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卷宗”:網際網路法院資料全生命週期管理的創新應用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技術為電子卷宗實現全生命週期管理。

目前,在電子卷宗的深度應用實踐中,存在電子訴訟程式難固定、資訊更新不及時、電子資料難溯源、資訊保安保障性差等問題。這引發了關於網際網路法院電子卷宗全生命週期管理創新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思考。

1

理論啟示

檔案全生命週期理論是檔案學的重要理論支柱。該理論認為,檔案從形成到銷燬,或永久儲存,是一個完整的運動過程;由於檔案價值形態的變化,這一過程可分為若干階段;在每個階段,檔案因其特定的價值形態,與服務物件、儲存場所、管理形式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對應關係。

受該理論啟發,從生成周期來看,電子卷宗的生成時間貫穿於立案、審理、執行及其前後延伸的全部階段。從流轉週期看,電子卷宗一旦生成,便開始高效流轉,連續運動。這要求為電子卷宗打造一個從生成、流轉、應用直至歸檔或銷燬的閉環生態系統,對隨案生成及流轉實施全生命週期管理。實現全生命週期管理的核心需求,在於自主、可信、加密、可溯。這與區塊鏈技術不謀而合。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業務應用。區塊鏈技術可將訴訟活動中的電子卷宗材料、業務資料、使用者資訊透過數學加密演算法轉換成雜湊值,進行上鍊、儲存、固定,以確保訴訟全流程安全可信。同時,可將訴訟活動中的程式性電子文書上鍊存證、隨時驗證,確保電子文書的唯一性、真實性。

二是資訊保安。區塊鏈技術可將資料儲存在分散式節點上。即使部分節點受到駭客攻擊或部分資料被銷燬,也無法影響區塊鏈資料的完整性、真實性,從而保障儲存安全。同時,可將電子卷宗資料轉化為雜湊值。透過特有的隱私模型,在不同的安全級別、範圍內,為訴訟參與人提供隱私保護。另外,可預先登記訴訟參與人的人臉、指紋等驗證資訊,提交稽覈後,方可進行電子閱卷等操作,從而最佳化許可權管理。

三是跨鏈互動。區塊鏈技術可構建電子卷宗資料共享平臺,提升跨鏈互動、協同辦案的效率。例如,透過在各機構設立區塊鏈節點,為跨部門的案件資料、電子材料提供全流程上鍊固證、全流程上鍊留痕、安全可信防篡改、線上防偽驗證及視覺化資料分析服務,降低紙質卷宗交換的人力成本與洩密風險。

2

現有挑戰

現階段,司法區塊鏈在電子卷宗建設中,面臨著以下挑戰:

如何滿足電子卷宗系統的多元需求?具體包括電子送達的有效性、裁判文書的及時性、儲存資料的安全性。

如何化解區塊鏈運用的技術掣肘?具體表現為技術標準不統一、資料如何長期儲存、技術監督缺失。

如何規避區塊鏈技術的法律風險?例如,主體概念不清晰。《區塊鏈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對“區塊鏈資訊服務的主體”“節點”“技術支援”等,尚未進行明確定義。同時,不可篡改性與刪除權之間存在矛盾。由於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資料一旦被寫入,便難以刪除或更正。這為公民行使刪除權以及法院履行“錯誤文書”刪除義務造成了技術障礙。另外,“智慧合約”存在風險。“智慧合約”是在區塊鏈環境中,根據協議共識,自動談判、履行、執行的區塊鏈應用技術。若將其應用於電子卷宗建設中,一旦失誤寫入了違反當事人真實意願的內容,系統仍會執行。

3

司法實踐

針對上述難題,“解題思路”是將區塊鏈作為一種標準查詢服務,融入電子卷宗管理。電子卷宗系統向各業務系統提供應用程式介面,案件業務資料產生時,在鏈上同步儲存電子卷宗的雜湊值及必要的檔案資料。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卷宗資料的加密儲存、實時調取、自動核驗、留痕查詢功能:

一是打破資料孤島,實現檔案資料聚合。透過引入區塊鏈技術,實現運算元據、原資料與電子卷宗本身的資訊資料同步融合,有效解決各類資訊資料分散儲存的問題,確保電子卷宗的完整性。網際網路法院分別在政務外網、法院內網部署了兩條區塊鏈。其中,外網鏈主要用於接收、記錄當事人線上提交的電子資料,並將提交主體、時間、資料等原始內容的雜湊值上鍊。當案件確認受理後,將案件資訊、原始內容和受理記錄的雜湊值打包,透過光閘轉入內網。為保證資料安全,整個過程使用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加密。外網鏈上的資料透過公鑰加密,內網鏈使用私鑰解密,核驗資料的雜湊值後,自動上鍊儲存。透過上述流程,具體案件中的立案、分案、排期、開庭、送達、合議、判決、執行等業務節點所產生、流轉、應用的過程資料,都可自動上鍊歸檔,實現電子卷宗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二是分散式儲存,增強檔案資料安全。與電子卷宗傳統的集中儲存相比,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儲存,更能確保電子卷宗的資料安全。例如長沙公證處推出的湖南省首個“公證+區塊鏈”的保全證據平臺——“公證保”APP,由湖南天河文鏈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支援,它將所有電子資料上傳至長沙公證處雲端儲存伺服器保管並進行區塊鏈存證,利用區塊鏈分散式儲存的資料安全性,發揮“技術公信力+公證公信力”的雙重增信作用,“公證保”將廣泛應用於智慧財產權保護、網際網路金融以及各類侵權、合同糾紛民商事訴訟領域。又比如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採用的方法是“鏈上檢索+鏈下儲存”的模式,即在區塊鏈上,僅儲存案件名稱、案號、雙方當事人等結構化資訊,便於各節點檢索;鏈下物理儲存則採用廣州網際網路法院、中級法院、高階法院三個資訊中心進行災備,避免電子卷宗資料集中存放。這樣的設計是基於三點考慮:一是容災需要,即當儲存資料的單一節點受到網路攻擊或出現硬體故障時,不會造成災難性影響。二是不在中心化的伺服器上儲存資料,不便會出現伺服器崩潰導致資料丟失、服務中斷的情況。三是各節點的物理分佈不受空間地域的限制,資料可透過區塊鏈進行相互驗證、互為備份,從而有效防範網路攻擊、硬體斷電、秘密篡改等風險。

三是無縫流轉,實時同步檔案資料。區塊鏈技術可打通上下級法院及其他政府部門間的檔案資料,實現無縫流轉。電子卷宗系統採用三審級儲存方式,以滿足各級法院調取卷宗的需求。具體來說,基層法院、中級法院、高階法院組成節點網路,並同步開發區塊鏈檔案本地儲存系統。在鏈上“跑”的資料僅限於案號、當事人資訊及相關證據等檔案的雜湊值,從而保證資料流轉輕量化,提高區塊鏈的運轉效率。在此基礎上,透過對節點進行合理設計,可實現三級法院電子卷宗系統的聯網執行。各級法院的法官憑許可權在區塊鏈上快速查詢案件資料、確認調卷的申請資訊之後,可實時同步案件檔案資訊。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憑身份資訊和授權資訊,即可遠端查檔,降低訴訟成本。

下一步,網際網路法院將以電子卷宗系統的推廣應用為契機,加緊推進對“智慧合約”灰度測試、案件裁判尺度監控、案件風險預警、司法互動公開、法官績效考核等應用,打造更加公開、透明、便民、智慧的司法通道。

參考來源|中國審判

作者|田繪

編輯|張秀萍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