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前副行長:比特幣不可能成為“數字黃金”

買賣虛擬貨幣

3月12日,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特別是美國和歐洲)傳播的速度和危害的程度突破預期的衝擊,全球股市普遍大跌,其中11個國家爆發股市熔斷,金融市場一度非常恐慌。在這種危急時刻,曾經被很多人狂熱追捧和極度信仰的,認為將取代現有的主權貨幣(法定貨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顛覆和超越國家主權(無國界)的新型“數字貨幣”,並作為“數字黃金”,將成為非常重要的保值和避險資產的比特幣,其市場價格不僅沒有上升,反而出現更大幅度的下跌,24小時內最大跌幅超過50%,最低跌至3915美元,創下2019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

這不僅使很多人熱切期盼的“新增減半”(比特幣推出後,每四年新增量自動減半)可能帶來的價格上漲的所謂“減半行情”可能落空,還提前上演了市場價格的“減半行情”,一週之內價格大跌三分之二,以太幣等其他“數字貨幣”也同樣大跌,致使大量相關合約隨之爆倉,很多人因而損失慘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市場的慘狀大大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那麼,經歷這次面對疫情衝擊的慘烈表現,還有人相信比特幣是“數字黃金”或真正的“數字貨幣”嗎?

比特幣曾因為高度模仿黃金的機理(黃金在地球的儲量是有限的,直觀上,越往後越難挖到,新增量會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枯竭),確立了“總量限定(總計2100萬個),階段性(每十分鐘)產出量(透過“挖礦”)固定,每四年新增量自動減半,到2140年終結)”的基本規則,並將規則內建於系統之中,運用去中心的區塊鏈技術,由加入的節點共同執行系統、維護規則,共同驗證和記錄所有比特幣的取得、轉讓和分佈情況,從而形成“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可以溯源、難以篡改”的分散式賬簿體系。

由此,比特幣被很多人認為是“數字黃金”,將能夠克服國家主權貨幣過度被政府或貨幣當局操控,很容易超發濫發,造成貨幣大幅貶值甚至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或金融危機,無形之中將人們持有貨幣所代表的合法財富給掠奪殆盡等可恥問題,真正維持貨幣的獨立、公平與聖潔,成為真正的“數字貨幣”,並且由於其存在“定期減半”機制,比特幣不僅不會貶值,反而會因為新增產量定期減半而帶來自動升值的結果,因此,必將顛覆和取代傳統的國家主權貨幣,具有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而且越早參與其中,就越容易獲得並越有更大升值空間。這讓人們對比特幣充滿想象和期待,確實增強了其吸引力和傳銷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特別是在比特幣基礎上又催生出以太幣等越來越多的網路“數字貨幣”,以及推出網路數字貨幣的“首次貨幣發行(ICO)”,擴大了比特幣的應用場景之後,比特幣以及以太幣等“數字貨幣”的價格總體上開始快速攀升,其社會影響不斷擴大。特別是2016年包括中國在內,不少國家央行宣稱要研究和儘快推出“央行數字貨幣(CBDC)”,讓很多人認為正是比特幣一類新型“數字貨幣”對國家主權貨幣形成了巨大沖擊,迫使央行急於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因而更加相信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具有巨大價值,隨之ICO快速升溫,帶動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價格大幅度上漲,比特幣從2016年最低時不足200美元,一直上升到2017年11月高峰時接近2萬美元。

這一過程中,挖礦炒幣在中國更是火熱,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也由此產生了令人震驚的風險隱患。正因如此,中國央行於2017年9月4日率先叫停ICO(“9.4禁令”),並隨之叫停數字貨幣交易及其資金清算,使其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強力阻擊。但其在全球的熱潮仍在繼續,直到11月份達到高峰。隨著更多國家加強ICO的控制,比特幣的價格從11月份的高峰不斷下跌,到2018年底,基本上徘徊在4000美元左右。這種大幅度跌價,原本可以讓很多人警醒,但卻被更多地解釋為是受到各國央行等權力部門強硬監管或打壓的結果,階段性下跌,並不代表其真實價值。

到2019年,越來越多的大型機構,包括摩根大通銀行、沃爾瑪和Facebook等紛紛發表公告,宣稱將應用區塊鏈技術推出與法定貨幣等值掛鉤,或與多種法定貨幣結構性掛鉤的“穩定幣”,這再次激發了人們對區塊鏈,以及率先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熱情,加之比特幣到2020年5月將迎來新的增量減半,不少人開始搶在之前加槓桿擴大持倉,推動其價格再次升溫,到2019年高峰時突破12000美元,到當年年底時,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基本徘徊在8000多美元的水平。進入2020年,又曾一度突破9000美元,有人因此認為年內有望創出歷史新高。

但事與願違,預料之外的新冠疫情卻再次將比特幣價格打回原形,並且充分暴露出,比特幣根本不可能像黃金一樣,具有較強的保值作用,可以成為重要的避險資產,最後,可以避險的,依然還是黃金及最主要國家的國債和貨幣。

事實上,比特幣儘管高度模仿黃金的機理,但它卻根本不是真正的黃金,只能是數字化的“虛擬黃金”或“虛擬資產”。同時,這種將總量和階段性產量完全事先設定,而且階段性產量定期減半,沒有調控餘地的設計,使得貨幣流通量難以與可交易的社會財富的規模相對應,同時,缺乏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也就失去有保障的社會財富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必然使其幣值難以保持基本穩定,完全違反了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本質定位及其發展進步的基本邏輯,不可能取代國家主權貨幣成為真正的流通貨幣,最多隻能是一種特殊的虛擬資產,或者只能在特定範圍內使用的商圈幣或社羣幣。

它們可能成為一種投機炒作的標的,但其價格難免大起大落,具有很大的金融風險。即使使用區塊鏈技術推出與某種法定貨幣等值掛鉤的“穩定幣”,也同樣如此,只能是一種代幣。與多種法定貨幣結構性掛鉤的設計(如Libra),本身就是要打造超主權貨幣,就更是違反貨幣邏輯,不可能與其籃子貨幣同時並存,難以真正推出和有效執行!

正是基於對貨幣的深入研究,本人從2016年比特幣、區塊鏈開始升溫時,就明確指出:比特幣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並取代法定貨幣;央行不可能比照比特幣、以太幣設計和推出去中心的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只能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注重替代現金,在發行和結算方式上發生變化;區塊鏈的發展必須跳出比特幣挖礦造幣的正規化,真正注重於解決實際問題。

在2017年中國“9.4禁令”頒佈之前的7、8月,基於當時出現數字幣、區塊鏈的狂熱現象,透過微信公眾號連續釋出兩篇題為“必須理性看待區塊鏈、數字幣”、“必須準確定位和有效監管數字幣”的萬字長文,強烈呼籲加強比特幣等數字幣交易,特別是ICO的監管,曾引起很大震動(爭議)與廣泛影響。

之後,不斷強調必須理性看待和有效利用區塊鏈,反覆強調比特幣等網路“數字幣”,以及與單一法定貨幣等值掛鉤的穩定幣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在Facebook釋出與一籃子貨幣結構性掛鉤的“Libra”白皮書,讓很多人對其發行與影響充滿信心,甚至認為其可能強化美元等籃子貨幣的國際地位,對人民幣可能帶來巨大沖擊,強烈呼籲人民幣應該加入其中或鼓勵中國公司發行類似的數字貨幣的情況下,旗幟鮮明地指出:“Libra難以成為超主權世界貨幣,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推出”。在2020年春節期間又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信用貨幣辨析”系列講解,其中第三部分“對各類‘數字貨幣’的基本判斷”再次闡述和強調了相關的觀點。

這次疫情衝擊下,比特幣等“數字幣”價格大跌的表現,理應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它們不可能成為“數字黃金”,也不可能成為強勢貨幣或避險資產,應該從對各類“數字貨幣”的幻想中徹底擺脫出來,對貨幣有個清醒和準確的認知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