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比特幣內在價值為0

買賣虛擬貨幣
  原標題:奇幻比特幣的監管邏輯(國金觀察)

  黃小鵬

  比特幣市場風雲再起。繼1月中下旬央行等三部門聯合檢查組進駐幾家比特幣交易平臺後,2月8日,央行又約談了其他9家較小規模的交易平臺負責人,再一次引起比特幣暴跌。

  比特幣的本質是什麼?截至目前各國對比特幣採取的監管措施,背後的邏輯又是什麼?

  人們習慣稱比特幣為虛擬貨幣,雖然“虛擬”這一形容詞是對的,但比特幣並不是貨幣,只是一個打著貨幣名字的人造奇幻物品,與月球上、火星上的房地產證書性質完全相同。雖然比特幣的倡導者賦予其反傳統、去中心化、抗通脹等色彩,但稍懂貨幣經濟學的人就知道這只是一廂情願。

  總有人將比特幣與遊戲q幣、信用卡、飯菜票、甚至銀行電子賬戶作類比,但它們本質上毫無共同之處。q幣本質是預付款,飯菜票實質是一種負債。

  說比特幣是龐氏騙局也好,是傳銷也好,總之比特幣的內在價值為0。如果將比特幣視為一整體系統,它的價值則是負數,因為比特幣的增值部分無法全部被先行者全部得到,相當部分毀損於“挖礦”過程中,造成了環境汙染,或許比特幣的唯一價值就是可以滿足一些人的奇幻心理。

  既然這是一種總體上絕不產生任何價值的東西,為何各國央行沒有一禁了之呢?首先,比特幣的總市值目前估計頂多二三百億美元,與全球百萬億美元量級的法定貨幣相比,猶如一滴水之於池塘,其影響可忽略不計,所以,各國央行大可敞開胸懷,以顯示自己的開放,否則會毫不猶豫地一巴掌拍死。其次,比特幣在技術層面上或許有可借鑑之處。例如,中國央行就曾有意藉助區塊鏈技術研究未來的虛擬貨幣,當然央行要研究的東西,本質仍是法定貨幣,只不過藉助高科技來節省保管和交易的成本罷了。第三,雖然比特幣對社會有一些現實或潛在的危害,但目前只涉及到少數風險承接能力較強的人,相對可控,所以金融監管當局睜隻眼閉隻眼。

  正是基於上述幾大原因,2009年比特幣面世以來,各國監管當局對比特幣的監管都遵循“不禁止、限範圍、限影響、防犯罪”的原則。監管重點是防止比特幣成為洗錢通道或被恐怖主義組織利用。同時,對於比特幣接入傳統金融體系實行程度不一的限制,例如,中國就禁止傳統金融機構介入,禁止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清算,這一方面是防止比特幣做大,另一方面是隔離風險。

  雖然央行對比特幣態度總體寬鬆,沒有當作詐騙和傳銷一樣一禁了之,但並不意味著當局沒有紅線。不能擾亂現有的金融秩序,不能造成嚴重社會後果,這就是紅線。1月份,比特幣暴漲,人民幣貶值,比特幣成為資金外流的便捷通道的傳聞甚囂塵上,敏感的人知道,央行一定要出手了。去年6月份的監管措施,今年伊始接連兩次進駐和約談,都是為了防止比特幣成為擾亂金融秩序的壞孩子。未來,如果比特幣市場觸及社會穩定紅線,當局一定還會出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