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區塊鏈金融應用規範出爐,標準先行避免“先汙染後治理”

買賣虛擬貨幣

繼今年3月釋出《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後,近日,央行下發了《關於釋出金融行業標準推動區塊鏈技術規範應用的通知》和《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以下簡稱《規則》),這是國內官方權威部門首次釋出有關區塊鏈的規範檔案。目前,《規則》已經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透過,並開始下發執行。




據悉,《規則》由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中國銀聯以及多家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科技公司、高校等共同起草。事實上,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務落地的場景越來越多,此次央行頒發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相關規範檔案,可對區塊鏈未來長遠發展起著一定的保護作用。


避免“先汙染後治理“

“區塊鏈是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一致儲存、防篡改、防抵賴的技術體系。”《規則》給出了區塊鏈定義。

根據《規則》顯示,央行將從技術要素評估、效能評估和安全性評估三大維度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實施進行了規範,並在產品設計、軟體開發和系統運營上給出了具體的技術指標、評估方法和標準。

據瞭解,在技術要素評估上,《規則》從分為賬本技術、共識協議、智慧合約、節點通訊、金鑰管理等方面深入專案;在效能方面,就交易吞吐率、交易同步性、部署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安全性方面,將從基本硬體、物理安全、網路安全等方面進行評估。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金融業規模也逐漸擴大。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領域的痛點也愈發突出,例如資產與交易資訊真實性驗證困難,導致信用評估成本高昂,或跨機構金融交易業務流程複雜、週期長,導致效率低下等問題。

如果實體經濟是一株株大樹,那麼金融業就是一條大河,兩者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對於金融領域創新發展而言,這些痛點都是亟待解決。而區塊鏈憑藉其獨有的信任傳遞機制,逐漸成為近兩年來金融科技領域的熱門技術。據《中國區塊鏈金融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區塊鏈在中國金融領域應用已初具條件,部分概念驗證應用已催生一定規模商用產品,在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保險科技、跨境支付、資產證券化等場景中已形成了一些落地案例。

“當前與區塊鏈相關的技術仍存在風險隱患,其運用具有系統性、長期性和複雜性等特徵,要務實推進,不能搞形象工程;在引導產業發展方面,也要充分借鑑網際網路金融專項整治的經驗教訓,避免‘先汙染後治理’。

特別是要關注外部性風險可能對金融安全產生的影響。制定技術標準和業務規範,可提升中國在金融區塊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今年2月份,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等撰文稱。

同時,今年5月,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也強調稱,要強化監管科技應用實踐,積極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加強數字監管能力建設,不斷增強金融風險技防能力,提升監管專業性、統一性和穿透性。

因此,《規則》的推出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並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場景的健康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為了更好推動區塊鏈為金融服務,央行要求,金融機構應結合實際、認真落實《規則》,建立健全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防控機制,定期開展外部安全評估,推動區跨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規範應用;金融機構應在滿足金融相關標準和規定基礎上,按照《區塊鏈資訊服務管理規定》,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備案工作。

各地政府積極推進

自區塊鏈被納入“新基建”範圍以來,各地方政府都在密集發展、運用這項新技術,例如:

7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原則同意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深圳等5家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區塊鏈建設工作的函》,原則同意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區域性股權市場參與區塊鏈建設試點工作。目前,北京、上海等都已按照監管部門部署,成立了專門工作小組,加快推進試點相關工作。

7月16日,北京市正式釋出《北京市政務服務領域區塊鏈應用創新藍皮書(第一版)》。該藍皮書是國內首個政務服務領域區塊鏈應用的藍皮書,對全國其他省份推進政務服務領域區塊鏈應用都具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鑑意義。

7月21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公告稱,在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組在廣泛徵集專案的基礎上,對外公示上海市首批8個創新應用。在3個採用了區塊鏈技術,包括浦東發展銀行的“基於區塊鏈的小微企業線上融資服務”等。

此外,河北、湖南、重慶等地都出臺了區塊鏈相關行動計劃,以培育發展區塊鏈新業態,搶佔區塊鏈

由此來看,今年已成為區塊鏈與產業結合的重要一年,區塊鏈落地應用將會進入加速通道。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區塊鏈應用將更加多元化,必將成為金融等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之一。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