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 Network:DeFin生態構想

買賣虛擬貨幣
我們這次想要分享給大家的是關於DeFin的內容。我們命名叫DeFin而不是DeFi,是因為區塊鏈是大資料和IT技術的結合,叫金融科技更準確些。所以我們把DeFi改為 Decentralized Fintech 的DeFin。
關於DeFin的構想,總的來說會從四個方面來展開:對傳統金融體系的解構;金融體系在區塊鏈上面的重構;之後對重構後的區塊鏈上協議和應用層進行分解和解釋。一、傳統金融體系解構

以下是對傳統金融體系的整體概括,可以看到整套傳統金融體系是由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組成。

對於金融監管機構,我們認為,區塊鏈的信任機制可以使其天然地承載金融監管的功能。也就是說在DeFin領域,可能金融監管機構這個組織形態和相應職能會慢慢變化。比如如果所有的行為能在鏈上發生,或者是透過Oracle的方式記錄到鏈上,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金融監管機構的職能。

對於金融機構體系,是我們真正需要解構並重組在區塊鏈上的。我們認為,金融機構的本質其實體現在兩點:資料流和資金流,金融的整套構架就是由資料流和資金流串聯起來的。

首先說資金流,可以看到,資金流在整個金融生態,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充分體現。比如說一個支付行為,是從使用者銀行賬戶到支付的商家賬戶,期間也許還需透過某第三方平臺銀行賬戶,二級市場投資行為是資金從證券賬戶到交易市場……等等,而這些行為都是資金的流轉,都可以透過資金流的軌跡體現出來,更巨集觀的講,透過觀察資金流就可以知道金融體系是如何運轉的。因此,我們來對資金流進行解構,從而理解金融體系的運轉。

資金流在機構之間流轉,而金融機構本身其實可以理解為區塊鏈裡面的應用層,每個機構都是一種應用體(這裡的應用體指的是一個組織體),是一個帶有金融牌照的組織體。如果對其進一步解構的話,其實每個組織體都由多種金融功能組成,而資金流就在各類的功能之間流轉。

雖然金融牌照種類眾多,但功能其實主要包括以下8大類,包括:發行、託管、支付、借貸、資管、交易、保險和銷售。而這些功能可以對應到區塊鏈層面上的8大類功能協議中,並組成各種應用。而資金流在這八個功能中不斷流轉,進而形成金融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清算其實是每個環節的核心,而清算本身是區塊鏈可以實現的天然優勢。

在資金流運轉過程中其實還有一套資料流在並行。資料流指的是什麼呢,打個比方來說,當你要獲得某個金融機構裡的服務時,需要做KYC,AML;對於機構來說,想要投融資,會涉及到法律盡調、財務盡調,這其實都是資料留存的過程。而資金在流動的過程中,即伴隨著資料的留存和流動。

我們在這裡對個人資料和機構的資料流做了一個分解。主要分5大類,包括身份認證、歷史背景、購買能力、行為特徵以及社交網路。這裡也分別分出了個人和機構的情況,個人資料相對比較容易理解。而從機構層面來講,身份認證和歷史資訊其實即是機構的法律盡調,而購買能力是機構的財務情況。行為特徵對於機構來說即是商業運作行為,社交網路是機構對外合作伙伴的網路。透過對於這5大類資料的儲存、線上化以及資料處理,可以形成金融體系的資料流。而資料的最終價值其實是對資金的轉移進行合理的定價,兩者相輔相成。

因此,整套金融體系裡面最核心其實就是資料流和資金流。而我們可以看到,在原來傳統金融體系當中,通道是相對封閉的,資金流和資料流的流轉其實非常不暢通。比如資金流在地域間或者不同金融機構間的流轉;又比如客戶在不同的金融機構都需要提供相同的一套資料來做KYC。所以,由於機構間和地域間的相對孤立,造成了資料流和資金流的不暢通,進而形成資金孤島(溢價)和資料孤島(資訊不對稱)。而透過區塊鏈,可以實現資金流和資料流的打通。

二、金融體系重構——DeFin

剛才我們對傳統金融體系進行了資金流和資料流的解構,分解出資金流8大功能,資料流5個方面和4個需求。接下來我們會把這些內容進行重構,重構會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縱向的DeFin體系架構,分為底層,協議層和應用層,這個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是橫向體系,類似於一個可插拔模組的自組織形式。

對於DeFin來說,底層是指公鏈和去中心化儲存。我們把去中心化儲存放在這裡是因為這一塊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底層公鏈的作用對應到傳統金融體系即清算、監督和資訊儲存,協議層和應用元件的承載方。 而基礎協議層,可按資金流和資料流分成金融協議類和資料協議類。資料流由資料協議類實現,裡面包括資料處理,資料上鍊(Oracle)、身份認證等協議。金融協議類是對資金流轉的實現,包括前面的八大功能,協議內部還可以將金融功能進一步細化。這兩套鏈上協議類可以作為資料流和資金流的一個載體,藉助區塊鏈底層打通金融體系的資料流和資金流。應用元件層主要涉及了平時各類的金融應用,類似金融機構,包括交易所的閘道器、資金的借貸平臺、軟硬錢包、交易所、風險對沖(保險)等。因為金融本身是社會活動的基礎,所以基於協議層和公鏈,還可能衍生到遊戲娛樂、消費等領域。

我們一直在說Decentralized,其實應用層面想要實現去中心化,核心在於協議層和公鏈,只有這兩者實現了去中心化,由其組建的應用元件才可能真正實現去中心化。GF(均指“GenesisFinancials”)作為DeFin生態的一員,也會積極參與系統內各類節點的運營,或者儲存池、仲裁者等功能參與方的運作,GF生態內部的組織,也會積極為去中心化做貢獻。

雖然說這個縱向重構使DeFin看起來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架構,但實際上,DeFin的結構更類似於一個自組織,是個可以自由組合、自行插拔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到,在基礎協議層的所有協議,包括資金類和資料類的,都可以模組化,而應用元件需要做的是根據自身的需求將這些模組進行插拔,進而形成金融應用元件。這裡列舉了系列模組,包括資金流類的支付、穩定幣、錢包協議、資管協議等;資料流類的資料隱私類、Oracle、身份認證等等。這些模組自由分佈在DeFin的生態裡的,應用層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進行選擇:

1)對於符合需求的底層公鏈進行選擇;
2)對需要的功能模組進行選擇插拔,其實就是資料或者金融協議的選擇了。這裡面我們舉一些例子,比如去中心化交易所,可以由一個錢包協議、借貸協議、託管協議和交易所協議組合來實現。

應用層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團隊的基因和對市場機會的發現,來自由組合需要的協議層,並且去實現應用的落地。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DeFin有幾個新特點:第一,它屬於open finance+web3,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金融協議類其實就是open-finance的概念,而資料協議類就是web3的概念。在這套生態體系中,可以自由選擇公鏈和協議模組,然後根據需求去實現應用。這個生態是非常開放的,而且資料和資金流是打通的。第二,DeFin不是傳統金融的遷移,DeFin並不是在區塊鏈上實現傳統銀行或者券商的架構,而是基於底層架構,自己派生出來的新的金融活動。比如說錢包,本身可以擁有錢包協議、資管協議、借貸協議,已經類似於一個銀行的概念,但如果同時再加入交易所協議的話,就完全超越了傳統銀行的結構,產生出一種新的生態模式,可以互相交叉、跨越和衍生,而非傳統金融體系移植到區塊鏈上的方式。

三、協議層和應用層解析

資料協議層主要包括身份認證、資料隱私、Oracle和資料處理。具體介紹如下:

GF認為資料協議層還相對早期,技術壁壘較高,潛力巨大。GF在資料協議層已有比較多的佈局,比如Nucypher、PlatOn、Ont、Scry、Atlas等,分別囊括了這四類協議。

金融協議層包括穩定幣、錢包協議、交易所協議、資管協議、借貸協議、託管協議等,由於相對更易理解,同時能夠從傳統金融借鑑,所以發展的更快些。下圖列舉了部分金融協議層的情況。

金融協議類GF也做了一定的投資,包括Reserve、Alchemint、Math wallet等。

對於DeFin的應用元件,我們認為現在還處於1.0階段,主要包含以下四點理由:

1)基礎協議層相對欠缺:DeFin生態中基礎協議類專案數量遠低於應用類專案,大部分應用雖然也在建立協議為自身服務,但這些協議由於未開源、團隊侷限、市場過於早期等原因,並未很好的得到社羣的驗證和完善,也並未給DeFin生態帶來協同、進步的效應。並且現階段大部分專案依然偏金融協議,相較之下,資料協議層就少了很多,這也致使整個系統完備性欠缺。

2)大部分專案去中心化程度非常一般,對於節點分佈、仲裁機制等考慮都在相對早期的階段,這點其實也是第一個問題間接體現,因為之前已經提到,真正要實現去中心化的核心在於底層公鏈和基礎協議層,下層基礎沒有打好,上層應用很難完善。

3)落地性整體較弱,根據Dappreview的資料,DeFin中排名第一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24h交易額僅有100萬美金左右;並且,應用的產品化程度一般,體驗也較差。市場依然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4)現在的協議基本上均基於單個公鏈,當然,已經不少專案開始嘗試做各類公鏈的通用協議或者未來做基於跨鏈的協議。

總結來說,DeFin是一個顛覆性的金融創新,並不是傳統金融的遷移上鍊,它會在區塊鏈上進行原生的生長和演化,我們需要做的是等待合適的環境和時機並在這期間做好相應的準備。因此GF會對DeFin進行深度的佈局,特別是在基礎協議層面。同時,我們也會繼續深度研究DeFin中的賽道和方向,並積極參與這個有深遠意義的“有意識的演化”。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