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的進化與競爭

買賣虛擬貨幣
        隨著比特幣逐漸為社會所接受,大量的競爭幣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迄今可以交易的已達70餘種,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會加速增長。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加密貨幣的市場格局也會沿著市場爆發、實踐檢驗,最後剩下幾個主流幣種的方向發展。這是自由市場中必然發生的現象。

        從原理上講,所有加密貨幣都試圖成為更加完美的交易媒介,以加密和網路技術模擬黃金和法幣的有利於交易的屬性,摒棄它們的一些缺陷,比如物理限制和人為操控。然而,完美是相對的,不同的幣種在技術和營銷手段上,相互借鑑,各有創新,一場未來之戰終於在2013年展開了序幕。

        如果說比特幣的創新是對傳統交易媒介的改進,那麼新幣種在做的是圍繞比特幣的問題做改進。本文以下簡要討論一下新幣種所做的一些創新嘗試和背後的理論思想,從而為社羣提供一些參考,在幣種選擇中進行更加理性的判斷。

        對比特幣的第一種挑戰是關於加密演算法的選擇。很多人認為使用 scrypt 好於 sha-256。從加密的角度 scrypt 算不上有什麼實質性的改進,關鍵是 sha-256 導致了目前比特幣只有用特殊的 asic 裝置才能在採礦中盈利。隨著軍備競賽的加劇,可能會導致普通礦工減少,從而削弱網路規模,以及“去中心化”的能力。因此大量的基於 scrypt 的競爭幣出現了,原來用cpu和顯示卡挖礦的比特幣礦工迅速加入了這些陣營。這是比特幣世界的第一次分化。然而,演算法的不同並不能長期地保證這些新的競爭幣未來不走比特幣的老路。關於挖礦的軍備競賽,到最後都是比誰錢多,直到由於個體的自私而滅種的過程。

        對比特幣的第二種挑戰是關於能源浪費的疑問。比特幣挖礦的算力消耗是很大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網路安全(例如防止 51% 攻擊和交易偽造),真正用於處理交易資料的算力在千分之一以下。目前比特幣的支付手續費極低,是因為挖礦的獎勵豐厚,近年內不是問題,但隨著這種獎勵以倍速下降,未來手續費是礦工的唯一收入。如果說加密貨幣比傳統支付網路的優勢很重要的是成本優勢的話,那麼這些 99.9% 的額外能源消耗以及高階挖礦裝置的投入,無疑將使這種成本優勢打個折扣。所以,這不是單純的環保問題,而是個很關鍵的業務模式問題。有些幣種試圖採用有一些實用意義的計算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當然比單純產生無剩餘價值的資料要好一點,不過有意義的算術題比沒意義的算術題不值多少錢,只是心理安慰。

        對於以上問題的認識,導致了加密貨幣的另一種嘗試:使用 pos(權益證明)來部分或全部取代 pow(工作量證明)。所謂pow,就是按照礦機解決特定加密問題的速度來分配新幣的方式。意圖是:多勞多得,充分競爭的結果將導致某個壞蛋和其餘所有人作鬥爭變得越來越難,從而保證網路健康。缺點如前述:巨大的成本浪費和中心化趨勢。所謂pos,就是按照某種權益相關度而不是比算力來分配新幣。一些新幣採用礦工的持幣數量和時間作為權益相關度,還有一些採用其他的演算法。總之大家不用爭了,把算力主要花在交易資料的處理上去,如果有壞蛋要攻擊網路,積累權益積分比單純購買算力要難多了。這樣做長期來講交易成本可以降下來,但也有另外的問題產生了:初期的推廣變難了。pow靠算力取勝,對於一個沒有開挖的新幣,大家起點一致,而且很多礦工根本不在乎一個新幣的前途,能挖就挖,收益下降就撤,使一個基於 pow 的新幣比較容易起步,但能否持續發展是個考驗。而基於 pos 的新幣起步,基本出生前就已經有個小團體佔了不少的幣作為權益積分,以保證網路在開始執行後壞蛋不能作惡,後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透過贊助社羣的開發逐漸釋放初始保留的幣。可以想象,由於原始大股東的存在,礦工參與的意願不會象挖新礦那麼積極,各種圈錢的猜測也會使購幣者望而卻步。因此,有的幣前期採用pow,後面轉為pos,或者混合應用。目前在比特幣社羣,大量的討論仍在繼續,只不過解決這個問題目前緊迫性不強,還沒有明確結論。筆者認為一個幣種不論如何起步,pos或者其他可能的解決挖礦成本的技術將是其未來必須考慮的問題。這是業務模式的要求,而每個幣種都需要不斷進化以吸收更好的解決方案才能生存。

        對比特幣的第三種挑戰是關於右腦的。比如一個幣種數量上限的設定可高可低,由於一個數字的無限可拆分性,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然而人是一種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動物,花100塊錢買10000個幣或者0.02個幣不是一碼事,管你上限是多少。想象一下,如果我讀到一篇好文章,隨手丟50個“給力幣”或者“威武幣”,大氣上檔次。丟個0.001個幣顯得很摳門。這個事情對經常只用左腦思維的開發者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不是都一樣的錢嗎?這個不關錢什麼事,是關於感受的。因此關於比特幣是否應該採用 mbtc 或 ubtc 作為交易單位一直是熱門話題,一些小的交易市場已經開始用 mbtc 了。

        關於確認時間也是一樣的。10分鐘確認還是10秒確認,原本只是關乎演算法安全的技術引數,和實際使用關係不大。只要交易發到了網路上,逆轉的可能性就已經很小了,等待確認的意義並不大。平常我們刷信用卡,在銀行系統裡真正完成清算也要很久,存在小概率的回退的可能,然而沒見什麼人等待那個過程完成再交貨。

        對於某些幣宣稱的定位於某個特定行業的事情,只是一種噱頭,給一個很具體的集體想象有利於初期的市場推廣。這種刺蝟策略只適合於特定產品的縱向行業細分定位,而貨幣天然是跨行業的橫向競爭,量小者死。

        我們的右腦很重要,單純技術的優越不能保證在競爭中勝出。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營銷活動都是靠影響右腦來完成的,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精神體驗的價值比實用功能的價值更加重要。看看大家對於手機的選擇就可以明白這個趨勢。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大家也要防備少數騙子,利用製造新幣的低門檻,以各種營銷手法影響我們的判斷,從而捲走我們的血汗。筆者在討論中避免談競爭幣的名字,也是不想無意中誤導了大家。這不是一個軟文貼。

        2014年將會是各種新技術新理念的爆發年,新幣必將在一定時間內不斷湧現。很難預測這場加密貨幣戰爭的週期和結果,不過網際網路行業的進化速度要用傳統行業的十倍來衡量。有一篇文章說比特幣用4年走了黃金40年的歷程,可以作為另一個佐證。如果是這樣,在這場戰爭中留給一個新幣種的時間只有一年左右,要麼做大要麼名存實亡。在前有大鱷後有新貴的市場中,“試錯”模式只是具有先發優勢的幣種的專利,後發者如履薄冰,今天是大眾情人明天便可能是昨日黃花。從發展的觀點看,一個幣種有沒有強大的社羣,擁有足夠的技術和使用者資源來進化是關鍵。這是一個幣種的基因,決定著它的未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