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Bang Core大起底,你所不知道的事兒

買賣虛擬貨幣

文:蛛蛛俠

投資者成功與否,是與他是否真正瞭解這項投資的程度成正比的。市場的存在為我們提供了參考,方便我們發現是否有人幹了蠢事。投資實際上就是對一個企業進行投資。你的行為方式必須合情合理,而不是一味追趕時髦。

——沃倫·巴菲特

關於BigBang Core (BBC)你真的瞭解嗎,試試回答下面的問題:BBC到底是誰的?BBC和其技術開發公司是什麼關係?BBC核心程式碼和技術研發質量如何?公鏈開發超過3年,那麼這3年開發團隊在哪裡?為什麼專案白皮書裡沒有團隊資訊?你手裡的BBC(Coin)究竟代表什麼?BBC升值的動力是什麼?如果回答不了,那麼耐著性子你也得把這篇文章看完(同時忍受我習慣性的吐槽和廢話)。

關於廢話與吐槽

作為一個從傳統股票市場進入區塊鏈投資圈的老投資者,投資過不少專案,賺過錢也踩過坑,雖然不喜歡自稱為韭菜,也免不了鐮刀加身的尷尬。4年牛熊走過來,依然不太懂所謂幣圈的投資邏輯,一切在股票市場的經驗在這個市場裡似乎都不怎麼奏效,專案的白皮書、技術分析看了一遍又一遍,都比不過一條拉盤訊息來的直接。

傳統投資市場中最不奏效的訊息面成為幣圈最有效的投資參考,在某色和某世界因為不實訊息而變得公信力缺失的2018年前後,很多第三方測評機構加入這個市場,雖然初心可期,結果卻不如人意,市場的逐利行為讓很多所謂的知名評級機構成為某些專案方和交易所割韭菜的幫兇,於是“評級”和“第三方”逐漸消亡的同時也成就了一個更加混亂無序的市場,散戶也愈加弱勢。

雖然缺乏正確的資訊來源,也缺乏判斷力,可偏偏散戶自己不這麼想,他們自我定位一般都是“財富的眷顧者”、“投資的先行者”和“科技紅利的享受者”,但實際上這個市場上的多數人只有一個身份:“不合格的投資者”。投資的本質是風險的管理,瞭解你投資的東西,才能有更加正確的認知,所以我想以真實粉絲的身份,作為一個相對客觀的“第三方”告訴你我所理解和搜尋到的一些關於BigBang Core訊息。

和很多人瞭解BBC的渠道不一樣,沒人和我介紹,也沒有參加過2019年BBC的中國行和釋出會,我是在搜尋物聯網相關專案的時候偶然發現的BBC,得益於當初“評級”和N份的白皮書的“薰陶”,我開始檢索每一項在BBC公開訊息裡背後的資訊,從白皮書到GitHub,從產品到技術。所以,在下面的文章,算個體的第三方測評吧,也許你會看到一個從未有人和你描述過,更加具體的BigBang Core(BBC)

(利益相關:BBC為本人投資品類之一,投資總額佔比30%)

Q1:BigBang Core(BBC)究竟是誰的?

首先,很多人的第一個誤區是BigBang Core的CEO是一休?誠然,在一些宣傳中,一休會以BigBang Core CEO身份亮相,但實際上他的身份是BigBang Core 公鏈背後的技術公司(大棒客科技)的CEO,他和他的團隊是BigBang Core公鏈的創造者和開發者而不是持續運營者,雖然在BBC公鏈正式上線後,他們還會繼續承擔後續開發和部分維護的工作,甚至其持續研發的硬體及物聯網成果還會作為BigBang Core 公鏈的技術儲備,但即便如此,其本質上已經和BigBang Core 公鏈以及BBC(Coin/Token)沒有直接關係,或者說一休及其技術公司其實是公鏈的參與方之一,而後期持續去拓展、建設BBC公鏈鏈上生態的應該是BBC基金會,而非某個具體的公司。

諸位先別忙著搖頭,因為這裡的誤區不僅僅是“認錯人”的問題,而是對公鏈屬性產生了誤區,這個問題就和認為中本聰是比特幣CEO,V神是以太坊CEO是一樣的概念。

有個關於比特幣的段子是這麼說的:一個CEO消失了十年的公司,管理著幾十萬員工;每個員工自私自利,爭權奪利,公司運作10年風生水起……沒融資過一分錢,市值達到2000億美元……,段子裡描述了比特幣的發展歷程,同時也闡述了區塊鏈某些本質,比如,公鏈本質上並不是某個公司產品。

公鏈可以簡單解釋為“公共區塊鏈平臺”,是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讀取、傳送交易且交易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也可以參與其中共識過程的區塊鏈。但是,因為CX和ZJP大量進入這個市場,讓公鏈研發似乎成了一個低門檻的事情,市場上很多公鏈僅僅只是fork複製了BTC或者ETH的程式碼,就敢稱自己為公鏈。那些專案有個顯著特點,比如,在所謂“公鏈”上線前就預挖了50%-80%,大量的幣(Coin/Token)都是專案方自己在持有,所以他們的“團隊”唯一做的兩件事情就是CX和洗腦,再上兩個山寨交易所就開始控盤,一般這類專案的生存期就2個月-1年,我們可以稱之為“偽公鏈”。偽公鏈並不是真正的去中心公共區塊鏈平臺,而是一個極度中心化且籌碼高度集中的控盤專案。正因為偽區塊鏈“專案”的湧現,大眾對公鏈也產生了極大的誤解。

2017年後基於ETH等公鏈發幣也更加簡單,所以也誕生了更多的空氣專案,這些專案的運營方式又和公鏈有很大區別,他們所發放幣(Token)的屬性也更加複雜(權益、收益、股權等),而這些專案一般都有運營主體存在,我們可以理解為他們是眾籌專案,發幣只是其融資方式,其專案方本身就是融資的受益者,所以他們擁有一個運營主體,或者說是一個具體的公司。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理解了吧,某些直接發幣融資的專案和偽公鏈專案是公司或團隊運營的產品,但是公鏈本質上它就不是一個公司產品,公鏈甚至都沒有歸屬權的問題,如同BTC也會因為社羣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會產生分叉一樣,能決定公鏈發展方向的,是由使用者組成的社羣或者由大戶或機構組成的基金會或者其他利益群體,而不是以中本聰或者某個核心開發者,開發者沒有權利干涉使用者,而這種結果本身也是決策權的分離和去中心,公鏈的魅力也在於此。

公鏈產生的幣(Coin)是為了激勵人們主動參與到節點的維護中,共同維護鏈上資料的安全性,以此來保證整個公鏈的去中心化,高度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儲存才能有效保障使用者的資料安全。公鏈是區塊鏈的基礎設施,只有保證基礎設施的去中心化,才能有更加廣泛的開發者和商業應用加入。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公鏈幣的升值邏輯是透過建設更加豐富的鏈上生態達到價值的提升,當有更多生態加入時,對公鏈幣的需求也會更多,比如要在BBC主鏈上構建子鏈就需要購買大量的BBC作為質押。當然,使用者的豐富程度和資產流動性也會決定公鏈本身價值。

在瞭解了公鏈的本質後,我們其實就不難發現,公鏈的資產是去中心的,公鏈的資料是去中心的,而公鏈本身也不依賴任何實權組織。BTC有Bitcoin Core和http://bitcoin.org作為主要版本和資訊釋出渠道,ETH負責開發和管理的是非盈利的以太坊基金會,他們是鏈上的不同利益團隊意見博弈後的最終出口,他們依據發展規劃完善補全公鏈,也會根據社羣意見進行新的開發,他們是創造者和維護者,但唯獨不對具體的幣或者價值負責,同時也不是實際的受益方。所以當對標到BigBang Core時,也可以確定以下三點:

第一、BigBang Core公鏈從上線到Token的發行,很接近比特幣,無私募無預挖,因為沒有募資和機構的加入,所以也保證了上線後PoS挖礦期間的公平性,實現了去中心和籌碼的分散,在PoS挖礦期間,BBC毫無疑問的成為當年最優質的礦幣。當然,後期也出現因為礦工砸盤導致社羣做出“註冊挖礦”的反擊(這個事主導的是社羣,其實也說明了公鏈執行權的分離)。至少我們可以確認,BigBang Core是正統的公鏈專案,是去中心的公有鏈。(可能大家的下一個問題也要來了,BBC是否真的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發並擁有核心技術能力呢,別急,這個我們等下就說)

第二,目前的BigBang Core(BBC)和一休及其技術開發公司已經沒有直接關係,他們是公鏈程式碼的核心貢獻者,同時也是公鏈的使用者,卻不是公鏈的所有者,他們可能會出來為BigBang Core做宣傳,但是,他們的身份只能理解為BigBang Core生態的一部分,不代表公鏈的態度或走向。所以其技術公司的發展、盈虧,以及目前披露出來的政企合作關係以及實體落地訊息和BBC的價格漲跌沒有直接關係。

當然,從另一個方面理解,技術公司基於BigBang Core主鏈實現的落地,可以成為其他實體企業/專案是否加入BBC生態的參考和依據,是主鏈價值的一種體現,但並不意味著這種價值能直接反饋為價格的漲跌。更具體的吧,技術公司的發展和產品是公鏈應用的範例,幫助公鏈證明其價值和潛力。

第三、BBC基金會才是BigBang Core鏈上生態的運營主體。即“BigBang Core官方”,BBC基金會所釋放的訊息才和公鏈的價值以及Coin價格提升有直接關係,目前來看,BBC基金會已經全面接手了BigBang Core公鏈的生態建設和規劃執行,這點從近期基金會頻繁亮相也可以看出來,其實早在今年3月的一次媒體技術分享中,一休就提及了BBC基金會,並表示基金會是企業聯盟、財團、社羣的集合體,以一個完全開放的基金會和部分去中心的方式治理,發展基於BigBang Core的實體應用的落地,逐步建立更完善的主鏈生態。目前,已經出現在社羣的MKF和BTCA專案,其實都是由第三方在基於BigBang Core公鏈搭建的專案(具體公開資訊不多,只能看實際表現了,具體參與不參與自己決定)。

借BBC基金會主席王文漢先生的一句話:“BBC是一個獨立生長的“個體”,技術團隊給與其生命並設計了它的“幼兒期”“青春期”,等待在每個合適的時機,展示其不一樣的天賦;而BBC基金會則是保姆+友人,教它理解並融入世界。而所有的粉絲就是構成這個生命的氨基酸,是生命的起源也是成長的必須。”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公鏈的價值甚至價格都不是某個創始人或者技術公司能決定的,能進行所謂持續拉盤行為的,一般都是籌碼集中的偽公鏈,BigBang Core當然不在此列。雖然早期的一些公鏈也會進行融資,但其融資目的是支援開發,而非二級市場的幣價營銷(就像近期火熱的各種DeFi專案,他們帶動了ETH的價格上漲,卻並不是由V神來主導,甚至不會在他意料中)。

同理,大家期持有的BBC升值,更多也應該關注BBC基金會的訊息。社羣或者投資者,也應該更關注並參與鏈上生態的建設,大家都應該明白,當你參與公鏈時,你本身也是公鏈價值的構成者,這個公鏈網路的價值與使用者數量以及使用者間互動成正比,當更加豐富的服務和產品也加入網路時,公鏈的價值也會得到很大提升。

順便也和大家聊一下公鏈幣的升值邏輯,類似BTC這樣支付型公鏈的升值邏輯在於其通縮屬性和其支付結算體系,簡單說就是使用它的人越多,接受其價值的人越多,其價格也會越高,本質上和黃金被人類接受和使用的歷史相同。而類似ETH或者BBC這樣的公鏈,其升值邏輯就是生態的完善程度或者DAPP的多寡,更多應該關注成長性,但是公鏈的發展時間相對也較長,即使是2018年爆發的諸多公鏈,現在依然在摸索和完善階段。

Q2:BigBang Core(BBC)公鏈的技術背景如何?

在最初接觸BigBang Core公鏈時,我找到了很多資料,也看到過早期質疑BBC的黑稿或者是社羣意見,他們質疑為什麼這個自稱2016年開始研發的公鏈直到2019年才有對外公佈的資訊,質疑公鏈開發團隊的技術實力,還有質疑白皮書的,質疑一休本人經歷的等等,其中的某些問題確實沒有在BigBang Core公開訊息中看找到,而且從技術團隊到BBC基金會以及BBCNet社羣,也都沒有對這些問題做過迴應,可能是不屑,也可能是……真的是沒有聽到這些聲音?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堅持自己從公開訊息中的去挖掘,這樣的答案可能更加真實可信吧。

首先呢,我們先從技術團隊開始,從一休本人對外的簡歷開始(這些資訊也是之前在社群看到的):

“2013年參與最早期的SHA256&SCRYPT雙演算法55nm ASIC加密晶片GC3355研發。”

這是一休簡歷的第一條,從時間上來看,2013年剛好是ASIC礦機研發最火熱的時代,比如同時期的就有阿瓦隆二代(55nm),GC3355也是在2013年年底釋出,時間等都可以對得上,同時,我還找到了2013年一休在“彩雲位元”(當時最早也是最大的比特幣礦工論壇)上釋出的關於GC3355開發板編譯執行的帖子(注意看作者名字:wengebin),帖子中詳細講解了編譯執行過程。

彩雲位元論壇:【技術貼】CG3355 開發板編譯執行全過程https://www.cybtc.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614

CG3355是比特幣和萊特幣的的雙演算法晶片,其當時的賺錢能力毋庸置疑,2013年的技術大佬,嘖嘖,約等於區塊鏈行業裡最早暴富的那群人吧……之後在他簡歷裡提及2015年參與SF3301晶片的研發(這裡是彩蛋,看後面解釋),同樣也是位元和萊特的雙演算法晶片,從時間的延續性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無虛假或者邏輯漏洞。

之後我繼續檢索一休本人的資訊時,也發現了更多可能從未有人發現的“小秘密”,其中也包括了BigBang Core公鏈的“前世今生”。

在網上的新聞中,我找到的第一條關於一休的資訊來自於2017年。一休作為LoMoStar的CTO兼合夥人,出席某財經媒體主辦的“區塊鏈全國行”會議,並做了演講分享。


這裡出現了一個關鍵資訊,“LoMoStar”,LoMoStar也就是很多幣圈老人都非常熟悉的“鄰萌寶”,鄰萌寶是當年幣圈當之無愧的明星級專案,2016年6月既完成了1000萬的融資,是國內首個完成千萬級融資的區塊鏈專案。鄰萌寶首創的AR實景紅包的營銷場景至今還被很多知名網際網路企業“借鑑”,而鄰萌寶的創始人,就是幣圈撲克牌上的紅桃5:高原飛熊。

“高原飛熊,原名熊立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科學士,前南大蘇福特(香港上市公司)北京公司副總,2013年代理了礦機銷售,同時與團隊開發了挖礦管理軟體WiiBox,WiiBox是全球第一個圖形化介面的挖礦管理軟體;2014年他與李笑來和李豐共同成為SFARDS理安科技,並擔任COO;2016年創立鄰萌寶,擔任創始人兼CEO。”

這段是高原飛熊的公開介紹,除了鄰萌寶,我在這段介紹中發現了兩個更加有意思的公司——WiiBox和SFARDS理安科技。

首先說SFARDS理安科技,其在成立之初即獲得一線VC經緯中國5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是中國第一個獲得風險投資的加密貨幣挖礦領域公司。而一休簡歷中SF3301晶片就是由SFARDS(理安科技)研發並量產。也就是說從2013年開始一休就開始在和高原飛熊一起做礦機和晶片領域的研發。

而WiiBox,就更加有意思了,將“WiiBox+一休”作為關鍵詞,我居然找到了2014年“洋洋訪談比特幣中國行”關於WiiBox的一次分享,當時的分享嘉賓之一就是一休,主持人是大家熟悉的寶二爺(本來就是他舉辦的活動),在一休之前演講的是吳剛,排在一休之後演講的是趙東,之後是徐明星,現場最後一個演講嘉賓是火幣,而當時的火幣,是現場參與者們誰都不認識的火幣,甚至連演講片段都沒有留存……。記得去年BBC在中國行時,有某站的現場嘉賓似乎在質疑一休“誰都認識”,只能說那位嘉賓,你真的太單純了!他真的全都認識,而且理論上應該非常熟。

2014年的一休,看來當時還沒有怎麼進行身材管理(影片連結: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zYwNjk5MTEy.html

扒到這份上,一休的技術身份已經無疑,當然這些資訊的背後是更多沒有被記錄的訊息,但公開訊息已經顯示,他在圈內的職業軌跡非常清晰,簡歷只有刪減未有注水,理論上來說,他應該早在2013年就開始和高原飛熊一起工作,並做為核心開發者之一參與了晶片、礦場及挖礦軟體等的開發,只是相對比較少在媒體露面,理論上更多時候是在背後做技術。

2015年,因為當時漫長的熊市,礦場和礦機等利潤下降,高原飛熊在2016創立鄰萌寶,一休也作為合夥人和CTO,參與了其諸多專案的研發。

鄰萌寶的開發公司為瓦力必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查詢表明一休都有參股(或後期退出)

按照一休的簡歷時間,BigBang Core公鏈的想法是否也誕生於他在鄰萌寶任職期間呢?會不會他們在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對公鏈進行研究了?按照這個猜想,我繼續往下搜尋,以“高原飛熊+公鏈”為關鍵詞,在我找到的一篇2018年高原飛熊的採訪,有下面一段話:

“基於對區塊鏈的信仰和長跑的信念,飛熊孵化的多個專案都是這樣,他透露了一個從去年五六月份開始策劃,9月份就開始開發的物聯網公有鏈專案,甚至為這個專案的落地,投資了兩個頂尖的物聯網晶片團隊和非矽基低成本RFID團隊。‘幣圈套路我很熟,提前發白皮書圈錢,我也會,但幹不出來。兄弟們幹出東西來了,能拿出手,再原始碼,錢包,主網,白皮書一起釋出,挺好。’”

也就是說他們團隊,已經開始策劃公鏈,並且準備在主體開發完成後再發布,作為鄰萌寶的CTO,一休必然也是公鏈專案的主導人之一,那麼這個公鏈是否就是BigBang Core 公鏈的前身呢,於是我找到了下面這篇文章:

“FnFn,以物聯網領域為切入點,取自“Fission And Fusion Network”之意。其中Fission與Fusion分別代表裂變和質變,意味著FnFn與物聯網領域相結合為社會帶來的全新變革。”
“在FnFn公鏈中,每一條支鏈都可以無限分支,再分支,可以讓不同區域或者國家的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應用跑在不同分支上,互不干擾,同時又可以產生協同或資料交換。同時,他表示,在搭建這條公鏈在技術上的一個特點就是每一條支鏈可以使用自己的不同的共識機制及效能引數,因此不同企業也可以在上面開發自己的支鏈。”

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確定,BigBang Core公鏈的前身就是FnFn,而更多訊息也表示,FnFn2017年5、6月份便開始策劃,2017年9月進入開發階段,到2018年3-4月份進入測試聯調,之後一直在持續最佳化,程式碼已經數次大規模迭代完,接下來我找到了FnFn的開源地址:

https://github.com/FissionAndFusion/FnFnCoreWallet​github.co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noopener">https://github.com/FissionAndFusion/FnFnCoreWallet​github.com

然後對比FnFn和BigBang Core,二者在GitHub上的開發人員有個重和:

FnFn與BigBang Core的GitHub程式碼貢獻者對比

在這裡,相信大家都清楚了,BigBang Core的前身即FnFn。根據我找到的一些其他訊息,在FnFn程式碼開源不久後,高原飛熊因為各種原因,轉向了遊戲領域。一休作為CTO,獨立出來繼續FnFn公鏈的開發,將公鏈改名為BigBang Core,承接並帶著技術團隊,繼續不斷最佳化迭代,此後BBC也陸續完善上線了更多功能,比如LWS以及LWC,而之前飛熊提及的物聯網晶片團隊,也成為BigBang Core硬體研發的生態組成。同時,他們團隊也在物聯網+區塊鏈的應用落地方面有了很大進展,但是這些進展其實都屬於無幣區塊鏈的應用領域。

所以我們也能從事實出發,解答關於”BigBang Core是否真的研發3年”這樣的問題,在這裡,我想起之前看到過的一篇文章,或者說“黑稿”,那篇文章中質疑“BigBang Core的白皮書,涉嫌抄襲2019年7月釋出的一個跑路專案NNP”,事實是,這個叫NNP的空氣專案一字不落的抄襲了BBC前身FnFn的白皮書,而BigBang Core的新聞之所以都集中在19年下半年之後,因為前兩年名字還叫FnFn。這篇文章中還質疑了研發時間,研發團隊等問題,只能說,寫這篇稿子的人根本沒有仔細調研過,或者說本身就是篇黑稿(這篇黑稿首發已經刪除,但好像還有些無腦轉發的……)。

寫到這裡,我又重新去審視了一些一休曾經的採訪記錄,有技術人員的“技術式傲慢”,也有理想主義者的率性,字裡行間都在表達他想要的區塊鏈世界,更重要他是個有想法的財務自由人士,也許這點更重要!笑~

雖然在這個圈子裡,浮躁是主流,但是他應該是想要真的做點什麼東西出來。也許他想做的東西和很多人關心的幣價、市值管理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理論上這樣的人或許更可信?

Q3:BigBang Core(BBC)各種鏈上生態的關係?

前文我們已經很明確,BigBang Core是不依賴任何實權組織的公有鏈。技術開發公司能夠為主鏈的技術背景背書,卻並不能決定公鏈的態度和走向,他們公司的技術發展和企業落地和鏈上Token的價格也沒有太大關係,真正能決定其走向的是BBC基金會,或者是BBC的其他社羣組織,比如BBCNet。

基金會代表鏈上各個利益方/團體博弈後的結果,社羣組織代表了持幣者在公鏈發展的態度,隨著公鏈的持續發展,也許會逐漸誕生出更多的利益團隊。

現在就也和大家大概的聊聊BBC現階段的鏈上生態產品吧,資訊有限,有不到位的地方歡迎各位指正。

PockMine:官方錢包

首先是PockMine,理論上來說,PM是BigBang Core的官方錢包,在BigBang Core進入EDPoS階段後,主要為使用者提供了EDPoS挖礦功能,直接投票到超級節點參與EDPoS挖礦,同時也能透過社羣建設獲得CPoW的挖礦算力(目前BigBang Core的共識是CPoW+EDPoS的混合共識),當然PockMine也有最基礎的USDT、BTC、ETH等幣種的資產儲存功能。整體可以說的上一句安全可靠吧。

關於PockMine,想和大家重點強調分享兩點:

第一點是關於錢包的概念,據我瞭解,很多幣圈的新韭菜對錢包其實並沒有什麼概念,也許如果沒有EDPoS挖礦功能很多人都只會將加密資產存放在交易所裡,而且這個圈子裡可能90%的人都是這麼幹的,他們甚至會認為放錢包裡和放交易所裡是一樣的,交易所裡可能還更方便交易。這裡首先要和大家說明,錢包裡的錢才是你自己的,交易所裡是數字,只有當你提幣出來的時候,才是數字資產(正因為如此,去中心交易才會成為近期的市場熱點)。

在多數情況下幣放在哪裡並不會存在太大安全問題,程式設計師大佬們也不是吃素的,但可能性再低他也是有的,所以建立大資產且準備長期持有的使用者也可以放錢包。當然,在BBC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出來後,放那裡貌似是更好的選擇吧。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很多使用者並不明白錢包存在的另一個意義:“錢包是區塊鏈生態的入口”。

早前的錢包只提供簡單的代幣收發功能,隨著前兩年的大牛,使用者也多了,開發者也多了,區塊鏈的應用領域也隨之增多,可以接入的服務也逐漸多起來,錢包的作用將越來越核心,逐漸整合越來越多的功能。錢包開發也成為很多區塊鏈創業者的選擇,不亞於網際網路前幾年的流量入口爭奪戰。

目前市面上的錢包已經整合的功能包括:投資、交易、社交,遊戲,菠菜,電商等。可以判斷,錢包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會像支付寶一樣,整合更多的生活功能。所以,對任何一個需要建立鏈上生態的公鏈而言,錢包不是雞肋,而是必爭之地,這個基礎入口換個說法就是“BigBang Core未來的生態平臺。”

在關於PM的介紹中,也透露出部分發展計劃:“PockMine將緊跟BigBang Core的發展腳步,為其主要業務進行移動端的全面支援。 作為BigBang Core生態的核心應用,PockMine將會承載數字資產管理與查詢、LWS/LWC裝置管理與查詢、霧儲存空間撮合交易市場、物聯網資料撮合交易市場等主要生態功能,成為BigBang Core生態中密不可分的一環。”

隨帶一說,其具體發展還要看BBC基金會的整體佈局,雖然是官方產品,但前幾天的BTCA去中心交易所,本質上也是個錢包,所以在生態入口這個功能上,可能和PM存在競爭關係。

第二點,PockMine是完全區別於某些“行為挖礦”區塊鏈產品,特別不要將“趣步”之流的垃圾CX拿來對比,各位,挖礦的本質是以去中心的方式共同維護區塊鏈網路的運轉,“挖礦獎勵”是當你進行了記賬、投票、選擇了節點出塊等行為後,網路對你的貢獻給予的正向激勵,挖礦服務的是網路。當然,錢包也會在很多時候透過獎勵來激勵使用者的拉新等行為,其中也會涉及比較複雜的演算法以確定該激勵行為的貢獻。而且主次也是分明的。

另外,PockMine的節點投票是有據可依的,節點投票出塊後,由節點將出塊獎勵分發給每一個投票的地址。但是很多“行為挖礦”其實就是弄一堆可以無限增發的Token,弄個噱頭就開始割韭菜。當然,我這裡也不是要否定全部“行為挖礦”產品,關於使用者行為的激勵從來都是網際網路產品研究的重點,但現在的某些產品,其目的就不是為了鞏固主網,本質是為了割韭菜,所以希望大家也清楚這點。

PockChains 口袋雲課堂—社羣生態應用

這裡要以個人名義公開表揚下BigBang Core,少有將“投資者教育”作為專案生態組成部分的專案。PockChains 是屬於社羣發展的生態應用,理論上是屬於第三方開發的產品,因為PockChains本身也是BigBang Core的超級節點之一,所以如將之作為錢包也有出塊獎勵。PockChains這個產品的重點是區塊鏈課程以及課程的分銷體系,雖然目前來看沒有太漂亮的資料,其課程的質量都非常高,從通識教育、理財到投資,課程的數量不多,但是很全面。

PockChains具有很強的“出圈屬性”,“知識付費”和課程分銷已經在傳統網際網路行業中展示出很強的潛力,PockChains也是目前我看到的唯一一個真正做區塊鏈課程分銷的應用(並非CX式分銷)。但因為涉及區塊鏈,所以認知門檻本來也會高於其他知識付費類產品,後期運營還是要看營銷和營銷方式。

但是關於區塊鏈課程銷售方面,個人持觀望態度,我個人曾經做過5年時間的培訓,即使是當前的知識付費市場,也不是非常樂觀,或者說風口已經弱了很多,因為知識付費是建立在人的“學習意願”上,而系統的學習本身就是種反人性的行為,所以知識付費很少有專業且系統化的課程,更多是所謂的“碎片時間”式學習以滿足人們的“知識焦慮”,所以培訓或者課程要發展,一種方式是強制性課程,另一種方式是能夠給個人帶來極大利益的課程。

所以在這裡也想提幾個課程方面的意見:希望能重置挖礦課程和交易課程,這兩個課程是能直接給人帶來收益的課程,個人也非常喜歡,所以希望更加系統化一些。另外,希望能建立相關的社群,比如課程分銷群,比如“小白挖礦”課程配套的礦工社群,系統類課程本來也需要相應的後續服務,比如挖礦就不僅僅是知識的問題,而是資源整合的問題,小白想要真實的參與其中,更需要一個領路人以及一群通路人。對於公鏈而言,使用者間的互動本來也是信任建立的過程,所以,哈哈,所以借這篇文章也希望PockChains能採納下。

關於MKF和BTCA

MKF和BTCA這兩個專案是BBC主鏈生態上的第三方首發專案,目前的訊息不是很多,概念OK而且白皮書非常具有吸引力,應該在近幾個月就會有更具體產品出來,到時候再看具體產品體驗咯。

在這裡具體說一下MKF,個人覺得MKF是個蠻有意思的穩定幣專案,其實“穩定幣”三個字能代表很多含義,比如大家接觸比較多的USDT,算是最早的穩定幣,承擔了避險資產、價值中介、價值尺度的功能,目前正在向無邊界商業流通、跨境支付的方向發展。以USDT為代表的中心化穩定幣,因不透明等諸多弊端,也被稱為幣圈最大的灰犀牛。在這個背景下,去中心的穩定幣開始發展,比如MakerDAO生態中的穩定幣Dai,透過數字貨幣的抵押信貸機制發行執行。相較於USDT,Dai完全透明,也沒有超發風險。但上述廢話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穩定幣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不同的價值定義,USDT是用以溝通鏈上鍊下價值的“錨定幣”,其更多是起到橋樑作用,強調的是其保值功能,而現在更多的新的穩定幣是在DeFi去中心金融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發行方式是鏈上數字資產抵押擔保,核心是為鏈上生態發展提供流動性。

而MKF在這些基礎上提出了“商業媒介”的概念,不是單純的穩定幣,也不僅僅是DeFi,而是透過與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共生,並在商業發展中充當價值媒介和金融活動基礎,逐步強化其長期價值。MKF是一個“過程”,就像UTXO顛覆了大家對貨幣和賬本的認知一樣,MKF實際就是商業場景中的交易狀態,也就是:“MKF應該代表的是整個商業體/商業環境的當前狀態”。

在MKF的白皮書中,一直強調的就是這種狀態,所以他們才會自稱為“讓貨幣迴歸商業本質”,我們也可以預見,MKF將作為整個商城的價值媒介參與商城的治理,承擔包括資料真實性驗證、品牌入駐抵押、品牌忠誠度憑證、積分返利、治理權益等屬性,承擔更多的商業角色。

在之前有一篇文章《MKF上線,或將開啟穩定幣的商用時代》其實已經講的非常清楚,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MKF引用了“奧派經濟學的貨幣迴歸理論”,這個理論被稱為通證經濟的理論基礎,個人建議大家可以多多瞭解,也可以去找MKF的白皮書來看看,是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價值的白皮書。

關於BTCA嘛,個人瞭解不多,簡單說就是一個去中心交易所,那基於BBC技術團隊的實力,搭建不是問題,只是運營方目前還不太清楚是誰,會有什麼具體動作。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去中心交易所對公鏈的需求和物聯網對公鏈的要求出奇的一致,什麼意思呢,就是,要實現區塊鏈物聯網,公鏈需要具備的高速率高拓展等要求,和要實現去中心交易的需求是一樣的!為物聯網而搭建的公鏈天然就符合去中心交易所的要求,總之,BTCA基於BigBang Core公鏈搭建去中心交易所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同時也非常有利於其後期進行金融場景的對接。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能很清晰的瞭解BigBang Core目前的鏈上生態建設情況,生態入口有錢包(PM)和社羣應用(PC),流動性支援有穩定幣,DeFi有BTCA……,晃眼間就有種演員已就位,大幕等待拉開的既視感。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BBC應該也有了更多認識,不能說頂尖,但至少要優於這個市場上90%的專案,我是真不能忍那些空氣垃圾專案,TM什麼三體都搞出來了,是不是我再搞個歌者鏈就能在概念上秒殺你三體,APP我都想好了就叫二向箔……最後,個人見解,不構成投資建議。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