一個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間點的所有個體的偏好,如果沒有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共同常量,就不能或至少不能高效率地傳達價值。可以將金錢視作這個常量,作為衡量其它所有商品的基準。如果它不存在,差不多每個人都將進入停滯狀態,無法就任何事物的價值達成共識。透過與某一常量進行比較,才有可能辨別兩種商品的相對價值。數十億有各自獨一無二的偏好的個人,生產了數十億的商品和服務。透過匯聚於金錢這一形式,所有偏好得以彙總和傳達,一個價格體系最終浮現。透過用一個共同中介(金錢)來衡量和表達所有商品的價值,才有可能瞭解一種商品(或資源)相對於其他商品的價值。

如果不使用某個共同的貨幣,就不會有價格的概念。沒有價格的概念,就不可能進行任何範圍的經濟計算。擁有了經濟計算的能力,人們才能透過價格系統傳遞的資訊而採取獨立行動,透過了解他人的需求來更好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實際上,這是一個讓供求結構得以成型的價格系統,並最終成為一個必需品,因為它提供了資訊傳達,否則基本需求就無法被滿足。

想象一下,如果你消費的東西都沒有可辨認的價格,那麼你會知道要生產多少才能獲得自己喜歡的商品嗎?接著你會意識到:如果不存在某種形式的價格表達,你就無法瞭解自己生產的價值是多少,也無法瞭解他人生產的商品和服務有多少價值。這變成一個死迴圈,正是金錢使得一個經濟體的基礎結構透過價格體系而建立起來。儘管金錢常常被認為是萬惡之源,但金錢也可能是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偶然發明,而且也不是透過有意識的控制而建立的。

我有意使用「奇蹟」一詞讓讀者感到震驚,擺脫我們總是歸功於機制的自滿情緒。我堅信,如果這是人為設計的結果,如果人們受價格變化的引導,意識到自己決策的意義遠遠不止滿足於當前的目標,那麼該機制可以被譽為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但它的不幸是雙重的,它不是人為設計的產物,而且受其引導的人們通常並不清楚為什麼要去做自己的工作。但是那些鼓吹「有意識方向」的人一一以及那些不相信任何事情是可以在沒有設計 (甚至我們人類都不能理解的情況下)就已經發展起來的人,應該記住這一點:問題恰恰是如何將資源利用的範圍擴充套件到任何個人意識不能控制的範圍;如何免去有意識控制的需要,以及如何提供誘因,使個人能夠做理想的事情而無需任何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 

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

各個經濟體系匯聚於一個貨幣媒介

矽谷近期思維使許多人相信,未來可能會存在數百種甚至數千種貨幣。機器將進行所有計算!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會搞定一切。理智上比較「靠譜」的觀點是,95% 的加密貨幣多半會失敗,但會留下一些「有趣的」專案。「實在很難知道哪一個會成功」。「就像風險投資一樣,大多數會失敗,但是贏的那個會大贏。」至少,這是矽谷大多數人給你灌輸的觀點,因為它是以企業投資方面的歷史經驗作參照的一套說辭。但實際上這是缺乏基本原則的閃爍其詞,也是用一箇舊公式去套一個完全不同型別的問題。

把比特幣與技術初創企業的發展節奏關聯起來以形成一個思維框架,這樣做似乎挺合理的,但其實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假定兩個(或多個)貨幣媒介之間的競爭會與兩家企業競爭的模式存在某種相似,這是不合邏輯的。企業參加的是以資本為武器的軍備競賽;為此他們需要金錢來協調經濟活動。如何拿到錢?答案是透過用錢來協調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並透過出售產出獲得更多的錢(利潤)。本質上,企業爭奪同一個池子裡的資金來積累資本。錢是讓輪子運轉的工具。沒有錢,根本不可能協調所有必需的個人技能,也不能從複雜的現代供應鏈裡產出商品和服務。如果不是一大批人接受某一共同的貨幣形式,這一切也不可能。

擁有單一的交換媒介,只要願意使用這種交換媒介的人數不斷增長,經濟規模就不斷增大。經濟規模越大,從交換和專業化獲取收益的機會就越大,可能更重要的是,生產結構可以變得鏈條更長、更復雜。

經濟學家 Saifedean Ammous《比特幣本位》

在生產的供應鏈中,金錢扮演著與任何商品或服務都不一樣的職能。區別在於,一個是偏好的滿足(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一個是偏好的協調(貨幣)。偏好的滿足依賴於偏好的協調,而偏好的協調則依賴於價格體系。只有當一切匯聚於某個單一貨幣媒介時,作為其衍生品的價格體系才會形成。沒有價格體系,就不會有勞動分工,至少達不到使複雜供應鏈發揮作用的程度。在考慮多貨幣的世界時,這是多數人最容易忽視的一個根本原則。任何價格系統都衍生於某個單一貨幣。如果不是大規模的個人生產各種各樣的商品和服務,並透過一個共同的中介傳達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價格概念根本就不會出現。要發揮金錢和價格的作用,匯聚於某個單一媒介是前提條件。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各經濟體系是從某個單一貨幣媒介中浮現出來的,而不是匯聚在其上。無數個體匯聚在某個貨幣媒介上,而結果就是一個經濟體系。 

其他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在於消費,而貨幣的價值在於交換。當你選擇將價值(時間、勞動力和物質資本的主觀輸出)轉換為一種貨幣商品時,你所購買的是一種交換的好處。每個人的消費偏好是獨特的,而金錢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功能:搭建了現在與未來(無論是一天、一週、一年還是更長)的橋樑。在任何對當前價值的交換中,都存在某種時間連續物,直到下一次未來的交換。在交換的時點,每個人都必須做出選擇,哪種貨幣能將當前創造的價值儲存到未來。是 A 或 B?雖然一個人可以選擇持有一種或多種貨幣,但如果只有一種貨幣,這件事的效率會高很多。某個貨幣會比其它貨幣更好地儲存未來的購買力。每個人憑直覺就能理解這一點,並基於一種貨幣相對於另一種貨幣的固有特性作出決策。儘管在決定使用哪種貨幣時,一個人的偏好會受其他人偏好的影響,但每個人都在進行獨立評估,以識別各貨幣的相對優勢。並非巧合,市場會匯聚在單一媒介上,因為每個人都試圖解決未來交換這個問題,人與人的偏好相互依賴。

終極目標是達成共識,使得每個人都可以與範圍最廣、相關性最強的交易夥伴進行溝通和交換。總體而言,這是基於主體間需求對有形商品進行的一次客觀評估。重點是找到一個每人都認可的合適的物品:i)一個相對常量,ii)可測量, iii)可用於交換。常量的存在建立了以前不存在的秩序,但該常量還必須同時充當衡量工具和交換手段。這些特性組合到一起,通常被描述為聚集了稀缺、持久、可互替、可分割和可轉移等屬性,而恰好只有金錢滿足這些屬性。很少有商品同時具備這些屬性,每種商品都是獨特的,其固有屬性導致其在經濟體內履行某些職能時可能更好或更糟。A 與 B 總是不同,而且,完美具備上述屬性組合的貨幣類商品如此稀少,以至於彼此之間的差別不會是微不足道的。

更實際的情況是,大家同意透過某個單一貨幣商品來表達價值,因為這既符合個人也符合集體的利益。這本身就是問題所在:如何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傳達價值。如果無法達成共識,整個運作都會無法推進。但正是貨幣商品本身的特性促成了融合和共識。一個由成千上萬種貨幣構成的世界這種想法完全忽視了這些基本原則。只有在同一媒介上匯聚極大規模的個體,才能發掘出實際所需要的資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將某個共同媒介作為促進交換的工具,這一媒介的價值才會增加。根本原因在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匯聚在這種媒介上,這一媒介會積累越來越多的資訊,其效用也隨之提升。

我們可以把每個人視為潛在的交易夥伴。當人們都採用同一個通用媒介作為價值的標準時,貨幣網路中現有的所有參與者都將獲得新的交易夥伴,加入這個網路就能獲得同樣的好處。因為存在互惠互利,於是選擇的範圍也隨之擴大。

隨著貨幣網路的擴張,會有更多商品透過這個共同的交易媒介來估價。出現了更多的商品價格,也就有了更多的相對價格。這個通用媒介上匯聚了越來越多的資訊,此網路中的所有人(以及整個網路)都可以靠它來更好地協調資源並響應不斷變化的偏好。隨著這個通用媒介傳達出更多個體生產出的更多商品的更多資訊,這個常量變得更有價值,且本質上更加可靠。隨著越來越多的可變資訊透過這一通用媒介來傳達,該常量也就變得更加穩定。

隨著某一貨幣網路的普及量增加一個數量級(10 倍),可能的網路連線數也許會增加兩個數量級(100 倍)。這不但證明了普及率帶來的互惠,也凸顯了將價值轉換到一個較小貨幣網路的後果。網路規模如果縮小十分之一,其潛在連線數就變為 1%。各網路的分佈並不都是相等的,但是一個較大的貨幣網路可以轉化為一個更可靠的傳達資訊的常量——密度更高、相關性更高的資訊,以及更大範圍的選擇權。當人們思考要使用哪一個媒介時,貨幣網路的規模以及對該網路未來的增長預期,將成為這個主體間的 A /B 測試的關鍵考量因素。雖然每個人可以維持社會關係的人數本質上是有限的,但貨幣網路並不會受到相同的限制。正是貨幣讓人類能夠擺脫鄧巴數(指能與某個人維持緊密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通常人們認為是 150)的限制。一個貨幣網路可以讓數百萬(如果不是數億)互不相識的人在該網路的終端貢獻價值,且只需較少的直接連線。

最終,貨幣網路會積累其他所有網路的價值,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網路,其他網路效應都不會存在。如果沒有某個通用貨幣去協調各種經濟投入、啟動積極的價格反饋迴路,複雜的網路就無法形成。任何貨幣網路都需要以某一通用貨幣為基礎,有了它才會有其他價值網路的形成。它提供了傳達價值的共同語言,並最終促成了貿易和專業化,並有機地創造出一種能力,使資源的使用可以突破「有意識控制」(借用哈耶克的概念)的範圍。在衡量某個社交網路、物流網路、電信網路、電網等的網路效應時,把它們加在一起,就是一個貨幣網路的價值。一個貨幣網路不僅為所有其他價值網路的形成提供了基礎,而且該網路的貨幣也是訪問該貨幣網路內所有衍生網路的鑰匙。該通用貨幣就相當於引擎和石油。

沒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法郎、人民幣、盧布、里拉、比索等貨幣在今天共存,但這並不是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經濟體的自然結果。其實,當今存在的每一種法定貨幣都代表著黃金的某一部分,而世界以前正是匯聚在黃金之上,將之作為一種貨幣標準。

沒有政府的強力干預,任何法幣都不會存在;而如果不是因為黃金此前作為(唯一的)貨幣媒介存在,法幣也不會出現。所有法幣系統無非就是證明了黃金作為貨幣媒介的失敗,當然,現代貨幣理論家和黃金擁躉永遠不會承認這一點。

法幣制度不過是一具移動的殭屍。金本位制於 1971 年被正式拋棄,此後基於地域管轄的法幣制度的存在僅代表著一段時間暫時的對自由市場貨幣力量的偏離。現代法幣系統只不過一直在苟延殘喘,因為法幣制度本身造成的問題仍然找不到解決方案。而比特幣正是這個解決方案,自比特幣建立以來,人們一直在向比特幣匯聚,將之作為一種新的貨幣標準;隨著相關知識的自然傳播,這一趨勢將一直持續。

條條大路匯於比特幣

最大的常量:有限的稀缺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逐漸匯聚於比特幣,其價值也不斷攀升,因為它提供了優於其他任何形式貨幣的常量。比特幣有一個最優的貨幣政策,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該政策得到可靠的實施。比特幣的供應量永遠不會超過 2100 萬枚,整個體系無需一點點信任元素。

比特幣供應量封頂是由網路共識機制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實現的。誰都無需信任誰,但每個人都在獨立地強化這一規則。整合這兩個功能的比特幣正逐漸成為有史以來最稀缺的貨幣形式。有限的稀缺性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貨幣都未曾或永遠不會實現的一種特性,而這種稀缺性從根本上推動了對比特幣的需求。

但稀缺性具有兩面性。供應量封頂可能是主要的吸引力所在,但需求是造成稀缺的關鍵,這一點經常被忽視。實際上是需求使得稀缺性作為交易中的常量而產生效用。在需求增加而供應完全缺乏彈性的雙向作用下,比特幣變得越來越稀缺。

供應量封頂的稀缺性創造了需求,而需求增加則造成了更大的稀缺。聽起來像無限迴圈的圓,實際上也是如此。如果世界上有 2100 萬枚比特幣,而只有 1 個人認為其有價值,那麼比特幣將不會稀缺,也沒什麼用處。但如果有 1 億人認為比特幣有價值,那麼 2100 萬枚將開始顯得稀缺。而如果網路規模增長到 10 億人,那麼 2100 萬枚將變得極為稀缺,而比特幣作為一個常量,它的實用性就更高了。

由於供應量封頂,需求的不斷增加自然會導致比特幣的持有更加分散。可以流通的比特幣數量就那麼多,由於越來越多的人持幣,蛋糕最終被分成越來越小的份額。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比特幣的價值,這個網路不僅實用性不斷提升,而且也變得更加安全。隨著更多人透過這個更可靠的常量以相同的價值語言進行交流,該網路也變得更有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網路共識機制,整個系統越來越能抵禦腐敗,也越來越安全。

請注意,區塊鏈與供應量封頂並沒有必然聯絡,而比特幣的供應量的規劃之所以可信,並不是因為軟體的設定。2100 萬枚之所以可信,是因為它基於去中心化的治理,並有越來越多的網路參與者。2100 萬成為一個越來越可信的固定數字,是因為有更多的人參與共識,隨著每個人控制的網路份額越來越小,它最終成為一個更可靠的常量。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多,安全性和實用性也步調一致地跟上。下圖是全球比特幣使用者的分佈和相對密度(下面是網路節點的熱力圖)。隨著每個市場的覆蓋範圍和密度增加,比特幣作為常量的地位越來越鞏固。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比特幣網路,2100 萬這個數字變得越來越可信,在比特幣使用者心中,有限的稀缺性是比特幣與其他所有形式貨幣(傳統貨幣和競爭性加密貨幣)之間最大的不同。所有其他貨幣要麼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中心化(例如美元、歐元、日元、黃金),要麼從一開始就過於中心化(例如所有其他加密貨幣),在供應量方面不可能與 2100 萬限額展開競爭。中心化必然會產生對信任的依賴,最終,信任使任何貨幣的供應處於風險之中,這反過來削弱了需求並使其作為交易工具的效用被邊緣化。

當所有其他貨幣都依賴於信任時,比特幣提供的常量是無需信任的。2100 萬供應量封頂之所以可信,是因為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比特幣也越來越去中心化。其他任何形式的貨幣最好就是向比特幣看齊,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們會匯聚在一個單一的媒介上,而比特幣已經先發制人了。所有其他貨幣最終都在與一個完美的常量競爭,一個不會改變且不依賴於信任的常量。

每一筆交易都有各種形式的貨幣在互相競爭。如果一項資產的主要(或唯一)用途就是交換其他商品和服務,且沒有類似生產性資產(如股票或債券)那樣對收入流有承諾,那麼它必須作為一種貨幣形態而參與競爭。結果,任何這樣的資產都將會在完全相同的用例中與比特幣直接競爭,而且,沒有哪個貨幣可以提供更可靠的常量,因為比特幣已經存在且供應量是有限的。

由於人們會匯聚到一個單一媒介上,因此比特幣的稀缺性將在供需兩端一直得到強化,而由於貨幣競爭的反身性,所有其他貨幣都將被相反的作用力影響。兩種貨幣商品之間的區別不是無關緊要的,個人決定用這個媒介而不用那種媒介進行交易,其影響也不是微不足道的。金錢是一個主體間的問題,選擇某一種貨幣媒介就是對另一種貨幣媒介的明確拒絕,這反過來導致一個網路以另一個網路為代價而獲得價值(和效用)。隨著比特幣變得越來越稀缺和作為常量的地位更穩定,其他貨幣變得越來越不稀缺,越來越可變。

貨幣競爭是零和遊戲,相對稀缺性、供需兩端的動態關係等因素,構成了兩種貨幣媒介的根本區別,這種區別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並變得越來越明顯。

但是請記住,為了稀缺而稀缺,不是任何貨幣的目標。相反,提供最大常量的那個貨幣能最有效地促進交易。稀缺性最大的那個貨幣商品能最好地保值,以應對當前與未來之間的交易。所有其他商品的相對價格和相對價值,是人們從貨幣協調功能中最希望獲得的資訊,在每次交易中,每個人有動力將今日到未來的價值最大化。比特幣的有限稀缺性為當前交易的價值保留到將來提供了最大保障,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定比特幣是相對稀缺性最大的貨幣商品,其價格穩定將浮現為一種特性。

請參閱 Bitcoin is Not Too Volatile: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414446272834.htm

最好的度量工具:可分割性

雖然稀缺性是基礎,但並非所有稀缺商品都具有貨幣功能。要想發揮傳達價值的功能,一個貨幣商品必須是相對穩定的、易於度量的且具備交易功能。尺子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測量工具,但它並不稀缺,也不容易被分割成更大或更小的單位來用於交易。在交易中,一種稀缺且可度量的貨幣商品可以用於度量其他所有商品;易於切分且易於傳遞的貨幣單位,才能在交易中有實際用途。

比特幣既有有限稀缺性,又可分割為小數點後八位(0.00000001 或一個比特幣的億分之一),還可以傳送任何金額的價值。在金錢這一大背景下,僅僅為了稀缺而稀缺,不一定是有價值的,可分割性也不是。但二者集於一身就有價值了,特別是當每個細分的單元都是可互替的——每一個體單元實質上是可互換的,且每一部分與其他部分是無法區分的。正是這些特性的組合,使得比特幣不僅成為一個完美的常量,也能有效的測度價值、促成交易。

在程式碼中,一枚比特幣實際表示為 100,000,000 個子單位,最小的單位稱為 1 聰(satoshi,或簡稱為 sat)。技術上講,一個比特幣就是 100,000,000 聰。當前比特幣交易價格在 9000 美元左右,那麼 1 聰約等於 1 美分的二十分之一。本質上任何人都可以將任何數量的價值兌換成比特幣。比特幣,以及任何貨幣,都有一個目標,即在一系列交易之間儲存價值。

今天,為某個生產的價值接收比特幣,儲存起來,在未來消費比特幣,以換取他人產生的價值。無論金額多少,貨幣都是發揮相同的作用。可分割性的實際結果是,比特幣能夠度量任何一個或所有價值,從而能夠支援任何一個或所有采用。人們生產的價值範圍非常廣大,而可分割性允許所有人把比特幣作為一種儲蓄機制,不管儲存的價值是 50 美元還是 50,000 美元。一種有效的價值傳達工具,其度量的價值範圍應該能夠覆蓋所有人的生產,而比特幣可以完美地做到這一點。比特幣可以進行任意數量的分割和轉移,這一能力使其可以供所有人和所有生產的商品使用,無論其金額多少。

在貨幣競爭的 A/B 測試中,如果 A > B,則任何數量的 A 都會比任何數量的 B 更好地發揮貨幣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 50 美元還是 50,000 美元,相對於 B,A 的購買力都會增加。Coinbase 中某些幣顯得「便宜」,而比特幣顯得「貴」,不要被這些看起來像「更划算的交易」的幣種所迷惑。永遠記住,比特幣能夠分為較小或較大的單位,以儲存更少或更多的價值。

一個比特幣本質上是一個主觀設定的單位,任何貨幣的一個單位也是如此。市場檢驗的是 A 還是 B 更具有貨幣功能。這是一個主體間的決策,當市場在溝通到底哪個網路能透過價格和價值而有效地行使貨幣功能時,網路價值是輸出,而不是輸入。輸入是每個人評估這個貨幣本身相對於其它貨幣的屬性。如果在你的評估中比特幣為 A,那麼就沒有「太貴」一說。比特幣在任何時候都可能被高估或低估,但是每增加一個採用比特幣的人都會增加該網路的價值(回想一下關於交易夥伴+網路連線的討論)。

比特幣能被很容易的分為非常小的單位,這就允許幾乎無限數量的個人透過該網路來轉化和傳達價值。如果 A 優於 B,且 A 可以支援無限的採用,那麼最終就不會有對網路 B 的需求了。

隨著人們各自獨立地評估這個 A/B 測試,最終會有更多人採用比特幣,比特幣會被分成越來越小的單位(平均而言)。這是需求增加而供應固定的結果,作為這個過程的函式,該網路的價值實際上也隨之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比特幣的價值,作為網路的比特幣也越來越值錢。從本質上講,0.1 比特幣 = 1,000 美元比 1.0 比特幣 =  1000 美元更有價值,儘管按美元計價兩者的價值是一樣的。比特幣的總價值越高,更多的交易(最終是更多的貿易)才變成可能,但價值其實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把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結果。每個人擁有的比特幣的面值越來越小,但每個等價單位的購買力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在每一次交易中,每個人都在將他 / 她自己的價值傳達到這個網路上,而且這麼做都是以其他競爭網路的直接損失為代價。透過這一過程,一個新的價格被賦予到被每個人創造和衡量的價值上面,結果,比特幣累積了來自更廣大的交易夥伴的更多資訊。

雖然今天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可能還沒有用比特幣來報價,但每當有人將價值轉換為比特幣時,一個定價系統就會逐漸成形。即使是透過美元作為間接媒介,世界上某個特定個體所生產的價值,會以比特幣的一個單位來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樣做,基於每個個體,這一價值將逐漸轉化為一個越來越小的比特幣單元(平均而言)。結果就是,面值越來越小的比特幣可以被更多的人用來傳遞某個等值的價值,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用比特幣來度量,其衡量相對價值的能力只會增長。

由於比特幣可以衡量所有價值,而且可以被無限數量的個人採用,因此從長遠來看,它會使人們不再需要任何其他價值傳遞網路,因為變化率最低的貨幣形式最終可以傳達更完美的資訊。有限的稀缺性結合可分割性,可以創造極為強大的交易媒介。另外,由於其絕對的稀缺性,比特幣具有最低的最終變動率,而且它可以被細分為一美分的若干分之一,和其他任何貨幣相比,也就能更精確地度量價值。

最偉大的交易工具:可轉移性

有了這個底線,真正的制勝重拳變成了事實,比特幣可以透過一個通訊渠道不可撤銷地轉移,而不需要任何受信任的第三方作為中介。這與法幣系統中的數字支付根本不同,後者依賴於可信任中介。

總體而言,比特幣是優於任何其他形式貨幣的常量,可以被高度分割(和衡量),同時還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進行轉移。還能找到一個同時擁有這些屬性的其他商品嗎:有限稀缺性(最大的常量)+可分割性和可互替性(度量工具)+可透過某個通訊渠道傳送的能力(易於轉移)。在關於貨幣的匯聚冠軍的競爭中,這是所有其他貨幣商品要面對的問題。

要真正理解這種稀有的競爭,唯一方法就是一手體驗。任何人都可以在家用計算機上執行一個比特幣節點,以此來無需許可地訪問比特幣網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開啟計算機,無需許可或不依賴可信賴的第三方就可將一個有限稀缺的資源轉移給任何其他人,這種能力賦予人們強大的力量。數億人可以一致做到這一點,而無需任何人去信任網路中的其他任何參與者,這種情況不可思議,讓人難以完全理解。

比特幣通常被描述為數字黃金,但實際上這一說法並不合理。比特幣將實物黃金的優勢與數字美元的優勢結合在一起,且沒有後兩者的侷限性。黃金雖然稀缺,但很難分割和轉移,而美元很容易轉移,但並不稀缺。比特幣是有限稀缺、易於分割和易於轉移的貨幣。在目前貨幣系統中,黃金和所有法幣體系都依賴於信任,而比特幣是無需信任的。比特幣對這些體系的優缺點做了最佳化,這從根本上解釋了市場為什麼會逐漸(並將繼續)匯聚於比特幣來實現貨幣功能。 

比特幣淘汰其他所有貨幣

任何人只要認可這三個主要結論:i)金錢是一種基本必需品,ii)金錢不是一種集體幻覺,iii)經濟體系會在單一媒介上匯聚,那麼他 / 她將更有意識的去尋找最佳的貨幣形式。它需要能儲存未來的價值,並最終允許人們將自己的時間和技能轉化為多種多樣的選擇,選擇之多超出前幾代人的想象。最終,自由才是一種可靠的貨幣形式能夠提供的東西:追求個人興趣(專業化)的自由,以及用這種價值的產出換取他人創造的價值(交易)。

無論人們是否有意識的向自己提出這些問題,他們自然會被迫用行動來給出答案。他們將與那些有意識的提問者一樣得到同樣的答案。有意識的和潛意識的人群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因為基本真理不會變,而貨幣的功能是單一的:作為當前和未來一系列交易的媒介,它將為廣大人群提供傳達主觀價值的基線,人們將從這種交易和專業化中受益。金錢是一種必需品。某個商品的交易功能到底有多少,這裡面有一些可識別的屬性,而交易本質上是一個主體間問題。

要進入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多樣化的經濟體,擁有比特幣正成為入門的成本。比特幣是全球性的,人們可以在無需許可的情況下接入。因為比特幣成了所有參與者的共同語言,該網路的參與者就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並最終進行交易。交易夥伴越多,每一單位貨幣對每個持有人所提供的價值就越大。儘管可能總有司法管轄方面的摩擦會阻礙交易,但是,使用相同的通用貨幣能夠消除價值溝通中的摩擦根源,而比特幣供應量封頂將使它的定價機制能夠積累和傳達更完善的資訊,相對於任何其他形式的貨幣,其資訊傳達的失真度最小。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比特幣中儲存價值,其供應量封頂變得更加可信,其定價機制更加可靠和有意義。一個貨幣網路的新使用者既貢獻了價值,又因這一採用而實現了價值,這就是為什麼進入比特幣永不嫌遲、比特幣也永不嫌貴的原因。

比特幣有多複雜這一問題並不重要。歸根結底,比特幣會變成一個 A/B 測試。對資金的需求是真實的,社會中的個體最終將匯聚到最能實現交換功能的貨幣形態上。世界上沒有哪種貨幣比比特幣更稀缺,稀缺性將像引力一樣推動使用者的增長和價值的傳遞。今天,大多數億萬富翁都不瞭解比特幣。比特幣是一個機會均等的燒腦之物,但即使那些不懂比特幣的人最終也會依賴它。

圍繞比特幣有很多根本性的疑問: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似乎速度緩慢、擴容面臨挑戰、不常用於支付、挖礦消耗大量能源等等。大規模普及之後,穩定性就會接踵而至,其他所有已知的侷限性都將被解決,有限稀缺性,加上可衡量、可分割和轉移價值的能力,結合在一起會形成一個價值的函式。這就是比特幣的創新。

貨幣 A 供應量封頂。貨幣 B 則不是。貨幣 A 相對於貨幣 B 的價值不斷增加,貨幣 A 對於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繼續增加,而貨幣 B 則相反。我想要哪個?A 還是 B?作出正確的選擇吧,因為機會成本是您的時間和價值。各種原因都可以簡單解釋為什麼人們會選擇 A 而不是 B,而實際上真正起作用的是基本常識和生存本能。比特幣將淘汰其它所有貨幣,是因為經濟體系匯聚於單一貨幣,而比特幣具有最可信的貨幣屬性。

我認為,在將鑄幣權從政府手中奪走之前,我們不會擁有任何一種良性貨幣,我是說,我們不能透過暴力手段把它從政府手中奪走,我們能做的就是透過某種狡猾的迂迴方式,推出政府們無法阻止的新事物。

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本文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與 Unchained Capital 及我的同事無關。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