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都沒有融資,你憑什麼融資?

買賣虛擬貨幣
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專案,一定是由內在價值驅動使專案有價格,最初的內在價值來源於各個生態方的貢獻,而不是來源於幣價的激勵。一、比特幣竟然沒有融過資比特幣,我們可能都太熟悉了,以至於我們都很少提到或者注意到這麼一個事實:比特幣從0開始,發展到今天2000多億美元的市值,整個過程是沒有對外融資的。你不覺得這是個很神奇的現象嗎?比特幣號稱是數字貨幣之首,市值巨大,鏈上交易量也巨大,使用者遍佈全世界,但是它整個發展過程竟然沒有向外界融資一分錢?那麼問題來了:絕大多數數字貨幣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受了比特幣的影響,很多專案是對比特幣的簡單模仿,有些專案甚至是直接copy的比特幣的程式碼,即使不是原樣的copy也都或多或少用到了比特幣某一種或幾種底層技術,如果比特幣都沒有融資的話,這些專案憑什麼融資呢?二、比特幣為什麼沒有融資?
我們先來看看比特幣為什麼沒有融資?從結果來看,比特幣沒有融資也發展到今天如此壯大,說明了融資對它而言並不是必需的。另外,比特幣是跨時代的產品,當時提出來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理解比特幣背後的技術和理念。中本聰把比特幣白皮書的思路發在論壇上之後,也受到了很多同時代極客們的批評和質疑,其中就包括EOS的創始人BM。天才如BM當時對比特幣都有如此多的質疑,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即使到了今天,還有好多人,包括一些主流的投資機構,都無法理解比特幣的價值。所以,如果在當時比特幣要找外界融資的話也存在一些困難。當然了,以中本聰的能力,如果他想要融資的話,應該也是不存在什麼問題的,畢竟好多比比特幣垃圾的專案都能獲得融資。但是他仍然沒有選擇融資,所以更合理的解釋是:要麼是中本聰認為比特幣不需要融資,要麼是他覺得比特幣不適合融資。現在的事實已經證明了比特幣沒有融資也能夠做的很好,那麼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是:比特幣是不適合融資嗎?如果比特幣當時有融資的話,現在會不會發展的更快更好呢?三、比特幣融資會不會更好?
比特幣發展到今天,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交易速度、區塊大小、手續費、網路擁堵、分叉等,而且比特幣從2008年出現,到今天已經發展超過10年了,10年才有今天的世界貨幣地位,而且仍然在遭受著主流世界的不理解和排斥。那麼,如果比特幣當時有對外融資,一方面發展資金上得到補充,另一方面大家集思廣益,比特幣的開發速度會不會更快?迭代效率會不會更高?初始設計理念會不會更完善?分叉問題會不會得到提前的預防呢?對礦機的專業化集中化這些問題會不會考慮的更加深入呢?雖然老話說人多力量大,但是就比特幣這件事來看,還真就不一定。跨時代的偉大產品往往只能出自於天才之手,普通的投資人根本就無法理解它,即使是傳統投資的股神巴菲特,不是到了今天也仍然不接受比特幣嗎?我個人認為,比特幣更適合像中本聰這樣的天才獨立創作,他們具有所有應該具備的知識,同時也有獨立完成專案的能力,他們以一己之力創造出來的比特幣,反而更加完美。如果真的有多個人參與討論,或者說有多個合夥人每個人都有發言權的話,那專案反而很有可能遲遲無法落地,或者落地成四不像。當然了,雖然目前認為比特幣是中本聰一個人的設計,但是他在設計過程中也參考了其它前人的工作成果,在設計過程中也經常在論壇上與哈爾芬尼這些同樣是頂級大神的人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特幣也是彙集了很多人的智慧。好的,我們暫且認為比特幣更適合天才獨自設計,那麼在運營宣傳上,如果資金多一些會不會更好一些呢?像那些網際網路專案一樣廣泛宣傳,獲取流量,迅速搶佔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呢?
四、比特幣不適合融資A、從運營角度,中本聰消失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維基百科開始接受比特幣的捐贈,用中本聰自己的話說:維基百科捅了馬蜂窩,現在一大群馬蜂向我們飛來,如果我們能在其他場合能夠得到這樣關注就好了。為什麼維基百科接受比特幣捐贈之後中本聰要消失呢?一方面這個時候比特幣已經開發的比較成熟了,也有了第一批的種子使用者在正常使用,更重要的是當比特幣維基百科接受比特幣支付之後,會使得美國政府開始把注意力發展而放到比特幣上,對比特幣形成很強大的絞殺作用,甚至中本聰 的個人安全也會得不到保證,所以才會選擇這個時候離開。也就是說,對於比特幣這種能對政府權力形成極大影響的產品而言,在專案沒有成熟之前引起過多的關注並不是好事,所以融資用於宣傳就不用想了。B、從技術角度,上面我們是從運營宣傳上討論比特幣適不適合融資,那麼從技術角度來說,如果比特幣有融資,組個開發團隊,會不會比特幣開發的更快,節約更多的時間呢?
目前的資料顯示,最原始版比特幣客戶端,即由中本聰釋出的第一版原始碼,該客戶端包括大約16000行程式碼,我不是程式設計專業的,但是據說16000行程式碼只能算是小專案。而且,雖然比特幣的產生花費了中本聰很大的心血,但是用他自己的話說:編寫程式碼的過程並不是很複雜,最困難的事情在於設計和思考。為了設計出比特幣的原型,中本聰花了很長時間積累,他既需要有足夠多的計算機知識,也要有足夠多的密碼學知識,還要有貨幣、巨集觀經濟、博弈論這些方面的知識。而且他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之前已經有一代一代的人開發出了很多電子貨幣的原型,雖然最終失敗,但是為他提出了比如POW等很多可行的理論支援。思想這個東西,是別人無法代勞的,你就是組N個技術團隊,可能也無法讓比特幣的產生提前一天。
C、比特幣本身就是錢除了運營和技術上的問題,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問題:比特幣本身就是錢,那你還要怎麼個融資法?既然你本身就是錢,如果你還需要藉助法幣發展,那麼別人會質疑比特幣存在的意義在哪?這個問題並非比特幣所獨有,現在有很多專案,打著數字貨幣的旗號來進行融資,他們也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另外一方面,很多專案代幣由於流動性好,生態豐富,使用範圍廣,實際上也在某種程度上有著貨幣的屬性,那麼你們真的適合融資嗎?這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五、其它專案真的需要融資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比特幣都不需要融資,那麼其它專案真的需要融資嗎?這個問題容易引起爭議,尤其是那些融過資的專案方可能會有很大的意見,所以我不如就先說我的結論:專案與專案不一樣,有些專案不需要融資,有些專案需要融資,或者說融資後能夠發展的更快更好。研究哪些專案適合融資很難,我們不如反過來,研究哪些專案不適合融資。融不融資其實只是個表面現象,背後還有更加深沉的原因——區塊鏈是一個講究分散式共識、講究去中心化的行業,分散式共識意味著多方參與,去中心化意味著沒有人能夠對專案起到決定性作用和影響。但是融資這件事,相當於別人把錢給我,我出讓一部分權力給對方,而且大部分時候出讓的都是發言權和決策權。所以,真正的原因是:融資這件事,和去中心化在某些方面是矛盾的。
六、融資與去中化的矛盾去中心化講究共識,什麼叫做共識呢?從技術上講,就是分散式環境下,資料的一致性。以比特幣為例,從實踐當中可以看出,真正在技術上決定比特幣共識的是算力,以及算力背後的礦機、礦場。誰的算力強,誰的話語權就強,誰對共識的影響力就大。在比特幣的共識價值觀當中,算力是最重要的東西,持幣本身並不具有任何的權力。但是,在傳統的融資體系內,融資對應的是股權、股份這一套邏輯,誰的股票多,誰的股權比例比較大,誰的話語權就比較大。那麼一個有融過資的去中心化專案,到底該聽誰的,到底誰說了算?這是一個問題,也是去中心化和融資的矛盾所在。當然,這個問題並非無解,隨著區塊鏈的發展,隨著共識機制的完善,隨著社會對Token背後權益的定義越來越標準化,這個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答。只不過在行業早期,比特幣選擇了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完全不融資。
七、什麼專案可以不用融資?時代在發展,專案在與時俱進,不是所有專案都需要有比特幣這麼強的去中心化程度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專案都需要像比特幣有這麼強的抗審查性,社會需求多種多樣,而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滿足市場需求。而且,比特幣的功能算是比較簡單的,就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貨幣,而貨幣的功能也比較簡單,主要就是交易、轉帳,所以開發的工作量可能不算大,一個人也能應付的過來。一方面功能簡單,一方面出於去中心化的要求,比特幣更適合“冷啟動”——即不需要融資,不需要宣傳,無論是運營上還是技術上都靠自身的積累向前發展。除了比特幣,區塊鏈行業內還有很多對去中心化要求比較高的專案其實都不需要融資,更適合“冷啟動”,慢慢的發展,慢慢的積累。但是,除此之外,有很多區塊鏈專案要實現的功能則要複雜的多,這樣他們需要開發對接的東西更多,工作量也更大。對於這些專案而言,如果要迅速發展、迅速落地的話,也許接受融資會比較好。
只不過在每次融資之前需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融資?每次融資我們得到了什麼?付出了什麼?這些付出對我們的專案發展會有什麼影響,比如說會對去中心化程度有什麼影響,對生態內各個參與者的利益有什麼影響?八、先有價值,還是先有價格?融資還是不融資?熱啟動還是冷啟動?仍然不是這個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是:區塊鏈專案的代幣,是要先有價值?還是要先有價格?劉昌用老師曾經說過:“區塊鏈的本質是分散式共識”。分散式共識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以開源的形式把全社會的智慧、人才、能力都集中在了一起,來推動專案的完成,即使不依靠融資,有了這些智慧、人才、能力的積累也能把專案慢慢的做起來。當然,他們的參與並不是完全免費的,我們對他們也會有代幣的分發,正如比特幣早期參與挖礦也會有BTC發放一樣。只不過,這個時候發放的BTC是沒有價格的,嚴格來說是隻有價值沒有價格的。雖然這個時候只有價值但是沒有價格,前期的開發者靠興趣、熱愛和眼光參與到專案當中來,但是隨著專案的發展,隨著專案上積累的智慧、能力、功能、生態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價值積累超過了某一個臨界點,這個時候代幣就會產生價格。
這時的價格是自然產生的,而不是由上交易所由二級市場強行催生出來的。有了價格之後,激勵作用更加明顯,專案的價值凝結會越來越多,發展越來越加速,這樣形成這麼一個有機的迴圈。而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義務貢獻價值沒有獲得收益的開發者、參與方,這時才獲得真正可以變現的激勵,他們之前付出的價值才得到反饋,他們承擔了風險,付出了勞動,現在獲得了收獲。這裡面有一個非常本質的不同,我們稱之為區塊鏈專案與傳統專案發展理念上的不同——我們認為,區塊鏈專案更傾向於先賦予專案價值,然後再賦予專案價格,而不是像現在的正好反過來,先賦予專案以價格,再賦予專案以價值。先有價值,後有價格!價值催動價格,而不是資金催動價格!也就是說,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專案,一定是由內在價值驅動使專案有價格,最初的內在價值來源於各個生態方的貢獻,而不是來源於幣價的激勵。這種走傳統投資靠交易所驅動出來的價格的專案,都需要反思這一點。九、比特幣都沒有融資,你憑什麼融資?
現在很多專案走的都不是這樣的道路,他們是先有一個想法,然後寫一份白皮書,然後就開始用白皮書融資了,有些專案甚至白皮書都沒有就要開始融資。而現在如此眾多的區塊鏈專案,擁有著龐大的區塊鏈技術團隊,號稱每個月在github上面更新多少多少程式碼,但是甚至連產品都還沒做出來,有些做出來的產品原型也很少人使用,根本就是所謂的“空氣幣”。這些專案太操之過急了,而且一旦你進入融資模式,實際上就走入了傳統金融的模式,這時就需要承擔融資的責任,執行融資的義務,在某些時候還要承擔非法集資的風險,而不管你是以點卡還是以通證還是其它形式融資,也不管你在合同裡面把責任撇的多麼清楚。對於這些公司,其實需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比特幣都沒有融資,你憑什麼融資?”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