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協議是全球公共物品,以太坊是協議盆地

買賣虛擬貨幣
與公地悲劇不同,全球公共物品,將會出現“公地盛宴”的情形。


在貨幣金融領域,以太坊是全球公共物品 (global public goods) 的平臺。


將諸多協議的關係描述為協議池,不同的協議根據密度不同,會在協議池中佔據不同的深度。


在這篇文章裡,我談到了隨著時日推移,應用程式如何從金融實驗,進化為永不停歇的全球金融平臺,服務所有人。程式的使用者越多,密度越大,在協議池中就下沉越深。而在協議池的底部累積得越多,以太坊的引力就越強。



協議下沉


在協議下沉的論文中,我用一個模型描述加密系統生態發展成熟時的場景。


如果一個協議在去信任化、無需許可、可信中立性這些方面表現越好,就越有可能發展成為全球性平臺,也會因而吸引更大量的資本。建立平臺所用到的協議,也會變得更重,沉降到協議池的底部,因為越多人使用協議建立應用,協議的密度就越大。


像 uniswap、compound 和 maker 這類協議,可以稱之為 web3 defi 協議。web3 defi 協議能夠在應對攻擊的長期爭鬥中會存活下來、獲得反脆弱性,使得他們能夠突破 web2 應用程式的規模限制。


如何預測協議的走向?可以透過兩個核心特徵來評估:效用和攻擊面。


效用


協議的效用在於為使用者提供的價值,以及為了促進人們接受和使用協議所產生的激勵。協議的效用,表現在能夠產生激勵,讓使用者將資金財產存入到協議的合約之中。存入的資產總值,就是我們常說的 defi 協議中的鎖倉價值。


如何衡量協議效用?對於有代幣的協議而言,可以用協議代幣的市值來衡量,或者用合約內的鎖倉資產總額來表示。


攻擊面


協議越容易被攻擊、被濫用、被操控,協議的攻擊表面積就越大。協議的攻擊表面積是指協議在面臨捕獲、強制、破壞和利用時,協議表現出的脆弱程度。如果一個協議具有較大的攻擊面,它可能會被捕獲、脅迫或利用,以使某些人從中漁利,從而使協議的可信中立性失效。


協議的被攻擊表面積越小,就越不容易將某一特定的群體的利益,置於其他人之上。如果一個協議的攻擊面最小,那麼,該協議就具備去信任化、無需許可的特徵,具備可驗證的中立性。這些品質,使它能夠擴充套件到最大數量的使用者。這樣一來,協議就有可能獲取到更廣泛的使用者,吸引更多使用者存入資產到協議之中,協議就越厚重。


協議密度


要預估以太坊上協議或應用程式的密度,只需將協議的效用(它的有用程度)除以它的攻擊表面積(被攻擊的容易程度)。那些效用值強且不易被攻擊的協議,將會沉入協議池的底部。密度越高的協議,下沉越多。


web2 協議的密度限制


在 youtube、twitter、facebook 等大型 web2 平臺上,我們看到了協議下沉的早期跡象,幾乎所有的公司和企業在這些平臺上都建立了賬號,使用這些平臺。


更進一步說,像 ios app store 和 android play 商店這樣的平臺位於協議池的更深層,因為很多公司都在這些平臺上開發和釋出自己的產品。像谷歌、amazon、apple、facebook 或 twitter 這樣的 web2 巨頭公司,都位於協議池之中。


這些公司估值如此之高,是因為它們為其他公司搭建了平臺。web2 平臺成為了全球基礎設施,服務於所有人。無論是企業、個人,還是非營利組織、社會組織,都可以免費註冊和使用這些服務。這些公司建立的產品提供了大量實用功能,成功創造了全球性的平臺,獲得了大規模發展。同時他們對使用者在平臺上的行為相對放任,對於使用者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


web2 運動的發展表明,我們用協議下沉模型所預測的相同結果的存在。像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 medium 這樣的全球性平臺,具有非佔用、非排他的特性,人人都可以使用。免費使用者所創造的內容,為平臺累積了密度;同時,這些平臺可以無盡擴充套件受眾群體。我們看到,這些平臺獲取使用者和增長的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作為一家營利性公司的產品,這些平臺的規模受到了國家監管機構的限制。為了從廣告商那裡獲得收入,公司會盡可能地從使用者身上榨取利潤。公司、使用者、廣告商三者之間,利益並不一致。平臺規模有限制。


web2 的發展,建立在密度更高的 web1 層協議之上: tcp/ip、http、ftp 是世界上構建/發現的密度最大的協議,它們代表了協議池的最底層。我們很少談論它們,因為我們看不到這些協議。而且與 web3 協議不同,tcp/ip 等 web1 協議無法投資或從中獲利。他們具有可靠中立性。



twitter、facebook、youtube 提供了全球免費服務,為世界貢獻了諸多價值,然而,他們畢竟是一家公司私有財產。這些產品將特定人群的利益置於其他所有人之上,並對使用者加以限制和強制影響。


隨著這些平臺發展成熟,它們的壟斷地位和偏見本質,也被人們所發現和談論。事實證明,人們在審查內容時都會帶上主觀色彩,使得平臺無法保持中立,無法成為公正的協議。此外,這些中心化的公司必須服從民族國家政府的法律規則。


這些平臺,可以免費註冊使用。它們提供了價值,它們也很有用處。然而這些平臺的規模仍然有所限制,它們的自由潛力被剝奪,因為,中心化盈利性公司建立了這些平臺。無論這些公司提供多少公共物品,它們所提供的價值,永遠不足,難以沉入到協議池的底部。一家盈利性公司,會受制於政府監管和人類主觀願望的限制,想要下沉到協議池底部,難以做到。


這些平臺上存在的偏見、對信任和准入許可的依賴,是其致命弱點,讓平臺的運營商成為靶心。為了在協議池中下沉更深,必須成為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全球性協議,不需要依賴中心化運營者來維護系統。協議,必須自治自主。


協議下沉理論,對未來的預測


協議下沉理論的核心預測是,為了向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中心化的企業和公司將自由地建立在去信任化、無需許可、沒有偏見的協議之上。


因此,在協議池中,加密經濟學協議註定會沉降到中心化公司的下層。基礎的博弈論知識可以告訴我們,為了增加其對客戶的價值,中心化公司如 coinbase 和 gemini 這樣的加密銀行,將利用底層去中心化協議的力量。



任何加密資產銀行都可以透過幫使用者獲得 dai 儲蓄利率(dsr)的方式,改善其產品和服務。如果客戶在加密資產銀行賬戶中有 dai, 就可以一鍵獲得 dsr 提供的apr。加密資產銀行之間相互競爭,但是沒有一家銀行,會跟 dsr 競爭,也沒有一家銀行因為加入了 dsr 會有什麼損失。雖然 coinbase 和 gemini 是互斥競爭的,但是,他們都可以使用 dsr。這使得 dsr 具備擴充套件性,可以為任何金融機構或個人所使用。


以太坊上,任何協議或應用,都可以套用這一相同的模式:maker, compound, pooltogether, augur…


全球公共物品(gpg) 位於協議池底部



在全球範圍內,空氣、水、知識和網際網路協議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管轄權的規定而改變。無論住在哪裡,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同樣那些去信任、無偏見和無需許可的應用協議,也能夠被世界各地的公司、企業、銀行和個人所使用。全球公共物品不響應(甚至不承認)民族國家的法規。


以太坊,為全球貨幣和金融公共產品提供了平臺。


協議池:沉降池,吸引子和盆地


協議池 (protocol sink) 這個概念,可能對你而言略有陌生。我們多說幾句。


在協議池 (protocol sink)  之中的“池”,並不是指你廚房裡洗菜洗碗的池子,儘管他們有些相似。不過洗碗池之中,水會融合。而協議池之中的“池”,是一個定義了封閉系統邊界和限制的環境,系統內部所有混亂、模糊的個體單元,他們的軌跡和結果都會受到影響。


“沉降池”迫使獨立的、混亂的事物收斂到一個單一有序的可靠模型,結果可預測。


在數學概念裡,吸引子 (attractor,或 sink) 是一個或一組條件,系統會從各種各樣的初始條件出發,沿著這個方向演化。系統值如果足夠接近吸引子的值,即使受到干擾,也會保持接近。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初始條件如何,事物都會收斂於一個穩定的條件。事物聚集的地方(吸引子本身)實際上不是一個“事物”,而是許多獨立事物聚集的突現位置。


下沉迫使獨立的、混沌的事物收斂為一個可靠、可預測結果的單一有序模式。


除了池之外,另外一個詞盆地 (basin),我們也可以使用。下面是一張美國河流流域的地圖。最值得注意的是,粉色的密西西比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之一。任何落在粉色區域內任何地方的水滴都肯定會最終找到自己的去處: 密西西比河與大西洋的交匯處。


圖中紅色的圓圈是密西西比盆地的底部


如果說以太坊是盆地,那麼以太坊應用程式就是其中的小溪、流和河流。貨幣資產和資本是水,流向下游。在協議沉降池的底部有一個吸引子,將應用程式和資產拉動,向其靠攏。


這個吸引子,就是對全球公共產品的普遍集體需求。


來源: paul salisbury, techemy capital


最近這張圖在 twitter上流傳,它完美地表現了協議池的概念。在以太坊上的事物會收斂。在協議池中,他們相互合、共同下沉。這張圖也說明了一點,以太坊不是一堆相互獨立的應用程式,而是一個單一的聚合網路,由相互連線的應用程式所組成。


對具有使用者創造價值的全球平臺的需求無處不在,併產生了永恆的動力,促使人們在以太坊上構建應用程式。以太坊成為了這樣的匯聚點: 一個網際網路平臺,匯聚了在貨幣和金融領域無需許可、去信任化、沒有偏向的若干應用程式。


以太坊提供的根本創新是什麼?以太坊這個系統,為有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應用程式提供了免費的安全性和保護。





協議池


全球公共物品,位於協議池的底部。加密經濟革命的基本假設是: 最終將在貨幣和金融領域催生一系列全球公共產品。


根據定義,全球公共物品是我們現有的可擴充套件性最好、最有用、最可靠和最持久的基礎設施,而形成一個好的全球公共物品,跟推動一個協議在協議池中沉降,對協議質量的要求是一樣的。


有兩個特徵決定了協議在協議池中所的位置: 攻擊面和效用。


攻擊面


攻擊面這個概念,用來衡量協議是否存在弱點,是否容易被捕獲/控制。簡單地說,攻擊面小就意味著協議沒有中心點。信任、許可和偏見這些特徵,可以決定協議的“中心”在哪裡,以及捕獲協議的難易程度。


去信任化


使用協議時,使用者對他人的信任程度是怎樣的?他人的自私動機,是否會影響到其他使用者的結果? 是否有人違背使用者的意願或理解,從使用者那裡獲取資訊? 如果信任不存在問題,那麼在協議池中,這類協議就會沉降。


無需許可


協議是否人人可用?有人可以限制或審查協議的使用嗎? 是否存在管理金鑰,可以為一組特殊的使用者提供特權? 如果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權利使用協議,沒有人可以審查其他人,那麼在協議池中,這類協議就會沉降。


可靠中立性


協議是否偏向任何特定使用者或實體,提供給他們的好處是否高於其他使用者或實體?一個人或實體從協議的成功中獲得的利益是否超過公平?如果協議足夠公平,那麼在協議池中,這類協議就會沉降。


效用


效用,用來衡量協議提供給世界的價值。協議更有用, 就會有更多的個人、企業和實體在它上面構建價值。


如果協議的效用值高,更多的資產和價值會存入到應用之中。所產生的大眾效應會增加協議的密度。如果協議具備效用,在協議池中也會沉降。


協議池的光譜


上面的每個特徵都有自己的分佈範圍,或者稱之為分佈光譜。就攻擊面和效用而言,應用程式的評分可以在 0 分到 100 分之間。此外這些特徵的“總分”說明了該協議相對於其他協議的密度。這個評分系統主要是用作說明的目的,用來讓協議沉降池這個比喻更為清晰。我將在本文後面將其稱為“gpg 分數”,也就是全球公共物品分數。


資產和應用


協議池理論,不僅適用於以太坊上的應用,對於資產而言也同樣適用。在以太坊上,資產是應用程式。不是所有的應用程式都有代幣,但所有的代幣都對應了應用程式。以太坊上的應用是由智慧合約和地址來定義的。


以太坊上一個合約就是一個應用。



在上面的玻璃容器中,我們有密度不同的液體和固體。像液體一樣,固體在協議沉積池中找到它們與其自然密度相對應的合適位置。gpg 的分數適用於資產和應用程式。


什麼是公共物品?


維基百科的定義是:

經濟學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非競爭的特性,很多人可以一起使用,某個人使用了該物品,也不會讓其他人沒得用。人們不會因為沒有支付而被排除在外,不會因為未付款而不能使用該物品。這與共同物品 (common good) 不同,後者如海洋中的野生魚類的例子,雖然具有非排他性,其他人也可以獲取,但是共同物品是具有競爭性的,如果捕撈過度,這些魚就沒有了。


非排他性


如果一種商品,人們未付款就無法使用,那麼它就是可排他性的。如果不能阻止非付費使用者使用某個商品或服務,則該商品或服務是非排他性的。


非競爭性


如果一個消費者的消費阻止了另一個消費者的消費,或者一方的消費降低了另一方消費該商品的能力,那麼該商品就具有競爭性。就任何生產水平而言,如果向個體提供該商品的邊際成本為零,則該商品被認為是非競爭性的。


公共物品用得多,也不會枯竭。空氣、水、陽光都是公共產品。你聽廣播,並不妨礙其他人聽廣播。路燈為你照路,其他人不會因此黑漆漆走路。


和所有事物一樣,公共物品也有範圍。溪流湖泊是公共物品; 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它們,而且它們很難耗盡。然而,它們是可以被消耗掉的。


雖然它們具有“抗耗竭”,但人類物種的規模發展表明,人類有能力將庫存最大的公共物品都耗盡。河流擁有幾乎無窮無盡的水源,這要感謝季節迴圈將降水遷移到海拔較高的地方,然而水向上遊遷移是有速率限制的。


如果消耗率超過供給率,稀缺性就會取而代之,公共產品就會變成競爭性產品。陽光源源不斷地傾瀉在地球上,但是捕捉它的空間是有限的。物理空間無窮盡,用之不竭,但是一些空間比其他空間會更有價值,這使得它們具有競爭性。


全球公共物品


全球公共產品是公共產品的一種,但是全球公共物品可以惠及所有國家、所有人民、所有世代。全球公共物品的規模,遠遠超出了典型的公共物品。


某些公共物品之所以具備跨越全球、跨越代際的能力,因為它們本質上是“反脆弱”的。許多不同的物品都可以成為公共物品,但是隻有具備反脆弱性的公共物品才會成為全球公共物品。


反脆弱


反脆弱性用來描述這樣的特性:系統經受壓力、波動、打壓、紊亂、噪聲、錯誤、差錯、攻擊、失敗的考驗之後,生存能力反而提升。這個概念由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出。如塔勒布所說,反脆弱跟韌性具有根本性差異,與健壯性也大相徑庭。 


公共產品通常具有“韌性”和“健壯性”(之前,我稱之為“抗耗損性”),但全球公共物品具有“反脆弱性”: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它們會變得更好、更強。全球公共物品的主要特點是,它們從消費者的外部性中受益。全球公共物品被消耗/使用/槓桿化得越多,它就變得越強。


思想和知識是全球公共物品。當你分享一個想法的時候,你也保留了這個想法,並且你讓其他人也使用它和分享它。一個好的想法可以擴充套件到整個世界,而想法的發起者或想法本身,不會減損一絲一毫。思想可以代代相傳,永不朽腐。


最重要的是,一個想法有更多的人思考,想法會被“改進”。想法可以重複和擴充套件。思想的迭代版本,與最初的想法本身一樣,都可擴充套件、可共享。好的想法比壞的想法更容易被分享、重複、發展和採納,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因。如果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想法,想法就會更好。


網際網路是全球公共物品。你使用網際網路,並不妨礙其他人也使用它,而且使用網際網路的人越多,網際網路對其他人就越有用。如果網際網路上有更多的東西,網際網路就會為更多的人提供更高效用,這就更多的使用者就會來到網際網路上,產生更強的動力,在網際網路上建立更多的產品。


web2 產品的核心是反脆弱性。facebook、instagram 和 twitter 被全世界越多的人所使用,它們就可以成為更好的產品。然而,儘管這些產品具有反脆弱性,擁有這些產品的公司卻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脆弱,這其中的緣由,是這些產品的規模問題。


搭便車問題


“搭便車”問題是指:使用或者過度使用某項共享資源的人們沒有為此支付合理的成本,結果造成共享資源負擔。路燈是公共物品,需要資源來建造,運營也需要消耗能源。這就要求使用者納稅,而任何不納稅的人,都會對這種公共產品造成負擔,使得他們規模無法擴大,也無法變得更有用。這就是為什麼街燈不是全球公共物品的原因:路燈的使用,並沒有使它們更具擴充套件性。


從定義上講,全球公共物品是不受搭便車問題影響的公共產品。事實上,恰恰相反。


全球公共物品(gpg)有一種機制,可以使得使用者能做出最低程度的貢獻。根據定義,如果不返還一定價值,就不能使用 gpg,而這一價值的數額需要超過一個最小閾值,才能保持 gpg 正常執行所需。由於這種機制存在,只要使用 gpg,就可以為它提供維持運轉所需的能量。


與公地悲劇不同,全球公共物品,或稱之為 gpg, 可以出現“公地盛宴”的情形,讓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使用為大家所共享的公用事業,併為此歡欣鼓舞,而這種而共享的效用資源,也會隨著“公地盛宴”的發展而不斷提高。


比特幣是全球公共物品


比特幣之所以存活,是因為它反脆弱性強。比特幣資產的價值來自於此。比特幣的反脆弱性,為比特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未來在任何時間框架內都可以結算,這反過來又提升了它的效用和使用動機。


比特幣存活下來,且成功獲得了價值,因為它具有反脆弱性。在加密領域誕生的任何其他加密經濟區塊鏈系統,也必須顯示出反脆弱的特性,否則最終將被迫屈服,屈服於維持遺留系統執行的規則和正規化 : 國家的法律和法規(瞧瞧 xrp)。


反脆弱物品,不需要法律或法規來維持運轉,他們能自給自足。反脆弱性是指獨立於外界的幫助和支援。比特幣是首個為世界提供了貨幣或金融平臺、符合當前技術狀態、滿足地球公民需要的全球公共物品 (gpg)。黃金曾經是一種 gpg,但隨著新技術顛覆了它的效用,黃金逐漸過時陳舊。


以太坊是全球公共物品(gpg)協議


以太坊是協議的協議。


以太坊平臺創造了一個環境,使得全球公共物品的應用程式得以產生。並且以太坊是一個在協議中嵌入了安全和保護的平臺,它讓人們在構建應用程式時不需要過多考慮程式自身的安全和保護。



國家公園是公共物品,是因為它們得到了政府的法律保護。如果這種保護消失,那麼,國家公園要麼屈服於公地悲劇,要麼就會被分割為私有財產,無法被大眾使用或欣賞。


想象一下,我們有大峽谷,但是房子,建築物,街道,管道,汙水系統遍佈整個峽谷。這不會是美麗的大峽谷景區,而是一場悲劇。


為了維護國家公園的公共物品地位,美國透過規章制度對其進行保護。限制進入、限制使用以保護國家公園,讓所有人和所有人的子孫後代都可以享用大峽谷的美景。用納稅人的錢來支援這項公益事業。


如果沒有這種保護,國家公園就不會存在,國家公園這類公共物品缺乏反脆弱性,需要外界協助,而反脆弱,是自治、自立的公共物品所必須具備的。法律的約定,保護和維護了公共物品,因為它認為有些東西本應是公共物品,但如果不加以保護,這些物品就會退化為私有財產。


以太坊遵循類似的模式,但它不是像國家公園那樣的地方性公共物品,而是在貨幣和金融領域,用來為全球公共物品的創造提供支援和保護的平臺。


uniswap、makerdao、compound 都是比傳統應用更優秀的金融應用,因為它們不受限制、不受監管。一個在民族國家管轄範圍內的盈利性公司,根本就不可能稱其為 uniswap。不受華爾街監管的無許可擔保貸款更有用。如果把規則和規定納入協議,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管理,借貸就會更有效率。


以太坊協議為公共產品提供保護,使其成為全球公共產品


由於以太坊提供的安全性,應用程式的設計者,可以用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規則取代單一民族國家的規則和規章制度。uniswap,compound,maker 被以太坊賦予了自主權; 以太坊平臺對於這些應用所設定的唯一規則是遵守 evm 的“法律”。以太坊協議為金融應用提供了自主權。


uniswap 如何成為 gpg(全球公共物品)?


我最近寫了一篇題為 uniswap 是基礎設施的文章,探討了關於 uniswap 應用程式的幾個關鍵點。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說明 uniswap 的反脆弱性及其內在的能力,即擴大規模以滿足全球的需求,無論需求是什麼。然而我現在意識到,我實際上是在文章裡描述 : uniswap 如何成為一項全球公共物品。


uniswap 透過將自己的資源注入到協議中來維持自己的生命。0.3% 的交易費推動了協議的流動性,併為 uniswap 擴充套件到全球平臺創造了環境。交易費是指所有uniswap 的消費者同時是 uniswap 的生產者; 如果不將價值“回饋”給協議,就無法使用 uniswap。


這就是 uniswap 的反脆弱性,也是它成為 gpg 的機制。


它是去中心化的麼?


這個問題,我們聽過很多次。許多以太坊批評者、和以太坊應用的批評者,都會問這個問題。他們真正想要問的是,這個專案是否有能力反脆弱,並獲得全球公共物品的地位。


如果存在管理者金鑰,應用或協議就不可能是 gpg。管理者許可權的存在,說明了對某些東西的能力和控制,這與 gpg 的角色和目的是相反的。gpg 是公共的,不需要外部保護或支援。因此在 gpg 之中,管理者金鑰不能存在。


如果存在管理者金鑰,就意味著有可能減少去信任化,非限制跟可信中立性也會被損害。如果存在這種可能性,這個協議就不可能是 gpg。


comp 和治理代幣革命


compound 最近釋出了治理代幣 comp,它帶來了巨大影響,使得以太坊上的協議,能夠從一個受中心化實體保護的公共物品,轉變為具有一組去中心化維護者的全球公共物品。comp 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但這一模型許多以太坊應用程式都可以遵循,將自己提升到 gpg 的地位。


保衛保護者


以太幣是一種全球公共物品 (gpg),最重要的是,它是支援以太坊生態系統健康的  gpg。以太坊是一個包含了更多 gpg (全球公共物品) 的生態系統。以太坊上的所有 gpg, 都依賴於 eth 代幣的價值才能發揮作用。


eth 價格越高,以太坊對執行在其上的 gpg 的保護就越強。拒絕 eth 的價值,不僅會傷害那些為以太坊創造價值應用的人,也會損害這些人的不懈努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強烈反對那些反對“鼓吹 eth”的觀點。我認為這樣的反對觀點並不理解“保護保護者”這一概念。他們忽略了,eth 的價格不可避免地會與以太坊的發展和努力緊密聯絡。當 eth 的價格上漲時,保護以太坊上各類全球公共物品價值的護城河也會更深。幸運的是,eth 本身就是一種 gpg,它具有反脆弱性,不需要別人的支援就能成長。


以太坊是一種新興結構


  • 以太坊上的應用程式可以相互組合。這種可組合性,讓以太坊應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融合。
  • 以太坊不是一個由許多獨立應用程式組成的平臺,而是一個由融合在一起的應用所組成的單一結構。
  • 以太幣,作為在以太坊平臺上擁有最高 gpg 分數的資產,是這一結構獲得最初支撐和最堅實的基礎點。
  • 歡迎並鼓勵其他資產協助支援和建立這一結構。事實上,其他資產是必需的。你不能在一個點上建立一個結構。
  • 以太幣,由於其作為以太坊原生資產的優勢地位,將一直為以太坊/defi 架構提供更大的支援和基礎。
  • 該結構的權重,直接與支撐該結構的資產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相關。


eth的基本價值主張


  • 加入將協議更新計劃都包括在內 (pos, eip 1559), eth 將直接關係到以太坊經濟的健康程度和發展規模。
  • 以太坊經濟體的交易量將透過 eip1559 的形式產生 eth 稀缺性; 以太坊經濟體的規模決定了 eth 的銷燬速度。
  • eth 的稀缺性與它在 gpg 評分標準中的效用評分直接相關。
  • eth 的效用,就在於它的稀缺性。
  • 無論是當下還是未來,以太坊上的 gpg 都會將 eth 作為資產,因為它的 gpg 分數很高。
  • 以太坊上大量的 gpg 將產生對 eth 的無盡需求。


uniswap是基礎設施


  • 以太坊上的 gpg 會隨著使用者的增加而改善。
  • 每個 gpg,都能作為其他 gpg 的基礎設施,隨著時間推移,建立新的、更有用的 gpg 將更為容易。
  • 隨著新的 gpg 出現,以太坊上原有的 gpg 會從中受益。
  • gpg 數量越多,質量越好,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推動協議在協議池中下沉。
  • 在以太坊協議池的底部有諸多高效用的 gpg 時,所有 gpg 協議的總市值會產生引力,吸引以太坊生態之外的專案。
  • 這產生了一個積極的反饋迴路,不僅讓 gpg 數量增加,而且提升了 gpg 的效用,因而產生雙重反饋迴路,使得以太坊成為首選之地。


結論


以太坊是全球公共物品的一個吸引點。


在以太中,反脆弱性會催生反脆弱性。上文所述,描繪了以太坊的未來前景:成為反脆弱的全球公共物品基礎設施。


目前在協議沉降池的底部,只有少數應用程式,而協議的密度也只有數億美元。隨著時間推移,在協議池底部聚集的物質越多,引力的影響就會越強。這種影響會改變協議池中位於較高位置的協議,使得他們下沉,成為全球公共物品(gpg)。


除此之外,協議沉降池底部的質量不斷增加,還會產生引力,超越以太坊生態系統內部,讓外部世界的資本和資產,也可以感受到在協議池底層發現的價值。價值是一個模糊的東西,民族國家的壁壘和限制,不足以阻止價值流向以太坊生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將轉移到反脆弱的 gpg (全球公共物品) 的世界。

告訴我激勵,我就會給你看結果。 

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的這句名言,說明了為什麼我如此堅信以太坊生態系統會發展成熟。全球公共物品提供的激勵機制如此強大,無法忽視。


chris burniske 的文章《協議作為最低限度提取協調者》說明了為什麼不用其他方案,而是採用基於以太坊的 gpg 平臺。他的文章結尾如下:

交換過程中任何不必要的價值提取,都是一種稅收,最終將被開源協議世界中複製-貼上競爭所淘汰。雖然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美好的新世界,但儘量減少提取應該有利於我們所有的消費者。 

以太坊是一個自由市場的熔爐,那裡的競爭如此激烈殘酷,在競爭結束時,唯一能生存下來的就是反脆弱的 gpg 體系。其他的所有元素,都在協議池中漂浮,找到它們自己的適當位置。


期待著協議池所帶來的 web3 世界。它將比 web2 有用 100 倍,但具有與 web1 相同的公平性和可信的中立性。


翻譯:荊凱。

原文:https://bankless.substack.com/p/global-public-goods-and-the-protocol


-end-

宣告: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區塊鏈研習社(公眾號)立場,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本文做了不改變原意的刪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