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CEO吳鵬:區塊鏈的本質是“減少不確定性”

買賣虛擬貨幣

本文為萬向區塊鏈蜂巢學院公開課第八課,原本區塊鏈CEO吳鵬的演講內容。吳鵬以自己的創業經歷,為大家分享了區塊鏈從業經驗以及區塊鏈的創業方向。

原本區塊鏈CEO吳鵬

我是2015年開始做區塊鏈研究,2016年10月份“原本”作為國內首個區塊鏈版權保護和交易平臺上線了。2017年2月和萬向區塊鏈一起開了釋出會,我們是第一批入駐萬向新鏈加速器的團隊。2017年開始給大公司做區塊鏈技術服務與行業解決方案;2019年上線了基於內容保護、知識保護的平臺MIKS,MIKS是分散式企業資訊管理服務平臺。原本區塊鏈是採用分散式的思想,利用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來服務媒體與企業,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把數字內容、資訊真正變成“數字資產”。

今天我會分享一些我在創業中的感悟,首先要先明白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再來講能拿區塊鏈做什麼以及怎麼做,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順序。

區塊鏈到底是什麼?

我自己研究一件事情時喜歡追本溯源。記得當年我瞭解區塊鏈的時候花的最多時間看的就是中本聰比特幣白皮書。單看比特幣白皮書的標題就已經包含了兩個非常專業的資訊:

1、點對點:比如點對點在屋子裡給一個人100塊錢不需要透過銀行、支付寶,這是點對點的操作。

2、電子現金:當時我還不理解為什麼要叫電子現金呢?有一次萬向肖風博士分享的時候提到為什麼叫現金?因為現金在所有金融系統裡是很特殊的存在,有很重要的“匿名性”存在。在這個屋子裡給了一個人100塊錢,除了這個屋子的人沒人知道。“電子現金”從定義裡已經確定了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

對於行業中很多人來講,大家稱作“賬本革命”,賬本技術一直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賬本一直在變,從石器時代的結繩記事到原始社會末期的流水賬,出現文字之後賬本變的越來越清晰。工業前5世紀出現了單式記賬法,伴隨著羅馬的經濟繁榮。公元12-13世紀義大利出現了複式記賬,很多金融行業的從業者說複式記賬是資本主義的起源,今天所享受的所有經濟繁榮、金融活動背後都是複式記賬法帶來的伏筆。

當我們遇到複雜跨境交易的時候、銀行與銀行之間結算時還是會有很多阻礙,這個時候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可能要出現一種更新的賬本技術幫助商業行為更加規模化、更順暢地流轉。區塊鏈有個很有價值的功能是“交易即清算”,之前交易和清算是分開的,但是有了區塊鏈以後可以合併在一起。

我們來看一下網際網路技術的歷史,1969年最早網際網路原型誕生,1976年有兩個非常著名的密碼學家釋出了一篇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這篇論文裡基本把現代社會里用到的所有密碼學技術原理都涵蓋了。同年還發了《貨幣的非國家化》,提出了非主權貨幣的概念。

1998年密碼學貨幣的完整思想破繭而出,戴偉(Wei Dai)和尼克·薩博同時推出了“密碼學貨幣”的概念。1998年Google成立,2008年中本聰釋出《比特幣白皮書》,2015年以太坊第一個版本推出。除了賬本之外,區塊鏈發展是社會技術發展的必然路,是跟著技術發展時間維度不停往前推進的。雖然2008年的時候突然蹦出了“比特幣”,但是在1976年最早的思想雛形已經在了,這是逐漸演化的過程。技術發展的產物有很重要的意義的,被創造出來的都是有歷史使命的,一旦被創造出來後沒法抹掉回撤,必須要承擔使命,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區塊鏈和比特幣的發展和世界經濟走勢有很密切的聯絡,記得大家在2017年時候說“今年是區塊鏈落地的元年”,然後沒有成為元年,2018年的時候我們依然說“今年是區塊鏈落地的元年”,還是沒有,馬上2019年要過去了,2020年要來了,區塊鏈的元年到底在什麼時候?我沒有答案。但是近期的政策出來還是會帶來一波熱潮,會極大地促進區塊鏈產業的發展。

區塊鏈1.0的時候比特幣是有記憶的共識賬本;區塊鏈2.0的時候是以太坊(所謂的智慧合約),提出了程式碼即法律的概念。程式碼即法律是非常好的極客夢想,但是在現實社會中落地的時候會遇到阻礙。真實社會里制度出問題的時候有立法機構、公檢法,可以有辦法推翻原來的裁決。但是在數字世界裡程式碼即法律,誰是裁決者?“法律”出錯了怎麼辦?到今天為止沒有很好的辦法解決。

之前網際網路法院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我個人認為是對行業的極大推動,不管對技術的應用到了什麼層面,但把現實社會體制機制跟區塊鏈做結合,是非常重要的推動措施。

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區塊鏈3.0概念,但到現在還沒有看到哪一個是真正的3.0,3.0重不重要?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幫助區塊鏈做真正大規模落地應用,誰就是3.0。

區塊鏈最底層是分散式網路,多中心、無中介、高效率高可用。第二層是資料的鏈式結構,保證資料一致性,容易驗證和追查。第三層是密碼學,最上層是共識協作,這是區塊鏈裡最精華的部分,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共識機制是區塊鏈裡最好的部分,什麼叫共識?一個群體的成員在某一方面達成了一致的意見,便形成了“共識”。大到國家法律法規,小到公司規章制度,都是“共識”。大到國家的法律法規,小到公司的規章制度都是共識。最大的好處是解決了陌生人之間不信任的問題。區塊鏈從來沒有創造任何信任共識,唯一做到的事就是把人類社會中已有的共識用數字化的方式搬到網路裡,讓所有沒有見過面互相不認識的人可以在裡面達成共識,最出名的PoW工作量證明,全世界幾百萬人互相不見面,轉一筆賬給美國人,這筆賬可以被全球幾百萬人記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PoW很像人挖貴金屬、黃金,付出勞動力獲得了所謂的“貨幣交易”,所以更像挖礦。

研究區塊鏈以後我有了一個更貼近生活的例子理解什麼是PoW,我年輕的時候一直疑惑,為什麼幼兒園的小朋友入學之前要問他會不會特長?甚至有的幼兒園、小學還要考家長。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方式。我們社會的教育資源永遠都是稀缺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好的老師、好的教育資源就這麼多,大家只能競爭。

假想一下這個機制,是非常非常高效的。如果說一個小朋友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會打高爾夫球,說明這個家庭有能力把孩子培養到更高層次的地方。這是社會最原始最高效的方式幫助我們做所謂共識,挑選出來能走的更遠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本質上講也是PoW工作量證明。

大家都覺得PoW很慢,行業裡很多人說設計比比特幣更快的網路。其實比特幣設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慢,設計的機制就是這樣的。如何更快地達成共識?PoS權益證明,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股份記賬。但一旦有人擁有超過51%的股份,就擁有了絕對的掌控權,這個時候網路中立性容易受到影響。

有人發明了更有意思的DPoS機制,對應的就是投票機制。美國大選本質上就是DPoS機制,最早我也以為美國大選是所有美國人每個人一張票選總統。其實不是的,是每個洲的選民選出投票人(代理人),代理人再投票選出總統是誰。

大家一般都知道我要選的人會投給誰,但中間會有人反水,歷史上也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大家以為他是投給了這個總統,但其實投給了另外一方。這也是比較高效的機制,可以讓幾億人達成共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本質上也就是DPoS的機制。

單純從技術角度看區塊鏈很簡單,但是研究共識的話會發現複雜無比。共識機制是維護信任非常底層的機制。

如何分辨好的區塊鏈專案

1、是不是分散式網路?如果只是公司自己搭的區塊鏈單節點,那不是區塊鏈。

2、是否有解決信任問題?2013年《經濟學人》雜誌封面說區塊鏈是信任機器,如果沒有解決信任問題的話就不是很好的區塊鏈專案。

3、公共賬本,賬本一定和資產相關,所有有價值東西和資產相關的東西都可以被記錄,這是做資產化的重要特徵。

我和我所有的朋友說用這三點判斷,無論結合了AI、大資料、VR等等各種各樣複雜的東西,都沒用,我們就看最底層特徵是否有用。

現在區塊鏈不能純當技術來用,最重要的還是要應用在商業場景裡。什麼是商業?商業行為的典型過程為:交易多方透過協商確定商業合約,透過執行合約完成交易。區塊鏈擅長的正是如何在多方之間達成合約,並確保合約的順利執行,包含了可信任性、降低成本、增強安全,所以區塊鏈的創新是在信任與價值中間的產物。

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下面我需要幫大家澄清區塊鏈底層最基本的概念,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到底拿區塊鏈做什麼。這張圖是我每次給別人講區塊鏈時都會用到的圖。

如圖有三個網路的拓撲結構圖,到底哪個是去中心化的網路?有很多人都講是第三個,其實第二個才是去中心化的網路。為什麼第二個是去中心化的網路?結構到底是怎麼產生的?這三個網路到底有哪些差異?

第一個是去掉中間的點所有的網路都玩不轉了。第二個和第三個有什麼差別?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有非常多節點的網路,第二張圖我們試著從左邊的節點到下面的網路需要透過幾箇中間節點?需要3個節點就能到。看一下第三張圖,從左下角到右下角需要經過多少個節點?需要經過很多。這說明什麼?第三個網路一定是最穩健的,但是效率不高,所有節點都連在一起的效率不高的。

我是學網路科學的,會涉及到複雜科學。在世界物理世界裡所有自然形成的複雜網路全部都是中間架構(去中心化架構),因為這樣的架構是最有效率的。但看到中間的網路首先不會誤解去中心化是什麼,因為去中心化的網路裡仍然有中心的,是有很多中心節點的存在,中心節點的存在是為了保證網路效率。

去中心化是結果不是目的,為了保證網路的效率最大化,讓網路在自然生長的過程中到最終自然形成去中心化的網路,這是結果。如果要設計去中心化網路,我個人認為這個概念是不對的。在網路區域性微觀的時候就需要中心節點,沒有中心節點玩不轉。大家都覺得比特幣到今天為止是最為經典的區塊鏈應用,比特幣沒有中心節點的嗎?有,有很多礦池,礦池都是非常大的中心節點。所以沒有中心節點的網路是不現實的。

區塊鏈是否可以講去中介化?

是不是去中介化的我不知道,但是《比特幣白皮書》裡沒有這個詞。《比特幣白皮書》裡強調的是點對點Peer to Peer(P2P),沒有強調要去中介。《比特幣白皮書》最後一段有一句話叫“不依賴信任”,不依賴信任怎麼形成?大家都說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但為什麼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區塊鏈的本質是把傳統商業中原有的信任模型變成了密碼學模型,這是本質,意味著密碼學模型和信任模型之間一定在底層解決了同樣的問題,所以才能用密碼學模型替換為信任模型。

講一個最典型的密碼模型,抗戰的時候地下黨員傳遞秘密資訊是怎麼傳遞的?給你一本書,怎麼知道要傳遞的資訊呢?有一張密碼錶,可以根據密碼錶裡找到成千上萬話裡的那一句話,並且非常高效。這是區塊鏈把信任模型替換為密碼學模型的本質。密碼學對於信任的幫助、社會的意義還是非常非常深的,如果仔細追的話還能研究非常多東西,大家可以再仔細研究。

有中介好還是無中介好?

我們先看中介到底起什麼作用,中介是用非常專業的知識提供專業服務和良好的體驗,用概率論來抵禦交易中的風險。但是交易成本理論上不會降低,只會轉移。比如說買房子,如果不懂房子可能會被騙。所有的房產相關的資訊獲取都需要成本,所以要用中介的話只不過把成本轉嫁給中介了,其實並沒有減少。

今天我們用區塊鏈看起來好像是提高效率了,但其實我們是把成本轉嫁給了搭建區塊鏈網路的人,他付出了成本,所以區塊鏈成本並沒有降低只是轉移了。中介主要承擔的是信任的成本,信任成本在很多情況下會轉化成專業化成本。中介很多時候是把專業知識轉化為信任成本,變成專業化體驗,產生一定的服務溢價。如果把中介去掉了意味著交易的雙方要承擔裡面專業化的成本。如果你是專業的交易方,你可以選擇用“專業”的方式進行點對點的交易。如果沒有專業知識的話還是更適合選擇有非常良好體驗的中介幫你完成非常良好的交易體驗,同時降低風險。

區塊鏈到底是不是去中介的?去中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實現的目的是什麼,要做什麼,基於這樣的前提搭建網路,既不要考慮去中心化,也不要考慮去中介化,效率最大化才是最核心最本質的。

區塊鏈技術難嗎?

區塊鏈有難的部分,機制設計比較難。區塊鏈在工程上有一定難度,石墨烯架構最早的時候就是一個工程師自己搭過來的,今天很多科技公司裡找一個工程師可能花一天的時間能搭出區塊鏈網路的Demo,但是能穩定執行很久嗎?能保證在未來三年裡所有的賬不出錯嗎?做到這一點的話不僅僅是簡單的Demo,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

兩三個月前有朋友問我還做區塊鏈嗎?我說還做。他說你現在做什麼專案?我說第一天做什麼現在還做什麼。

很多做區塊鏈的人都不是從行業出發的,是從為了做區塊鏈出發的。區塊鏈要賦能行業,既然是賦能技術,就要先理解行業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問題在哪裡才可能賦能。我從2015年開始研究在版權領域的應用,2016年上線,足足花了兩年的時間才讓大家接受區塊鏈可以用來做版權理念,現在有非常多的央媒、財經媒體都在和我們合作。

大家說區塊鏈是信任體系,但是拿區塊鏈做商業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商業問題,人家不信你。信任體系遇到的第一個門檻就是不信任,這是很有意思的事。

很多行業從業者不要著急,你要知道行業的問題是什麼,瞭解清楚以後才能知道區塊鏈能不能解決,這樣才是好的專案。過去幾年為什麼區塊鏈沒有真正落地,很重要的原因是早期區塊鏈行業的從業者都是技術極客,他們對於做商業化是沒有經驗的,所以在商業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要想辦法擁抱行業,和行業做深度組合。

非行業的人不要對區塊鏈技術過於神化、過於敬畏,覺得好像很複雜搞不定。行業從業者也不要對傳統行業失去敬畏之心,因為世界的本質還是商業。不管的先進的技術做商業化的時候底層都離不開商業的本質,所以還是要了解商業是什麼才能做下去。

區塊鏈會不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技術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區塊鏈技術已經被發現/發明/創造出來了,勢必要找到匹配的場景服務社會。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如果我們是行業的先行者、創新者,就必須接受可能會踩坑的地方,可能有風險的地方。只有抱著可以讓社會變的更美好的夢想才能堅持,否則如果遇到點問題就放棄行業沒辦法往前推。不管技術會怎樣,行業從業者必須要抱有會把社會變的更美好的夢想,我們努力做到這一點。

我一直和團隊講,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社會大眾、父母孩子將來能夠看到好的內容、有價值的內容,這是我的目的。這樣的目標支撐我做下去,無論是區塊鏈還是其他技術都會往下做。

在這樣的思考下衍生出來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應用場景,我們自己做了很長時間區塊鏈研究後有一個判斷,其實區塊鏈的理想場景不是To C,而是To B的場景。我們幫社會標識和篩選資訊,能不能幫企業呢?如果把企業/組織看成是生命體的話,那這樣一個整體、系統是否在高效地落地資訊?所以我們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了分散式組織智庫體系,可以幫助組織解決信任問題,幫助組織更高效地獲取資訊,讓資訊在組織內部高效流轉,由此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創新。

最近幾年比較熱潮的概念是“開放式創新”,是讓資訊可以自由在組織、邊界上流入和流出,可以給企業創造更多資訊流動的可能性、資訊互動的可能性。很多產業都需要橫向發展,這個時候需要資訊的相互打通。

我想問大家,如果企業老闆在微信群拋了問題是每個人都很踴躍地回答嗎?不是的。之前我曾經考慮過在企業裡用企業微信,我找了小範圍適用一段時間發現用不起來,員工不開啟,只看推送。在這樣的架構下的本質問題是企業沒有信任,員工和老闆之間不信任,員工和員工之間不信任,如果沒有信任機制的話資訊怎麼高速流通,如果沒有資訊的高速流通怎麼做創新。

最早做產品單純只是為了解決自己團隊的問題,用了大半年之後發現內部的資訊交流突飛猛進,很多人才思如泉湧,覺得可以商業化幫助其他企業。所以現在已經商業化出來,有很多大公司用我們的產品解決內部協作和泛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這是我們做商業的思路,所有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區塊鏈創業故事,最本質是有兩點:(1)真正理解本質;(2)需求是什麼?解決需求。這是我做商業化、商業創新的本質思考。

現在行業裡有很多人講二級網路的加速設計,但layer2的設計我們2016年就在做了,行業裡經常會用很高大上的詞來混淆大家,本質講就是快取,計算機的世界裡一直都有快取,從來都不是新的。CPU有快取、內盤有快取,到處都有快取,要想完成高效的任務必須要做快取。

我們產品要面對很多國際客戶,國內版本是在原本存證。國際版本的存證是以太坊做的,我們做了一層加速網路,目前為止所有的資訊都沒有問題。

從需求出發解決問題才是本質,不要盲從技術、方向,因為別人講的方向可能是錯的。找到了真正的問題就有可能找到解決方案。當你問對問題的時候你的這道題已經解了一半了,核心還是要先找要解決的問題,再決定怎麼做。

當你清楚了問題的時候,你的不確定性已經極大收斂了,確定性極大增強,這就是區塊鏈的本質——“減少不確定性”。

希望今天我的分享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