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隱秘的醫療資料,如何透過區塊鏈流轉?

買賣虛擬貨幣

中國醫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生,能承受中國醫生這樣的壓力。” 紀錄片《中國醫生》的導演張建珍曾這樣感慨。她發現,近五分之一的中國醫生,每週的工作時間超過80小時。有些三甲醫院的醫生,一天要做三臺手術,工作17個小時。

在此情況下,醫生成為猝死率最高的職業之一,醫患矛盾也不時爆發。

實際上,透過分級診療,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但受制於種種情況,分級診療的落地遇到了各種挑戰。

區塊鏈技術,會成為解決這個難題的一大利器。有了它,病人可以不再因為小病就一窩蜂扎堆去大醫院,醫患矛盾或許可以因此大幅減少。

而在保障醫療資料的安全、高效流轉方面,區塊鏈技術也可以解決很多難題。

此外,在建設區塊鏈平臺的過程中,醫療行業也會被倒逼著不斷提升自己的數字化水平。

區塊鏈技術正逐漸在醫療業紮根。打通醫院與醫院之間的資料孤島,讓患者的醫療資訊保安流轉,這一天距離我們已經不再遙遠。

01 醫療難題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醫生和護士成為了全國焦點。

全國醫務人員支援湖北,逆行奔赴抗疫第一線,無疑令人感動。但在疫情面前,醫療行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如被質疑瞞報疫情、患者難轉診等。

這些問題能否用區塊鏈技術解決?答案是肯定的。

醫療資料資訊流轉,是區塊鏈率先落地的領域。

醫療資料,一直是高度敏感的資料型別,它們也往往容易被洩露。

“醫療資料被人盯上的原因很簡單,這些資料價值巨大,一旦被人獲取,可以用於各種商業用途。”福州資料技術研究院相關產品負責人李豔告訴一本區塊鏈。

她以一個地區的新生兒資料資訊為例:假設某個地區的新生兒資料被當地紙尿褲企業獲取,這個企業就能精準調整產能,獲得更多利潤。

此外,一些莆田系醫院也熱衷於在黑市收購患者的個人醫療資訊,再由此誘騙患者前往醫院治療。

由於醫療資料存在巨大的商業價值,在這個行業,資料洩露事件常常發生。

國外安全機構Risk Based Security釋出的報告顯示,自2015年起,國內外就不斷出現健康醫療資料洩露事件,僅2019年上半年,全球醫療行業就發生了224起資料洩露事件。

“在醫療行業,資料的內部威脅大於外部威脅。調查顯示,醫療機構資料洩露事故中,內部監守自盜佔比60%。這在其他行業並不多見。”李豔表示。

在資料洩露問題之外,醫療行業還面臨著資料孤島的問題。

“中國有兩套健康醫療管理體系——醫療管理系統和醫保管理系統,但二者並不互通。”李豔告訴一本區塊鏈,“其中,醫療管理系統中多項標準缺失,電子病歷模板互不相容,各省差異巨大;醫保管理系統相對有統一標準,但跨省仍然是個難題。”

在許多醫療機構,電子化的病歷、檢查單尚未普及,醫生仍需要手寫病歷,不僅效率低下,還會給患者的會診、轉診工作帶來障礙。

此外,醫療資料還面臨著人為造假的問題。

2018年的一份資料顯示,在醫療資料結構化問題中,有30%-50%的資訊是不真實的。在一些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在記錄病歷時依賴“複製貼上”。同時,患者甚至醫院騙保的案例也層出不窮。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篡改資料往往難以避免。

面對這些問題,醫療行業亟待區塊鏈技術的賦能。

02 醫療資料管理

資料易洩露、易篡改、難共享,讓醫療資料管理成為難題。而因為去中心化、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區塊鏈有望成為醫療資料管理中的一大利器。

2016年,清華大學初步搭建了基於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的SOLAR平臺。此後,清華大學與福州市政府聯合組建福州資料技術研究院,SOLAR團隊正式組建。

這一系統建立了兼顧資料確權和隱私保護的資料共享體系架構,並實現了可信、可管、可追溯的資料儲存、流通與隱私保護。

“目前,我們在醫療資料的應用主要有三大場景,分別是科研資料共享、聯盟監管機構與個人健康資料保管箱。” SOLAR團隊產品負責人李豔告訴一本區塊鏈

其中,科研資料共享關注B端,主要面向醫院等醫療機構;聯盟監管機構關注G端,主要服務於政府等監管部門;個人健康資料保管箱服務關注C端,為個人使用者提供服務。

SOLAR科研資料共享平臺介面

在B端場景中,A醫院可以向B醫院提出資料申請需求,後者響應需求,平臺就會將後者共享的資料上鍊。後續情況,比如A醫院使用了B醫院的哪些資料、使用次數、有沒有轉移給第三方醫院,都一清二楚。

“這些資料在科研資料共享平臺上進行流轉,資料去向可追溯。這就保證了資料的安全性。”李豔表示。

而在C端的個人健康資料保管箱場景中,平臺可以服務於慢性病患者及更多人群,讓他們更好地掌握自身的身體狀況。

目前,該平臺以上線了一款控糖應用,主要服務的是孕婦群體。

這是因為,女性在妊娠期,基礎代謝偏高。所以部分孕婦會面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風險,引發妊娠期糖尿病。在SOLAR的個人健康資料保管箱場景中,孕婦可以透過可穿戴裝置,實時記錄、監控自己的血糖資料。

與此同時,這些資訊還可以透過區塊鏈平臺共享給醫院,讓醫院及時掌握孕婦的血糖狀況。

事實上,病歷、處方等醫療資訊的安全流轉,也是區塊鏈在醫療行業最先落地的領域。

早在2015年4月,美國區塊鏈企業公證通就曾宣佈與醫療記錄服務方案供應商Healthnautica合作,運用區塊鏈技術保護醫療資訊,防止資料篡改的發生。

2016年3月,老牌企業飛利浦也宣佈成立區塊鏈實驗室,研究區塊鏈在醫療健康產業中的應用。

而在國內,2017年,騰訊與廣西柳州工人醫院合作,實現了基於區塊鏈的“院外處方流轉”服務。患者可以在院內開處方,在院外購藥。

在這一過程中,區塊鏈可以防止處方資訊被篡改,讓處方在院外仍然有效。

03 分級診療

區塊鏈技術的出現,也給分級診療制度帶來了新的機會。

在醫療行業,分級診療呼聲由來已久——所謂分級診療,即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治療的難易程度,讓不同的患者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斷、治療,避免其扎堆大醫院,浪費醫療資源。

在疫情之下,分級診療也可以控制疫情擴散,防範交叉感染。

但在現實中,分級診療面臨重重障礙。

“醫療資料共享難,是分級診療難以深入開展的原因之一。”北京共識數信創始人王毛路對一本區塊連結串列示。對於患者而言,由社羣醫院轉院到上級醫院,需要面臨病歷、檢查單等一系列醫療資料的流轉,流程十分繁瑣。

而區塊鏈則在技術平臺層面,建立起了醫療機構間的資料管理、共享機制。在此基礎上,分級診療不難實現。

2017年8月,阿里健康宣佈與常州市合作“醫聯體+區塊鏈”試點專案,分級診療是其中的一個研究領域。

在這個專案中,居民在社羣衛生院進行體檢時,如果被篩查罹患心腦血管疾病,就可以由社羣醫生透過區塊鏈,實現病歷向上級醫院的授權和流轉。

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

具體來說,在患者轉診過程中,轉出醫院會填寫轉診申請,並將對應病歷的雜湊值傳送到區塊鏈節點。節點收到轉診申請後,會自動檢測病歷是否存在,並將轉診申請與患者資訊推送給轉入醫院。

而轉入醫院確認接收後,則可以透過雜湊值檢索到區塊鏈上的病歷文

在此情況下,患者不需要重複做二次基礎檢查,就可以享受醫聯體內各級醫生的全程醫療服務,實現“早發現早診療”。

具體而言,醫療資料本身並不上鍊,鏈上平臺僅負責資料目錄的索引、掛接與身份認證請求。平臺在收到醫療資訊需求後,會核對機構的私鑰,並實現私鑰隔離與資料加密傳輸。

轉院流程圖

值得一提的是,區塊鏈技術不僅在醫療資訊管理、分級診療等領域發揮了作用,也提升了醫療行業的資料化水平。

“醫療行業還是一個比較依賴醫生手工作業的行業。”一位區塊鏈從業者表示,“許多醫院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資料,如患者的檢查單、病歷資訊等,但很多醫生還是習慣於閱讀紙質的檢查單。整個行業的資料化水平並不高。”

而各種區塊鏈醫療平臺的建立,讓許多醫療機構終於開始著手,實現醫療資料的數字化、標準化。

“所有的醫院都有自己的資料,我們力推醫院資料打通,但將近20年,一直沒有達成成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助理蔣煒曾這樣告訴媒體。

如今,因為區塊鏈技術,這一困境正在被打破,病歷流轉、資料保護、分級診療……區塊鏈技術逐步在醫療領域落地,區塊鏈+醫療的時代,正在到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