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央行穆長春詳析libra與央行數字貨幣DCEP(上)

買賣虛擬貨幣

算力說

本文系前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得到APP的課程《科技金融前沿:Libra與數字貨幣展望》,用最淺顯的語言,解釋了什麼是Libra和其所面對的問題以及我們國家自己的數字貨幣體系DCEP面臨的趨勢和挑戰。

你好,我是穆長春,在人民銀行任職。

在我錄製這堂課的兩個多月前,發生了一件震驚全世界央行的事情,也可能這件事以後會跟每個普通人都發生聯絡。那就是,在2019年6月18日,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站,Facebook,釋出了一個叫做“Libra”的數字貨幣的白皮書。

所謂白皮書,就是類似商業計劃書的東西,通常每種加密資產的釋出都會有一個白皮書,Libra也不例外。

請注意,我這裡用到的是加密資產,而不是數字貨幣,這是因為很多國際組織都已經將私人的數字貨幣定義為加密資產了。

全世界這些年對數字貨幣的關注,你可能隱約已經感覺到了,一開始的比特幣、以太幣,到最近,像摩根、高盛這樣傳統的大機構也開始佈局自己的數字貨幣了。

但是,沒有哪一種數字貨幣像Libra這樣,能夠引起整個貨幣和金融世界的緊張。

Libra的白皮書釋出後,有人說它能成為全球流通的數字貨幣,也有人說它要跟支付寶和微信進行競爭。各國的監管機構和央行,有人旗幟鮮明地反對,也有人開始試圖去研究它,包括法國、日本在內,還都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去研究該怎麼應對這件事。

如果你已經感受到這種關注和緊張,那麼我想說,你的感覺是對的,全世界對Libra的這種緊張,不是杞人憂天,是有它真實理由和背景的。

作為一個數字貨幣或者加密資產的研究者,同時作為一個央行職員,我也認為這個事情非常的重要。在Libra白皮書釋出不久,我就和得到很快地決定,要推出講Libra的這麼一個課。

1

Libra到底是什麼?

我們來看它的白皮書是怎麼說的。

白皮書首先講,Libra的使命,是要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這套金融基礎設施能夠讓人“無論居住在哪裡,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或收入怎樣,在全球範圍內轉移資金的時候,應該像發簡訊或分享照片一樣輕鬆、划算,甚至更安全。

然後,這套金融基礎設施,可以說是由三個體系共同搭建而成:

1. 技術體系:按照白皮書的原話講:“建立在安全的、可擴充套件的區塊鏈基礎上”。

也就是說,它的基礎技術是區塊鏈。區塊鏈這個概念你一定不陌生,像比特幣、以太幣,都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的加密資產。

2.價值體系:白皮書說:“以賦予其內在價值的資產儲備作為後盾”。也就是你要兌換多少這種貨幣,要用相應的資產儲備進行抵押,這些資產包括一籃子主權貨幣,也包括政府債券。也就是說,它是有儲備資產的,這跟比特幣的發行機制就很不一樣了。

3. 治理體系:“它會建立一個獨立的協會進行管理,這個協會由28家機構組成,這28家都是Libra的創始成員”。

包括哪些機構呢?除了Facebook自己,還包括eBay、Uber這些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也包括Mastercard、Visa這樣的銀行卡清算組織,還包括PayPal這樣的支付機構,還有電信公司、投資機構、非營利組織,等等等等。

總之,是一個由各個領域的頭部企業,以及其他多邊組織、學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組成的一個聯合體。

聽到這裡,不知道你感覺到沒有,Libra是一項非常有野心的計劃,它樹起了一杆普惠金融的大旗,還搞了一套治理機制。

有幾點,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先不說其他機構,光是Facebook,加上它旗下的WhatsApp,一共有27億使用者。這意味著它的使用者基礎、它的社會動員能力,都巨大無比。

第二,Libra有價值支撐,這意味著它跟以前作為投機工具的加密資產很不一樣,它有潛力成為通常意義上的貨幣。

第三,它針對的不僅僅是美國本土,而是全球各個國家。

好,關於Libra的基本情況,我先介紹到這。關於Libra,它現在釋出了一份白皮書,後來還到美國國會進行了幾場聽證會,Facebook的高管都參加了,白皮書和聽證會,都可以作為了解Libra的重要參考。你在聽完我這堂課之後,如果還有進一步的興趣,可以再去找這些資料來看。

我們今天為什麼這麼關注Libra,是因為它的能量足夠巨大,能夠攪動整個國際貨幣體系。

這裡插一句,關於Libra這個詞,用Facebook自己的話來講,在拉丁文中是“磅”的概念,取的是計量單位的意思,大概相當於12盎司。但Libra同時也有“秤”的意思,國內現在普遍都翻譯成天平幣或者天秤幣,有人就從陰謀論的角度來說,天平也好、天秤也好,就是一個校準工具,引申一下也就是說Libra的野心是要來校準國際貨幣體系。

當然我們不是要去宣揚陰謀論,但是我認為,把Libra看作一個潛在的世界級的貨幣變革,並不過分,但這個變革如果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為什麼這麼說?這就是我在接下來的幾節課裡會展開的。

我會分這麼幾部分來講:

第一講,我會先來回答:從技術的角度看,Libra的技術架構是什麼,解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說它跟比特幣這種加密資產很不一樣。

第二講,我會來談,Libra能否實現價值的穩定,所謂的一籃子貨幣的資產儲備究竟意味著什麼。

第三講,我會帶你來分析,Libra有沒有可能成為一種強勢的世界貨幣,它的路徑最有可能是怎樣的。

第四講,我會來講Libra會從哪些方面衝擊原有的貨幣體系。

第五講、第六講,我會專門來講一講中國央行自己準備發行的數字貨幣,它的名字叫做DCEP。

最後一講,我會來講講我對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的一些看法。

歡迎你,跟我一起進入下面的內容。

1

01 Libra:

比比特幣更接近支付工具的數字貨幣

這一講,我們會來講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Libra的技術路線。

首先,在前面我們講到,Libra自稱自己的基礎技術是區塊鏈,但事實上,目前根據我們掌握的資訊,可以作出下面這樣的判斷,那就是, Libra採用的不是純粹的區塊鏈技術,而是一個混合式的架構,所以它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區塊鏈加密貨幣 。

但是,也正因為這樣,它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支付工具。

我們先來講,為什麼區塊鏈技術,不適合用來做支付。

區塊鏈不適合用來做支付

Facebook在白皮書裡號稱,Libra現在的技術能支援每秒1000筆交易,每筆交易完成需要確認的等待時間是10秒鐘。

這個數字聽起來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是你可以對比一下:比特幣完成一筆交易需要等待60分鐘。

即便如此,Libra現在這個速度,做支付仍然不理想。

當然,每秒1000筆的交易,應該是Facebook設定的一個目標,其實我們央行的數字貨幣研究所在Libra的程式碼釋出後,也下載了它的程式碼,搭建了同樣的環境,去做了測試。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區塊鏈實驗,就是把所有的節點都放在一個區域網之內,這樣就去掉了頻寬的限制,只有四個節點,節點之間不載入任何協議,我們用的伺服器是八核的CPU,256G的記憶體。

但就是在這樣好的環境下,我們也只能做到每秒3萬筆的交易,而對目前的Libra來說,它的區塊鏈還沒有進行最佳化,用同樣的配置,它的交易併發量一下子就下降到了60筆每秒。

不過,即使是在3萬筆每秒的情況下,這個速度依然滿足不了我們“雙十一”那樣的交易量,比如2018年“雙十一”,網聯併發量的峰值,是九萬兩千多筆每秒。

這也就是我要說的,區塊鏈第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可擴充套件性比較差。

可擴充套件性是什麼意思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算十道數學題,每算出一道題一分鐘,一共就要十分鐘。如果兩個人來算這十道題,假設算力相等,都能算對,就是五分鐘。五個人來算呢?就是兩分鐘了。隨著投入的算力越多,計算能力一定是一個線性增加的過程,這就叫可擴充套件性。也就是透過擴充套件資源,比如CPU、伺服器,來實現算力的增長,實現效率和效能的增加。

但是區塊鏈,它有另一個叫法,叫分散式賬本,它的可擴充套件性就比較差,原因就是所謂的分散式造成的,每一筆交易,系統中所有節點,都要去記一次賬,都要對資料進行全量的計算和儲存。

這樣一來,透過增加節點就不會線性地提高算力,這就有點像木桶理論,當然這個比喻不是特別準確,但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如果共識演算法做得不太最佳化,效能低的節點就可能會拖累整個區塊鏈的效能。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用區塊鏈技術去做支付的話,就可能會很慢。

打個比方,你去超市買一瓶水,付款的時候可能需要等個幾分鐘,才能確認你這筆交易完成。甚至說,你可能只需要等10秒鐘,這個體驗依然還是很不好的,因為如果每筆交易都要等10秒鐘或者幾分鐘,那收銀臺排隊也要排出好幾裡。

你可能問:我算力增加,CPU個數往上堆,記憶體往上堆,能不能在區塊鏈領域實現摩爾定律呢?我們的結論是,目前來說難度很大,因為最終決定區塊鏈效能的,不僅是算力,還有頻寬。

你可能還會問了,那好,既然你說是頻寬造成的問題,我們是不是解決了頻寬問題,就能在區塊鏈領域實現摩爾定律呢?還是很難,原因是我前面說過的木桶理論,也就是說,它可能被處理能力最低的那個節點所限制。

分散式賬本同時也帶來了儲存的問題。前面我說了,因為每一個節點要儲存系統裡所有的交易資訊,這就對資料儲存量要求很高。

比如以太幣,現在要求一個節點50個G。比特幣就更大了,一個節點要100多個G。而且比特幣和以太幣畢竟還是少數人在用,交易量也不大,都已經到這個儲存的級別了。那如果是Libra,你想象下,可能是27億人在用,即使我們打個折,至少也有幾億人在用,這樣的話,對資料儲存量的要求就會非常高。

事實上前面我們說的可擴充套件性差的問題也好,儲存的問題也好,都是分散式賬本天然的缺陷,你可能說,那你怎麼不說它的優勢呢?

比如大家原來就覺得,區塊鏈的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是最好的。但這一點上很多人的理解實際上也有偏差。

它的安全性是說改不了賬本,你只要記上就不可篡改、是不可逆的。並不是說它對個人的資訊和安全性保護得就很好,否則的話,也不會有哪個交易所被盜多少億的資產了,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好幾次這樣的事故。

這主要是因為,區塊鏈並沒有原生的一個加密機制,它還是要依靠傳統的加密機制。

比如你把你的比特幣存在一個熱錢包裡面,你還是要好好地儲存好你的私鑰,也就是說儲存好你的密碼,如果你的私鑰被人攻破了,依然可以盜走你的比特幣。

所謂的安全性,並不是指你私人資產的安全性,而指的是賬本不被篡改的安全性。小偷偷了你的比特幣,那個賬也記在上面,也不能改,偷了就是偷了,你是追不回來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常說的51%算力攻擊。也就是當系統中有合作關係的、惡意節點控制的算力,如果超過一半,就可以對系統進行攻擊。

51%算力是不是很難被突破呢?其實並不是,比如最高的時候,曾經90%以上挖礦的算力都集中在中國。

當時所謂的礦場,夏天的時候都放在貴州,是因為夏天貴州處於豐水期,水電便宜,山裡面氣溫也低,不用投入太多製冷成本,就可以實現降溫。冬天的時候去內蒙,因為冬天的時候,內蒙的風電便宜。

除了安全性,普通人最關心的還有隱私保護的問題。關於隱私保護,存在許可鏈和公有鏈的區別,比如比特幣就是公有鏈,沒有授權機制。許可鏈,就是要有授權才能加入,Libra就是許可鏈。

比特幣這種公有鏈,它的節點資訊是完全公開的,我只要變成其中一個節點,我就可以把所有其他節點的資料全都拷過來。那其實是沒有任何隱私可言的。

你可能說:可我是匿名的,你不知道我是誰,你也不知道我用比特幣買了什麼。但是你別忘了,你在交易所上的交易,哪怕是在暗網上進行的交易,比如毒品交易、武器交易、販賣人口交易,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在網路上留痕的,無論你留的是IP地址,還是MAC地址,還是Email地址,甚至其他所有大資料所能涉及到的所有痕跡,一定都可以透過資料探勘來鎖定你是誰。

在美國就有一家公司叫Chain Analysis,這個公司曾經協助FBI、CIA破獲了幾起暗網的非法交易事件。這家公司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比特幣交易人員的真實身份,它就是靠大資料以及交易所資料,再加上節點資料,挖出了你在現實世界的真實身份。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公有鏈上沒有秘密可言。

那許可鏈是不是就有隱私保障了呢?剛才說了,區塊鏈沒有原生的加密機制,所以理論上攻破也是不難的。

在支付領域,對區塊鏈來講,最致命的問題是結算最終性的問題。

什麼是結算最終性呢?國際清算銀行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裡講過一個原則,就是你要明確每一筆交易完成的時間點,這個時間點確定了,那就能確定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的那個時間點,這個點也是不可回退的一個點。

如果你沒有這麼一個明確的時間點,就會導致在法律上、經濟上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佈破產了,根據一些國家破產法律規定,破產機構被宣佈破產之前的零點起發生的交易是無效的,是要回退的。那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時間點來確定一筆支付完成的時間點的話,就會出問題。

可是用區塊鏈來做支付的話,從法律上來說很難確定究竟在哪個時間點上才算這筆交易最終完成。相關區塊鏈節點投票更新完之前,嚴格意義上來講,你就不能確定這個時間點到底在哪。所以區塊鏈作為支付工具,不太合適。

區塊鏈用於支付,還有其他問題,包括系統之間的互動性,以及業務連續性。這些我就不一一解釋了。總之,區塊鏈用來做支付,有太多的難題需要解決。

Libra:不完全是區塊鏈,而是混合式架構

剛才我們講了用區塊鏈做支付的種種缺陷,那麼回到Libra這個話題,它宣稱自己是“可擴充套件的區塊鏈”,是怎麼回事呢?

前面我已經提到,Libra白皮書釋出了以後,Facebook也在開發社羣釋出了Libra的程式碼,我們的數字貨幣研究所,當時就下載了這個程式碼,搭建了測試環境,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基本上是跑不通的。

同時,在程式碼釋出的第一天,Libra的開發社羣就提交了52個問題,後來明確其中bug有33項。

講這個是為了說明,目前來看,Libra還處在很早期的階段,程式碼質量也不是很穩定,包括有些技術它也沒披露,比如說,它沒說最後會不會用高速專用網路,節點怎麼治理。目前也沒有一個可行的方案,連時間表都沒有。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它的進步一定會很快,它會充分利用全球所有碼農的智力和熱情,幫它最佳化系統,幫它寫程式碼。

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資訊,我們基本上可以下這麼一個結論:Libra規避了區塊鏈的技術短板,採用的是一種混合架構。

Libra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區塊鏈,或者說不是原教旨主義的那種區塊鏈——它底層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構,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它才用一下區塊鏈。

因為要實現它號稱的1000筆每秒,只有用這種架構才能辦到,也就是說它有很多約束條件導致它只能採取這種技術架構,不太可能走別的路。

原因就是前面說的,純粹的區塊鏈技術根本支援不了零售級別的應用。即使以後它能達到1000筆每秒,那也只能用於國際匯兌或者是跨境匯款,因為只有在跨境匯款場景下,你才不會那麼在意速度。

這個技術架構,如果用比較完整的表述,應該叫做“中心化的分散式處理架構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分層混合技術路線”。

聽起來有點拗口。但你只要知道,它是分層的,因為只有分層才能提高處理效能,底下的交易採用的都是中心化處理,因為中心化處理,速度會很快,到了最上層,也就是最終結算那一層,用的才是區塊鏈,而且節點不會很多,因為節點越多速度越慢。

如果還想再提高速度,極端的情況下可以把節點集中在一個機房裡面,那實現1000筆/秒就非常容易了。

第一講小結

這一講我們說了,區塊鏈並不適合用來做支付,Libra也並不是純粹的區塊鏈架構。

Libra對外宣稱自己是區塊鏈,可能更多是為了吸引眼球,利用區塊鏈的招牌,表明自己善於利用新技術。而且它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用到了區塊鏈,你也不能說它一點都沒用到。

好,理解了Libra的技術原理,下一講,我們就來看看,Libra是根據什麼定價的。

2

02 Libra如何應對數字貨幣的幣值穩定挑戰

前面我們講了,Libra的技術基礎,不是純粹的區塊鏈,它是混合式的架構。這是從技術上來說,它跟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資產不一樣的地方。

除了不完全依靠區塊鏈,Libra跟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資產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了價值支撐。

什麼意思呢?

前面我們講到過,Libra採取的有點像百分之百的準備金制度,也就是我們要發行多少Libra,必須有同等價值的儲備資產在。儲備資產是由一籃子主權貨幣和政府債券所組成的。

為什麼要有儲備資產作為價值支撐?白皮書說得很明白,儲備資產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幣值不劇烈波動,建立人們對它價值的信任。

幣值波動過大,一直是加密資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把它們的影響力限制在了它們的小圈子裡。Libra的意圖很明顯,它希望吸引更多人來使用它,而不僅僅是風險偏好高的投資者。

但是有一籃子貨幣的儲備資產就能實現幣值穩定嗎?也沒有這麼簡單。

一籃子貨幣做儲備不等於幣值穩定

這裡我想首先澄清一個概念。Libra說自己會以一籃子貨幣的存款作為資產儲備,但並沒有說自己會和一籃子貨幣進行掛鉤。

通常我們理解,從幣值的穩定性上來說,跟一籃子貨幣掛鉤,要比跟單一法幣掛鉤,穩定性會更好,這是因為它品種多,不同貨幣的波動效能夠被對沖掉。所以很多人聽到一籃子貨幣,就認為Libra會是一種非常穩定的貨幣。

但要注意,Libra並沒有說自己要跟一籃子貨幣掛鉤,“一籃子貨幣的資產儲備”跟“一籃子貨幣掛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籃子貨幣的資產儲備是指,比如你要是用黃金作為發行貨幣的資產儲備,那麼你有多少黃金才能發行多少貨幣。

掛鉤的意思則是說,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不會變化。如果你是用單一貨幣作為儲備還好辦,但要想跟一籃子貨幣實現掛鉤,是非常難的,你必須保證一籃子貨幣的比重不變。

但是Libra現在根本沒有一個機制來確保一籃子貨幣的比重不變,要是不能保證一籃子貨幣相互之間的比重是恆定的,隨著Libra與不同法幣之間的兌換,它的幣值自然而然也在變化當中。

比如如果你拿一美元去買一個Libra,你這一塊錢進去的同時,那一瞬間就改變了整個儲備資產貨幣籃子的比重,一旦你改變貨幣籃子的比重,你就改變了Libra和這一籃子貨幣之間的兌換關係,也就是說,它的匯率就發生變化了。

可以想象得到,如果美國人買得特別多,比如90%以上都是美元儲備的話,那Libra的匯率基本就會隨著美元波動,如果說歐元國家買得多,那就和歐元掛鉤掛得比較緊。

也就是說,所謂一籃子貨幣作為儲備資產,並不能實現幣值的穩定。它既會受儲備資產幣種之間匯率的變化影響,也會和任何其他資產一樣,受市場對它的信心和預期的影響。

儘管今天你拿一個Libra,明天還是一個Libra,但你換成其他貨幣的時候,就會出現價格的波動。你要想管住這種匯率的波動,要求是非常高的。

未來如果Libra發行,很大的可能,要由協會來定匯率,也就是說由它的創始成員,來決定Libra和其它法幣之間的匯率。如果要保證匯率穩定的話,就需要控制不同貨幣之間的比重和匯率關係。

而且可以想象,假如一些弱勢貨幣國家為了兌換Libra,它們就會爭相印鈔來兌換,這樣就會引起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的紊亂。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超主權的、有公信力的國際組織來治理,比如說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機構。

剛才我們講的是Libra跟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能否穩定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就是Libra本身可能會產生派生存款和貨幣乘數。

我們假設,Libra在支付市場上得到廣泛應用的話,那有些金融資產就會用Libra來定價,比如石油或者是大宗商品、期貨。

而有金融資產用Libra定價以後,相應的也會有比如說賒銷、貿易融資或者消費信貸等行為,就像支付寶的花唄、借唄也會用Libra來定價。這個時候,如果一旦有信貸產品,比如賒銷或者消費信貸,來用Libra定價,這就相當於用Libra發放貸款。

一旦用Libra發放貸款,之後會產生什麼?從貨幣銀行學的角度來說,就會出現派生存款,有了派生存款,就會有貨幣乘數。也就是說,Libra就不再侷限於M0了,它就會擴充套件到M1或者M2的領域。

現在,Facebook自己說要對Libra進行等值儲備,但是這個等值儲備實際上是對M0這個範疇進行的儲備。但如果它進入信貸市場,擴充套件到了M1和M2的範疇,這部分就是沒有儲備的,也就意味著它沒法滿足百分之百的貨幣兌換保證和幣值穩定,就可能發生通貨膨脹。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箇中立機構精確測算和控制貨幣乘數,來確定等值的儲備量。這種職能,也只有央行才能做得到。

也就是說,如果Libra推成功的話,Libra協會就要來做這些事,那麼實質上它就成為了Libra的央行。

總而言之,Libra想要實現幣值穩定,就必須有央行或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機構,進行干預和監管。當然Libra協會也有野心來實現同樣的職能,但它做不做得到,會怎麼去做,就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幣值穩定和資產盈利要求是個悖論

剛才我們討論Libra要實現幣值穩定,需要一系列的安排。這裡面還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Libra的儲備資產要怎麼管理。

我們說了,光Facebook就有27億的使用者,哪怕只有10%的轉化率,也就是說有3億人左右,能轉化成Libra的使用者,一個人買十塊美金,也就有30億美元了,每個人花一百塊錢,那就是300億,資產儲備量是非常龐大的。這個資產一定會有資產收益,哪怕就是存活期存款也會有利息收入,更何況你還可以做資產運作。

那這些利息或者說這些資本收益會用來幹什麼呢?

根據Facebook自己的白皮書說,Libra的資產儲備收益並不向使用者付息,資產產生的收益,要用於系統執行、創始機構的分紅和系統升級。

這一塊成本其實是很高的,對一個清算機構來講,它一年的執行成本,沒有10個億或者20幾個億的人民幣是搞不定的。

Facebook專門為Libra設了一個運營機構,叫Calibra,它拿到的牌照叫貨幣服務牌照,但是美國貨幣服務牌照是不允許進行資產託管的,這樣一來,它必須要把資產託管給其他傳統的金融機構,這些其他金融機構就包含了央行,或者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了。

如果由央行來託管的話,那利息肯定給得就比較少,不可能滿足它拿資產收益來做系統升級、做系統維護,以及分紅的需求。所以只能把這個錢託管給一個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來進行運作。

這個金融機構在資金運作的過程中,肯定要強調穩定,不能出事,不能出現大幅上漲或者下跌,只能買低風險的、穩定性比較強的資產組合。

但是你想想目前這種資產組合都是什麼?一般來說,滿足要求的,只有主權債券,或者是一些3A級的企業債券。但是對於很多政府債券來講,尤其是歐洲一些國家發行的主權債券,現在是什麼收益狀態呢?基本上都是負收益。

資產管理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主動型的,一種是被動型的。

被動型的,就是跟著大盤走,大盤什麼表現,你就有什麼表現。主動型的就是說你的目標是跑贏大盤。

如果Libra的儲備資產對盈利性有這樣高的要求,那就要採取主動型的資產管理模式,也就是說,要去找那些收益比較高的資產,但是收益高一定意味著風險高。這跟Libra穩定幣的定位又是矛盾的。

也就是說,資產的盈利性和幣值的穩定性,這兩個目標之間天然是存在衝突的,目前也很難判斷它到底會向哪邊擺動。

第二講小結

這一講我們探討了Libra能不能實現幣值穩定的問題,雖然我們對它提出了很多質疑,但是不管怎樣,跟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資產相比,Libra肯定會是更穩定的貨幣,否則就違背了發行Libra的初衷了。

但是Libra作為一種穩定幣,要能推行成功的話,意味著Libra的創始協會,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銀行的角色,同時也可能會演變成一個私營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且在私營部門裡,它會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影響力還要大。

這個問題我們後面還會談到。如果你有對國際經濟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把這一講分享給他。

下一講,我們來看看Libra的競爭力到底是什麼。

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