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電信區塊鏈八大場景

買賣虛擬貨幣
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的資料顯示,到2022年,全球區塊鏈市場規模將達到139.6億美元,區塊鏈技術在電信領域的產值將從2018年的4660萬美元激增到2023年的9.938億美元。電信運營商正在積極利用自身在網路資源和終端資源上的優勢,佈局區塊鏈新型生產模式,促進客戶價值提供和供給側升級,在數字經濟新時代從下層管道商升級為客戶價值新入口。國內外主流電信運營商均已佈局區塊鏈相關業務,各有特色。國際上,美國AT&T提供基於區塊鏈的社交媒體歷史地圖,建立區塊鏈行業解決方案套件,基於區塊鏈為供應鏈行業提供問責制和透明度;歐洲運營商Colt與香港運營商PCCW利用區塊鏈技術,讓語音通話時間的批次銷售、運營商之間結算更加高效和安全;西班牙運營商Telefonica使用區塊鏈技術將每次國際呼叫的所有屬性(包括髮起方、接收方、持續時間)跟蹤及記錄,提高資訊可靠性和透明度;韓國電信公司SK推出的區塊鏈平臺,用於驗證客戶的身份,幫助使用者管理資產,如銀行賬戶、信用卡、里程積分和其他非金融資產。全球運營商區塊鏈聯盟CBSG已吸引多家全球跨國電信公司加入,合作構建跨運營商的全球區塊鏈平臺和生態,包括日本的SoftBank、美國的Sprint、阿聯酋的Etisalat和Du、西班牙的Telefonica和菲律賓的PLDTKT等。通訊區塊鏈網路CBN,同時管理許可型和無許可型區塊鏈網路,有望改變ICT服務提供商行業的商業結算基礎設施,為全球行業帶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機遇,目前已獲得11家全球運營商的支援。
最近備受關注的Facebook天秤座Libra專案,旨在構建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也有電信運營商的身影,包括英國跨國電信公司Vodafone、法國電信服務提供商ILLiad ,該兩家公司將分別作為兩個初始節點加入Libra區塊鏈。在國內,中國電信提出了第一個ITU-T區塊鏈國際標準,並在區塊鏈SIM卡(BSIM),基於區塊鏈的電子招投標、基於區塊鏈的省間清結算、基於區塊鏈的可信溯源等創新業務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中國移動立足安全標準,重點在PKI安全基礎設施、國際漫遊清結算進行示範應用。中國聯通則發力專利標準軟實力,截至2019年初專利數達到113件,全球範圍內排名第六,國內排名第二,央企排名第一,並積極賦能沃雲BaaS、大資料交換等傳統業務。不難看出,區塊鏈已在電信領域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防篡改以及多方共識機制等特點,決定了區塊鏈在解決電信行業合作中需要多方共同決策並建立互信的問題、最佳化運營商間及與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協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那麼區塊鏈技術在電信行業究竟有哪些典型的應用場景呢?
由國內三大通訊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聯合主導釋出的全球首個區塊鏈電信行業應用白皮書《區塊鏈電信行業應用白皮書(1.0版)》(以下簡稱《白皮書》)詳細調研了區塊鏈在電信行業的應用前景和發展現狀,精心梳理了8類典型應用場景,為通訊行業發展區塊鏈業務提供了指引。

中國電信區塊鏈業務研發負責人梁偉博士代表“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電信工作組對《白皮書》中提及的8類應用場景進行了詳盡解讀:

一、電信裝置管理

當前電信裝置數量多、種類多、廠家多、批次多,難以形成自頂向下透明化穿透式的管理;巡檢資料的自動採集、可信儲存、記錄溯源、智慧分析等全流程技術仍不完備,資料分析困難。

基於區塊鏈的底層資料儲存,結合IoT、AI等技術,為運營商提供裝置巡檢和裝置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提高巡檢質量和效率。

從省公司與集團層面,省市公司按照要求對裝置進行巡檢,記錄在區塊鏈上;集團獲取鏈上的可信資料,實時檢查裝置巡檢工作的落實情況;從運營商與裝置商層面,裝置管理平臺透過介面與運營商的業務系統進行互動,實時同步裝置故障資訊以及裝置風險資訊,提前預測故障並及時處理。

二、動態頻譜管理與共享

無線頻譜作為稀缺的自然資源目前採用“靜態管理策略” 規劃,不但嚴重短缺,而且授權頻譜的利用率低下。動態頻譜共享優點顯著,但存在資源共享信任、頻譜價值轉移等問題。

在明確相關法律法規和適用範圍的前提下,可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動態頻譜的共享等。

每個頻譜擁有者可作為一個區塊鏈節點,透過區塊鏈動態共享各自擁有的授權頻段;鏈上合約結合頻譜擁有者使用特點,空閒時段等,確定動態頻譜共享機制、進行結算計費。

三、數字身份認證數字身份認證分為個人數字身份認證和裝置數字身份認證。前者目前的問題是個人網際網路身份眾多,安全隱私風險大;後者目前則面臨是CA單點失敗,證書批次配置效率低,多CA互信難等問題。對於統一使用者身份認證與保護,運營商利用自有實名認證使用者資料庫組建身份認證聯盟鏈,並吸引第三方企業加入,利用演算法為每個使用者建立唯一的數字身份,結合區塊鏈技術確保數字身份不被篡改和授權使用,提供基於區塊鏈的統一身份認證、身份資訊校驗、免密登入等服務。對於裝置數字身份認證,可將傳統PKI技術集中式的證書申請、查詢改為分散式,裝置自行生成證書,區塊鏈節點使用智慧合約驗證和寫入證書,在裝置商、運營商之間建立信任關係,提供小基站接入認證系統、切片互信、異廠家物聯裝置安全直連及管理等服務。

電信運營商之間的漫遊關係是一個相對鬆散的聯盟關係,目前在國際漫遊結算方面面臨四個挑戰:對於爭端處理機制,協調成本和時間成本耗費大;對於漫遊協議檔案傳輸,受人工干預的影響較大;對於漫遊處理時效,易產生計費/財務/欺詐等生產事故;對於漫遊管理模式,無法統一管理,容易造成爭議。

各漫遊運營商可基於區塊鏈技術可信、互認地共享漫遊協議檔案及財務結算檔案。搭載智慧合約,執行漫遊公參更新的自動化配置,實現漫遊協議配置生效一條龍管理。最終減少各運營商協議檔案巡檢和處理的人工工作量,以及與海外運營商進行申告處理的時間。

五、資料流通與共享

電信大資料的流通和共享存在與其他行業類似的問題:資料交易中的規範性和完備性不足,資料確權、資料定價等核心問題尚未得到全面解決;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要求愈加突出,技術手段缺乏;現有的“中心化”資料流通方式在電信業公信力不足。

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去中心化”資料流通和體系,共享資料元資訊、樣例資料、資料獲取需求、資料交易及權屬流轉資訊;在資料資源產生或流通之前,將確權資訊和資料資源有效繫結並登記儲存,為維護資料主權提供技術保障;利用智慧合約規則程式碼代替合同,實現鏈上支付、資料訪問許可權自動獲取,提高交易自動化水平。

六、物聯網應用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行業中的普及和不斷深化,人類社會正進入“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但目前尚有諸多問題制約著物聯網發揮其潛在能力,包括接入裝置眾多,裝置本身及其採集資料的安全與可信難以保證;集中儲存裝置和使用者的資料、及控制裝置的能力,易造成隱私和安全方面的困擾;行業應用之間缺乏有效的協作機制,應用資料的價值流轉仍為困難。

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可以實現雙劍合璧的效果,包括但不限於基於區塊鏈技術擴充套件IoT平臺的開放能力和建立資料商店,推動物聯網資料高速流轉;區塊鏈IoT平臺採用統一的資料模型記錄,保證資料在不同應用之間的理解一致;利用區塊鏈記錄資料指紋,加密機制和隱私授權機制保證使用者隱私和資料資產安全。並可在智慧家居物聯網、環保物聯網、車聯網、機房租賃等場景最大限度拓展共享經濟內涵。

七、雲網融合應用

使用者3A(認證/鑑權/計費)、互連互通、費用結算三大障礙影響著運營商全球雲網合一,區塊鏈技術有助於實現多雲多網間從認證到收費的商業協同問題。

對於跨網對接,區塊鏈+AI標識海量硬體及引數,實時分析互連互通的效能與故障;對於跨雲對接,區塊鏈+AI自動記錄並分析各雲資料吞吐和介面行為,雲間協同及結算提供可信依據;對於雲網合一,基於聯盟鏈的雲網業務,對聯盟內企業進行“多雲+多網”的銷售進行授權認證,記賬追溯等。

八、多接入邊緣計算(MEC)

在行動網路邊緣的MEC,因為機房、環境等條件限制,MEC的硬體資源往往比較受限,而在MEC周邊有一些裝置具有較強處理能力,如手機/攝像頭/個人電腦等,這些資源可能被利用起來強化MEC的能力。

MEC連線的本地網路伺服器,或是本地網路中的一些個人電腦,均有一定的儲存、算力資源。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匯聚閒置的各類資源構建“無限節點”的資源網路,從而聚合成一個強大的資源池,並對分佈在各節點的資源進行最最佳化的實時部署利用,這樣可以有效地幫助MEC部署方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

MEC的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可以提供豐富的算力等資源,進行共享,用於影片直播、本地快取等業務,GPU資源也可以用於AI訓練等。MEC的運營者可以採用鏈上積分或鏈下支付的方式進行回報。交易後MEC可以操作使用接入區塊鏈上的相應的資源。

除此之外, 5G的飛速發展也為區塊鏈在電信行業的加速應用帶來了極大的機遇, 5G作為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優勢在於資料資訊傳輸的速率高,網路覆蓋廣、通訊延時低,並允許海量裝置介入,可以實現萬物互聯的社會經濟體系。

隨著各種物體接入龐大的智慧網路,萬物互聯下的共享經濟將催生零邊際成本的巨大市場,交易數量及資料流動都將呈幾何級增長,任何一箇中心化機構在承載上都將捉襟見肘。

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交易模式,在資訊隱私保護、防篡改、可追溯的技術特點,可以完全彌補5G技術的缺點,促進彼此的快速發展,充分激發生產活力。

可以預見的是,區塊鏈的引入將給電信業帶來新的增長機會,並使電信行業更加安全和透明。基礎設施與基礎通訊技術的發展,將有助於推進區塊鏈在電信行業的蓬勃發展。

國內外電信企業的積極探索與嘗試,必定會進一步給區塊鏈在電信行業的落地注入強心劑,助力電信運營商傳統業務效能提升和新業務轉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