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研究:央行數字貨幣提速背後有哪些深意?

買賣虛擬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推進再提速,反映數字經濟需求與海外央行推進示範。央行發行+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分發的雙層運營體系日漸清晰,未來支付機構功能與定位或重構:銀行有望借數字錢包加快佈局支付業務;第三方支付機構分化加速,分發機構與多元持牌機構料受益;支付清算機構的跨業和業內競爭料加劇。

據新浪財經報道,央行數字貨幣DCEP目前已在部分銀行進行內部測試,首批試點地區包括蘇州、雄安、成都和深圳等地。

央行數字貨幣推進再提速,反映數字經濟需求與海外央行推進示範

1)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去年10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區塊鏈技術,央行數字貨幣正契合高層提出的技術革新與產業變革雙重方向;此外疫情背景下,數字經濟發展亦對數字貨幣與數字支付提出更高需求(3月國家發改委數字經濟新基建課題研究會議)。

2)海外央行亦在加速數字貨幣發展:今年2月以來,瑞典、法國、韓國等央行先後公佈數字貨幣測試計劃或方案,示範效應下國內央行亦有動力加速推進。

媒體所報道銀行內測央行數字貨幣形式,總體符合預期

從此次媒體報道的功能介面看,總體符合我們在專題報告《銀行業法定數字貨幣專題—數字貨幣的猜想》(20191017)中的相關判斷:

1)定位與原理:現金數字化替代,兩層運營體系。從報道看,央行數字貨幣功能的使用需先使用銀行卡賬戶中現金進行數字貨幣兌換,因此央行數字貨幣完全可以理解為現金的數字化替代。此外,該報道中關於大行開展內部測試,也表明“央行發行與管理—主要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進行分發”的雙層運營體系已具備較強的落地可行性。

2)錢包與賬戶:APP獨立虛擬單元+手機數字錢包。從報道材料看,央行數字貨幣功能依託“DC/EP個人錢包APP”實現。我們預計未來推廣使用階段,上述APP亦有可能內嵌整合為手機銀行APP或第三方支付APP的獨立功能單元。就賬戶體系而言,考慮到加密屬性和可控匿名屬性,央行數字貨幣的賬戶或將單獨於既有的銀行賬戶。

3)支付動作:相容二維碼、NFC和轉賬功能。從報道介面看,央行數字貨幣錢包具備掃碼支付(即,主掃支付)、付款碼(即,被掃支付)、碰一碰(即,近場NFC支付)和匯款功能。從使用者體驗而言,預計和目前主流的移動支付方式基本等同。此外,從前期央行人士介紹推測,央行數字貨幣或支援“雙離線支付”(交易雙方均離線狀態下,可完成支付交易動作)。

錢包分級管理功能超預期,或配合“可控匿名”功能設定

從媒體報道的操作指南中看出,憑賬戶名和密碼即可註冊四類錢包,完善身份證資訊後可升級為三類錢包,完善身份證和銀行卡資訊後升級為二類錢包。聯絡目前銀行三級個人賬戶體系的設定,我們預計錢包分級管理下,不同等級錢包在賬戶功能、支付限額等方面存在差異,特別是無需錄入身份資訊的第四類錢包,或實現“可控匿名”功能。

推進展望:年內公開上線存在可能,萬億規模或為中長期方向

1)預計年內上線存在技術可行性和政策引導性:銀行科技專案的測試周期一般在半年至一年時間,3月央行年度貨幣金銀會議亦提出“堅定不移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因此我們判斷自上而下推動央行數字貨幣年內上線可能性較大。

2)中長期或將達萬億規模:目前國內M0規模8.3萬億(增速逐年下降至5%以內),作為M0部分替代,預計央行數字貨幣投放量將在萬億規模,受客戶習慣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取決於現金交易替換規模和電子支付替換規模。

行業影響:預計將重構各類機構功能與定位,與電子支付或呈競合關係

1)商業銀行:未來電子錢包使用提升手機銀行APP使用頻度,有助深度介入電子支付領域;

2)第三方支付機構:具備央行數字貨幣分發職能的頭部機構競爭力再提升,多元持牌機構亦有望借移動支付+增值服務發揮比較優勢;

3)現有支付清算機構:央行數字貨幣體系(或不需要集中清算)帶來跨界競爭加劇、清算領域開放帶來業內競爭加劇,多元化經營或為中長期方向。

風險因素:央行數字貨幣推進速度低於預期,支付行業監管要求從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