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區塊鏈防疫和中國對比:用例範圍有限缺乏政府身影

買賣虛擬貨幣

3月份,國內疫情逐漸緩解時,海外疫情卻突然爆發。截至北京時間26日17時,海外國家確診病例達380723例;死亡病例達17541例。

為應對嚴峻的疫情形式,海外各國也開始運用區塊鏈這一“防疫武器”。

3月中旬時,美國國土安全部網路安全與基礎設施安全域性(CISA)更是在釋出的備忘錄中提出,“區塊鏈管理者”是疫情防控期間至關重要的“關鍵基礎設施”工作者。

而此前,中國在應對疫情時,也推出了較多區塊鏈防疫應用,同海外的應用相較,兩者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海外區塊鏈防疫應用:主在追蹤、披露疫情資訊

互鏈脈搏梳理公開資訊發現,目前海外已有助力防疫工作的區塊鏈應用,但數量較少,僅有5項。而這5項應用中,有3項是圍繞疫情資訊的追蹤和披露展開的。

(製表:互鏈脈搏)

3月23日訊息,區塊鏈控股有限公司 (“Blockchain”)收購了TraceSafe公司及其專利技術。據悉,TRACEsafe是一套創新的健康安全產品,包括手環和軟體解決方案。其手環可與手機連線,以對使用者進行定位,提供使用者精確的位置資訊。

而這一位置追蹤功能,恰適用於當前的疫情監控場景,TRACEsafe專有的隔離監管系統,可透過使用者和管理員使用的應用程式,將時間戳和使用者位置記錄到中央監控系統,以瞭解疫情感染者是否處於隔離狀態。

據悉,此前香港政府便有使用手環追蹤冠狀病毒患者的活動,而該專案預計會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內於多個國家、地區推出。

TraceSafe手環專案追蹤的是疫情感染者的資訊;公共衛生區塊鏈聯盟(PHBC)推出的VirusBlockchain專案,則是旨在監視未感染者的活動,以幫助人們遠離易感染的地區。

VirusBlockchain專案是將來自疫情監視提供商的實時資訊與人工智慧(AI)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在一起,自動識別有無疫情的區域。

同樣是以疫情資訊追蹤為主的應用,軟體開發公司Acoer則是啟用區塊鏈技術來建立冠狀病毒跟蹤器,為冠狀病毒提供資料視覺化工具。該專案可實時跟蹤全球各地的感染、死亡和恢復情況,並可捕獲冠狀病毒病例相關的推文。分散式賬本技術在專案中的運用,是旨在對視覺化工具中的資料建立信任。

事實上,上述三個應用中,區塊鏈發揮的作用均是保障疫情資訊的真實、準確、不可篡改,並進一步實現疫情資訊的及時共享。

而另一邊,同中國疫情期間發展線上教育一樣,國外的線上教育平臺也抓住了機會,並將區塊鏈應用在了教育認證場景中。

在3月初時,基於區塊鏈的教育技術提供商Odem公司向因冠狀病毒而關閉的教育機構免費開放其區塊鏈教育和認證平臺。

據瞭解,Odem的平臺使老師可線上上授課時頒發“成就數字證書”,同時專案可遠端追蹤學生的活動,將其成就記錄在區塊鏈上,在其返校時帶回到傳統的認證系統中。

此外,線上政務辦理領域同樣也是海外較為關注的方面。

當前,阿聯酋社羣發展部(MOCD)已在使用區塊鏈官方證件和數字認證,並用區塊鏈系統處理不同型別的文件。這樣一來,公眾無需訪問政府機關和服務中心,便可用數字身份遠端接受政府服務。

此外,阿聯酋政府內部,衛生和預防部(MoHAP)有用於儲存醫療保健和藥物資料的區塊鏈平臺,並有將區塊鏈用於衛生工作者的憑證檢查。

中外區塊鏈防疫應用差異化

事實上,海外的疫情在2月末時就已爆發,但從目前已披露的區塊鏈防疫應用來看,其數量和涉及的領域均較少;另一邊,疫情爆發於1月末的中國,到2月末時便已有26個區塊鏈防疫應用上線,並涉及慈身份資訊、疫情資訊、慈善捐款管理、防疫物資管理、企業金融服務等多個業務領域。

互鏈脈搏進而關注到,海外和中國的區塊鏈防疫應用,均有重點推進區塊鏈在身份資訊和疫情資訊領域的應用。但國外並無慈善捐款、防疫物資管理、企業金融服務等場景的應用,用例相對有限;而國內則是沒有拓展教育領域的區塊鏈證書認證。

這或與各國的國情相關,海外公民對於隱私資訊披露的敏感度較高,追蹤個人資訊的專案在鋪開上有一定難度;且當前國外並無慈善捐款、防疫物資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

另外,在主體方面,國內區塊鏈防疫應用是政府部門和國企衝在了最前面,北京市、廣東省、山東省、福建省政府等均有發起區塊鏈防疫專案,中國雄安集團、國網電商等國企也有參與相關應用。

如廣州市南沙區政府在2月2日時便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南沙區疫情防控協同系統;濟南市政府2月6日推出基於區塊鏈的疫情防控平臺;北京市政府2月7日發起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債權債務平臺,等等。而政府領頭的同時,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原生區塊鏈公司、高校等多方均有馳援。

但國外區塊鏈防疫專案的主體多為公司和聯盟,缺乏政府的身影。

雖然,各國在區塊鏈防疫應用的實踐領域有差異,但疫情是無差別的,中國同海外已是命運共同體。在此階段,尤為值得期待的基於區塊鏈的跨國互信的實現,促進全球疫情資訊的追蹤、記錄和共享。這或許是各國可在疫情之下共同著力推動的方向。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