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真理的普遍性?

買賣虛擬貨幣
從阿茲卡班到蘇黎世,從魔法王國到現實世界,區塊鏈技術已經風靡一時了。這項技術的神秘名稱比在建設過程中要神秘得多。它始於2008年,當時有人或某個團體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筆名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的白皮書。本文承諾,在不需要“可信中介”的情況下,解決電子現金運營中存在數十年之久的“雙重支出”問題。
長期以來,“雙重支出”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殘酷的挑戰,世界上最聰明的程式設計師、資料科學家和密碼破譯人員,以及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最聰明的演算法結構,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什麼是棘手的“雙重支出”問題呢?自從電子計算設施成為大型政府、金融機構和商業組織的規範以來,電子現金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先是在發達經濟體中出現,然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越來越普遍。然而,當我們透過電子方式向某人傳送郵件或文件時,我們基本上是在共享文字或文件的副本。然而,如果我們想透過電子方式向某人匯款,我們不能簡單地傳送一些電子貨幣,同時還保留一份副本,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繼續向任意數量的人傳送電子貨幣,因此出現了重複支出的問題。為了防止這種雙重支出,我們使用可信的中介機構,比如銀行,它們會記錄我們的錢,無論這些錢是透過ATM機實際發放,還是透過電子資金轉移網路(EFTN)以電子方式發放。當這種交易發生在點對點的情況下,即在兩個個體之間直接進行,而沒有一個可信任的中介充當守門人時,傳輸訊息的加密再多也無法幫助防止雙重支出問題。這些資訊的加密只有助於保護資料的隱私和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那麼,比特幣在2009年首次亮相時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比特幣是建立在一種名為區塊鏈的新技術基礎上的,比特幣的支持者將成熟的加密協議、創新的演算法設計和博弈論概念結合在一起。從博弈論引出的最後一部分是,是什麼讓比特幣作為一個電子現金系統執行,而不需要一個可信的中介。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用例被稱為無許可區塊鏈,這意味著它對所有參與者開放。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載比特幣應用程式,並開始參與比特幣生態系統。區塊鏈技術的用途遠不止是作為一種加密貨幣使用,比如比特幣、以太坊(Ethereum)或瑞波幣(ripple)——目前市面上數千種流行的加密貨幣中的三種。區塊鏈最大的優點是它能夠以開放、分散式和不可變的方式維護任何交易資料鏈。換句話說,它提供了一個公開的、經過驗證的、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的事務審計跟蹤。這個強大的“單一真理”概念適用於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金錢、土地所有權、上市公司股份、技能證書等都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加以應用,這樣當特定價值生態系統的所有各方都參與區塊鏈實施時,即可自動查明任何有價值的真相。
區塊鏈實際上是一個資料塊鏈,透過加密雜湊函式相互連結,防止對塊中包含的資料進行任何篡改。對塊中的資料進行任何篡改都將阻止雜湊函式與前面的和後面的塊配對,因此包含可疑塊的鏈將被拒絕。然而,並不是所有區塊鏈用例都是無許可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費參與。例如, Hyperledger——一個開源的區塊鏈協議——構建允許某些相關涉眾參與的被允許的區塊鏈生態系統。假設政府決定將區塊鏈用於土地所有權記錄或產權,那麼直接參與土地所有權記錄的政府機構或工作人員就構成了一組得到許可的參與者,而土地所有者將是另一組得到許可的參與者,他們可以邀請銀行為購買土地獲得相關的所有權細節,從而使所有這些參與者瞭解土地所有權的唯一真相。區塊鏈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用於維護開放、分散式和不變的真理,這些真理對任何有價值的東西都很重要。採用這項新技術是一項挑戰,因為這項技術本身具有高度複雜的性質。許多不同的區塊鏈技術部署平臺正在爭奪市場份額,在我們說話的同時,新的平臺還在不斷髮展。技術專家認為區塊鏈將改變交易業務,就像網際網路改變了資訊共享一樣。區塊鏈承諾最終將人類從反覆無常的被操縱的真相中解救出來。我們是否應該乘風破浪,站在“唯一事實”技術的風口浪尖,成為旨在普及事實的區塊鏈用例海嘯的先鋒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