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V神、吳忌寒等大佬相聚上海分享了這些乾貨

買賣虛擬貨幣

整理 | Carol Chang   來源 | PANews

金秋九月,第四屆區塊鏈全球峰會如期而至。區塊鏈上應用,將在明年迎來大發展?區塊鏈的技術瓶頸會造成什麼結果?區塊鏈未來十年有哪些重要的技術課題?關於公鏈和聯盟鏈,你有哪些認知誤區?....肖風、李禮輝、Vitalik等區塊鏈大佬分享了最新觀點。


肖風

區塊鏈應用或於2019年迎來大發展

萬向控股副董事長、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表示,跨鏈、側鏈、子鏈以及分片、分割槽等提高區塊鏈效能、互操作性、安全性的技術,大部分都會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線。同時,他預測區塊鏈上應用,將在明年迎來大發展。


李禮輝

技術瓶頸讓區塊鏈技術未成顛覆之勢

9月11日,第四屆區塊鏈全球峰會上,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發表演講時表示,因為技術瓶頸的限制,當前區塊鏈技術的集中應用尚未形成顛覆性的競爭優勢。

具體瓶頸主要表現在:資料處理的能力有限,不能滿足高頻次、大規模的應用需求;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與現有金融IT系統的整合協同的程度仍然不夠高,升級維護不夠靈活;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散式賬本、密碼學、智慧合約等核心技術不斷更新,學習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週期長;區塊鏈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和法規建設有待在實踐中完善,尚未形成統一的規範和標準。鏈上資產和智慧合約的有效性還未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分散式架構下的責任主體並不明確,監管的難度大。

這些技術瓶頸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區塊鏈技術的集中應用無法形成顛覆之勢。李禮輝說道,資料處理能力不夠,就無法滿足業務的規模化需求。技術架構與現有系統的協同程度低,也讓維護的消耗升級。此外,技術人才培養週期長、技術標準和規章制度的不完善直接讓鏈上資產失去法律保護。


Vitalik

區塊鏈機制的設計與面臨的挑戰

設計更好的機制的目的是為了分配商品,擁有更好的管理制度,或者對公共產品的製造進行一些激勵和懲罰,最終實現社會的公平。但實施這樣的區塊鏈機制,將會面臨諸多挑戰。包括來自驗證者的操控、隱私問題、反Sybil攻擊和共謀機制。

他講到,分散式賬本會面臨著操控難題。無論是礦工還是驗證者,一旦他們選定了在這個區塊中打包的交易,他們就可以對於區塊進行攻擊。對於來自資料隱私的挑戰,Vitalik表示,許多機制的假設是提交到機制上的資訊是保密的,能被看到的只是外部的輸出。但是區塊鏈本身卻沒有這種保密功能。還有確保在二次方投票中參與者只有一個賬戶、如何防止賄賂投票參與者等挑戰。


吳忌寒

位元大陸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 

未來十年當中區塊鏈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會更大。區塊鏈未來十年有哪些重要的技術課題,以及這些技術課題會對區塊鏈技術的長期發展和生態構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在區塊鏈技術上面可以看到隱私性和安全性是存在一定的矛盾的。

其次,區塊鏈技術本身技術中立性帶來的挑戰。

第三,效能擴充套件。這些效能擴充套件的技術途徑,一些主要的技術框架今天已經在討論了。一是側鏈技術和跨鏈互動技術。如果將來這一塊能夠得到實際應用的話,中心化的解決方案是比較好的。二是閃電網路。閃電網路將只會預計在一些特殊場景上,它必須被包裝為使用者所不可感知的基礎工具。三是壓縮交易歷史的技術。四是採用硬體加速和平行性的軟體工程技術。這是最為切實可行的道路。

第四,擴充套件區塊鏈應用場景的專門技術。大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需要現實世界的重要事件在區塊鏈上面得到忠實的記錄;另一個是希望區塊鏈上的虛擬事件去驅動現實世界的物質產生變化。

第五,區塊鏈上的密碼學演算法的安全性。我們期待在第二個十年快要結束的時候,量子計算機開始區域成熟。

第六,區塊鏈的身份問題。在接下來的十年當中,區塊鏈如何綜合性的採用各種身份認證技術,來幫助大家使用區塊鏈,這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第七,智慧合約更強、降低開發難度。未來開發環境會不斷趨於成熟,有更多的開發者參與,開發成本會進一步降低。開發成本的降低,會刺激更多的應用誕生。

第八,人工智慧加區塊鏈。


馬智濤

五問聯盟鏈、公有鏈

圍繞著聯盟鏈跟公有鏈這兩套體系所存在的差異,以及它能夠帶來的價值。希望帶出來幾個問題,和大家一起去思考。

第一個問題,公有鏈是否為“公眾所有”。

從一開始區塊鏈公有鏈推出市場的時候,非常強調去中心化的理念,也非常強調它是屬於公有資產,並不歸屬於某個個體、某個企業。但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在市場上面幾條主要的公鏈,像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以太坊EOS,它的算力基本上還是集中在幾個大礦池手上,這是事實,這資料也可以在公開報告當中看到。所以公有鏈是否真正為“公眾所有”,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做一些思考。

第二個問題,公有鏈是否真正在服務“普羅大眾”?

最新的全球人口資料,全球人口76億,有上網習慣的個人有40億。真正參與全球公有鏈人數大約是2000萬。這是我們基於比特幣、以太坊錢包的資料總結出來的,也是行業比較認可的規模。從中可以看到,目前真正參與使用公有鏈提供服務的群體,還是非常少。佔全球人口真正有上網習慣網民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公有鏈是否真的在服務“普羅大眾”?

第三個問題,公有鏈能否承載“數字社會”使命?

2017年全球資料統計,全球範圍裡面管理的資料規模大概在230億個TB。微眾銀行的股東騰訊也在執行對外的公有云服務,它們可承載的資料規模大概是480萬TB。而從功能角度來講最豐富的以太坊,目前它承載的資料量小於1TB。先不看它提供的功能多樣性、應用多樣性,單單看它承載的資料量,公有鏈離真正能夠承載“數字社會”使命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

第四個問題,信任是否只能透過演算法來建立?

我們很強調演算法,透過演算法來做資料的隱私保護、信任的建立。但也要回答一個問題,演算法是否是唯一建立信任的手段呢?人類社會經過了這麼多年演變進化,事實上我們已經有很多現成的信任機制,這是經過了很多年人類歷史驗證積累下來的結果。比如可以依賴政府的信用,包括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的法律體系,包括各地的監管體系。透過發牌照給一些可信機構,讓他們經營一些高敏感、高風險的業務。我們也可以透過資產抵押實現徵信。在技術上面,也有很多標準組織來制定技術標準。這樣都是我們行之有效已久、一直積累下來的經驗,以及經過驗證的管理信任的體系。

我們不應該一下子把這些體系放棄掉,推倒重來。我們非常認可,演算法可以增加信任,但它不是唯一建立信任的手段。我們還是應該回過頭來看看,社會上已有的機制,怎麼去結合,來把信任建立起來。

第五個問題,聯盟鏈是否只能服務聯盟成員?

這也是一個誤區,不見得聯盟鏈只能服務聯盟成員。現在所有的企業,都會在網際網路上面向外部提供服務。我們認為聯盟鏈的參與機構,在組成聯盟的同時,同樣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面向公眾提供服務。所以聯盟鏈是否只能夠服務聯盟成員,我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清晰的。


副島豐

日本央行Fintech中心負責人 

副島豐介紹,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聯合研究的實驗性專案“STELLA”已將區塊鏈分散式賬本技術應用在了大額的支付系統(BOJ-NET)當中。

BOJ-NET是日本基礎支付系統,例如ATM、借記卡、信用卡、銀行匯款等交易都要在BOJ-NET中結算。其採用了適合大額現金一對一結算的流動性節省機制和類似支付寶一樣的付款交割系統。


Craig Dunn

ISO/TC 307主席  

區塊鏈在2018年開始慢慢的被主流媒體所接受,各種利益相關方開始瞭解區塊鏈、投資區塊鏈,同時也有人在質疑這項技術的潛力。Craig Dunn認為,這是任何創新技術都需要克服的階段。

對於區塊鏈技術標準的制定,Craig Dunn舉例說,開發3G標準的人並不知道在很短的時間內4G會出現並被應用,但他們的標準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這是因為,技術的標準很多都適用於快速發展的環境,在環境中技術的應用是不一致的,但是技術標準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所以體現出了技術標準以及創新的有效性。

有人認為現在制定區塊鏈領域標準還為時過早,但Craig Dunn表示,雖然過早地發展國際標準確實有時會存在風險,畢竟因為技術還在發展,但市場上的事實標準有時並不一定是建立標準最佳的方式。

最後,Craig Dunn還提到,中國現在在許多方面都是引領全球,特別是在聯盟鏈、私有鏈方面。所以,中國加入到區塊鏈國際標準的制定當中至關重要。


Eric Ly

Hub&LinkedIn 創始人 

對區塊鏈技術而言,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找到內在/潛在的價值。但問題在網際網路上,我們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信任,只有透過信任才能發起彼此之間的交易。

Hub的應用案例非常廣泛,涉及到了社交平臺、共享經濟、通訊、金融科技等。關於Hub背後的核心理念是我們所講的信任賭注,當參與者進行互動時會進行下注。比如說我要涉及到某一個交易中,首先我會自己下注,會支付一定的保障金。當交易進行的不是非常順利的話我們會有信任評審委員會決定交易雙方誰是可信的,誰是不可信的。這就是我們使用區塊鏈技術增強信任的一種方法。這可以應用到智慧合約以及其他交易領域裡。


George Ornbo 

Clearmatics CTO 

透過去中心化可以減少交易費以及減少系統中的單點故障。有不同的網路,有一些代表安全、有一些代表貿易合約,有一些代表的是結算。

在我們所工作的領域主要是跟金融市場打交道,也會發現有許多支付的應用,即使我們使用比特幣依然也要對它實時支付、轉帳進行檢查。我們也可以透過擴充套件性解決一些問題,但我們不知道這些解決方案提供的是否是非常開放的生態系統,希望建立廣義的互操作的網路來解決這一問題。


Silvio Micali

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工程學教授及Algorand創始人 

區塊鏈給我們帶來了安全性、透明度、分散式,使我們在不失信任的情況下進行交易,所以區塊鏈就是基礎設施。

在實現區塊鏈的時候要實現兩點,1.建立鏈,這樣才能保證不會洩露資料或者發生其他的問題。2.選擇塊,真正困難的部分是選擇下一個塊,傳統的方法是中本聰發明的方法——“工作量證明”。

但“工作量證明”成本很高又慢、不能防止網路的攻擊、委託的權益證明也不是分散式的。在這樣的系統中只能讓有錢的人來出資,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控制區塊鏈。這些都是權益的證明,但其實隱藏著中心化的功能。

區塊鏈會永遠存在嗎?不會的。所以現在採用的是共識的協議,先提出然後達成共識,這是非常靈活的。同意的是什麼呢?99.9%的時候是就下一個塊達成共識,但我們還可以對規則的變革、新的政策達成共識。所以不一定會就區塊達成共時,有時我們可以以分散式協作方式來自我監管。


Anatoly Anisimov

烏克蘭科學院院士 

大家可以看到演算法模式的演變,他們已經實現了指數級的增長,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我們有區塊鏈、網際網路、物聯網等等,他們給資訊科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工作量證明有什麼問題呢?如果用工作量證明可以解決一些區塊鏈共識的問題,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這樣一個流程或者程式,很容易被中心化,從而造成挖礦的集中化。

去中心化挖礦必須有以下的機制,我們必須要發明完全順序的整數生成,必須要透過數學的方法進行證明,而不是隨便生成。要證明它是沒有辦法實現並行,而且這樣一個生成器聲稱的整數,用整數進行斷言。然後才能有下一個整數進行斷言,最重要的一部分,必須要按順序進行生成,避免並行化。

編輯 | Tong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