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比特幣信仰崩塌元年

買賣虛擬貨幣

前段時間發生了一件半新不舊的事,門頭溝曾經的所有者Mark Karpeles又被指控了。

繼10月份的公審後,日本檢方又一次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指控,如果判決成立,Karpeles將面臨10年有期徒刑。

說這個是因為,除了被指控挪用客戶資金和操縱Mt. Gox交易系統資料偽造餘額外,日本檢方的起訴書上還有一句很有意思的,指控他“在徹底摧毀比特幣使用者的信心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姑且不論比特幣信仰是否是他摧毀的,不知不覺間,比特幣使用者的信心已經預設是摧毀狀態了。不知不覺間,信仰已經隨著幣價暴跌、恐慌蔓延的熊市現狀遠去。

這不禁讓人想起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美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郭愛軍日前發表的一篇名為《區塊鏈終於擺脫了比特幣的陰影》的文章。

文中談到, “位元塔”的倒塌,硬分叉是導火索,技術漏洞陸續被曝光是關鍵,而信心和共識崩塌是根本原因。

那麼在硬分叉這根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寄託著去中心化信仰的這座位元巨塔,究竟是如何在2018年這個時間點一步步走向坍塌的?

先天不足

首先很難否認的是,基於區塊鏈的通證交易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問題。交易吞吐量和時延,這些商業應用和企業最關心的交易效能指標,按照主流金融機構的標準,恐怕是區塊鏈滿足不了的。

特別是基於比特幣或以太坊的公鏈,由於公鏈必須保持高度的去中心化,節點軟體需能在儘可能多的電腦上執行,而每個節點機器的效能和網路情況各不相同,對交易效能形成了天然的限制,高頻應用在公鏈上的使用者體驗會天生地比較差。

並且,這個問題在較長的時間內很難從根本上解決。聯盟鏈與私鏈固然效能更好,但又在應用範圍上受限,試想,若一種世界觀無法覆蓋世界,又何談信仰呢?

當區塊鏈熱潮來襲,水漲船高的幣價和盆滿缽滿的利益讓人們忽略了它的缺陷和隱患,彷彿不存在解決不了的問題。

而2018下半年,潮水退去,狂熱消散,去中心化不再代表一種解剖整個世界的方式,僅僅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與其他技術和工具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有著技術與工具都會有的弊端和侷限性,它在一些人的心中便也走下了神壇。

漏洞百出

而除了這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漏洞百出的加密交易現狀,財產流失和隱私保護問題也不斷衝擊著人們的信心。

第一盆潑向傻白甜信仰者們的冷水就來自前文所說的門頭溝事件,2014年,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一夜之間85萬枚比特幣不翼而飛,使用者損失慘重,此後該交易所申請了破產保護,至今來自使用者的民事訴訟與來自檢方的公訴仍然在日美兩地的法庭上綿延不絕。

此後數年,重大加密貨幣失竊事件未曾間斷,直至今日。

重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失竊事件表(以人民幣價值衡量)

2014/2 Mt.GOX  約8億7千萬元

2014/3 Poloniex  約370萬元

2015/1 BitStamp  約1200萬元

2016/6 The DAO  約4億元

2016/8 Bitfinex    約4億元

2017/12 NiceHash 約4億6千萬

2018/1 Coincheck 約35億元

2018/9 Zaif 約4億元

此外,今年5月,OKEx交易所比特幣提現漏洞事件及其所帶來的波動也再一次動搖了人們對加密世界的信仰中跟“賺錢”沒關係的那部分。

不僅如此,對交易進行更多的隱私保護處理就代表著會對交易效能產生更大的負擔,這又進一步加大瞭解決安全和效能問題的難度。

另一方面,歷史的演變總是讓人產生既視感,挖礦領域也不例外。算力最終慢慢向集團化靠攏,去中心化的貨幣慢慢向多中心化靠攏,同樣在今年5月,看似很難實現的51%攻擊出現在了比特幣世界中。

隨著BTG 51%攻擊事件,包括本次BCH硬分叉事件等對共識機制的衝擊,越來越多認同去中心化理念的信仰者開始思考,去中心化真的像說的那樣安全嗎?那樣公平民主的世界真的可以最終實現嗎?即便不斷更新演算法和機制,由人所創造出來的演算法和合約真的能夠抵禦人們擴張和利己的心嗎?

這個問題,放在許多年前或許還有人能充滿信心地做出肯定回答,但在2018年,或許你能聽到的回答只有更多的沉默。

“暗”流湧動

暗網上的比特幣活動,同樣擴大了人們不信任的情緒。

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暗網“絲綢之路”曾流通超過950萬枚比特幣,佔據了當時比特幣流通量的80%。

2013年,伴隨比特幣價格不斷創下新高,“比特幣耶穌”Roger Ver私人財富不斷增加,比特幣耶穌與暗閘道器係的爭議也隨之浮現。

在媒體報道中,Roger始終沒有為暗網“絲綢之路”進行過公開站臺,也很少有人會去質疑Roger與“絲綢之路”的關係。

然而2013年10月絲綢之路創始人羅斯·威廉因暗網上的犯罪行為被抓,面對一個曾經走私人口、販賣毒品的罪人,羅斯在美國被起訴時,Roger竟為其花費15萬美元僱傭了專業律師為其辯護。

如果為犯罪分子提供法律援助是Roger的義舉,那揭下Roger虛偽面紗的就是為絲綢之路提供洗錢服務的Bitinstant交易所。Bitinstant交易所是2012年Roger的重點投資專案,這一交易所在2014年被FBI查出涉及為「絲綢之路」提供洗錢服務。

作為比特幣耶穌,或許他曾經為暗網帶去了具有價值屬性的比特幣,這恐怕是對信仰的一種最大的諷刺。

就像多年後的2018,李笑來被曝光的錄音給國內幣圈帶來的一片譁然一樣。如果“在徹底摧毀比特幣使用者的信心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真的是一項成文罪名,還真不知道對國內幣圈來說,門頭溝失竊和錄音事件哪個判得久一點。

更諷刺的是,近年來國際組織的追查、打擊和譴責,既阻止不了暗網上虛擬貨幣交易持續活躍,也阻止不了站隊絲綢之路創始人的大佬表態。今年7月,李啟威發推表示,自己是從暗網絲綢之路瞭解到的比特幣,絲綢之路創始人羅斯不該被判無期徒刑,自己已加入要求釋放羅斯的請願行列,並呼籲大家加入。

絲綢之路的創始人今年甚至在牢裡開通了推特賬號。

他在推特中寫道:“經過這麼多年的沉默,我希望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聲音。這是一段奇怪的旅程,但我非常感謝所有那些對我表示愛和支援的人,他們幫助我度過了艱難的時刻,你們給我力量。”

監管重拳

如果一件事情被定義為非法,人們會對和它相關的事物自然而然地產生質疑,至少會失去信心。

2017年9月,央行定性1CO為非法,比特幣價格應聲暴跌。

到了今年,1CO走向窮途末路,熊市來臨,人們努力地尋找1CO的替代品。而就在這個時候,號稱1CO的改良合法合規版本的STO也被定性非法了。

不僅在中國,美國SEC近期也開始整頓加密領域,與多家加密公司達成和解,也就是令其繳納罰金並且納入監管。

2018年8月至今,美國SEC至少公佈了12起1CO相關處罰,處罰金額在3萬美元至300萬元美元之間。

處罰的物件也範圍廣泛,有3個加密貨幣交易平臺,3個涉嫌欺詐性1CO的企業,2個進行1CO專案的公司,2個提供資產管理的公司或基金以及一起對個人的訴訟、一個區塊鏈概念公司。

此前,不管幣價如何低迷,資本都不曾畏懼這個市場,頭部資本似乎總能比散客更擅長看到希望。而這一輪熊市,依然是幣價暴跌後的低迷,卻讓資本開始望而卻步,來自頭部的裁員,切割,停產,撤出的訊息源源不斷。

究其原因,分叉恐怕確實只是一個導火索,“看不到希望”才會讓大量的人和資本離開。

排除當前整個大環境的因素,再對比其他因素,監管重拳造成的打擊是更加絕望的。

許多人起初選擇了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區塊鏈交易,在於其自由而隱匿,說白一點,可以作為逃避監管的手段,而這種想法自然就站在了政府和監管者的對立面。

不如說去中心化本身,在政府和監管者的層面,就不可能是會被完全接受的。央行研究法定數字貨幣,也跟去中心化理想沒什麼關係,相關人士多次表示,中心化是不會被放棄的。

各種理念衝突之下,截止2018年底這個時間點還能保持信仰的人,也是真的“信了邪”。

倒下的是“雷峰塔”嗎?

前文提到的《區塊鏈終於擺脫了比特幣的陰影》一文中談了位元巨塔的倒塌,然而從標題就能看出來,作者對此是十分樂觀的。

他在文中談到:“在我看來,此次“位元塔”的崩塌對區塊鏈創業者而言是憂喜參半的,但喜多於憂。 一方面,長久縈繞的“父子”問題解決了。 另一方面,區塊鏈行業創業者大可不必因比特幣以及其他數字貨幣的價格下跌而恐慌,正好迴歸技術本源。”

所謂父子關係,即區塊鏈和比特幣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父親”,但比特幣和其他上千種虛擬貨幣和區塊鏈應用,又是區塊鏈的“ 兒子”,這導致每談區塊鏈必談比特幣,“父子”關係古怪而尷尬。

或許我們可以期待,這次硬分叉下的市場巨震,能震倒將區塊鏈壓在底下的那座雷峰塔。

或許是2019年的某一天,或許是未來更遙遠的某個時間,若有一天“鏈”真的可以擺脫“幣”的陰影,說不定就會像鯀禹治水的故事講的那樣,鯀禹父子同體,鯀治水不利遭處死,死後三年其腹開裂,大禹出世,水患大治。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