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技術視點 | 去中心化身份即元平臺:合作的力量(三)

買賣虛擬貨幣
關於元平臺(Meta-platform)的前兩期內容中,我們介紹了其基本概念和網路效應的合作網路。本期,我們圍繞關鍵詞“信任”展開。在商業領域,“交易成本模型”是理解商業模型的常見方法。按照慣例,降低淨交易成本有助於獲取更多業務價值。交易成本主要分為三類:測量成本、轉移和信任。誠然,這其中信任最為重要,對於普通平臺或元平臺尤甚。沒有信任,平臺、物質和數字價值就無法發展成熟。眾所周知,信任和聲譽對於商業發展至關重要,它們是品牌的價值和市場的基礎。穩固和塑造今日價值鏈的“信任稅”在商業發展程序中,建立大多數商業和業務流程所需要的信任級別一直非常困難,並且成本高昂,我們會認真選擇並管理可信賴的供應商,並對其質量、可靠程度和一致性嚴格把控與認證。監管機構透過認證與稽覈來保證最佳實踐的遵循,TÜV,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和 Intertek 等公司提供嚴格檢查和質量認證服務。在價值鏈的末端,客戶購買產品是因為他們相信品牌的質量,這也是造成不同公司間差異的主要因素。馳名品牌與鮮為人知的品牌之間的價格差異,國家名牌與地方品牌之間的價格差異,說明了高信任度會在價值鏈上的不同環節帶較為明顯的溢價效應。消費者向可信賴的全球品牌支付的這種溢價或者說“信託稅”,一直由品牌供應商在供應鏈的上游中向供應者徵收。從使用“無衝突”的原材料到六西格碼(Six Sigma)的生產實踐,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認證,再到運輸或採購訂單的有效性,驗證“實體到實體”的所有特徵需要數不清的郵件和電話,高昂的現場訪問和稽覈成本。這些繁瑣的活動會降低整個經濟的生產力和效率,最終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全球供應鏈產生的海量資料也有著其它影響。如果對這些資料進行適當的挖掘和可驗證的分析,分析結果將有助於整個價值鏈過程及其產品的可信度的建立。然而,收集和清理此類分析過程所需的資料集需要大量的手動干預,涉及跨多個平臺的大量參與者。此外,這類審計通常由中立財團或外部公司進行,這些公司不會涉及到市場上的利益競爭,這些審計方式都可以在不觸發競爭防禦的情況下將資料訪問集中到整個市場。爭奪此類財團的控制權或對此類利潤驅動的中心化公司的不信任可能會減緩此類審計的整合,從而增加更多的成本。在少數情況下,這種深入的商業智慧分析具備可行性。
身份和聲譽系統作為信任經紀業務造成上述端到端分析如此稀有的原因在於,過多的必需資料被儲存在孤島中並受到保護,而忽視了信任市場的最佳利益以及其他任何市場的關注點。很少有人基於市場維度上研究信任,用於此目的的相關資料集也相對較難收集。筆者相信,如果能夠更全面、深入地進行剖析,那麼將有更多的淨收益來驅動資料主體持有並重用可以用來計算其聲譽的資料。這樣做將實現此前從未受支援的參與者之間“基於憑證”(或者說“資料驅動”)信任方式。然而,這樣做就需要放寬目前大多數身份系統內部使用的憑證控制,以衡量和估計其參與者的可信度,即網路中所有參與者計算“聲譽”。身份系統用於完成此操作的相同憑證(如果移交給參與者)將使他們能夠證明自己對自己選擇或在其他平臺上的其他參與者的信任度。這樣,聲譽系統的原材料將具有不同的價值,傳播的範圍更廣,並且在給定主題可以證明這些憑證有效的任何地方(即,在他們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的任何地方)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使用。從傳統意義上來說,身份和聲譽被視為一個系統中相互依賴的功能,甚至被視為一枚硬幣的兩面。畢竟,沒有潛在的身份,聲譽就毫無意義,沒有可信的聲譽,身份就毫無價值。經過幾十年日益集中化的數字身份系統後,我們已經理所當然地認為:身份識別公司應該自然地密切關注聲譽服務,這些聲譽服務特別適合提供給他人。的確,口語化的術語甚至可能成為阻礙這種分工的障礙,在這種分工中,憑證和身份追蹤加起來就是賣給出價最高者的有價值的使用者分析。因為身份系統通常包括將聲譽編碼為某種形式的資料憑證,所以軟體行業通常將憑證身份系統簡稱為“身份”系統,而不是“身份和聲譽”系統。當聲譽的計算主要基於行為而不是基於憑證時,這些系統通常稱為“聲譽系統”,而不是身份系統,即使它們仍依賴於基礎身份系統及其憑證。出於此處的目的,我們將所有這些傳統的身份和聲譽系統視為存在於各種信任傳遞中。雖然使憑證在組織範圍內更易於移植可招致其自身的成本和複雜性,但它具有特別的網路效應,所有各方都可以從更多資訊中受益,並且由於可信賴的連線而更有可能。除了當今的壟斷者以外,最大化信任傳遞對每個人都最有效。
最重要的是,去中心化的身份和聲譽系統使信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在不同場景之間傳遞。“網路的網路”的協作效應的這一額外維度通常會降低信任處理成本。可以透過在上一篇文章中的方程式中增加一個傳遞因子來量化這種“連鎖效應”。此外,以最大程度的傳遞方式為單個參與者組織信任關係還可以使稽覈員和平臺的所有資料相互信任或可信。信任資料最大程度的可移植情況使跨給定價值鏈的端到端(E2E)可驗證審計跟蹤成為可能,即使它跨越了許多組織邊界。“最大程度的可移植性”聽起來像是一項很高的要求或整個系統的認可,但是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時間)都可以激勵所有各方以最小化保持資料並控制互操作性,這都很容易實現。想象聲譽資料可以更自由地流動的信任環境在 W3C 標準化的去中心化識別符號和可驗證憑證的工作中,可以看到沿著這些思路的全系統信任機制,並因此與可互操作的代理,互動協議和憑證儲存錢包結合在一起。我們稱其為“元平臺”,因為它使參與者能夠在更廣泛的生態系統中參與可信的互動,並最大程度地實現網路內的價值轉移。從參與者同意實施並遵循現有的去中心化身份認證標準及其未來發展的情況開始,這種方法可以在各個級別大幅削減“信託稅”。這種去中心化式方法不會構建另一個聚合平臺或另一個專有的區塊鏈解決方案,而是構建一個參與者控制的去中心化式元平臺。關於這種參與者控制的表現可能是什麼樣的意見不一,但是一些權力下放的擁護者認為,在這些元網路中,自下而上的治理更容易建立。 因為平臺的主要價值在於降低所有各方的交易成本,所以去中心化身份系統使聲譽的構建模組更加靈活,並有可能在市場和其它工業環境中顯著降低許多不同形式的平均、淨額和或總信任交易成本。區別於以往,這可能使整個交易系列變得可行,或者建立出新型的商業(甚至可能是自我調節的型別)。這樣可以增加每個參與者關聯平臺的價值並減小關鍵平臺的大小,從而進一步加速網路間的效應。
下一期,我們將透過分析企業的收益和成本,來解決在不同背景和特定背景的產品之間可能發生的這些價值轉移。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