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精進手冊 | 009 | 群體智慧該如何運用?

買賣虛擬貨幣



1. 一種通證:ADA(2)

ADA是Cardano專案的通證,在其結算層流通,總共發行1000億枚,如今市值近36億美元,在數字貨幣中處於第八位。

前面我們講到Cardano的發展軌跡和其他區塊鏈不太相同,它是從科學哲學出發、以研究為驅使導向,進而演變而來的區塊鏈平臺。

Cardano 不像其他區塊鏈專案自己釋出白皮書定義技術路線,先完成論文,再將論人交由同行進行“雙盲(匿名提交、匿名評審)”審計,最後在數理邏輯層次上趨近完美之後才進行技術實現。Cardona的創始人對區塊鏈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認知,Cardano的設計理念便是在繼承現有基礎優點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新(研究了超過1000種數字貨幣),希望希望對區塊鏈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解決。

Cardano從在設計上採用了兩條鏈,分別作為結算層和計算層,兩者共同構成Cardano。這與主流的公鏈在一個鏈上進行所有活動的設計是不同的,是區塊鏈設計上市極大的創新。Cardano的結算層就像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網路,ADA在該層流通結算,但效率要遠比比特幣高得多;其計算層就像是以太坊網路,可以部署智慧合約。這種分層設計,使得Cardano能夠針對不同的分層進行有針對性的部署和升級。

Cardano還有和其他區塊鏈專案不同的一點是主動擁抱監管。Cardano認為去中心化不等於去監管化,如果完全的去監管化,區塊鏈在應用上難免會與現行的社會機制產生衝突,在很多方面各國政府都不會支援無監管的活動的,比如區塊鏈最容易設計的金融領域。Cardano採取了務實的折中策略,在技術層面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來實現,在監管層面在考慮使用者的隱私保護的情況下充分考慮了監管需求,並設法達到二者之間最優平衡點。這種做法更容易讓區塊鏈金融更容易被社會接受和使用。

2. 一個概念:51%攻擊

比特幣的不可篡改不是絕對的。51%攻擊是針對比特幣不可篡改的特性說的,一旦51%攻擊真實發生在比特幣網路,比特幣資料的不可篡改性也就被攻破了。

要理解51%攻擊,我們需要知道比特幣的不可篡改是由什麼來保障的——它是由比特幣所採用得工作量證明機制和最長鏈機制來保障的。

所謂工作量證明,簡單來說就是礦工透過雜湊計算來競爭記賬權,因為獲取記賬權也會獲取新區塊的比特幣發行的獎勵以及礦工費用。獲得記賬權後,礦工就可以把發生在這個區塊時間內的交易,按照一定順序記錄在區塊上,其他節點經過非常簡單的驗證之後,就可以同意其記賬,並同步賬本。打上時間戳後,緊接著進行下一輪算力競賽。所謂最長鏈機制,就是在比特幣的網路裡,大家認為最長的鏈才是正確的鏈。

瞭解了這些,就可以理解51%攻擊了。我舉個例子。假如說張三用比特幣跟李四買房,向李四支付了100枚比特幣,李四在確認收款資訊後,把房子完成了過戶,交易完成。正常情況下,這筆交易在比特幣全網廣播,已經被其他節點確認,就不可篡改了;但是也有特訴情況,如果張三想篡改這筆交易,比如說在獲得房子的所有權之後,讓全網承認這筆100枚比特幣的轉賬並沒發生,也就是說讓這100枚比特幣繼續呆在自己錢包裡,他應該滿足什麼條件呢?

由於比特幣網路只承認最長的鏈,他應該在交易發生前的區塊開始,創造一條比實際交易發生的那條鏈更長的鏈。但是他這麼做,無論如何都要比實際交易發生慢一步,因為他需要李四收到房款的資訊得到比特幣網路確認,李四才會把房子所有的權移交給他。在這之後他才能把自己創造的那條鏈做成最長鏈,移花接木,讓比特幣網路承認這一條交易未發生的鏈,達到偷天換日的效果。

這比較燒腦,不過燒的卻是電腦。因為在交易真事發生的那條鏈的基礎上,其他礦工們已經繼續挖礦往前進行記賬了。張三如果想要讓自己的這條交易沒發生的鏈成為最長的鏈,讓其他礦工誤以為這是正確的賬本,那麼他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趕上現有區塊的高度。我們知道,礦工們是根據算力競爭記賬的,算力越高獲得記賬權的概率越大。張三想要趕上現有最長鏈,需要在競爭中不斷獲勝獲得記賬權,而這超過50%在算力才有可能。這就是51%攻擊。

比特幣的不可篡改性是由工作量證明機制和最長鏈機制來保障的,這是比特幣網路的共識,而想要篡改比特幣網路的資訊,就要遵循這樣的共識去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個很有哲學韻味——你極強之處,恰恰可能也是極弱之處。

其實想要進行51%攻擊是非常困難的,整個網路非常警惕篡改比特幣這一情況出現。張三想要篡改比特幣,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獲得超過51%的算力,而一旦他的篡改被發現,比特幣會因不可篡改性被攻破而變得一文不值,他也不值得這麼做。所以51%可以看做是理論上存在,但實際卻極不可能發生的情況。

3. 一些思考:群體智慧該如何運用?

區塊鏈專案中有一些預測類的應用,比如說 Augur (REP)和 Cindicator (CND)。這二者都是採用通證激勵,激勵人們把更多的預測資訊集中到平臺上進行博弈,以獲得更精準的預測結果,但二者在對待資訊方式不同。

Augur採納所有人的預測,預測者的資訊在博弈中的權重和自身為資訊所投入的REP相關;Cindicator也採納所有人的預測,但預測者的資訊在博弈中的權重和預測者過往的勝率相關。

Augur 把資訊的權重交給了鈔票,雖然每個人的資訊量和資金量各不相同,但Augur的方式能夠讓人們為自己資訊的可信度用資金投票,更能廣泛地吸收可信度強的資訊。Cindicator 把資訊的權重交給了過往預測精準度高的精英,這種做法降低了非理性賭博造成的預測準確度下降的影響。

雖然都是在利用群體智慧,兩者利用的方式卻不相同。基於自由市場主義的Augur,還是基於精英主義的Cindicator,哪種是利用群體智慧的更好的方式呢?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