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內測“人民幣錢包”,為什麼DAPP的落地場景少之又少?

買賣虛擬貨幣


前幾天,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指出,上半年“法定數字貨幣封閉試點順利啟動”,下半年將“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




根據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反饋,近幾日,工、農、中、建四大行正在同時內測“數字人民幣”的電子錢包,但是考慮到系統負荷等原因,目前還屬於內測階段。


根據業內人士反饋,註冊app需要在四大行分別開立數字錢包,數字錢包分別掛靠各銀行的賬戶,使用者可將資金充值入錢包,充值方式可選擇網銀充值、綁卡充值等。


這個app的操作邏輯聽起來有點類似支付寶呀~


從落地場景看,這個app具備充值、提現、轉賬、掃碼消費等功能。


其中轉賬僅憑對方手機號就可以進行,使用者之間可互相掃描二維碼支付,支付邏輯與微信和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完全相似。


此前央行還打了一個雙離線支付場景,但是小姨前兩天突然發現支付寶沒有網路也可以正常付款...


雖然央行的錢包應用場景較少,但是不管怎麼說這也算是國家帶頭開始落地區塊鏈了!


這麼看來,區塊鏈的落地應用果然還是要從數字貨幣開始,而且還是要從官方渠道推廣出來,個體團隊的力量還是比不過國家隊啊...


咱們來回顧一下2020年以來,國家隊在區塊鏈的投入:從dcep到bsn再到各大省市的區塊鏈產業園,力度是越來越大,成效也是越來越明顯。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塊鏈應用的繁榮是不是要開始了呢?


那麼,區塊鏈應用專案落地這麼困難,其本質原因究竟又有哪些呢?


第一:是區塊鏈系統整體吞吐量的問題,也就是咱們常說的tps問題。

中心化的金融類系統的tps均在數萬到數百萬tps規模,而去中心化的落地應用,雖然有諸多公鏈不斷探索pow、pos、dpos、bft等多種共識機制解決tps問題,但尚在進展之中,從目前資料來看,實現方案和預期仍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第二:是資料儲存的問題。

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人和資訊的連線,無論是中心化應用還是去中心化應用均是如此,整個網際網路本身就是依靠資料進行相互操作的過程,離開資料,網際網路無法工作。

然而,現在的去中心化應用,很多都缺乏資料落地的能力,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本,是一個簡單的交易記錄的線性表,只能儲存交易雙方的地址以及交易金額,而無法儲存其他資料,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區塊鏈的實際使用場景受到了很大限制。


第三:是資料孤島和資產孤島的問題。

資料之間的互相連線,提供了資料的互操作性,這對於實際落地應用至關重要。不過,當前階段,各個不同的區塊鏈系統之間缺乏互相連線和驗證的能力,雖然有很多專案正在探尋解決之道,但依然只是處於進展之中。

第四:是可開發性和易用性的問題。

區塊鏈1.0時代,比特幣系統使用功能有限的指令碼系統來提供了有限的可程式設計支撐。

區塊鏈2.0時代,以太坊之後,evm成為事實上的標準,提供了一種圖靈完備的程式設計方案來編寫智慧合約,並透過智慧合約來操作鏈上的資料。

然而,很多已經成熟的開發方法,比如ssdlc、單元測試等技術,均無法直接移植到區塊鏈領域,使得區塊鏈的可開發性存在一定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存在學習曲線和學習成本。

結合上述四個問題,才是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應用落地的最大挑戰。


但是現在,國家隊和很多大企業都已經開始進入區塊鏈領域,以往困擾區塊鏈發展的問題也一個接一個的被攻克,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宣傳上,都比過去要好的多,也該是區塊鏈專案逐漸落地的時候了,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