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賓士女車主哭訴維權背後, 區塊鏈究竟能否還消費者以尊嚴?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 | 複雜美區塊鏈
責編 | Aholiab

出品 | 區塊鏈大本營(blockchain_camp)

最近備受關注的“西安賓士女車主哭訴維權”新聞久居熱搜不下,每一步進展都聚焦著大眾的目光。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一週,但事件發酵的背後,其實也包含消費者對大型機構中心化的資訊壟斷從而對消費者欺詐行為的控訴。

基於此,我不禁在想,區塊鏈技術是否能夠打破大型機構中心化的資訊壟斷,消除消費者之於商品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呢?

今天,我們不妨透過西安龐女士的維權之路,共同找出答案。

事件回顧

西安賓士女車主新購買的賓士車,店門都未開出即出現發動機漏油情況。女車主懷疑賓士車在銷售之前,發動機就已經產生質量問題,並向相應4S店討要說法,結果卻被告知僅能更換髮動機。

隨後該女車主哭訴維權,直到透過網路曝光哭訴維權的影片,迫於輿論壓力,有關部門才封存問題車輛。

龐女士所購賓士CLS 300車型

據有關人士說,涉事車輛已於4月12日被調查組封存待檢測。至13日,他們前往當地工商局進行取證。

得出事件結論:“車肯定是有問題的,但問題發生在什麼時候有待檢查。“對於這個結論,女車主表示疑惑,既然事發車輛在2018年7月已經到4S店,在加上這個車是新款,賣得挺好的,怎麼大半年時間都沒銷售出去。

是不是因為車輛早就有問題了,難以銷售出去,然後4S店向我隱瞞車輛隱患從而把這輛車銷售給了我?

對於這種隱瞞商品隱患的行為,是否有好的解決方案?假設該輛車的每個部件的製造、流轉、維修的資訊都記錄在區塊鏈上,消費者可以查詢追蹤

那這樣,消費者是不是很容易發現問題,從而杜絕4S店以次充好,也不用麻煩有關部門介入調查。也不用把一個簡單的消費者維權鬧到路人皆知的的地步,消費者才有維權的機會。

再者,透過區塊鏈溯源,不僅可以針對商品本身。可以追朔每個銷售人員的銷售記錄,記錄維修人員及維修情況,瞭解每個維修人員被評價的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很容易追溯到責任單位或責任人,只有權責到位,服務人員才不敢輕易懈怠,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消費者的利益。

畢竟,一般使用者不用過激或誇張的行為其實很難引起媒體注意,過高的維權成本,使大多數受害消費者選擇了妥協,消費者權益受到不法奸商的侵犯後既無能為力,又無法告知後續的消費者,消費者的權益一再被侵犯。

事件發生後,中心化的大機構往往能利用自身的資訊優勢、資源優勢封殺媒體、扭曲事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決問題。

二手車市場維權更難

透過新車市場,我們感受到資訊不對稱下,消費者面臨的產品隱患,那我們再將眼光投射到二手車市場呢?

顯而易見,二手車的資訊欺詐、車輛隱患問題更是氾濫,且更需要透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每個汽車配件、車輛資訊的上鍊溯源。

且目前,各大汽車廠商已經再實踐落地,如德國汽車廠商博世(BOSCH)公司應用區塊鏈技術開發“慢表防篡改技術”隨時確認精確的總行駛里程

汽車零部件廠商Kaula和AZAPA公司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等特性實現電動汽車的電池狀態和使用履歷的追溯

除此之外,國內各大汽車廠及配件商也積極與區塊鏈技術公司合作,構建汽車配件物流溯源系統,讓車主知曉自己汽車上每個配件的來龍去脈和維修記錄。

目前,去中心化區塊鏈朔源平臺已經不只是個簡單的理論,已經可以實實在在地落地實踐。

以複雜美為某集團做的區塊鏈物流系統方案為例。透過區塊鏈打通供應鏈流轉各個環節。並且用區塊鏈對於供應商貨品資訊的簽名驗證技術,為供應商貨品簽名。從而確保供應商貨品在轉運、流通、存管全流程的可追溯,可追責,實現商品流轉資訊的公開透明。

具體技術實現參照下圖:

消費者透過商品公開的查詢地址,檢視貨物在流轉過程中的資訊。這樣就實現商品公開透明,且過程可追溯,從而打破資訊壟斷,避免責任推託的事件發生。

當一個資訊公開透明的資訊平臺建立時,生產及消費廠商也會懷有敬畏之心。當發生類似問題時,不是推脫責任,遮蓋事實,而是第一時間權責到人,解決消費者問題。

而消費者為了自身權益也會選擇上鍊廠商,到使用區塊鏈的商家進行消費。基於此,各廠商也積極透過區塊鏈技術,例如平行鏈,建立一個沒有中心化的機構主宰和壟斷資訊的平臺。

消費者可以透過有隱私保護的實名方式來記錄和追蹤每輛汽車的資料,並且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來查清楚自己擁有或要交易車輛的可信資料,避免被不法奸商侵害,既保障自己的權益也能更好的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雖然資訊上鍊是區塊鏈應用中最簡單的一個類別,但對於汽車這樣買賣雙方資訊並不均衡的行業來說,也許最簡單的就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關於作者:

複雜美區塊鏈(www.33.cn)成立於2008年,累計申請200多項區塊鏈發明專利,全球排名前10。擁有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架構Chain33,從2018年11月開源至今,其首創的平行鏈架構被百度、阿里、360等機構認可與研究,並登入微軟azure市場。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